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生的實習報告四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類型。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寫生的實習報告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寫生的實習報告四篇

寫生的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內容

寫生的選景、構圖原則,寫生實習報告。寫生的色彩、色調、對比、空間等關係。 每日必須堅持速寫 、色彩、素描寫生 。

以論文的形式完成實習報告,報告要有條理,思路清晰,文字流暢,見解獨到。

實習結束後,經過整理後的繪畫作品(速寫、素描、色彩、水粉畫)等裝訂成冊上交給指導教師。

二. 教學目的及要求

通過美術實習,加強同學們對建築的直觀感受能力,對傳統建築的認識與理解。從自然風土人情中悟建築文化。從民俗民風中感知“場所精神”與歷史文脈的延續性的重要性。從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從大自然中領悟色彩的光與色的變化與魅力。要求大家在實習中遵守實習紀律,爭取從大自然中和民族建築文化中學到課堂上難以學到的知識。並在風景寫生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實習感受

建築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安徽這個古老的村莊吸引遊客的獨特之處,來到安徽的 10 幾天中,我們竟情的享受着自然和以前的人們給我們帶來的這中藝術的氣息,實習報告《寫生實習報告》。迫不及待我們拿上顏料背上畫板進入了我們期盼以久的寫生基地,在這 黑瓦白牆、小橋流水之間,隨處可見支着畫架、凝神揮筆的學生。安徽黟縣境內的西遞、宏村自六年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後,這兩個罕見的古村落就逐漸成爲藝術愛好者的流連之所。據當地政府粗略統計,全國各地的200餘所大專院校每年有30餘萬人次背起畫夾走進西遞、宏村寫生,佔旅遊總人數的50%以上。大批學生的進入,使黟縣境內悄然掀起一股藝術經濟熱潮。 當然第一次來到這罕見的古村我們自然也不例外的放下了手中的東西,把安徽的古景古建築一覽眼底,大家都會不時發出感嘆的聲音,在幾百年前的人們能把藝術這麼好的和自然環境融合的這麼的完美。

休息了一晚上我們跟着導遊來更深的瞭解這個古村,這樣以來我們不單單是被他們的外表吸引着通過導遊我們知道古村的規劃結構居然猶如一頭酣着的牛,經過的地方依次是牛頭、牛肚子、牛尾巴開始我們也不相信最後導遊把我們帶到了可以看這個村子景象的地方立體佈置圖,這樣整個村的竟顯眼底這一個個精緻的小模型把古村一一的表達了出來就如導遊說的那樣。

這次導遊帶領我們深入的瞭解村子裏面我們看到了很多精美的雕塑,每個都有他的不同之處這樣的藝術殿堂在幾百年前的就創造出來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令在場的所有人感到佩服。

上面說的都的我們來到這裏的第一感受,下面說說我們在寫生時的感受到的東西當時拿這畫板顏料走進村子感覺到處都是一幅幅的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所以老師告訴我們在這裏每個角落都能構成一幅完美構圖的作品,但要求我們更動腦筋的把他創作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每個人都緊張的開始準備起來,我也不例外,看到如此如畫的景象實在是難以用我的畫筆就能表現出來,當時的感覺就像自己不會畫畫一樣非常的苦惱,怎麼表現才能使的自己的畫更加的完美我們學過的繪畫方式很多,我最後還是選擇了我最喜歡的幹畫法。一幅幅的畫漫漫的使我瞭解了色彩的和諧搭配,這次寫生讓我知道現實的東西的領悟始終要高與書本上的表達。還有水粉作畫 水粉畫在製作過程中,開始仍以透明水彩作爲第一次底色,然後利用不透明色畫出景物深入具體的立體空間效果,使其具有很強的真實感。這樣完成的作品已失去傳統的水彩畫所具有的流暢、透明的藝術特色,形成一種現代概念的水粉畫。

