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3篇)

一直就很想去看看散文兼漫畫大師豐子愷久負盛名的大作《緣緣堂隨筆》,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沒有精力,有精力的時候又沒有時間,只能利用一些拼湊的零散時間,終究不能全部看完,挑着看了大部分。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3篇),希望能幫助到您。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3篇)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1

有時,我常常會想,我要做一個怎麼樣的人,是做一名授人知識的教師,還是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我就在這樣憂慮的環境中生存着,又迫於來自父母的壓力,無法脫離。我的心在痛苦的掙扎着。但它的出現,散去了我內心的浮躁。

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一名出色的文學家,一名出色的漫畫家,這便是我尊敬的豐子愷先生了。他的作品多之又多,卻又都富含哲理。其中最令我喜愛的便是那《緣緣堂隨筆》了。它的語言不是那樣的華麗,卻是那樣的形象,令人回味。在書中,我看見了童年的豐子愷,在私塾上課的他,做父親的他。在書中,我還看見了不同於其他大人的豐先生。

人生就好比是一張網,豐先生這樣寫道:"我彷彿看見這世間有一個極大而極複雜的網,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在網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的線,帶出無數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地明晰的顯現在我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大人們在做事情總是會摻雜入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不必要的因素,不能直觀地去看待,本是很簡單的事物卻變複雜了。大人便是處於人生這張網的最中心了。孩子們便是如此天真,不摻雜任何因素,很快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事情的根本,孩子們也就處於這張網的最邊緣。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時間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將孩子們帶入社會,磨去他們的天真,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殘酷,滿懷正義的青年爲了能有立足之地,變成了冷酷的成人。社會將人們磨礪成了我們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那一面,人們的慾望改變了社會,而社會又改變了人們。使充滿正義、天真爛漫的青年們,變得奸詐,變得狡猾。

從豐先生的筆下,我真的讀懂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充滿信心。在豐先生看來,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是多麼可貴。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可能是那麼好笑。但我認爲,孩子們的一言一行是上天給我們送來的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天真爛漫。在他們眼中,周圍的一切事物卻是那樣有趣,那樣新鮮。在他們心中,對大人說的名詞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孩子們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樣的美好。我真想問一問那些大人:"你們的童年過得怎麼樣?"現在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子成鳳的。每天將自己的孩子壓進學海,幾乎不給他們一點空餘的時間。家長們,難道你們童年吃過的苦還不夠多麼,難道你們覺得童年吃那麼多苦還很快樂嗎?我在這裏勸一勸各位家長,不要將各位童年的苦轉移到孩子們身上,去回憶過去的心情,好好去體會體會孩子們的心情吧!請不要認爲你們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活潑可愛,出言不諱是由於自己把他"調教"好了,他們只是過早受到了壓力,將自己的可愛,封存在那心靈的最深處,請不要用大人的規則去約束孩子,令孩子過早的體會到社會的殘酷,成爲社會中的一員。也請不要過於放縱自己的孩子,對他做什麼事情都不理。那他很可能會走上一條不歸路。請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這世間最大的痛苦,也莫過於離別了。豐先生與緣緣堂的離別讓我記憶猶新。雖然緣緣堂並非爲人,但在豐先生心中,他已經成爲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迫於戰火,豐先生才含淚與他離別。

淚已打溼我的雙眼,這才從書的世界中清醒過來。我在想:"我長大後會不會變得那樣冷酷,那樣陰險,我會不會爲了自己的利益忘了自己要去實現夢想的原因呢?"

"不!會!"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建築師,那麼它(《緣緣堂隨筆》)就是一座燈塔,指引我前進。有了它的陪伴,我將穿越暗礁,擊退狂風,朝着目標努力前進。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麪包師,那麼它就是在我飢餓時的一塊麪包,給予我力量。有了它的陪伴,我將只顧風雨兼程。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教練,那麼它就是在我失望時一句鼓勵的話語,給予我自信,我將只顧與時間賽跑。

它也在不停的提醒我:不忘初心。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2

《憶兒時》一章講述了作者豐子愷兒時的吃、玩。雖只寫了豐子愷本人的童年,卻讓人回憶起自己的兒時。

文章分爲三個部分,也同樣講述了三件最令人歡喜的兒時趣事:養蠶、賞月、釣魚。每件事都給作者留下了美好回憶與歡聲笑語,以及更多的夾雜在其中的是深深的懺悔與永遠的神往。

