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海洋生物實習報告

一、 前言

象山海洋生物實習報告

這次的海洋生物學實習,我們分別去了海蜇養殖基地,水產市場以及獐島,以前,我們只是從課本上去了解關於海洋生物的知識,而這次則是近距離的去接觸,這要比課本上來的更加真實,所以說,這次的實習對於我們來說很不一般,我從中更是鞏固了以前所學的海洋生物學知識,如各種水產品的名稱、外形,在海蜇養殖基地瞭解了海蜇的養殖技術,在水產市場,詳細瞭解了許多水產品,對於互相間的區分,更加清楚。這次實習不單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同時還鍛鍊了我們的意志,應該稱爲是一次雙贏的實習。

二、日程和實習地點

(一)水產養殖場調研:(丹東長陽水產有限公司)1天

(二)水產市場水生生物調查:(丹東東昇水產市場)1天

(三)海洋生物標本採集:(丹東獐島)2天

(四)海水水樣觀察及海洋生物標本製作:(實驗室)1天

三、實習內容

(一)水產養殖場調研:

海蜇是低等多細胞動物,進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無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過橫裂生殖產生有性世代水母型。水螅型營固着生活,水母型營浮游生活。通常所說的海蜇即漁業上利用的個體,是指水母型成體。

海蜇對水溫適應範圍一般爲16—30℃,最適18—24℃,致死水溫上限爲35℃。對鹽度的適應範圍爲10—32‰,最適14—20‰;致死鹽度下限爲6‰。所以養殖海蜇,一定要保證其溫度和鹽度在適中的範圍。

海蜇系雌雄異體,秋季性成熟。生殖腺4個,呈摺疊狀,位於生殖下穴內側的消循腔中,有膠膜相隔,不與外界直接相通。個體懷卵量數千萬粒,分批成熟排放。無生殖管,成熟的性產物直接彌散於消循腔中,經吸口排出體外。

我們所去的海蜇養殖基地位於東港市,東港市瀕臨黃海,所以將這裏選爲水產養殖基地,能夠有良好的海水資源。

一個八十畝的池塘在養殖海蜇的同時還在其底層養殖蛤蜊,養殖海蜇基本包括以下幾步。

肥水

海蜇主要濾食水中小型浮游生物,攝食活動晝夜不停且食量非常大,所以可在池塘進水前施300-500千克/畝發酵後的有機肥作底肥以培育橈足類等浮游動物作基礎餌料,以供海蜇攝食。池塘進水應在放苗前10天結束,也可在池塘殺菌消毒後進水50釐米,然後投放經發酵的雞糞等有機肥300千克/畝。7天后,池水可呈茶褐色或褐綠色,透明度達30釐米左右,小型浮游動物出現時即可放苗。

幼蜇放養當外界自然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選擇晴朗無風的早晨或傍晚準備放苗。當水溫溫差不超過3℃,pH值穩定在7.5-8.5之間,氨氮小於0.2毫克/升,鹽度差不超過5‰時即可放苗。選擇規格均勻、活力好、色澤純、傘徑2釐米左右的幼蜇,若在育苗場購買的是0.7-1釐米的稚蜇,可經7-10天的暫養,當傘徑達到2釐米左右時再放養。苗種採用塑料袋充氧運輸,裝袋時要採用內外光滑的玻璃皿計量,避免動作粗暴劇烈,每袋可裝苗2000-2500個,運輸途中要避免劇烈顛簸震盪,途中運輸9小時成活率可達95%以上。幼蜇運到後,將充氣袋浸入池水中,待內外水溫相近時打開袋口,讓池水徐徐流人袋中,10分鐘後將幼蜇緩慢放入池中即可。放養數量要根據池塘條件和養殖技術與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每畝放養量不超過500個,以100-300個爲宜,大面積的荒塘以100個/畝爲宜,放養過多則難以達到養成規格。

養殖管理

海蜇的養殖主要還是要通過換水及人工肥水來維持水中餌料生物的量,以促進海蜇的生長。

幼蜇投放後,水位要逐漸加深到1.5米以上。在養殖前期(10-20天),換水條件好的池子可每天換水5%-10%,換水要緩排緩進,尤其是海蜇的傘徑在5釐米之前更不能野蠻進排水。高溫季節,隨着海蜇的生長應逐漸加大換水量,但一定要遵循少換勤換的原則,不可大排大進,儘量避免排水過多,造成水位下降太大,影響海蜇活動。如遇到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時,最好不要換水,可將上層淡水溢出,以免水環境變化太大而影響海蜇生長;七八月份要關注外海水質預報,如有異常則停止換注水。另外,換水時要檢查海蜇是否貼網,防止受損傷。