寫生的實習報告 篇2

傳統文化的熱愛,讓同學們從書本的圖片所獲得的文化傳統中走出,進入壯美河山的實地藝術考察,教育同學們對中國文化從瞭解、接受,直至喜愛。每去一地都有目的地引導同學們注意觀察當地文化演進,民俗、民間藝術和歷史文化遺存。觀觀賞錯落有序的山裏建築、收集地方民間特色形象資料,注意研究不同地域的、民居生活、傢俱的風格樣式,爲今後藝術創作積累形象素材。這一切都極大地豐富同學們文化修養和審美趣味,拓展視野和獲取知識的渠道。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十幾天同學們先後到過很多地方,體會苗寨人的熱情好客,這種社會實踐的文化體驗無疑是感受“美的歷程”。

在這次貴州寫生的過程中,同學們團結友愛,相互照顧;在學習上,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進步,大家的相互的團結、幫助。讓我們大家都相互的瞭解和認識。同時增加了我們同學之間的感情,還有老師每天陪着我們畫畫、安排我們的行程和住宿,讓我們大家更加尊敬老師,同時,我們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又近一層。這樣有利於以後我們學習和交流。

總之,我們學校這次社會實踐教學去貴州寫生對培養創造型藝術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這也是藝術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短短半個多月的學習,讓我們瞭解了很多,認識了許多,紛紛被這裏的風景、建築、街道所迷戀,爲這裏的人文、歷史所感慨,最終是學有所得。寫生已經結束,但是學到的東西卻讓我們終身受益。寫生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經歷,也是一種回憶。

寫生的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日期:20xx年10月31日——11月11日

二、實習地點:安徽南屏、西遞、宏村

三、實習內容:風景速寫寫生、水彩寫生

四、實習過程:這次寫生,輾轉了四個地方,遊覽了不少古老的居民建築。古巷幽深,青磚黑瓦,別具特色的建築風格,還有合理周到的內部結構,精雕細琢的明清雕刻,無不顯示着古老居民勤勞與智慧。十多天來,我們領略了這些皖南村鎮的獨特魅力,雖然那些斑駁的印痕讓我們無法想象古代的繁華,卻帶給了我們更多的人文方面的思考和想象。走進古鎮,走進我們曾經封閉的心靈,不僅讓人想用畫筆描摹出撼人心魄的建築之魂。還有這裏極具魅力的景色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10月31日晚上我們開始出發,踏上了前往安徽的旅程,經過漫長的十幾個小時,在第二天下午終於抵達了目的地之一——南屏。

來到預定的飯店放好行李,匆匆吃完飯後,導遊帶領我們進村遊覽,我在此之前只是在書上或電視上看到過這獨具風格的徽派建築,而此時卻真正親身感受到了徽派建築所具有的魅力。對於南屏,最深的印象是村中上上下下的臺階和村邊的萬松林,以及村外田地邊的石橋和水車。萬松林因爲樹梢上跳躍的松鼠而得名,遺憾的是我未曾親眼目睹松鼠的身姿。大水車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見,清澈的水流隨着轉動的水車灌入小水渠,讓人不禁讚歎勞動人民的智慧。大石橋上行人匆匆,橋下河水潺潺,勾起人無限的繪畫衝動。

在南屏只有一天的畫畫時間,村落寧靜的氣氛很適合寫生,我喜歡這種寧靜的感覺,所以在我們去過的村落中,我最喜歡南屏了!

在到達南屏的第三天早上,我們去了一趟距離南屏不遠的關麓,村子在深秋清晨的霧氣中更顯寧靜祥和。同樣是由導遊帶領我們進村參觀。古村內,古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我們參觀了其中最有名的被稱爲“關麓八家”的八棟古宅,是一戶清朝中葉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這八間大宅互相獨立,卻又連成一體,屋樓上下都有門戶走廊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大宅由於整體佈局緊湊而顯得高大冷峻,內部由於疏於修理,都盡顯衰敗,不免有些蒼涼感,但或許就是這種蒼涼感才更顯真實、更值得回味。儘管不捨那純樸的民風,我們卻不得不在中午奔往下站——西遞。

