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通用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通用15篇)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1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求知可以作爲消遣,可以作爲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一個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並茂,文采飛揚的人。而培根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隨筆展現了他的文采,展現了他的人格,也展現了他的論點。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2

《培根隨筆》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所著。生於貴族家庭的他從小歷經磨難,使得他閱歷豐富,言論深邃。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有論真理,論死亡論嫉妒等篇章。

“知識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說過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論學習》中他寫道:“工於心計者鄙視學問,單純愚魯者仰慕學問。”而那些能成大業者無非不是學識淵博。有着高於他人的見解方能統領大局。於是,學習的目的是爲了充實自己,增長才幹,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昇華,而並非“挑剔質疑,不是盲從,也不是爲了增加談資。”

學習知識要適量,勞逸結合,不要爲了炫耀知識而讀書,而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同時,學習也要講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運教材,“要靠經驗加以規劃,否則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夠事半功倍。學以致用也是學習的重要關鍵學會了不等於會用,把學會了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爲了一種經驗纔是真正掌握。

《論死亡》也是令我感觸較深的一篇。許多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其實真正令人恐懼的是後人對死亡的渲染,即“與死俱來的一切”他們畏懼親人的哭號,死亡時的痛苦和死後的世界。所以,許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祕方從而永遠地統治這個國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必經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說:“復仇之慾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於死亡,悲傷之極嚮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變一個人的情感和對死亡的看法,那麼就不會再畏懼死亡,因爲,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變得可怕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雖身陷囹圄卻仍然不變的愛國情懷;“只解沙場爲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戰士面對沙場的壯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面對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不應該碌碌無爲的草率一生,這樣的人生就毫無疑義。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奮力的抗爭之後才能品嚐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塊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爲了事業而努力,爲了追求自我而奮鬥,用自信和堅持裝點屬於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3

每個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猶如一塊幕布。勇敢、衝動、懦弱、嫉妒、困惑……所有屬於青春的絢麗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上上演。我也曾經讓嫉妒衝昏了頭腦,最終,理智還是勝利了。

讀完《培根隨筆》之《論嫉妒》之後,我才知道嫉妒給人帶來的危害之大。培根曾經說過,嫉妒是一種病,一種傳染病。它還是一種最邪惡、最墮落的情感,因此也是魔鬼的本性。原來,我也當過一回魔鬼。小時候的我,總是羨慕鄰居家孩子的漂亮衣裙,恨不得將這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據爲己有。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這是嫉妒,是一個佈滿陷阱的深淵,我膽怯地邁出第一步,於是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的存在,讓嫉妒暫時矇蔽雙眼。

國小的我,開始羨慕班級裏的“領頭羊”,也開始變得不喜歡與其他人交流學習,生怕其他人超越自己。心裏的魔鬼在不停咆哮,掙扎,指示着我嫉妒成狂,變得自私自利。不,我討厭這樣的自己。與此同時,我也漸漸明白了,成長如同參加跑步比賽。看到別人比自己跑得快時並不一定會着急悲傷,唯有被同一起跑線上的人日漸超越時,纔會着急悲傷,甚至嫉妒。我急了,也曾經想過做一個“趁着黑夜在麥田裏撒播裨子的嫉妒者”,可理智告訴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否則最終害人害己。我想如今,理智已走在嫉妒的前頭,而我的心智也漸漸成熟。隨着時間的推移,那段年少無知的往事也被埋進了青春的墳墓。

其實,羨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向前走一步,可以變爲欽佩,將其視作榜樣。向後退一步可以變爲嫉恨,將其視作敵人。可是,沒有人是完全的天使,也沒有人是完全的魔鬼。於是,就有了一顆漂浮不定的心。可我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就算是深淵,就算跌入谷底,也有爬出來的一天。少年的我們,不會讓嫉妒充斥着我們眼前的世界。我們都不是天使,都不完美,可我們依舊喜歡愛護這個缺點多多的自己。

幕布上的青春糗事仍在上演。嫉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擁有一顆推崇嫉妒的心。願我們都站在羨慕的前方,遙望未來;願我們都把嫉妒埋入青春的回憶……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4

“知識就是力量”,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吧!是的,這就是《培根隨筆》的作者,培根所提出來的。雖說他的一生中沒有什麼科學的新發明,但他的這句話對當時的科學發展影響很大。據說,培根就是因爲露天受風寒而逝世的。多麼偉大!多麼悲壯!爲此,我仔細的讀了《培根隨筆》,果真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中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學問》和《談逆境》這兩章了。

