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方法的幾點建議

我們在學習國小的數學課程時,對於老師的教學方法,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小編爲大家精心準備了國小數學教學建議書,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國小數學教學方法的幾點建議

  國小數學教學方法的建議篇一

在教學中應重視“雙基”的培養,正確理解新課程標準下的“雙基”含義,要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簡單記憶,反覆練習,生搬硬套的做法,加強對數學知識和運算的理解,注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的培養,突出知識間的聯繫和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體現數學的本質。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隱含在知識體系中,是中學生較難把握的,同時又是學習中更爲重要的。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揭示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使他們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同步地形成相應的數學思想方法,並自覺地運用這些思想指導解題。

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應用意識。在教學中,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方法來觀察周圍事物,通過數學建模將數學與應用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同時,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力求表述的準確性,邏輯性,完整性和流暢性。

  國小數學教學方法的建議篇二

數與代數是國小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在國小數學學習中佔比例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這部分學習內容是整個數學學習和學習其他的學科的基礎,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數的認識、概念、數的運算、數的估計等。總之,國小是以數的運算爲主,但在第二學段中也有正反比例的初步學習。因此,對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內容的分析,可使教師瞭解國小階段數與代數內容的本質與發展,從整體上把握相關概念和數的發展脈絡,促使數與代數內容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國小第一學段是“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探索規律。”第二學段是“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式與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規律。”按照課程標準的設計,數與代數在國小階段的主要內容有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式與方程和正比例反比例及探索規律。

1. 數的形成---從量到數的抽象(自然數)

自然數形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字(0~9)的形成;二是計數單位(個、十、百、千等)的建立。

(1)教字的形成。自然數具有基數和序數的性質,基數是表示數量的多少。如在人類生活的過程中,人們會根據事物數量的變化,逐一地創造出數字,從1開始,每次增加1個,將各個數字進行有序的排列,形成從小到大的排列,而且,相鄰兩個數之間可以通過 1

添“1”的方法進行轉換,便形成不同的用符號0,1,2,3,4.,5,6,7,8,9等數字表示的數。

(2)計數單位的產生。在諸多的記數方法中,將10作爲一個表示數的單位“十”,成爲被人們普遍採用的方法。“十進制”記數法是在“十”爲單位的基礎上,再形成“百”“千”“萬”等單位,可以表示任意大的數。

2.數的表示:數位與位數

(1)位數:指一個數由幾個數構成這個數就是幾位數。

(2)數位:指的是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

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在計數單位“十”的基礎上,形成更大的計數單位。九個“十”添加1個“十”就是“百”,九個“百”添加1個“百”就是“千”??十個“千”形成了一個新的計數單位“萬”。在我國記數方法中,把“萬”又當作一個新的“單位一”,就可以獲得一組新的計數單位“個(萬)、十(萬)、百(萬)、千(萬)”。同理,當“千萬”滿十個的時候,再次作壓縮處理,把十個“千萬”形成的新的計數單位“億”當作“一(個)”,又可獲得一組新的計數單位“個(億)、十(億)、百(億)、千(億)”,??

3.數的擴充----分數和小數

(1)分數的擴充。分數的擴充一般是由兩種需要而產生的:一是分東西的過程中,需要對一個物體進行切割與分配時,整體中的“部分”無法用自然數來表示,就需要有刻畫“部分”的方式方法;

二是計算過程中,2÷3=?無法用自然數表示計算的得數,就需要有刻畫這類除法運算結構的方式。如若將一張餅平均分成兩部分,你獲得了其中一部分,用數學語言刻畫就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即把一個單位(整體)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部分),就是1/2。

(2)小數的擴充。小數產生的兩個前提:一是十進制記數法的使用;二是分數概念的完善。在小數部分新增加能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能比較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可讓學生在小數初步認識中,就對小數的比較提出具體要求,可使學生能較準確把握有關小數的問題,也爲後續的學習做準備,但這一學段只要求同分母的分數比較。

4.數的擴充---有理數

負數的產生。“負數”是一個與“正數”的意義相反的數學概念,它的形成源於對生活中完全相反的事物數量的刻畫。

5.數的運算---四則運算的含義與運算律

(1)四則運算的形式及含義。加法運算是四則運算的基礎,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2)運算定律。加法運算定律有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運算定律有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

6. 用字母表示數(式與方程)

用字母表示數是建立數感與符號意識的重要過程,是學習和認識數學的一次飛躍,爲以後數學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生將學習方程

的初步知識,如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3x+2=5,2x-x=3),瞭解方程的作用,等式的性質,能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在具體情境中,瞭解常見的數量關係:總價=單價×數量、路程=速度×時間,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生對這些常見數量關係的瞭解,特別是運用這些數量關係解決問題,是國小階段問題解決的核心。

7. 正比例與反比例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如果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係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kx(k一定)。對成反比例的量做了這樣的表述: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如果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k一定),反比例關係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x·y=k(k一定)。這兩個定義都滲透了變量的含義,爲在國中學段學習正比例函數和反比例函數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國小數學教學方法的建議篇三

國小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學科,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有效的數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學的統一。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爲基礎,注重啓發式和因材施教,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學習除了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

基於以上學科的特點及我省現階段的教學實際,特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與設計

第1條 教學目標的擬定須建立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仔細研讀教材和全面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要通盤考慮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要善於把課時目標合理地分解爲環節目標。

