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實習報告

一、實習時間和地點

廣州大學城實習報告

時間:2015年11月1日

地點:廣州大學城

二、實習目的

通過參觀大學城整體以及中山大學大學城校區內部,掌握和加深對城市規劃的認識了理解。

三、報告正文

一、大學城規劃

一)大學城概況

廣州大學城位於番禺區新造鎮的小谷圍島及其南部對岸地區。西鄰洛溪島、北鄰生物島、東鄰長洲島,與琶洲島舉目相望。規劃研究範圍約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圍島面積約18平方公里。

廣州大學城的發展定位爲國家一流的大學園區,華南地區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學、研、產一體化發展的城市化新區,面向21世紀、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廣州國際化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態化和信息化的大學園區。

在空間結構和功能佈局上,大學城具有作爲一個特定功能的新城區的“城”的特徵和其作爲一個大學集中地的特點,以資源的分級共享爲原則,其空間結構層次爲城→組團→校區。道路交通系統在小谷圍島內採用環形加放射的道路網絡,小谷圍島南岸地區則採用格網式佈局的道路網絡。綠化景觀採用呈中心放射加廊道的綠化結構體系,形成以中央生態公園爲大學城中心,以島東西兩側的3個主題公園及組團級生態公園爲次級中心,向四周發散、滲透,並與珠江和周邊城市生態廊道相通,以功能內環綠帶和濱江外環綠帶爲聯接紐帶的格局。用地規模約43.3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爲35~40萬人,其中,學生人口18~20萬人,教師人口約1.5~2萬人,員工人口約3~5萬人,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口2~3萬人左右,村鎮人口5萬人,不可預測人口3~5萬人。

二)大學城總體規劃

廣州大學城按照空間開放化、資源共享化、建設彈性化、服務社會化、環境生態化、結構秩序化管理整體化、設施智能化、風格多元化、投資市場化等總體規劃原則進行設計、建設、管理和運作。大學城借鑑中國古城的方格網布局原型,採用局部中軸對稱格局,反映東方文化,並體現“城”的主題;同時借鑑荷花的生長形態,採用整體分散、局部集中的組團式建築佈局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發揮“綠心”的生態功能;並以功能、結構、道路、管理等構成的網絡結構作爲大學城的神經組織進行運作。

1大學城總體用地佈局規劃

大學城的校園用地形成三級結構,即大學城、大學園區、大學二級學院。規劃中根據“互利、自願、利於學科交流”的原則,將某些學術資源生活服務資源、體育運動資源、公共教育資源,如校級圖書館、餐廳、食堂、體育場館等適當集中,形成相對集中的校際資源共享區,每一所大學均負責建設12處較大型的共享設施,在空間上開放。空間佈局着重考慮市場的不確定因素,採用“柔性結構”體系,提出了“帶狀”、“中心狀”、“組團狀”等不同的大學空間組織模式,以適應發展和變化。

2大學城共享資源、共享設施結構規劃

大學城提供三種不同開放程度的共享資源,第一層次共享資源是指城市資源共享區,第二層次包括校際資源共享區,第三層次共享資源包括大學校園區內的二級學院區。生活區共享設施採用產業化的方式解決各高校大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居住及生活問題。空間上採用組團式佈局模式,根據服務單位,並分別配套公共設施和公共綠地。學生公寓注重空間領域的圍合,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

3大學城內部交通組織方式規劃

大學城南北兩區內部道路系統相對獨立,各成體系,主幹道通過跨江隧道(與地鐵線路合併過江)緊密相連。兩區道路網均採用方格網+放射的形式,既保證地塊的方正、交通的有序,又提供了極爲便捷的人行聯繫和景觀組織的完整。

大學城內交通以內環、中環、外環3條環路和12條放射線形成的“三環十二射”的路網形態形成開放式路網,對外道路則以快速道路及隧道構成。此外,規劃將主要由學校運作的教學科研區形成分散的功能組團,各組團以生態主題公園形成獨特的“軟核心”,五個組團通過軌道交通銜接形成“軟核網絡”。

4大學城對外交通系統結構規劃

大學城對外交通系統有東側京珠高速公路、城市中部快速路、南側金山大道、金山大道延長線,以及貫穿大學城南北的地鐵4號線和沿中環南側走向的地鐵7號線。

5大學城教學區佈局規劃

大學城首期建設的小谷圍島約17.9平方公里,進駐十所高校,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廣州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