養蠶向人們敘述了豐子愷一家養蠶,鋪在地板上,夜間似乎都聽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卻愛在桑葉間走來走去,甚至踩死蠶,到了最後去放生時,全家靜默守候,作者不免沉悶,而到了去採蠶繭、抽蠶絲時,空氣彷彿活了過來,讓作者再次渲染在無限的快樂中。還將蠶蛹取出放進油中炒一炒,作者愛蠶卻不愛吃蠶蛹。兒童的天性是自然給的,天生的,奇怪的,無邪的!

賞月卻不同,着重描寫了作者一家人圍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種享受,而在文中看來,顯得猶爲優雅與美麗:先折蟹腳,後開蟹鬥,關節裏的肉如何吃乾淨,肚臍裏的肉如何剔……作者父親顯得十分內行,吃完的蟹只剩蟹殼,不由得讓作者與親戚們心生敬佩,便也學起父親般吃蟹,擡頭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圓,作者與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釣魚也更寫出作者兒時天性好玩,熱愛大自然的情景。作者與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蟲、打蒼蠅、挖蚯蚓,再用鉤子從後竅穿進腦,等浮珠一動,等一等,立馬提起,鉤子便卡住魚的喉部,一天能釣十幾條,作者也由衷得熱愛起釣魚,有時候可以省下家中的買菜錢,炸着吃,味道很好。

這三件事的回憶是作者兒時的黃金時代,最自由、最快樂的時候,但作者也懺悔了,因爲這一切都幸而是殺生取樂,作者的兒時殺蠶、殺蟹、殺魚,扼殺了許多生靈,但換來了永不泯滅的笑,究竟是對?或錯?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3

寒假裏讀了《緣緣堂隨筆》一書,從書裏認識了這位我國著名的作家和漫畫家豐子愷先生,他睿智的思維和豁達的人生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敬佩萬分。從書中《從孩子得到的啓示》和《漸》這兩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對孩子無憂無慮生活的嚮往、對孩子純真心靈的讚美以及對時間流逝的感慨。

《從孩子得到的啓示》講述了四歲小孩華瞻對“逃難”二字的理解,在他的眼中,逃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可以坐汽車、爬假山、戲水,可以在救濟院中盡情地玩耍,一九二六年是國民革命的戰爭時期,槍火連綿,逃難是多麼恐怖和慌張的一件事,是冒着生命危險的,可是孩子們卻把這看成是多麼豐富多彩的事,那孩子爲什麼會將一件可怕的事看得如此有趣呢?我想,這是因爲他們有着一顆純真的童心,這純真的童心讓他們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你如果擁有這麼一顆純真的童心,也許你就會發現,生活中有那麼多的事物是多麼美好,於是,豐子愷從華瞻的身上得到這樣的啓示:在世智塵勞的現實生活中,學會懂得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係的網,暫時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這樣或許能得到短暫的快樂,表達了豐子愷先生對孩子純真心靈的讚美。有一句話說得好“童心無價,擁有了童心,你便會擁有天真純潔、無私無邪的品格,擁有了童心,你便會忘記生活中的瑣碎愁事,快樂地面對人生,擁有了童心,你便會懂得如何面對生活享受生活”,而大人們由於生活閱歷的豐富看待事物當然要比孩子深刻得多,有時候你會發現,大人也會被很多表面現象所迷惑,可愛的童真!當一個孩子將自己的感情毫無保留地展露在你面前,你會怎麼想呢?恰恰有些事的真相也許只有通過小孩子“狡黠”的目光才能發覺,“皇帝的新裝”不就是嗎?