海蜇生長的適宜鹽度爲12‰-36‰,最適爲18‰-28‰,在最適的鹽度範圍內,鹽度越低其生長越好,故保持相對較低的鹽度有利於海蜇的生長,而且對培育塘水中的浮游生物有利。因此,有條件的可引入適量的淡水,但淡水的加入要均勻,防止局部鹽度過低而造成海蜇死亡,同時塘水的鹽度差不得超過10‰。

養殖期間要隨時監測水質變化及水中浮游動物的量,保持塘水“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0釐米左右,水色要長期保持茶褐色、褐綠色或黃綠色。視水質變化情況,每月追施適量的發酵雞糞等有機肥料2-3次,促進水中浮游動物的繁殖;有條件的可以培養或引入活體輪蟲,潑灑人工配製的麪包酵母菌液作爲添加餌料投喂,以滿足海蜇的生長需要。施用有機肥需注意以下幾點:有機肥必須經過徹底發酵後方可使用,否則會污染水質。要依據水色、水質變化來確定施肥的時間、方式和數量。要加強水質監測,掌握好適宜的換水時間和換水量,切忌爲保持水色而不換水,在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的前提下,又必須使水體中有豐富的餌料供海蜇攝食。

養殖期間要堅持巡池檢查,定期測定海蜇生長情況、水質理化因子,掌握海蜇的活動情況及生長情況,要勤檢查進排水口的過濾網是否破損。此外,海蜇常隨風吹移動,自泳能力很弱,管理人員要手持一頭用塑料包裹成氣球狀大小軟狀物的長竹竿及時推移和疏散靠近池邊、閘門口、圍網死角及擱淺的海蜇,操作時注意動作要輕、緩、慢,防止碰傷海蜇或觸斷海蜇的附屬器。

捕撈

一般條件下,海蜇在適宜環境中生長50-60天,個體體重可達到5千克以上,此時可以採用間捕的方法,將夠規格的個體捕出,剩下小規格的個體由於密度變小而加快生長,到最後全部捕獲。由於水溫在18℃以下時,海蜇生長速度減慢(當水溫15℃時基本停食),有些性成熟的個體會進行生殖活動,如果此時不及時採捕,會影響產量和回捕率。因此,不論個體大小,此時應及時收穫。收穫海蜇的方法很多,可根據情況採用手抄網、網具等方法進行捕撈。 (二)水產市場水生生物調查:三)海洋生物標本採集:寄居蟹

2015.7.10 採自退朝後的沙灘,加入甲醛和乙醇固定,防止腐爛。

寄居蟹密度最高的地區常在珊瑚礁的潮間帶上部,翻開積水處的石塊,常能發現不少的光掌硬殼寄居蟹和細螯寄居蟹,它們行動迅速,會快速的逃逸躲藏。另外由於潮池裏面的生態條件比較溫和,不會受到波浪的衝擊,低潮時也能保有水份,多數寄居蟹會聚集在潮池的邊緣,或是池裏的石塊下方。蘭嶼珊瑚礁高-潮線的潮池由於日照曝曬,溫度很高,鹽度變化也大,但有塞氏硬殼寄居蟹和光掌硬殼寄居蟹棲息着。陸寄居蟹僅棲息於海濱溼地上,細螯寄居蟹僅棲息於高-潮間帶,硬殼寄居蟹分佈於整個潮間帶和淺亞潮帶,真寄居蟹則廣佈於潮間帶、淺亞潮帶、淺海域。 海豆芽

2015.7.10 採自潮間帶,加入甲醛和乙醇固定,防止腐爛。

舌形貝,俗名海豆芽,有4.5億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已發現生物中歷史最長的腕足類海洋生物,生活在溫帶和熱帶海域,肉莖粗大,能在海底鑽洞穴居住,肉莖可以在洞穴裏自由伸縮。絕大部分時間在洞穴裏,只靠外套膜上的三個管子和外界接觸。 口蝦蛄

2015.7.9 採自沿海淺灘,加入甲醛和乙醇固定,防止腐爛。

生活於近岸水域中,但也可見於1,300公尺深處。多數生活在洞穴中。幼體和成體都善游泳。螳螂蝦蛄常見於地中海和鄰近的大西洋水域,長20公分,在底泥和有機碎屑中生活。 虎頭蟹

