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緣緣堂隨筆》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緣緣堂隨筆》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緣緣堂隨筆》有感

讀《緣緣堂隨筆》有感1

最近看完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豐先生豁達的人生態度,讓我敬畏萬分,特別是豐子愷先生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十分羨慕自己的三個孩子能擁有那麼一顆赤紅的、幼小的童心。

特別是書中:“我似乎看見,人的心都有表皮。這表皮的質量與重數,依個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單層的紗布包的,略略遮蔽一點,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瓏的姿態,隱約可見。有的人的心用紙包,細細摸起來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時紙要破,露出緋紅的一點來。有的人的心用鐵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無論如何摸不出,不會破,而真的心的姿態無論如何不會顯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歲的瞻瞻的心,連一層紗布都不包,我看見常是赤裸裸而鮮紅的。”這兩句話深深的烙印在我腦裏並且令我深深反思。這兩句話蘊含了鮮爲人知的道理。“每個人的心都有包皮”的確就是這樣,表皮越厚重數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騙,更堅強,但與別人交往的想法與慾望就會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數越少就會容易被人欺騙,更脆弱,但會給人感覺很真實,別人就願意與你交流、溝通。而瞻瞻呢,卻又不一樣了,他那一顆沒有表皮的、赤紅的卻是童心。天真、善良這兩種性格正是擁有一顆童心的表現。 豐子愷先生又崇拜弘一法師,弘一法師是豐子愷先生學藝術的教師,又是他學宗教的導師。他的一生,受法師影響很大。還認爲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而弘一法師則住在了第三層上,他住在了第二層上,只能在第二層裏徘徊,有時能去望望第三層的風景,卻不能入,不能真正地進到裏面。

豐子愷先生總是能夠把任何事寫的透徹,就拿吃瓜子這件事來說吧,作者把瓜子的來源、包裝、形狀、吃瓜子的方法全部描寫了出來。有他嗑瓜子時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時,便會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鹹的香味會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沒有辦法。可再次嚼碎的時候他又會停下來,甚至把瓜子拿到離自己稍遠的地方或轉過身去,但又和朋友閒聊時,又會發現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經吃了好幾粒了。在這之後便對瓜子產生了恐懼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豐子愷的筆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寫成這樣正是我喜愛豐子愷先生的作品的緣由。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或者,人世並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豐子愷這樣的思考吧。

讀《緣緣堂隨筆》有感2

曾在國小的時候,就接觸過豐子愷的作品。還記得那篇文章的名字,叫《白鵝》。至今還能記起他那幅可愛的白鵝像和那以貶代褒的文字。當我每每在公園見到有白鵝遊動,心中便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那吃一口飯、啄一口草、再銜一口泥的白鵝先生。沒辦法,這篇文章給我留下的印象實在是太深了。

而今天,當我拿到期待已久的這本書時,心中竟有一絲見到老朋友似的感覺。打開書,顧不得看目錄,隨手翻開一篇,便像一隻蠶一樣大嚼起來。他的筆調仍是那種與衆不同的冷幽默的感覺,不過讀起來卻一點也不像在開玩笑。我以前很討厭那種質量極差的書,但今天竟喜歡上了那種透過第一頁直接能看到第三頁的小冊子。看着看着,我發起了呆。每一篇文章,都只有那麼3、5頁,可說得卻都是我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的道理。在一種興奮,懷疑與反覆思考的矛盾結合中,我看完了它。

輕輕地把書合上,卻覺得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首歌,一首聽上去那樣熟悉的兒歌,一首叫人思考的怨歌,一首記錄人生的.悲歌。正像文中所述,孩子纔是萬物的創造者,只有他們才能用最純潔,最真實的眼睛看待這並不美麗的世界。也許所謂的成熟,不過是一種自我的失去罷。可令人奇怪的是,我們爲什麼懷着一種殘缺的心靈,去質疑孩子們能穿破重重迷霧的眼睛?懷着一種疑惑的態度,他扔掉了多數作

家喜歡的無病呻吟,轉而從一個有着青棗一般眼睛的孩子的角度上,敘述那些個令他搞不懂的大人、令他搞不懂的事。沒有悲傷,沒有失落,因爲它們不屬於一個尚未被世俗迷惑的人。倒是我們該好好想想,是孩子的世界錯了,還是我們錯了?

童真不等於懵懂,或許當我們指着一個小孩,說他很傻很天真的時候,我們並未真正地成熟。真正長大了的人,眼睛裏應該是有一把刷子的。這把刷子,可以描出自我與他人的區別,可以塗掉世界的醜陋,可以畫出一個小小的世界。我們在小孩子的眼睛裏看到了這把刷子,可“大人”們呢?他們也曾有,但是,它和童真一起被丟在了成長的長河中。

我突然感到一些被我逐漸遺忘的東西一點點回來了。

伴着落了些灰的回憶,伴着熟悉卻許久未聞到的葉間清香,孩童的陽光,樂觀,淘氣回來了。在這本書裏,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童年,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什麼“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什麼“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之類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它們只有一個意思:把握自己,相信自己,堅持做自己。當我們明白了那些功名利祿、爾虞我詐背後並不是真正的人生,那些苦行僧一樣的隱居者也並未真正體會人生時,我們纔是真正地長大了。

緣緣堂隨筆,發出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感慨。你從中能找到的,是你渴望已久的東西。

讀《緣緣堂隨筆》有感3

一名畫家,一位作家,一襲畫卷,一篇美文。就是這樣,豐子愷成就了他的人生。他說:我的心中被四件事所佔據: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他抱似一種童趣,純真的態度去畫。卻富含人間真情;他抱似平實的態度去寫,卻飽蘊人生的哲理。

他的童年是幸福、生趣的,因爲王囡囡那兄弟式的情懷。他的青年是豐富、多彩的,因爲李師、夏師細緻,謹肅的教導。他的晚年時蒼桑、苦澀的,因爲戰爭流離輾轉,苦於奔波四方。

世人稱他的作品“達觀間不掩深情,戲謔裏窺見警策”。也是因爲有這麼一羣人,或許影響着他,給予他生命所需。

他愛寫些民事,介紹自己的童年、青年,還有泓一法師、夏丐尊有關的事。他說得很有趣兒,都是一個個小品、滑稽戲。他說得很生動、形象,寫李叔同老師上課教學、嚴肅認真,總在上課之前到達教室。他說得淺顯卻又令人回味無窮,寫歪鱸婆中彩了後,卻喜於花費錢財,不做一些爲將來打算的事,最終回到店前包豆腐乾。

他爲師父泓一法師畫《護生畫集》,百歲時完成百幅,他雖年邁又加上疾病、戰亂,他倒下了,又站起來了,堅持與那種難以摒棄的信念,交織成了他的一生寫照。

緣緣堂被炸燬,他的內心的那種依靠緣是被震搖了,那是他精神上的家、與歸宿。但他還有文學精神支柱,與創作那堅持不懈的精神。

亂世之戰,始於倉惶,泯於奔波。護生百幅,蓮心永存。子愷者,先尊矣。作者:成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