我們在當天下午到達了西遞,還是先跟着導遊進村參觀。西遞現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居民建築,都堪稱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從而被譽爲“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因此這裏的遊客和來寫生的學生都比較多。讓我非常喜歡的是西遞村中居民的宅院裏頗爲富麗雅緻的景象: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導遊都爲我們一一作了精彩的介紹,其“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爲國內古民居建築羣所罕見,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顆明珠。

第二天清晨我們帶上畫板和繪畫工具,來到村口的湖邊。在晨霧繚繞的遮擋下,看不清湖對岸,還有那對岸若隱若現的山峯。相比於白天的熱鬧喧囂,我更喜歡此時的寧靜。

由於霧的遮擋,我們不得不先畫近處的建築,我覺得在西遞畫建築速寫簡直太適合不過了,高高的馬頭牆,曲徑通幽的小巷,所以速寫畫的很順利。

太陽出來後,霧氣漸漸地散了,我來到湖對岸畫水彩。那裏的景色很美,湖光山色,相映成輝。岸邊的建築倒影在清澈的水中,不僅讓人覺得身在畫中。

也許是皖南的靈動和秀麗可以真正使人的內心平靜下來,出來寫生這段時間,幾乎每一張畫我都是靜下心來認真地畫出來的。雖然算不上有多好,但不管是水彩還是速寫每完成一張就會有一點進步,那種進步的喜悅是我上大學以來從未有過的,這也是我第一次不是帶着去完成作業的心情去畫的。因爲在這裏沒有了平時趕作業時的焦躁,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認知、感受和意願來畫畫,心情自然也會好起來。同時,我也覺得這次寫生最主要的也許不是完成作業,更不是想盡法子得到更多的分數,而是在這樣美麗的景色之中去盡情享受繪畫的樂趣。有着着這樣的心情,從而讓我更期待我們寫生的下一站也是最後一站——宏村。

在西遞待了四天,我們去了宏村。這裏的遊人一波接一波比我想象的還要多,圍繞南湖大半個湖邊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來這裏寫生。

這個牛型村落不僅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居民,同時地處新安江源頭,羣山環抱,自然風光十分優美。對於宏村,進村便是秀麗的南湖和橫跨其上的畫橋。湖中芙蓉俏,湖邊垂柳生,電影裏李慕白牽馬過橋的場景再次浮現在眼前。這裏的水系遍佈全村的街道,每家每戶出門便可打到清水做飯洗衣。村中心是有牛胃之稱的月沼,因爲池塘形狀爲規則的半月,所以村中的人又叫它半月譚。很遺憾的是那裏規定不讓學生在月沼邊上寫生。

宏村居民深宅高牆,厚實穩重的高牆與瓦檐,神祕莫測的卷門和漏窗,都給觀者一種感官上的強烈刺激。古樹叢中粉牆黛瓦淡雅清新,青山綠水輝映一體,一眼望去儼然是幅靜態雅緻的圖畫。

我很喜歡南湖的景色,所以來到這裏後我經常在南湖湖邊畫畫。深秋景緻,水波粼粼,這樣的意境太完美了,每次畫畫我都會全身心投入於其中。當時拿這畫板顏料走進村子感覺就是到處都是一幅幅的畫展現在我們面前,老師曾告訴我們在這裏每個角落都能構成一幅完美構圖的作品,但要求我們要注意留心觀察,更要動腦筋的把它創作成我們自己的東西,一幅幅畫的完成使我瞭解了色彩的和諧搭配,讓我知道現實的東西的領悟始終要高與書本上的表達。

在這兩週的寫生實習的日子裏,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畫畫的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於這一點我還是很有自信的。另外也讓我知道出門在外,同學之間相處禮讓三分,退一步海闊天空,沒必要因爲看不慣某人而抱怨爭執不休,這樣才能增進個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快樂的日子總是那麼短暫,兩週的時間過得很快,至少我是這麼認爲的。