先說說學問吧。想必大家也知道,我們現在每天辛苦地學習,是爲了什麼?當然是爲了獲得學問嘍!但雖說現在我們每位同學都在一個教室裏,聽同樣的老師講課,做同樣的作業,可爲什麼最後的成績不同呢?這就要看個人方面了。俗話說,“笨鳥先飛”,無論你天資怎樣,但只要努力了,終究還是會有回報的。可有的同學偏偏不這樣想,自恃聰明,懶得去努力。是的,可如果你不努力,就算有再好的天資又能怎樣?培根說到的一句話很有哲理:“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學習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樣,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潤。”這不禁使我回想起《傷仲永》這篇文章。文中的方仲永,本是個天資聰慧的孩子,可因未學習而導致才能泯滅,淪爲平民。這是否能對我們有所啓示呢?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已經沒有方仲永那樣的天資,如果再不付之於努力的話,那結果會怎樣?可能比平民都還不如吧!

再談談逆境。培根在書中對順境和逆境作了詳細的分析,其中有一句話說道:“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佩。”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擁有永遠的一帆風順,逆境是難免的。可偏偏有的同學容易在逆境面前低頭。有一句話說得好:“海水不遇到礁石,就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是的,沒有逆境,我們的人生將平淡無奇;沒有逆境,我們的生活將索然無味。只有勇敢的接受逆境,並堅持將其打敗,那纔是真正的人生!

正處於學生時代的我們,在接受學問的同時,難免會遇到逆境。但只要我們勇敢的去挑戰逆境,在成長的道路上奮勇前進,相信終有一日能看到雨過天晴後的美麗彩虹!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5

以往只知培根就是那個喊出“知識就是力量”的科學家,閱讀他的隨筆過後,方覺此人學問之豐富,思想之複雜,身份之多樣。他是個淵博的文學家,語言簡潔,文筆優美;他是個深刻的哲學家,探索真理,感悟人生;他還是個出色的政治家,胸懷大志,精明強幹。他洞明俗事,通曉人情,不免略顯老於世故,工於心計;他深諳官場操作,推崇男權、貴族、功利主義;他還身爲法官,被控受賄,鋃鐺入獄,名望盡失。

總而言之,培根的一生既是追求權力的一生,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不過這不妨礙書中內容對於當時仍有進步意義,對於現在仍有賞析價值。

此書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整體來看,每一篇章說理透徹,見解獨到,似乎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拆開來看,警句迭出,妙語連珠,每一句話似乎都足作爲名言,流傳後代。論及修身,則有“培養新習慣之初可尋求幫助,就像游泳新手拿漂浮物保持平衡一樣;但是過些時候就應創造不利條件,就像優秀舞者故意穿厚底鞋練習一樣”;論及齊家,則有“父母愛在孩子幼時鼓勵互相競爭,往往造成他們成年之後失和”;論及治國,則有“爲人君者不可憑藉民怨是否合理來衡量其危險,那樣就把民衆想得太理智了”。

除此之外,作者還常引用前輩的智慧精髓,恰如其分,錦上添花,《論死亡》一文可謂這種手法的結晶。首先形容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斥其懦弱愚陋之態,並且通過塞內加的“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提煉上文;接着尋求克服這種恐懼的激情,得出復仇之心、榮譽之心、悲痛之心等等,其中較難理解的厭倦之心,又以塞內加的“思及長年累月勞於一事單調,撒手人寰的尚有厭倦無聊的人”作爲詮釋;最後提及死亡的恩惠,譬如奉獻犧牲、升往天國,甚至“生前遭到妒忌的人死後會受愛戴”,此詩出自賀拉斯之手。

正如他在《論讀書》之中寫道:“史鑑使人英明,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謹慎,物理使人沉穩,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變”,這本幾乎觸及人類社會各方各面的書,不可謂不使人獲益匪淺。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6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好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就應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因此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能夠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正因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7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散文家、哲學家,其代表作《培根隨筆》也散發着智慧、理性與藝術的光輝。品讀其文字,有如與一位跨越時空的睿智老人促膝相談,優美華麗的文筆中無不蘊含深刻的哲學道理。

雖說是隨筆散文,但全書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備嚴禁的邏輯性,作者針對時勢,對美德、哲學、政治、宗教、人情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認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誠的態度、全面的眼光評古論今,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蘊含着豐富的哲理。

在《談真理》中,他鄙視謊言與虛僞,將其喻爲“籲請上帝審判人類的最後鐘聲”,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則是作繭自縛,是對其的一種褻瀆。真理並不是絕對,有些人甚至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爲這樣能掩飾他們那過去的愚昧,博得虛假的歡悅。真理只不過是人們在認知上與道德達成的一致,只是一種心靈的依託罷了。