但孩子的這份純真在一個人的身上能永遠保持下去嗎?不能,爲什麼?這就要談到《漸》了。豐子愷說:“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人隨着年齡的增長,是不可能再像孩子那樣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探究本質的,其實《漸》這篇文章又延伸到了時間的問題,我覺得《漸》很像朱自清的《匆匆》,這兩篇文章都是嘆息時光來去匆匆,漸漸消逝,告訴人們要珍惜時間,是啊!“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很多事物離去了都會再回來,不管是什麼,都遵循這個規律,但是世界上有一樣東西,一去就再也不回來了,那就是時間,毎一天的每一刻都在流逝着,朱自清抒發了對時間的惋惜。“漸”,你看不到它的形態,只能隨着光陰的推移來看出它的變化,“漸”,不可捉摸,只有等到了你嚐到了滋味,才能感慨它所帶給你結果,一朵花從盛開到凋落,一棵樹從矮小到高大,一個人由失敗走向成功,甚至一個王朝由強盛走向衰落,這都是“漸”帶來的變化,“漸”的本質是時間,讓人覺得比空間更爲不可思議,因爲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把握,不可挽留,“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爲恆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

人生就是“漸”的過程,“一秒一秒地、一分一分地、一時一時地、一日一日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恆久不變”,而“漸”無時無刻不在你身上,你卻怎麼也感覺不到,這也正是人生的精妙所在,從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到老態龍鍾的老者,說長亦長,說短也短,回首童年,往事依稀,只有在“漸”字裏悟出了生活的真諦,感嘆人生的所悟之後,才知道有多少的完美和不完美,想必在蒼茫人海生涯中,能悟到這種境界的'也只有豐子愷、朱自清和一等僧人了吧!

《緣緣堂隨筆》這部作品不僅告訴了我一種獨特的人生觀,還讓我增長了許多見識,儒雅、隨意等優美自然的風韻在這部隨筆的字裏行間隨處可見,這是本讓人受益終生的書。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4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讀時累,讀後輕鬆;而它,《緣緣堂隨筆》,讀時輕鬆,讀後,更是心中暢快。

  一、筆是質樸的筆

豐子愷的散文大多通過質樸的語言表達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對“做”文章,反對用生僻,晦澀的詞語。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畫一樣,純粹自然。在《藝術漫談》中他曾形象地把藝術比作米、麥,認爲藝術應該大衆化,爲大衆所欣賞和接受,如同家家戶戶每天能吃到的米和麥一樣普及,而不應該成爲只供少數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用筆如此質樸無華,容易讀懂,忙中抽出兩三個小時即可讀完,爲此我也推薦給了我的七年級學生。

  二、事是純粹的事,理是說不完的理

豐子愷常常能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寫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現實社會種種較深入的問題。《我的母親》是一個例子,從母親的座位,坐姿這一特定的角度,姿態,他看到那承擔了嚴父慈母雙重任務的母親形象;《從孩子得到的啓示》中,兩個孩子在他眼前力爭自己好,別人不好,他慚愧自己比孩子還“蒙”、“昏”:孩子常是成心而言的,誠實的,而大人則難得有一日不犯“言不由衷”的惡德。豐子愷愛寫兒童,顯然是要用大人之間的隔膜與孩童的天真相對照。就是吃瓜子這樣一件小事也逃不過豐先生的法眼,《吃瓜子》一文中他例舉了各種吃瓜子的方法,從看似漫不經心的閒談中點出主旨:而能儘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國人,在消閒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積極的實行家!試看店中瓜子的暢銷,試看茶樓、家中滿地瓜子殼,便可想到中國人在“咯、呸、的”的聲音中消磨時間……

此種平凡小事見哲理的寫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餘音”。

  三、魂是純潔的魂

巴金先生曾說:我的腦子裏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與世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而豐子愷先生的這本《緣緣堂隨筆》便將巴金腦子裏的這個“豐先生”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豐先生之所以能看到這純粹的小事,用好這支質樸的筆,說着世間人都讀的明白的理,大概都因他純潔的靈魂了。像這樣一個人,就算被禁錮在一個房間也能找到他的快樂罷。這一點在他《閒居》這篇散文中可以得到證實。

《華嚴經》中有這樣的四個字,叫做“不忘初心”。這樣斷章取義的一句話在網上有諸多解釋,然而我還是傾向於理解爲“不要忘記最初時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博愛、進取之心”。讀到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我真正看到了一個不忘本心的人。

