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落後清明的散文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清明將至,梨花已是千朵萬朵壓枝頭。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梨花落後清明的散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梨花落後清明的散文

  梨花落後清明的散文1

梨花落後,已近清明,又到了楊花柳絮作雪飛的節氣。從教室的窗邊向下望去,太陽映在幾莖小草上,草尖上的光與漏在地面上的光交相閃耀着,鬱出一團的綠意。風是輕柔的,拂過耳畔有些許的癢,彷彿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在我身側傾述一個害羞的祕密。

細雨紛紛,已至清明,又到了遊子踏青半出城的時令。今年的春比昔年來得早,風和日麗的時光顯得格外長。因此縱使心中盤算着太多學習的計劃,也經不住暖風晴日的撩撥。無人同遊也無妨,踩着看起來比自己還歡快的影子,無意中在圖書館尋到一本《枕草子》,安靜下來信手翻看。就好像聽一位白髮宮娥在講陳年舊事,絮絮叨叨卻不膩煩,細細碎碎但見風雅。風過。吹散了嘈雜人聲,心是閒適亦清清寂寂的。

四月的確其氣清景明,連字跡拙劣的我都忍不住拿來一張素淨的紙,謄一張古人筆下的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索然似野僧。”抄完這句詩會心一笑,清明又豈止是無花無酒,清明又豈只有清明?燒山時的介子推不會想到此後年年今日家家無煙火,杜甫這位沉鬱頓挫的詩人卻看到了長安水邊多麗人,在三月三等待着一段段男女之間投桃報李的佳話。四月的確氣清景名,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伴着一場花事,一盞清茶就過去了,即使喧囂,喧囂中也是淡淡的。

聽歲月清歌,任年華擺渡,我一向認爲這樣的句子扭捏又堆砌,今日卻也自然而然的寫出了。不是緬懷青春已逝,也非囿於離愁別緒,只是面對這春日,這清明,突然覺得這看似過也過不完的綺年錦時真的會轉瞬即逝。惟願十年後的我一如今日,陽光下做一個一臉清明的女子。

  梨花落後清明的散文2

又是一年呵!母親是在企盼着什麼,抑或是在等待什麼?是的,梨花落後清明,母親是在期盼着我們兄弟仨人的回家。

回家,是一個生動的詞,古往今來,曾賦予過回家多少美好與感動的情愫。年前,遠在江南大地之上工作與生活着的兩個弟弟由於工作太忙,春節不能回家陪母親過年。母親在接到電話的那一刻,口中雖說道:以工作爲重!但母親在放下電話的那一瞬間,神情還是顯得有些落寞。

人老惜子。母親老了,又長期獨居鄉間,固守着老屋,安享着一汪歲月的靜美。但在多少個風起的夜晚或是日落的黃昏,母親會倚在老屋門框之上,門前老梨樹下,門前小路盡頭的村口,滿頭在風中飄動的白髮,迎着夕陽的餘暉,極目眺望着遠方。

白髮親孃,鄉間歲月,寬厚而又綿長。那可是母親的一顆心啊!在萬家燈火的除夕之夜,母親在回望,在東風夜放花開樹的元宵之夜,雖然天氣還是那麼的寒冷,母親依然孑立在我所居住的小城家中,陽臺之上,打開窗戶,默默地眺望江南,好在兩個弟弟每年清明時節,必定回家。這在母親的心中,好歹也算一種安慰。

山鄉春來早,桃紅柳綠,鳥語花香,但母親彷彿對這一切都不是那麼的在意。她常常凝視着門前那棵老梨樹發呆,目光鎖定着一樹梨花的花開花落。梨花落後清明。又是一年,又是我們的歸期,老屋堂前又將呈現一派歡聲笑語,又是一年回家時,又是一個美好的春日。

梨花白,桃花紅。四季的變化,在母親的心中,充滿着無比的懷想與期待。都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但母親常對我們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一年的期盼,一天的歡聚,短暫而又留戀的時光。

落坐,泡茶,上墳,祭祀,凝重,交談,炊煙裊裊,飯菜飄香。濃烈的酒香,醇厚的鄉愁,聚焦在清明當天那頓豐盛的午餐,臘魚,臘肉,年味十足的菜餚,擺滿了老家堂屋的大桌,母親忙碌的身影,開心的笑容,定格成我們每年清明回家之時生動而又難忘的影像記憶。歸去來兮?