“幸運的好處令人嚮往,厄運的好處叫人驚奇。”在《談厄運》一文中,培根與歷代哲學家一樣,賦予“厄運”光明。他認爲厄運孕育奇蹟,厄運造就堅忍,厄運是一代偉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厄運中的安慰與希望,如同陰暗的底子上繡上明快的圖案,更加鮮明刺目,惹人喜愛。“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因爲幸運最能揭露惡性,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正是因爲厄運的存在,人們的覺悟才得以被激發,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總有進步,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於厄運。

不僅是哲理,培根在藝術方面也頗有研究,對造物之美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在《談園林》與《談建房》中,他作爲設計師的才能可見一斑。只是他的這些文字是寫給王公貴族,文中的設計方案也頗費資力。培根也屬於新貴族,也喜愛園林這種散心場所,但他並不提倡過去的觀點。園林是上帝賦予人類的藝術,而不是用來顯示身份的標誌。那個時代已被功名利祿污染,許多貴族儘管擁有萬貫家產,卻還是鬱鬱寡歡或者整天算盡心機。園林、宅邸,他們所有的這一切,有多少是本着最純樸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其真正的樂趣?正因如此,這才被稱爲“藝術”,也是藝術家註定孤獨的原因之一。

雖是跨越世紀,卻字字警人。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8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爲,我認爲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要爲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衆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爲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爲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爲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9

談這本書感想,個人感覺我必須說說培根本人背景、所處時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落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一位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從,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國會,1596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任命爲特別顧問,1617年被任名爲掌璽大臣,1621年捲入受賄案被捕,1626年因風寒去逝。如些顯赫的人生背景,我們可以感覺到,怎本書的出發點與目的,個人感覺裏面談到國家與政治的隨笑,都不是我喜歡的文章,大多數文章都是以國家利益爲衆的前提來寫,所有的思想都是爲了國家,爲了女王,我個人比較喜歡從人性本生來寫事的書;

本書不喜歡有三,一是基於培根的背景,所處時代,當時所處地位,寫本書的基調,都是爲了國家,把女王利益高於一切的基調;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師職業,職業和權位使然,需然環環緊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證據一樣;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論題,都是在談大道理,教人如何爲國,出發點是爲國家上層人士,與如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我更喜歡發自普通人心底的書籍,描述人心靈的故事。

當然本書肯定是好書,喜歡有三,一是裏面有很多文章,如談天性,談膽大、談愛性……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內容,特別是談天性一文,讓我感觸頗深,對小孩的培訓上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最後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長野草,所以讓他適時地給前者澆水,將後者剷除”。二是這本書是本偉大的書,特別是對於青少年時期小孩子,我個人感覺就是必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裏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讓小孩熟記於心,教與他們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三是全文都是激勵爲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細細品味的哲理性語句,當認爲生活對自已不公,受盡折磨時可是療傷的哲理文字。

並且可以肯定,他絕不是一個依仗家庭而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在他的隨筆集中可以看出,他對《聖經》是很有研究的,或許可以對其中的篇章信手拈來(雖然一些片段出現了錯誤);他對歷史深感興趣,對於歷朝各代的王侯將相之事如數家珍;至於希臘神話更是融匯在各篇隨筆之中,着實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10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同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一書,對於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爲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對於死亡,培根告訴人們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對日趨嚴重的宗教衝突,他希望人們能以和平爲本,對血腥的戰亂說“不,。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讀過這本《培根隨筆》的話,就不會讓巴以衝突日益惡化了。對於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他總是把它們當做上天給予人的磨礪白己的機會。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面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希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其次,在此書中,作者不僅提出了獨到見解,還引用著名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語句加以論證,這大大提高了文章觀點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隨筆》語言優美,層次清晰,讓人讀後有一種回味無窮之感。

出於對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閱讀此書時十分專注,也從中受益匪淺,特別是在思想觀念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讀罷此書,我發現:其實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只要有對待問題的正確態度,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峯。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並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在此書中我還學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應看到不利的一面。不僅如此,我還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虛僞的,而應該是坦誠的。虛僞的假面具只會使這個世界變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橋樑才能將人心與人心連在一起。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應該在今後的日子裏,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爲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11

