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建議

、教學建議

校本課程建議

校本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與自主性於一體的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提倡與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緊密聯繫,並表現出如下價值趨向。

1.突出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出發,注重實踐性。沒有將學習內容轉化爲學生個人經驗,學習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生活情景有關的素材,讓學生有一個感受和體驗過程。密切課堂與生活的聯繫,有助於學生對學習意義的理解,激發學習的動機,也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素材可以來自教師的蒐集,也可以來自學生自己的收集。

2.校本課程的設計是綜合性的,倡導課程整合,有助於拓寬學生視野,克服由於學科彼此獨立對個體施加影響造成知識割裂,讓學生眼中的生活更完整、客觀、真實。

3.增強校本課程的開放性。在實施校本課程教學時,要突破圍繞課堂進行教學的傳統授知方式,通過調查、訪問、資材收集、網絡信息等適時開展教學活動,以提高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實踐性、合理性。

二、評價建議

1.評價的功能。

校本課程的教學評價以《校本課程標準》爲依據,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通過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評出發展的功能和創新的活力。校本課程的教學評價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2)評價有助於促進學生髮展。(3)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評估,應體現自主性。

2.評價方法。

(1)採用等級制、設合格、不合格兩個等級。若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交談,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努力方向,爭取合格。

(2)評價內容分態度習慣、知識能力、興趣愛好三個領域。要特別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關注,如興趣、情感、態度等。

(3)堅持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可以對學生參與的活動。如調查、實驗、探究、交流、討論等活動中表現加以逐一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收穫,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分析與評價都採用“自我參照”的原則,既以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能力這參照系,關注他們的發展水平,評價要求不是整齊劃一。

位學生獲取幸福體驗,提升幸福意識,發展幸福能力。

此刻的時代,平靜,正前所未有地成爲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們又似乎什麼都沒有。好像什麼都有了,可怎麼還不幸福?有人說,想要幸福,三個詞很關鍵——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遙但除了物質,情感和精神真很重要,情感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是幸福的支柱。

學校教育應有所作爲,北環中學的使命“幫助北環中學的每一位學生成長爲負責向善、會學善學、健康陽光,具有追求幸福能力的合格公民。”學校的課程建設始終應是服務於學校使命的。

推進學校課程建設的第四條建議是引入課程概念,創意學校生活,幫助每一位學生學會情趣生活,提升幸福意識和能力。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立場上,體現國家意志的基礎上,學校和班級要成爲學生“好玩”而“有趣”的地方,學校和班級生活要引入時尚元素,同時又要十分重視引入課程概念,創意學校生活,啓迪智慧,支持學術,悅納草根,幫助每一位學生個性多元發展。

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社會心態藍皮書:2015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報告分析,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每個人實現自我的動力各不相同,中國人最大的生活動力是對子女發展的期望和對個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際優勢、追求一生平安、盡力做好本分、實現自我價值、爲社會做貢獻,分別列第三至第八位,第九項纔是生活情趣。

這個數據給我們學校教育怎樣的啓示?我們同樣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今天的學校好玩嗎?有趣嗎?”當然我們有太多的無奈,功利化的社會逼迫着學校教育,但只要我們有一種堅守,學校還是能像學校的。北環中學幾年來的改革和探索,實質是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教授的“被動的主動性”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本土化、本校化實踐,“被動的主動性”或者說是“消極”的教育變革,也就是從能夠改變的地方開始,想大問題,做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