第2條 課時教學目標的擬定要關注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知識性目標的描述要明確、清晰、可檢測。過程性目標要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落實,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以從學生的學習任務爲視角進行敘述,也可以從教師的教學任務爲視角進行敘述。

第3條 要充分依據教材提供的材料設計教學,因爲教材是體現課程標準及教學理論的規範文本,其中凝聚着教學經驗,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

第4條 教材研讀要關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結構,理清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及在各階段、各冊的分佈情況,並以此爲背景研讀課時教學內容,合理劃分課時。

第5條 研讀課時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熟做每一道例題和習題,深入分析例題和習題蘊含的知識點,關注例題和習題的匹配與關聯,分清習題的層次。在把握重點、難點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知識的形成線索和學生學習的認知線索,在此基礎上通過補充、修改、調換、刪減等方法完善教材資源。

第6條 要拓寬教材研讀的視角,除了參考教學用書以外,倡導參閱不同時間、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條 科學的學情分析是實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學情分析包括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態度、習慣和能力,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等要素。對任教班級的整體水平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適時進行分層教學。

第8條 平時作業、學生訪談、課前測試和教師經驗等都是學情分析的基本方法與途徑。

第9條 教學環節的構建和情境的創設都須注重數學問題的設計。事實上,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一般由若干個教學環節組成,但環節不宜過多。每一個教學環節通常都蘊含着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的有效性是推進課堂教學進程的關鍵。

第10條 問題的設計要關注思考性和挑戰性,有利於課堂生成,有利於展現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同時要預設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充分估計學生可能碰到的困難,思考應如何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預設教學指導策略。

二、教學組織與實施

第11條 課堂組織是指教師依據教學設計,引領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互動過程。課堂組織的內容主要包括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

第12條 課堂實施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切入重點要快,儘可能在前20分鐘完成教學的主要任務,倡導先試後講。

第13條 課堂調節要注意動靜搭配,數學學習要以學生獨立思考爲主,教師可適當通過師生對話,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後四人小組合作,要選擇合適的問題和時機。一節課合作學習的次數不宜太多。

第14條 教師的教學用語和數學語言要簡練、規範,要適時進行解題方法和思路的提煉和總結,關注學生的數學表達,逐步讓學生養成有根有據的說理習慣。

第15條 在課堂中要善於觀察學生,關注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對哪些學生該提怎樣的問題,學生會回答到怎樣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數,從而起到啓發、引領作用。

第16條 要根據教學反饋信息合理調控教學目標及進程。要善於篩選和有效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尤其重視典型錯誤資源的捕捉與利用。

第17條 要重視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部分的板書設計,錄音、投影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要簡易、有效,相互補充,發揮各自的作用。

三、作業設計與輔導

第18條 作業可分爲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要合理選擇作業的內容好形式,注重作業涉及到針對性好層次性,以求實效性。作業涉及到要求是“緊扣目標、促進思維、形式多樣、分層要求”。提倡探究性、開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創意的作業設計。

第19條 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具有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功能,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練習時間,可以將練習穿插在新知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練習的時間。

第20條 佈置的課外作業要適量,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教師要先做一遍。除書面作業以外,可根據需要佈置調查、遊戲、設計製作、數學日記等實踐性作業,並根據不同作業樣式給定不同的時間要求。

第21條 教師要規範學生的作業格式,在學生做作業時,教師要進行巡視,及時進行指導,尤其要關注學困生的作業情況。

第22條 要發揮作業的診斷功能,佈置的作業要及時批改和反饋,對於作業中的錯誤要督促學生及時訂正。面批是一種有效的.批改方式,對學困生應堅持多些面批。在批改作業時要重視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對於典型錯誤,要有意識地摘錄並歸類整理,分析原因,以改進教學。

第23條 要發揮作業的激勵功能,除了運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進行批改外,能通過合適的批語來達到提醒、幫助和激勵學生的目的。

第24條 個別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個別輔導的內容包括學習診斷、學習矯正、心理輔導等。個別輔導時,要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發揮同伴作用,但不能讓“小老師”過多代替教師進行輔導。

第25條 在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前,教師要查閱、分析他們的平時作業、單元形成性測試等情況,找到問題癥結所在,以對症指導。在個別輔導時,要多讓學生髮表想法。要做到:熱情鼓勵,幫助樹立信心和決心;細緻指導,既補知識能力的缺漏,也重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降低起點、放緩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條 對學習有餘力、有個性特長的學生,教師應爲他們制定合適的指導方案,拓展他們的學習渠道,如開展豐富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等。

四、命題與學業檢測

第27條 紙筆檢測作爲學業檢測的主要手段,目的在於診斷和反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情況,以改進教學。教師在編制試卷前,應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內容確定檢測範圍,理清知識點,及相關知識點的目標要求,形成試卷編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條 編制的試卷要有效度、信度和區分度。試題的難易要適度,敘述要明確,語言要規範,防止產生歧義,杜絕偏題、怪題。

第29條 檢測的結果要及時反饋,通常以等級制呈現給學生。根據需要,也可以向家長反饋,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第30條 要重視試卷講評。講評前,教師要認真分析試卷中所反映的問題,要對問題進行梳理和歸類;講評前,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多角度展示解題思路,切忌就題論題,以提高試卷講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