最後就是對古代建築藝術特徵有了一些更廣泛的瞭解:第一、它是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着維繫、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

作用; 第二、它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築藝術的一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爲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第三、它的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一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

對於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寫生的目的在於瞭解建築的特色,徽派建築是一大建築派別。徽派建築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村落民居、祠堂廟宇、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其風格最爲鮮明的是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佈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洲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作爲傳統的建築流派,徽派建築一直都保持着古雅、簡潔、富麗於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

通過寫生我對徽派建築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馬頭牆”。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集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而高高的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着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之爲封火牆。我很喜歡用速寫的表達方式來描繪馬頭牆高低錯落,以至於寫生實習回來後,滿腦子還是有很多的“馬頭牆”。或許這就是收穫吧!深深刻在腦子裏的特色。

這是我第一次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旅遊的出行,這段謐靜美好的記憶我將永遠珍藏在心底。

20xx年11月22日

寫生的實習報告 篇4

  一、摘要

走進美麗的廣西桂林,感受這個山水城市無與倫比的魅力,一次次地去驗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傳奇,走進畫中、走進詩裏,漫步山水之間,懷揣着對這個豔冠天下城市的敬畏,我們用筆銘刻下桂林山水的靈魂與魅力,讓這美麗的城市在我們的心中永遠定格。

  二、關鍵詞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山青水秀 洞奇石美

  三、正文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歷史文化名城,是名副其實的“千峯環野立,一水抱城流”。走進這樣一個城市,我們終於明白“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的真諦,很難想象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如此古樸清秀的地方,“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切切實實地在這裏得以實現,確實,我們感覺像是走進了連綿不絕的畫卷。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流連山水間,我們用筆觸一點一滴地記錄下它的風姿,清幽的兩江四湖、明潔如鏡的灕江、古老滄桑的大圩古鎮、秀美壯麗的陽朔古縣無一不在彰顯着桂林喀斯特地貌山水文明的精髓,讓我們陶醉,讓我們迷戀。

  (一)桂林市區特色:

作爲舉世聞名的旅遊城市,桂林自然有不同於其它城市的特色。初入桂林,我們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拜訪這個城市,坐上公交車觀賞沿途的風景,我們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城市,在這裏你不會看到顯赫的高層建築,也看不見鮮豔的色彩構成,城市的每一個建築都是山水的陪襯,它們都是山水的.子民,懷揣着對山水獨有的尊敬,整個桂林都在千百簇峯的庇護之下,“羣峯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名不虛傳。

  (二)兩江四湖:

兩江四湖即是指由灕江、桃花江、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構成的環城風景帶,被譽爲是“桂林美麗的後花園”,而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可以說是桂林城區的靈魂,綢緞似的江,翡翠般的湖,得天獨厚,自然幽靜。人們在這裏休憩、放鬆心情,而更多的是退休的老人們在這裏晨練、聊天、品茶、修身養性,同時也不難看見一對對情侶在水邊林間訴說情話。我們不願打破它的寧靜,靜靜地坐在湖邊描繪着古老的亭臺樓閣、蒼松古樹,偶爾也會情不自禁地嬉弄這清澈的湖水,蕩起一圈圈波紋。

  (三)灕江趟水:

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到桂林,你不會知道中國還有未被污染的水”的確,灕江之水讓我們深深陶醉,走過江邊,我們再難承受這樣的誘惑。拋卻一切,我們迫不及待的扔掉鞋襪,一腳扎進這潺潺的流水中,透徹的清涼舒爽讓我彷彿回到了童年時光。我們嬉水、打水漂、手拉手趟水??這就是灕江水,生生不息而靈動自然。明潔如鏡的灕江水清澈見底,水草盪漾在水中,透射出水底各色的碎石,纔上去既有一絲痛楚,卻更有一絲舒爽與刺激,沒有誰會介意它在你的腳底留下烙印。

  (四)大圩古鎮:

來到桂林的第三天,我們踏上了前往大圩古鎮的旅途,去見識古老的桂林小鎮。追溯大圩古鎮的歷史,它始建於北宋初年,中興於明清,鼎盛於民—國時期。走在大圩古鎮的青石板街上,你會感受到它古老而又神祕的氣息,歷史的痕跡至今也未曾被磨滅。沒有繁華的街市,沒有高聳的建築,也沒有華麗的裝飾,卻時刻彰顯着它獨有的魅力。青磚綠瓦,亭臺樓閣,以及神祕的祠堂都一一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青石街兩旁是各種竹編作坊、草鞋作坊、傳統的喪葬用品店、草醫診室、老理髮店等,各色飾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有幸拜訪當地的民舍,門前、天井、正房、廂房、後院,以及供着神像、祖先牌位的大堂,將古時桂林人們的生活狀態表現的淋漓盡致。走過青石路,我們見到了古樸自然的萬壽橋,橫臥在潺潺流動的小河上,更顯大圩魅力。在這裏,我們走進農家樂,切切實實地體驗了一回大圩人們的農家生活。而更讓人激動的是親身經歷了一次大圩之水的洗禮,清澈流動的小河裏,我們盡情擊水、嬉戲,好不熱鬧。大圩之行不僅給我們快樂,也讓我們真切的體驗了一次屬於這裏的歷史沉澱、人文風俗。青山綠水環繞,大圩靜靜地訴說着古老的歷史文明,將它們亙古地延續。

  (五)陽朔之行:

迫不及待地,我們來到了名譽桂林的陽朔縣城,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如此,我們來揭開它神祕的面紗。很難想象,一個小小的山水縣城會發展得這樣讓人驚歎,同樣,他沒有多麼繁華的建築,一切都是那麼古樸自然,黑白灰的色調映襯在青山綠水間,寂靜卻又充滿活力。乘着竹筏漂流在陽朔的灕江之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又一次忍不住地解放自己,脫掉鞋襪,融進這靈動的灕江之水,“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再合適不過地描繪了這樣一幅山水舟行圖。我們盡情地潑灑,享受這山、這水、這山水之鬧,用力地划動船槳,讓竹筏盡情地在碧波中穿梭,激起一片片浪花,滌盡塵世的浮華,隨着灕江之水流淌。

夜幕而臨,各色燈光映襯出山水的顏色,寂靜的小城不再沉默,開始盪漾出它的活力。走在人來人往的青石路面上,滿目各色的小飾品、各種叫賣、各種文化匯成了這樣一個熱鬧、風姿卓然的陽朔,一遍一遍地逛過依然不覺得一絲疲憊。走進酒吧,炫目的燈光訴說着陽朔人民生活的激情,伴着節奏,平靜的心也不知不覺躁動起來,讓我們也跟着陽朔而律動。

有種不捨,有種依戀,對這樣一個山水陽朔,難忘騎車馳騁在陽朔的大街小巷;難忘乘着竹筏飄蕩在灕江之上;難忘走在青石路上挑選街旁各色的飾品;更難忘駐足林間水旁享受一方寧靜。不曾留下什麼,它卻已經烙印在我們心頭。

  (六)夜市燒烤:

回到桂林,最後一夜,我們當盡情放縱,去品嚐桂林的味道。坐在街旁的小吃攤,放開一切,不醉自醉。桂林的山水已讓我沉醉,再索性一醉方休,留些更多的記憶

  四、總結

“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桂林之行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印證,無論是桂林市區的兩江四湖、大圩古鎮、還是陽朔古城,一次次的驚豔都讓我們一次次被震撼,旖旎的風光讓我們目不暇接,山水之城名不虛傳,“城在景中,景在城裏”——這就是桂林。桂林“四絕”——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它們執著地延續着桂林的山水神話,吸引着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我們僅僅只是一個過客,但我們會用簡單的筆觸用心去描繪桂林帶給我們的感覺,這幅畫卷永不磨滅。

雖有所失,但更有所得。

桂林的靈魂將會指引我們在城市規劃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