如今我講此書置於枕邊,每每捧而讀之,腦海和心靈都如冬日清空一般歷歷分明。離開校園將近兩年,前途已不如當初清晰。但不管時間如何流逝,前途如何迷茫,都不要忘了最初那顆善良、真誠、博愛、進取之心。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5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可屋裏的我卻依然捧着那本書。因爲老師偶然的推薦,我才遇到這本如此有愛的書。

《緣緣堂隨筆》是由豐子愷寫的一本書。提到豐子愷,我便要提一提那些樸素、自然的文字了。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也不使用那些深奧的語句,偶爾還會出現種種古風的名句,還有那些有趣故事,讀起來真是津津有味。

再來說一說這本的的內容吧!我認爲,全書有兩大種對愛的解讀:一是對孩子們的愛,二是對豐子愷生活的地方,緣緣堂的愛。

  一、對孩子的愛

豐子愷認爲,孩子是人們最棒的老師,他們能撤去事物的因果關係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所以他十分羨慕小孩子們,也正因如此,他有對孩子愛的獨特解讀。

整本書中,最令我難忘的便是《送阿寶出黃金時代》。這篇文篇,作者寫出了送阿寶出黃時期悲喜交集的心情。悲是因爲阿寶將推動童年所擁有的童真與童趣,還有那些對外界事物獨特的見解,喜則是因爲作者認爲阿寶將要成爲大女孩了。作者還舉了幾個阿寶小時和現在的全然不同的做事風格,這也更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當時悲喜交集的無奈心情。我看的時候,心中也是一揪一揪的,也是猶豫極了。是啊,生活中,這樣的無奈,悲喜交加的時候不也很多嗎?就比如我國小畢業時,心情是那樣複雜,又有對六年同學深深友情的不捨,還有對新學校、新環境、新學期的期待。想到這些,讀書時的心情便有了更深一層的解讀。

  二、對家鄉的愛

對於家鄉緣緣堂,豐子愷也特意用了許多筆墨寫出“我”對它的愛意與思念。書中,也寫到了許多作者與緣緣堂之間的故事,對於我來說,有趣、新奇、好玩,但當然,更多的則是作者在字裏行間,透露出對緣緣堂的喜愛與思念。

令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告緣緣堂在風之靈》。文中,作者寫到離開緣緣堂之後對它深切的思念,還寫了一篇《還我緣緣堂》爲它伸冤,如此深切的愛與思念,豐子愷也是花了許多心思的,連緣緣堂這名字,也來源於作者。離別時,作者對緣緣堂的無限不捨,也是從那樸素但鏗鏘有力的文字汩汩流出,正是因爲這字字那樣自然,我才能如感同身受。

小時侯,我老家邊上,有一座水橋,以前奶奶總會還着我去看船、看山、看田,許多美麗的景物,我都是那時看到的,當然記憶最深,記憶中的那裏,永遠是充滿美的。長大後,我在硤石住了很久,再回去一看,那水橋已經不見,只剩下一片田野,孤零零地生長,還有那漸漸渾濁的水,我的心立馬涼了,望着那片孤單的田,主中空落落的,現在已經忘記那天是怎麼回家的,如今再想起來,心裏便只有思念與熱愛了。想畢,豐子愷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看完了《緣緣堂隨筆》,慢慢合上書,腦海裏的思緒卻不以退去,這些樸素的文字,有趣的故事,還有深深的愛,真值得我去回味,也正要謝謝這本書,讓我也對愛有了更深的解讀。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6

一本薄薄的《緣緣堂隨筆》也讓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張羅織的網,豐子愷認爲“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在這網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的線,帶出無數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的明晰的顯現在我的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這個網盡行剪破,然後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許地山綴網是爲了生存,非子愷要剪破是爲了更好的生活,無論是補網也好,是剪網也罷,他們都是熱愛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質。

一個“漸”字道出了人生的演變過程,也點破了生活軌跡變化的祕密。難爲豐子愷能悟出這個含義深厚的“漸”字!芸芸衆生又有幾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覺中“漸漸”由生走向死?又有幾個看到自己是在“漸漸”的由無知走向豐滿?不管人性善還是人性惡,每個人都在“漸漸”中接受了生活給予他的影響,從而漸漸成善或成惡。自然界的有無、榮枯,人生中的貧富、升降都含在一個“漸”字中。這宇宙中沒有什莫是永恆不變的,只不過因爲“漸漸”而模糊了人們的感覺,直到滄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爲驚訝而感嘆良多。