在閱讀《培根隨筆》後,大概大家都會想,培根理解感情、事物是如何深刻長遠,針針見血。

在隨筆中,他更顯於口語表達,但是卻也生闢難懂,也許是隔了時代的關係吧。他多用引用手法,引用史上衆多哲人的話,或點明主題,或對錯誤的言論進行顛覆,很大膽。而且熟知如此之多的偉人言論,他也必是飽覽羣書吧,且他對很多的偉人也有行爲、人平的瞭解,包括他們的成功、感情,似乎都非常清楚,而且對此也作了描述、分析、論證,書中也引用過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諺語,也讓人見識大增。培根應該極愛《聖經》,因爲隨筆中大量提及《聖經》中的人物及言語,而且引用也到位,這既可證明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也可證明《聖經》的名不虛傳。

而在真正的內容上,讓人更是大獲收益。在隨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覺深刻到了極點,在一些貼切你內心的東西時,更是猶如一把利劍,越加鋒芒,插進你的內心,並像某種生物在你的內心越鑽越深,把你的某些不敢承認的情感心理曝露出來,但之後你又覺得心安理得,並開始決定擺脫它。例如,在《論嫉妒》中,他對哪些人容易嫉妒就作了精確的分析和細緻的描寫,無德者,好打聽閒話者,無法克服缺陷的人,等等。在這些人中,差不多都不是什麼說得上口的,我也有過嫉妒,大家都有過。但嫉妒也不就正如《聖經》中所說的“兇眼”。有利有害,嫉妒也可使人擁有上進心。

我則最喜歡書中這句話——一個本該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標的人,卻一事不做而只拜倒在一個小小的偶像面前,成爲自己感觀的奴隸,而上帝賜以人眼睛,本該有更高尚的用途的。當我深入它,我更爲自己以前的某些行爲感到懊悔與不恥。我想我從小就自負,卻到現在變成嫉妒他人,我是該反省了。我認爲自己應去追求更高尚的東西——雖然現在的自己並不高尚,而且想要高尚也並不容易。

在《論友誼》中,他只就君主帝王來說明友誼,而且在他的短文中,說明也多是舉君主帝王,爲什麼?而且在多篇短文也與國家、君王、政治有關,如《論叛亂》《論貴族》《論宮廷表演和狂歡儀式》及《論帝王》等,這又是爲什麼?

他爲何對事物有如此深刻見解、精闢總結,是他飽覽羣書,還是親身經歷或想經歷吧?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12

《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爲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爲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爲作爲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友誼是什麼東西呢?誰也不能告訴我正確的答案呢?

友誼像一根絲線,把你和你的朋友聯繫在一起,就此你們產生了友情。

友誼像一條坑坑窪窪的小路,讓你和你的朋友經歷千辛萬苦才走到一起。

友誼像一本書,包含着許多美麗而波折的故事,當你和你的朋友共同“閱讀“的時候,你們已走到了一起。

友誼像一瓶墨水,當你和你的朋友共同吸食時,墨水裏的一點一滴已經沾上了你們的友情。

友誼比一顆珍珠還寶貴,如果你一不小心就會弄丟!

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友誼值得你去找。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13

人,畏懼死亡,天經地義,並非脆弱。生命是可貴的,而畏懼死亡,則是珍愛生命的一種體現。無論你是強者,還是懦夫,在沒有壓迫、沒有威脅、沒有必要時,死亡是恐怖的,也是令人惋惜的,它不期而至,瞬間奪走你的一切,好比親人、摯友、財富、智慧或是你所愛的,所有都是你的牽掛,你的至愛。死亡有時是無情的,好人沒好報,惡人活千年。凡此種種,使人們對死亡既畏懼,又憎恨。

“值得注意的是,人內心的情感儘管脆弱,卻也未必不能與死亡的恐怖相匹敵,進而戰勝對死亡的恐懼。”即使生命難得,有時在人們心中卻不是最重要的。孟子意味深長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人世間,有的人爲保家保國而死,有的爲生死之交的友誼而死,有的爲血脈相通的親情而死,有的爲破裂的愛情而死,有的爲狂熱激進的理想而死,有的爲血海深仇而死,有的爲金銀萬貫的財富而死,有的爲逃避現實而死……這些與死亡抗衡的因素不勝枚舉。其中有積極的,亦有消極的。積極因素是偉大可敬的,它超越了死亡,死得重於泰山;而消極因素是低賤可悲,它被死亡侷限了,死得輕於鴻毛。

