說文部首書注國學

說文部首書注這本書篆書說文部首均爲作者手書,所選部首篆書字形,皆本於《說文解字》。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了說文部首書注國學,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說文部首書注國學

《說文部首書注》內容提要

本書力圖將部首書寫和釋義結合於一身,以期滿足讀者的要求。據此,本書篆書說文部首均爲作者手書,所選部首篆書字形,皆本於《說文解字》。即使個別部首的寫法後世存有爭議,也據之書寫,但會在文字註釋部分予以闡述。這些部首是構成小篆字形的基本單位,讀者若能認真理解和熟練掌握,不僅對深刻認識《說文解字》的價值、體悟漢字的構形規律有莫大的幫助,對識讀篆書、研習篆法也會有極大的益處。

《說文部首書注》作者簡介

趙宏,字宏之,博士,導師歐陽中石教授。現爲首都師範大學成教院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曾發表《繆篆考辨》、《論梁武帝的“崇鍾抑獻”及其影響》、《“篆刻”釋源——兼論篆刻與印章的關係》等論文,出版《秦漢篆刻史》、《清代篆刻史(下)》、《《篆書津樑》、《篆刻教程》、《孫過庭〈書譜〉釋譯》等著作,以及《篆刻技法》、《古代名家碑帖學——行楷書系列》等五套教學光盤。

《說文部首書注》序暨凡例

這是一部將篆書書寫與文字註釋相結合的一部書,目的是對喜愛篆書、學習篆書以及愛好古文字的讀者有些幫助。

本書的篆書選擇了《說文解字》部首。我們知道,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字典,內容博大精深,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說文解字》將漢字分部歸類,創建了540個部首,以統攝全書9353個單字,正所謂“若網在綱,如裘挈領”。這些部首是構成小篆字形的基本單位,若能認真理解和熟練掌握,不僅對深刻認識《說文解字》的價值、體悟漢字的構形規律有莫大的幫助,對識讀篆書、研習篆法也會有極大的益處。

所以,《說文》部首不僅是說文家、文字學家的研究對象,也是歷代書家尤其是篆書家的日課,如清代的楊沂孫、吳大澂,民國時的王福庵等皆有篆書《說文部首》行世,尤其是王福庵所書,宛轉遒勁,富有金石氣息,近二十年來風行國內,受到初習篆書者的'普遍喜愛。但遺憾的是,這些篆書名家所書篆書部首,多僅有楷書釋文,或再附以部分直音注音,而很多初學者在書寫篆書部首時,都有進一步理解部首意義的願望。故本書力圖將部首書寫和釋義結合於一身,以期滿足讀者的要求。據此,本書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篆書說文部首。均爲作者手書,所選部首篆書字形,皆本於《說文解字》,即使個別部首的寫法後世存有爭議,也據之書寫,但會在文字註釋部分予以闡述。書寫時參考了上述前輩名家的結體、筆勢,書寫水平難及前賢之萬一,但求不貽誤後學即可,至於“法書”之念則未敢思之。部首書寫的順序按《說文解字》十四卷排列,書中採取左圖右文的版式,每頁四字,每字各框有等大的豎格,力圖方便讀者習閱。

第二部分是對《說文》部首的註釋,文字內容有固定的體例,下面按順序說明如下:

1.部首序號。在楷書部首前首列阿拉伯數字序號,以方便學者判斷該部首在540部中的位置。

2.部首的楷書釋文。釋文以隸定繁體爲準。

3.部首注音。在括號內表示,注音首列現代漢語拼音,若是不常見字,則在拼音後附以“音某”的漢字直音字,以方便不熟悉漢語拼音的人士(認讀),所選直音字力求通俗易識;若楷書釋文是繁體或者古文異體,則於拼音後直接附以對應的簡化字,不再用“音某”的形式;若楷書字頭同今簡化字且屬常見字,則僅注漢語拼音;部首的讀音歷來說者不一,作者譾陋,未敢遽斷,只好儘量羅列衆家注音,以供讀者參考。

4.部首的六書歸類。本書部首的六書界定,一般以《說文》原書所釋爲準,但對一些世所公認的《說文》明顯誤釋者,則依公議改之,如“皮”字,《說文》稱“從又,爲省聲”,而從“爲”字無論如何也看不出省了那些形體,並以之作爲聲旁的,故據甲骨、金文字形定其爲會意字;另外,由於六書理論本身存有一定的侷限性,導致《說文》對一些部首的六書解釋模棱兩可、含混不清,學術界對此也頗有爭議。爲保持本書體例的完整,作者擇其相對合理者予以界定,包括《說文》明確表示“亦聲”的部首,亦儘量避免兼類,只是在正文註釋中予以說明,如“可”字“從口??,??亦聲”,是“會意兼形聲”,但本書溯其源定爲會意字。又如“齒”字,甲文、古文爲象形字,但小篆爲形聲字,故本書定爲形聲字。

5.《說文》對部首的闡釋。這部分全文引用《說文》原文的解釋,但爲節省篇幅,凡文中出現的“凡某之屬皆從某”,概以省略號代之。若引文中未出現省略號,即可認爲“凡某之屬皆從某”在原文的最後。另外,所引《說文》的解釋僅引許慎的原文,宋代徐鉉所附孫愐《唐韻》的反切注音,以及所增加的註釋也一概省略,但對於其中的校釋、辨析在正文中合理接受。

6.引甲骨文、金文等字形。本書闡釋部首力求上溯字原,故多引用該部首的商周甲骨文、金文字形,有時爲說明部首的演變,亦引用部分秦漢文字。所選古文字形一般具有代表性,且構形不相重複;該部首沒有對應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時,則明確聲明無此字形。爲了闡釋文字的需要,甲、金文字形亦偶有置於文中之時。需要說明的是,文中所有涉及到的古文字字形,全部採用掃描圖版,不用作者手寫,以保持原字形面貌。

7.正文釋形、釋義。本書主要從文字溯源入手,據形釋義,對於較直觀且已基本爲學界所公認的部首,或直接闡述該部首的形義構成及演變,或直接對《說文》所釋原文進行闡釋,不再作過多的說明。對有爭議的部首則採取引述諸家之說,再擇善而從的方法。而對爭議甚大且無法確定的,則並列衆說,以供讀者參考。註釋正文或間雜有筆者點滴謬說,但請方家一哂。對於衆家之言,或列出作者姓名、書名,或在括號內註明作者,個別限於體例、篇幅不能明示以及遺漏者,還請諒解並參見書後的參考書目,以示不敢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