2015.7.10 採自礁石附近,加入甲醛和乙醇固定,防止腐爛。 棲息於淺海泥砂底上,我國黃渤海及東南沿海均有分佈。 海紅

2015.7.10 採自海灘泥沙層,加入甲醛和乙醇固定,防止腐爛。 廣泛分佈於我國沿海海岸。 牡蠣

2015.7.10 採自海灘,加入甲醛和乙醇固定,防止腐爛。 分佈於溫帶和熱帶各大洋沿岸水域。 沙蠶

2015.7.10 採自海灘,加入甲醛和乙醇固定,防止腐爛。

沙蠶在潮間帶極爲常見,亦見於深海,在巖岸石塊下、石縫中、海藻叢間,以及珊瑚礁或軟底質中均爲佔優勢的無脊椎動物。除生活於淡水或半鹹水的日本刺沙蠶等少數種在生殖前無多大形態變化外,沙蠶科的多數種在生殖前發生明顯的形態變化,稱異沙蠶體,有的有性節出現於體中後部,使蟲體呈現兩個不同的體區;有的如大眼沙蠶、中沙沙蠶等有性節僅發生在體中部,使蟲體呈現前部無性節、中部有性節、後部無性節三個明顯的體區

(四)海水水樣觀察及海洋生物標本製作:

舟形藻屬

細胞舟形至橢圓形,中部寬兩端尖,有些略有變化。殼面中線上有殼縫,能自由行動。除縱軸左右對稱外,橫軸和殼環軸(一個殼面的中央至另一殼面的中央)也是左右對稱。縱軸最長,橫軸短,殼環軸一般短於橫軸,殼面花紋左右對稱,一般都呈點紋。殼的中央有中央節,兩端各有端節一個,均向壁內凸出,起加強硅質胞壁的作用。沒有船骨突。色素體每細胞2~4個。有復大孢子。色素體每細胞2~4個,板狀或塊狀。 衣藻

單細胞個體,細胞形狀有球形、近球形、橢圓形、長圓形、近圓柱形、梨形等等,因種類不同而異。具1層較薄的.由纖維素和糖蛋白構成的細胞壁;有些種類,細胞壁外面還有1層膠質層。有1對頂生的等長的、能動的茸鞭型的鞭毛;鞭毛的超微結構是典型的:即由中央有2根微管,四周圍有9對微管,共同埋藏於細胞質膜的延長部份中,以構成1根軸絲;鞭毛基部有基體,鞭毛的運動有賴於基體的發動,使細胞得以向前或向後運動。細胞內充滿細胞質,有1個細胞核;1個色素體,側位,較大,常佔一個細胞的很大部分,形狀因種的不同而異,有杯狀、瓶狀、片狀、H形等;葉綠體內,埋藏有1個至數個外有澱粉鞘、內爲蛋白質的蛋白核和1個眼點;眼點因有某種類胡蘿蔔素而呈現紅色,並有感光能力、使衣藻具有正趨光性;還有1到幾個伸縮泡。生活習性大多數種類生活於各種各樣的淡水水體中,包括某些被污染的水體;少數是生活於鹽水和海水中,還有少數氣生於潮溼土壤、水池或井口的壁上。 硅藻

一類具有色素體的單細胞植物,常由幾個或很多細胞個體連結成各式各樣的羣體。硅藻的形態多種多樣。 小球藻

綠藻門小球藻屬普生性單細胞綠藻,是一種球形單細胞淡水藻類,直徑3~8微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出現在20多億年前,基因始終沒有變化,是一種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養生長繁殖,分佈極廣。

第9/11頁

四、收穫與感受

這次的實習使我對海洋生物學有了更深的瞭解,當真正面對着浩瀚的大海時,我才認識到,我所學的這些知識,還是不夠全面,海洋中的生物千千萬萬,而我認識的幾種普通生物簡直是不值一提,但不能說沒有收穫,因爲實習的過程就是在鍛鍊我們,同時鞏固我們的知識,在獐島的實習,使我認識了更多的海洋生物,對於以前不太明白的東西,通過這次實習,也有了新的認識,所學的理論也終於用在了實踐上,可謂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在烈日的炙烤下,同學們在海灘上採集標本,這考驗了我們的意志力。我們對所採集的水樣進行了觀察,發現了許多還未學過的藻類,同時將採集的生物進行了標本固定,考驗了我們的合作能力,而且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當然通過這次的實習,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還是感覺自己學習不夠用功,所以,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在人際關係方面,我還有待提高,要儘量培養自己的性格,和同學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實習結束了,但我們的學習還在繼續,我要繼續保持這種旺盛的心態去努力學習,追尋知識的真理。 五、建議

希望學校能夠提供更多的輔助工具,同學們可以去遠海採集標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