大學城中首批進駐大學城的這十所高校分爲5個組團:組團一爲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位於大學城北側;組團二爲廣東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位於大學城東側;組團三爲廣東工業大學、廣州美術學院,位於大學城南側;組團四爲廣州大學,位於大學城西南角;組團五爲星海音樂學院、華南師範大學,位於大學城西北側。

6大學城綠化與生態結構體系規劃

大學城綠化與生態結構體系設計過程中強化城市“綠心”的整體功能,在用地生態敏感性評價的基礎上,採用開放式網絡狀、綠化生態系統,以“兩心、兩軸、四環、五廊、六核”的形式,形成綠色城市戶外遊憩空間序列,實現人類“迴歸自然”的理想。其中,兩心爲嚴格控制大學城南北兩區山林地及農業生態保護區,作爲大學城內部兩個片區“綠心”;兩軸爲充分發揮南北兩區中央珠江水道的生態功能作爲“蘭軸”,強調南北向城際功能主軸的綠化生態作用,作爲“綠軸”;四環爲在南北兩區結合,河道、公路防護帶主幹道及過境環狀綠化,形成生態屏障;五廊爲結合水系及主導風向,設置五條綠化廊道遍向珠江,加強大學城與珠江的生態關聯,形成擁抱珠江的整體態勢,不僅導風散熱,而且將人流引向江面,迴歸自然;六核爲在各主要功能單元內均佈置組團公共綠地,形成六個“綠核”。

二、實地考察廣州大學城規劃實施現狀

本次實習主要分爲2大部分:1.坐車觀看外環、中環、內環;2.步行考察中山大學內部結構。一直聽聞大學城中建設了全國少有的,把電力、通訊、燃氣、供水等市政管線統一規劃統一佈線的綜合管溝,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親眼瞧瞧,實屬遺憾。

一)通過大學城外環、中環、內環看大學城

大學城內交通以內環、中環、外環3條環路將大學城內10所大學高效的連接在了一起。根據本次實習所見,外環主要連接這各所大學的教學區,10所大學的主校門依次分佈在外環上,同時由於是教學區最外圍,因此人車稀少。中環主要起着連接大學城各所學校生活區的功能,各學校生活區、各種大型生活設施均沿線分佈。中環是大學城島中交際間生活的主要道路,島內公交均集中行駛在中環以連接各高校,同時大學城的同學們也會通過自行車、步行等方式來往於大學城內各所學校和各個生活、商業設施。內環以內爲大學城的信息、體育共享區,同時也是主要的休閒場所。與當初大學城剛招生入學時的景象相比,如今硬件設施已基本依照規劃建成,雖然在參觀的過程中仍見有部分在建的工程,但教學、生活、商業、娛樂、休閒等設施已經相當完善。

1.大學城的教學生活區

大學城中各學校的教學區、生活區建築設計風格各有特殊,與學校辦學特色相互映襯。但在別具特色之餘,有的建築可能因在建築選材和物業維護方面做得不夠好,因此顯得較爲殘舊。

2.大學城的商業、娛樂區

廣州大學城商業娛樂最繁華的地段莫過於廣州大學商業區了。雖然廣大商業區面積不大,但裏面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各種配套設施均很齊備。其次是大學城北亭廣場商業區,但由於這次實習並未進入此商業區參觀,但光看其外部便知道這裏的商業氛圍同樣較濃厚,如必勝客、麥當勞、超市、電影院等消費餐飲娛樂設施與廣大商業區相互補充,使整個大學城的商業設施顯得很完善——學生無需走出大學城,即可得到各種商業、娛樂的服務。