“漸”是無形的,你看不到她輕輕挪移的腳步,漸又是有形的,多年後你會驚詫她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漸”能掩蓋很多變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覺不到,局外的人也難於感覺到。因此,當一個人奮鬥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巔峯時,我們不會覺得驚詫,因爲他付出的努力與艱辛人們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來,雖然那些都已成爲過去,但依然清晰。同樣,當一個人從溫柔富貴之鄉中逐步走向破落衰敗,只要其中經歷了幾十年,人們在感嘆的時候,也覺得沒有什麼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變數,使他們不至於永遠處在社會的最底層,當然,他們在祈禱上蒼時,並沒有求佛不給那些富貴之家關照。事實上,一個家庭順延幾代之後,就會有一些崛起與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貴而謙和的,因此,社會上流傳這樣的說法:家無三代富,清官不到頭。這是規律,這也是傷感,這更是無奈——沒有讀懂人生的無奈。

正因爲人生是如此短暫,即使你能活上百來歲,或者與彭祖一樣以八百歲爲人生之秋,對於浩渺的宇宙來說也是短暫的。人都是時間這一輛永恆列車上的一員,不同的是,有的人從這裏上車,有的人從那裏上車,有的人在這裏下車,有的人在那裏下車,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們的人生如同上下車一樣,那便是圓滿:上車便是喜悅,下車更是喜悅。達到這一境界是異常難的,不是有很多人因爲在車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該下車時卻未下車,這於人生來說也許不是很大的悲哀,人們只是這樣說:好死不如賴活着,但這樣的生命沒有多大價值。那些在車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將會被提前逐下車,於人生來講,那便是生命的結束。

因爲時間的順延性與不可逆轉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說是一次性的,從這一角度講,人生真不如南山腳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綠,人生枯老無再春。既然這樣,我也能理解莊子面對妻亡這一世人公認的大打擊爲什麼會鼓盆而歌:人從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萬物更新。萬物的存亡都有定數,嚴格地講,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物質,更難有永恆的精神與信仰。

自然和諧的總是最美的,因爲它們保持本質的純潔。最美的人是兒童,因爲他們擁有最純潔的本質。兒童的一顰一笑無不是由心使然,舉手投足都不曾造作。豐子愷從他那四個燕子似的兒女身上悟出了兒童的高貴和偉大,甚至覺得不配爲其父。豐子愷感嘆於兒童的“稱心而言”,感嘆於兒童樂觀豐富的生活,更感嘆於“我們本來也是同他們那樣的,誰造成我們這樣呢?”成人,是在生活中蒙了灰塵污垢的,眼睛纔會渾濁,心靈纔會蒙紗,進而慣用虛造的心態和眼神,於是,世界就走了樣。世界何其大,一人一心思,一人一顧慮,就足以讓一個世界生出無窮的世界,讓一件事幻成無窮的事。追究是誰造成大人不能“稱心而言”,不就是人類製造的生活本身嗎?

曹操臨滄海而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世人只當是勸人及時行樂,錯矣。他是在警醒人們人生短暫,在人生的短暫中應當創造無限的功業。豐子愷在《晨夢》中詮釋了廣爲人嘆的“人生如夢”,也是在警告世人不要在如夢人生中失去“真我”。“‘人生’已被反覆了數千遍,都像曇花泡影的倏現倏滅。”“這便是爲了人生的飽暖的愉快,戀愛的甘美、結婚的幸福、爵祿富貴的榮耀,把我們騙住。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7

最近看過了豐子愷先生撰寫的《緣緣堂》,感受頗深。作者用幽默、輕鬆與自然的語言,具體描寫了在緣緣堂,無憂無慮的兒童生活與家庭生活,使讀者體驗了一段心靈的輕鬆旅程,而且書中還收錄了許多作者對各種事物不同角度的評價,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與思想讓我對普通的事物和現象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書中印象較爲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談論了人們“吃瓜子”這一話題,讀來頗有一番諷刺味道。生活中可見許多有閒階級的人們以吃瓜子來消磨時光,作者便抓住這一點,以他們嫺熟、靈巧的動作來寫,將其刻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禁會心一笑,來細細品味這其中所反映出的現象。文中最後一句話:“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裏,覺得更加害怕了”,實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時許多中國人都整日裏無所事事,常以吃瓜子來消磨着寶貴的時間,他們的技藝幾乎到了精湛,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國人來炫耀,其實不然,這其實大大說明了當時中國人們的“閒”,對什麼事都不去關心,只是每日消磨、虛度時光,國家的形勢實在值得擔憂。