超越死亡,不僅要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也要超越死亡的痛苦。文中有句話說得好:“在強烈的追求中死亡,就像在情緒激昂時受傷一樣,不會有疼痛的感覺。”是的,當一個人在火熱的追求中,他能不顧一切,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地狂奔,甚至能與夸父相媲美。儘管他在追求的同時犧牲了自己,他也死得其所,死得光榮。對他來說,死的瞬間毫無疼痛,反而是充滿喜悅與自豪。所以,“矢志於崇高事業的人能超越死亡的痛苦”。總之,我們必須栽培理想,天天耕耘,到了收穫的時節,期望如願,壯志已酬,生存還是死亡,已不重要了。

“死亡乃自然之一大恩惠”,你應將死亡看作不可錯過的時機,把握好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嘗試,超越死亡所帶來的一切。若是如此,你便不會爲人生的冬季而杞人憂天了。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14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培根隨筆》的書,書中的條條哲理讓我受益匪淺。

此書篇篇都與讀者討論人生的方方面面,有論真理的,有論死亡的,有論讀書的,也有論幸運的……都以簡單而有說服力的語言文字,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使我豁然開朗。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培根在《論讀書》中說的一句話:“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嚴謹。”讀書是一個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過程,我們就如同一隻只乾癟的氣球,需要用知識來充實自己,這樣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在讀完了一本書後,還應積極和讀過這本書的人去討論交流。在討論的時候,相當於回顧了一遍書本的內容,而且還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同樣意思的哲理可以鍛鍊語言表達能力,是自己變得機敏。寫讀後感可以“加工”你所說的感想,是那些文字變得井井有條,體現嚴謹性。

讀書是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從別人的經歷中獲得人生的經驗,讓我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做事越來越穩重。

培根在《論逆境》中說的一句令我記憶猶新的話是:“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能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人生難免有挫折,其原因多種多樣,但其結果只有兩個:越挫越勇和越挫越弱。當我們身處逆境時,需要的不是退縮,而是勇氣。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勇敢地克服挫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出逆境,迎接美好的未來。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的邊緣被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逆境中釋放出光輝的。逆境所帶來的並不只有傷痛,還有希望與啓示,它們會帶領我們走向充滿希望的明天,讓我們不再畏懼前方的艱險。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金玉良言使我受益不少。

一本好書可以是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不得不說,《培根隨筆》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弗朗西斯·培根在當毫無疑問是個見多識廣的人,這當然要很大程度地歸功於他的出身和家庭背景。

這本書我還會再讀的,有很多文章也是我要學習的,或許下次因我的環境的變化,心態的改變,我更有全新不同的體會……

  《培根隨筆》800字的讀後感 篇15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而我聽到哲學家這個稱謂。不經撇了撇嘴,哲學家不就一片長篇大論嗎?有什麼好看的?於是不情願地翻開了這本薄薄的書。看看目錄,全是什麼論啊,談啊,說啊,必然是一本無味的書。然後我繼續翻開閱讀,手裏無奈的拿着準備批閱的綠色熒光筆。

我不得不真實的說,我讀過一本談論哲學的書,叫《蘇菲的世界》。而這本書充滿魔幻色彩,而且能用一種奇幻的文風,帶着我走近哲學的世界。蘇菲這個普通的小女生,因爲有了那一封封娓娓道來的哲學問題,漸漸愛上了哲學。我的表姐因爲讀了這本書,就報考了哲學系。這本書讓我看到,雖然哲學聽起來是枯燥的,但是也有它的樂趣所在。

可這本《培根隨筆錄》我也不得不看,帶着一點對哲學的啓蒙知識,我開始了閱讀,裏面的很多知識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一個知識淵博的培根,一個善於總結的培根,一個有藝術情趣的培根,一個堅持真理的培根。

就拿《論園林》來說吧,讀了前面的《論真理》等一系列的較高深的哲學問題後,看到這一篇不禁讓我覺得耳目一新。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培根不僅僅只是鑽研學術方面的問題。對這樣的美的藝術也有很深的修養。

他能辨清一年各個月份、季節中園林應種植的花木,能分別花木之中最芳菲的花的名字,並給它們排名。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培根不僅僅是個作者,更像是一位園林藝術師,將如何種植美麗花木,如何使自己的園林更加美麗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

我認爲我今後也應該像培根一樣,隨時把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最後翻翻本子,重新閱讀自己以往的思想和心路歷程,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畢竟我的生活閱歷還有限,不能對這本書內的哲學知識全部理解。媽媽也看了這本書,和我一起探討。這裏面的許多知識媽媽也不能理解,覺得很深奧。所以可見培根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獨特的見地是多麼的到位。雖然我不太喜歡這種較爲枯燥的文風,但是我能感受到其中所展現的哲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