但在大學城的商圈規劃中,重點發展的卻是大學城北區(商業區),其次是大學城南區(商業區)。但在這次實習中我們卻發現,大學城中這兩個本屬於規劃發展的商業區卻顯得很蕭條,除了宏城超市外,基本上只有一些給人檔次較次的商鋪,所有建築都因缺乏維護而顯得異常殘舊。對於這樣的規劃失利,帶領我們進行這次實習的王玉琳老師認爲這裏缺少了在商業區建設中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商業策劃。這是我很認同的,因爲北區商圈無論在大學城建設導向、地理範圍還是交通位置都佔據這極大的優勢,但由於缺乏前期準備和運作維護,使得北區缺少商業氛圍,同時由於商業氛圍明顯不如廣州大學商業區或是新建的北亭商業區,而導致大學城的商業逐漸向廣大商業區和北亭商業區偏移,並且差距越來越大。但正如王老師說的,畢竟北區商業區擁有主要的商業影響因素,只要經過恰當的商業策劃進行包裝,肯定能比通過由次要的商圈發展因素建立起來的廣大商業區得到更廣闊的前景。

3.大學城的綠地與休閒區

大學城中部規劃中是一個圍繞13公頃中心湖的大型生態公園,四周分佈體育休閒中心、會議中心、中心圖書館、體育場等城市公共建築;同時,大學城規劃中秉承因地制宜、特色營造的.原則,共保留了11處原始生態林,設計了8個生態公園、12條河涌、8個湖泊,使得城內綠地率達到55%。雖然此次實習並未仔細探討這些數據的執行情況,但大學城給我們總體的感覺就是設施完善,出出是綠色。乘車圍繞這外環、中環、內環的參觀過程中,綠地到處可見,休閒的地方到處都是。

4.大學城的文物保護

在參觀大學城的過程中,路過了許多很古老的建築,如一些村落的祠堂、古屋等。在後來查資料的過程中才知道,原來大學城在建前層對當地的文物進行了普查,共發現漢代至清代的文物建築工48處,地下遺存15處,並進行了利用規劃,通過集中保留改建成了大學城博物館。只可惜由於這次實習時間有限,未能深入的實地研究大學城的文物保護規劃。

二)中山大學大學城校區

中山大學東校區位於廣州大學城的東北端,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同屬第一組團。東校區地理位置優越,南鄰中心公園,東鄰城市綠化帶,總佔地面積1.13平方公里,其中教學區87.5萬平方米,生活區25.5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65.7萬平方米。一期工程共有29棟建築,包括教學區12幢建築,建築面積達32萬平方米,共有課室111間,座位14454個;生活區共17幢學生宿舍,建築面積共11萬平方米,可容納12456名學生入住。

在中大校園的參觀,主要圍繞中大圖書館至工程學院大樓這一路線進行。漫步在中大的校園裏,給人一種很開闊、依然的感覺。中大大學城校區佔地遼闊,功能建築各有特色、錯落有致,但因爲道路明晰而顯得整體建設得饒有秩序,校園建築多而不亂,突顯人文景觀。通過資料可知,中大校園內部功能分區明確,教學區、行政辦公區、實驗區、生活區一目瞭然。同時,校園內還建了人工河涌、人工湖,在通過花草樹木、小橋流水的相襯托,使整個大學校園內充滿了生態氣息。

中大校園的精心規劃讓學校充滿了人文關懷和自然景觀,使得走在校園中使人頓生出一種莫名的激動。

三、心得體會

通過這次在大學城的參觀實習,使我明顯的知道了規劃的重要性。精心、合理的規劃,能夠起到一種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後期運作效率的作用。就如同廣州大學城,若沒經過充分的規劃,讓10所大學,近30萬人在這一個島上高效且有序的生活猶如天方夜譚。又如中大的大學城校園,如不是精心規劃,幾十棟建築放在這1.13平方公里的地方則肯定會雜亂無章,更不用說能夠與自然景觀相結合了。

廣州大學城總體規劃目標共有4點:1、面向未來,積極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創造嶄新的高等教育模式;2、面向世界,有機融合世界多元文化與嶺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國際知名度與國際影響力的高教環境;3、面向現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區的高教、科研、科技生產、孵化、文化、商務、居住、服務、休閒、旅遊等多功能綜合整體環境;4、塑造高品位的藝術景觀環境,營造充滿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場所和優異的成長空間,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典範。雖然現在離總體規劃目標中的多數規劃遠景還有一段較大差距,但這次實習的資料準備和實地考察的過程讓我對廣州大學城今後的發展充滿了希望,在現今信息化的時代裏,大學城肯定能夠肩負起廣州乃至廣東的知識輸出、知識孵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