因此寫文章、日記等,不一定非要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邊,在一點一滴之中,其實我們只需將這些普通的家常小事挑選出來,毫不掩蓋地記錄下來就可以來,並不需要對事情進行無謂的誇張與美化,真實、自然的事物纔是最美的。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8

豐子愷先生在《緣緣堂》裏有很多都是講自己孩子小時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們像一羣小燕子一樣,熱熱鬧鬧。三歲的阿韋、五歲的瞻瞻、七歲的軟軟、九歲的阿寶,在他心中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愛的了,“爲什麼呢?”“怎麼會這樣的呢?”小腦袋瓜裏裝滿了無數的問題,在他們看來,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過是遊戲。

他們哪裏知道,賣小雞者的心計,越是喊得大聲,竟越是不鬆口。他們一定在想:“爲什麼不賣?”“我爲什麼說“買小雞”就不還價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麼不對呢?“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說要。”這是什麼道理?

大人們之間的勾心鬥角,步步爲營,沒有波及到孩子們的天堂,未經任何掩飾的真情流露,在這裏,總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現在回味,小時候我們不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會是這樣,可是什麼改變了我們呢?

宋明理學創始人朱熹,有一句經典的話:“存天理,去人慾。”其實,我更認可心學創始人的話:“天理即是人慾。”

一位悟道的禪師,出家數十載,家中有老母,禪師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這是欲,“百善孝爲先”,這是理所當然的;可如果說這是理,但佛法須“心中無他物,靜心修煉”,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慾,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雖有欲,但理欲在他們身上最爲融合。也許我們可以說,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許就真的像莊子所言的那樣的太平盛世。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9

最近看完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感觸很多,雖不能說完全看透,但豐先生睿智的思維和豁達的人生態度,讓我敬畏萬分。

吉川幸次郎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這不是因爲他多才多藝,會彈鋼琴,作漫畫,寫隨筆,而是他的像藝術家的直率,對於萬物的豐富的愛,和他的氣品、氣骨。我對他給豐子愷的評價完全贊同。

《緣緣堂隨筆》中收錄了豐子愷的41篇隨筆,包括緣緣堂隨筆和山水間的生活,以及6篇緣緣堂往事。字句間蘊含着他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而且妙趣橫生。

春日是Mendelssohn,夏日是Beethoven,秋日是Chopin、Schumann,冬日Schubert。——《閒居》

論文學的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論繪畫的人說,“天機勃露,獨得於筆情墨趣之外”。“美”都是“神”的手所造的,假手於“神”而造美的,是藝術家。——《自然》

在不知不覺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漸》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爲恆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軌跡!造物的騙人,使人流連於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漸》

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見一切的人生了。——《阿難》

宇宙間人的生滅,猶如大海中的波濤的起伏。大波小波,無非海的變幻,無不歸元於海,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宇宙大生命的顯示。——《阿難》

以上只是我選取的部分妙語,一本好書,只有真正讀,認真品,才能體悟其深刻。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10

最近看過了豐子愷先生撰寫的《緣緣堂隨筆》,感受頗深。

作者用幽默、輕鬆與自然的語言具體寫了在緣緣堂無憂無慮的兒童生活與家庭生活,其中也夾雜了一些逃難經歷和遊玩經歷,使我體驗了一段心靈的輕鬆而又有些凝重的旅程,而且書中還收錄了許多作者對各種事物不同角度的評價,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與思想讓我對普通的事物和現象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也對豐子愷這個人有了深的認識。

豐子愷,我國現代散文家,漫畫家。

初見他的漫畫時,感覺這不像是漫畫,它與我平常所見的那種誇張、奇特的一般漫畫不同,他的畫很簡單,只需幾筆簡單勾勒了一下就可,並且顏色單一,而且內容的素材也是很平常、簡單、貼近生活。我第一次感覺他的畫沒什麼內涵,甚至有些太普通。