我們從故鄉出發,一路行走遠方,尋夢異鄉。在異鄉的士地之上,我們奮發圖強,努力向上,成就了一個家族的興旺發達。而我們的'先人們,在光陰的流水裏,在歲月的長河中,一個個先後離我們而去,長眠於故鄉的高崗之上,與清風明月相伴,固守着故鄉大地的厚重與蒼莽。

只是在每年的清明那天,我們祭祀,我們憑弔,我們發幽古之思。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在故鄉溫暖抑或清冷的大地之上行吟,梨花一枝春帶雨,梨花落後清明,故鄉大地,大地之上,我們無比懷念着先人們,爺爺,奶奶,父親,他(她)們是否早在梨花開放之日,就在另一世界默默期待着我們,一如兒時,我們的放學回家。

梨花落後清明。回家,離家。歸途如虹。短短一天的時光,漫長的一年歲月,母親孑立在老屋門前,看夕陽遠山,看春去春又來,看花開花落,看草榮草枯。在春風裏放歌,在冬日裏懷想。梨花,潔白的梨花,雪白的梨花,落花成冢的意象與悵惘,在一夕瑩瑩淚光裏,帶我們回家!

梨花落後清明。歲月,懷想,故鄉,異鄉,血脈,傳承,一個白天,又一個夜晚,花開花謝,一年又一年的時光。老屋門前的老梨樹下,那一地雪白的梨花,我們站在落花之上,又該作何感想: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還是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梨花落後清明。今年清明,我們一定回家。不爲別的,只爲那一樹梨花的固守,只爲母親那雙溫情的目光。

  梨花落後清明的散文3

日前寫《碭山梨花又開放》,不過是借了歌名做題目,聊聊梨花,附庸風雅一番。

而今再說歌名,卻是因爲今天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清明節。

借用晏殊一句詞: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破陣子·春景》宋·晏殊)

意思是說: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

梨花落去後便是清明之日。

這一天裏,我們掃墓、踏青,溫故、知新,清明已經不單純是一種對先人的祭奠,也是對我們來路的追思。

清明思親、花語動心,無意間在央視三套《回聲嘹亮》裏看到林萍版的《梨花又開放》,其母去世不久,思念之情,潸然淚下,聲音哽噎,不禁爲之動容,遂提筆將自己關於清明的感受記錄一二。

在離世的親人裏,外公和爺爺離世太久、太久了,從小就沒在一起生活過,記憶裏能記得的也就見過一兩面,印象極其模糊,外公應該比爺爺走的還早些。奶奶和外婆印象較深,祖輩裏還有一個印象深的算是北海奶奶(上海話,北邊奶奶的意思),是爺爺的妹妹。

父母一輩裏,已經不在的有:大伯、大伯母、二伯母、姑姑、姑父、二姨和舅舅。他們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故事太長,只能留在心底慢慢回味了。走掉的人都可以用含辛茹苦來形容,沒享太多的福,畢竟他們生活和經歷的年代都不富裕,節儉是他們最大的標誌了。

值得欣慰的是爸媽尚在,身體也還行,平時還能偶爾去蹭下飯。

二伯年紀大老爸幾歲,總說記性不好了,很多事情搞不清、也記不住,我倒是沒覺得他記性很不好,說話還是很有條理,只不過嘎訕胡(上海話, 聊天兒)的內容多半是上個世紀的內容。

外婆在世的時候,跟着老姨過,三姨離得近,也會常去看看,只是老媽離得遠,隔好幾年纔會去一趟。如今的三姨、老姨和兩個姨夫,都忙着照顧各自的孫輩。

思念故去的親人,悲傷是難免的。因爲從小就隨父母在流動單位生活的緣故,隔幾年就會搬一次家,所以土著化的清明儀式性活動參加的並不多,主要是看同學、同事家裏掃墓、修墳、祭祖,自己更多地會把思親的情感放在回憶裏,每逢清明、冬至,把陳年往事像放電影一樣過幾遍,再放回心底去。

偶爾也會睹物思人,用文字來紀念一下親人。

奶奶是個典型的浦東土著小個子老太太,是我在讀大一的時候去世的。她活着的時候,整天家裏、地裏忙活,似乎沒有閒下來的時間。印象裏她總是笑嘻嘻的,從來沒有動氣的時候。

我也就時寒暑假纔會回老家住上幾天,奶奶逢人便會跟人家介紹:滴個是寶寶啦大兒子,玉平啦兄弟。宅上的人便會附和着誇我幾句,慢慢地跟老宅的人也熟悉了不少,我的上海話,也是那個時候深一句、淺一句地學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