而當我看完一篇文章,再去看這幅畫時,心中竟不知不覺的有些韻味,其中往往揭示了最普通但最可貴的精神和思想,正如朱光潛評價他的畫時所說的一句話:他的畫極家常,造境着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於平實中寓深永之致。

他的文章也是如此。

書中印象較爲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就是談論了人們“吃瓜子”這一話題,讀來頗有一番諷刺味道。

生活中可見許多有閒暇階級的人們吃瓜子來消磨時光,作者便抓住這一點以他們嫺熟靈巧的動作來寫,將其刻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禁會心一笑,來細細品味這其中所反映出的現象。文中最後一句話“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裏,覺得更加害怕了”實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時許多中國人都整日裏無所事事,常以吃瓜子來消磨着寶貴的時間,他們的技藝幾乎到精湛,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國人來炫耀,其實不然,這其實大大說明當時中國人們的“閒”,對什麼事都不去關心,只是每日消磨、虛度時光,國家的形勢實在值得擔憂。

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寫文章,不一定非要什麼轟轟死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邊,在一點一滴之中,其實我們只需要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記錄下來,那便就是最美的。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11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兩三棵,夜長人奈何。古人說經常害怕秋天到來,花黃葉衰,悲秋之爲氣也。關於悲秋方鴻漸的老爹這麼說過,當是汝校男女同學,汝睹色起意,見異思遷;汝託詞悲秋,吾知汝實爲懷春,難逃老夫洞鑑也。由此看來悲秋和懷春是分不開的,畢竟沒人聽說過悲春和懷秋。

對於秋,豐子愷先生也有一番理解。自覺而立之年後,看慣了鶯歌燕舞,看慣了昇平歌舞,對春事和花事再沒有先前的“漫卷詩書喜欲狂”,亦失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動,甚至見到桃紅柳綠產生既可笑又可憐的同情之感——“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變成了秋天”。所謂的經歷過了,體會多了,感悟深了,情感就變了。就像蔣捷《虞美人》說的那樣: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既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同豐子愷先生一樣對秋感情以冷色調爲主的人很多,包括我,除了劉禹錫。

我不討厭任何一個季節,即使是停電的夏天和沒暖氣的冬天,因爲先人的夏天和冬天都是停電和沒暖氣的。但是對於秋天,着實缺乏積極向上的態度。沒有“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滄桑,沒有“寒煙衰草滿地秋”的悲涼,沒有“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無奈,更沒有“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的豪情。或許見識短淺,不能理解教材裏金燦燦的無論是油菜花還是野菊花的豐收喜悅。或許自是情到濃處情轉薄之人,更能體會什麼叫做“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或許也是近而立之年,也能明白夏目簌石說的“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12

一直就很想去看看散文兼漫畫大師豐子愷久負盛名的大作《緣緣堂隨筆》,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沒有精力,有精力的時候又沒有時間,只能利用一些拼湊的零散時間,終究不能全部看完,挑着看了大部分。

有人說,他寫的東西存在着個人主義色彩,我認同這點,但我想問,每個人寫的東西,或多或少不都傾向於個人色彩嗎?我喜歡他的散文,他將人的直觀感受用一種幾近哲學的語言寫的讓你感覺是那麼深刻卻又貼近人心。例如“我——我們大人——的舉止的警惕,是爲了身體手足的筋骨已經受了種種現實的壓迫而痙攣了的緣故”。再如在《兒女》篇裏,大人與其子女由於歲月的間隔,其生活方式的描寫“因爲我那種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鑽研,搜求,或敷衍,應酬,比較起他們的天真,健全,活躍的生活來,明明是變態的,病的,殘廢的。” 大人與子女或者小孩的行爲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顯然不同的,我時常羨慕那些五六歲天真爛漫的稚童,喜歡便是喜歡,我就是要得到什麼東西,張口就來,想打你就打你,而我們大人生活在一個假話圈裏,就像作者在《作父親》那散文裏,作者的小兒子元草聽到擔擔子賣小雞的過來了,便一股腦兒地往外衝去,連膝蓋摔破了也惦記着那小雞。作者在與老闆說價過程中,體現了大人的“智慧”,而小孩子們一個勁兒地直嚷嚷要小雞。而老闆定是吃住了這點,便不肯讓價。最後生意沒有做成,作者教育還在道:“你們大家說好來好來,要買要買,那人就不肯讓價了!”小孩子聽不懂大人說的,也不能理解大人的思維,作者最後一句話沒有說出來,因爲下面的話是“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說要。”可是,在這一片天真爛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作者怎捨得用這種思想去玷污那爛漫。

作者的散文多是對家庭,孩子,親友而寫的隨性之感,記錄着他的孩子們那麼多天真爛漫的時刻,回憶着自己的成長 ,並有關於其對住所緣緣堂的深刻感情。當緣緣堂被暴寇所毀,作者在《告緣緣堂在天之靈》中寫道: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歸宿之處。我正想在你的懷裏度我的晚年,我準備在你的正寢裏壽終。在這一散文裏,作者不僅抒發了對於暴寇侵佔緣緣堂的憤恨,更是表達了列強肆意侵略摧毀我國領土的憤怒,將其散文從個人主義提升到了愛國主義,從而使整個散文集提升了一個高度,賦予了它愛國主義的濃厚色彩。並在篇末,表達了“最後的勝利快到了!你不就一定會復活!我們不久一定團聚,更光榮的團聚”這一希冀。

“我有馨香攜滿袖,將求麟風向天涯”,這就是豐子愷。隨性,藝術,漫不經心卻時常有驚人之筆,這就是豐子愷的散文。

  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 篇13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位廣博的學者,一個平實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徹悟者,豐子愷,不僅能以其簡潔白描般的漫畫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緣緣堂隨筆》也讓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最近看完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豐先生睿智的思維和豁達的人生態度,着實讓我敬畏萬分。

他在書中寫道:“我似乎看見,人的心都有表皮。這表皮的質量與重數,依個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單層的紗布包的,略略遮蔽一點,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瓏的姿態,隱約可見。有的人的心用紙包,細細摸起來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時紙要破,露出緋紅的一點來。有的人的心用鐵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無論如何摸不出,不會破,而真的心的姿態無論如何不會顯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歲的瞻瞻的心,連一層紗布都不包,我看見常是赤裸裸而鮮紅的”。這些話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讓我沉思良久。在它裏面蘊含了鮮爲人知的道理:“每個人的心都有表皮”。的確就是這樣,表皮越厚重數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騙,更堅強,但與別人交往的想法與慾望就會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數越少就會容易被人欺騙,更脆弱,但會給人感覺很真實,別人就願意與你交流、溝通。而瞻瞻呢,卻又不一樣了,他那一顆沒有表皮的、赤紅的卻是童心。天真、善良這兩種性格正是擁有一顆童心的表現。

另外,豐子愷先生又十分崇拜弘一法師。弘一法師是豐子愷先生學藝術時的老師,又是他學宗教的導師。他的一生,受法師的影響很大。他還認爲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而弘一法師則住在了第三層上,他住在了第二層上,只能在第二層裏徘徊,有時能去望望第三層的風景,卻不能入,不能真正地進到裏面。

此外,豐子愷先生總能夠把任何事寫的透徹。就拿吃瓜子這件事來說吧,他把瓜子的來源、包裝、形狀、吃瓜子的方法全都描寫了出來。裏面有他嗑瓜子時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時,便會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鹹的香味會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沒有辦法,可再次嚼碎的時候他又會停下來,甚至把瓜子拿到離自己稍遠的地方或轉過身去,但又和朋友閒聊時,又會發現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經吃了好幾粒了。在這之後便對瓜子產生了恐懼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豐子愷的筆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寫成這樣正是我敬佩豐子愷先生的緣由。所以,我讀了這本書之後受益匪淺,因爲裏面充滿着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了。但給我印象最深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童心,他是一個佛教徒,但他對童年、童心的渴求也同樣是重要的。童年在豐子愷的筆下充滿了快樂與歡笑,即使他不能跨入生活的第三層他也希望能再次擁有童年,擁有童心。所以,我們也應該珍惜現在的時間,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