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涼唱輓歌隨筆散文

龐涓,戰國時魏國的上將軍,聲名顯赫,功勳卓著。他窮十餘年之精力所訓練的魏國五千鐵騎,乃是一支精銳之師,所向披靡,讓敵人聞風喪膽。

一曲悲涼唱輓歌隨筆散文

龐涓出身寒門,父母夭壽而亡,從小被經商的叔父撫養。叔父常年奔波在外,叔母與堂兄弟們歧視他欺負他,使他飽受寄人籬下的痛苦與屈辱。六歲那年,有一天吃飯,小小堂弟惡作劇向他飯盆裏撒了一把土,龐涓忍無可忍,將小堂弟猛然一推,恰巧撞在廊下石柱上,鮮血滿面。叔母聞之,操起一把菜刀瘋狂撲向龐涓,一個瘋跑,一個窮追不捨,已到懸崖,幸有一大石,龐涓用盡全力掀翻石頭,將叔母壓翻,並用菜刀猛砍叔母,方纔解恨。遂逃遁山林,過着風餐露宿的野人生活。幸遇曠世奇才鬼谷子收留教誨,終成一代虎獅名將。

龐涓學成下山,投奔魏國,魏王以治國安邦,統兵打仗之策,龐涓傾其所學,侃侃而論,並保證:“若用我爲大將,則六國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隨心所欲統兵橫行天下,戰必勝,攻必克,魏國必成爲霸主,最終兼併其餘之國。”一番激昂陳詞,深得魏惠王歡心,便任命他爲上將軍,執掌魏國兵權。龐涓的剽悍和勇猛,以至初始的每戰必勝,每攻必克,並且還打敗了當時已經非常強大的齊國軍隊。這一切都爲他奠定了赫赫威名和顯要地位,也使龐涓剛愎自用,貪圖虛榮而又自命不凡的心理得到最大滿足。

龐涓與丞相公叔痤歷來將相不和,公叔痤死後,龐涓曾一度做過出將入相的美夢。然處事圓滑,深得魏惠王歡心的王室世族公子卬捷足先登,使龐涓的勃勃雄心毀於一旦,再加之日後遭遇冷落,以致龐涓的立志橫掃六國建立蓋世功勳的鴻鵠之志化爲烏有。

龐涓的成敗與孫臏休慼相關。孫臏,乃是一代兵聖孫武的嫡系後人,和龐涓同是鬼谷子的門生。孫臏爲人誠摯正派,深得鬼谷子的厚愛,於是便把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悉數傳授,使他比龐涓更技高一籌。

龐涓孫臏一同拜別恩師下山,龐涓早有雄心報效魏國,孫臏則準備回到齊國,無奈禁不住龐涓的盛情相邀,一同來到魏國。當魏惠王得知孫臏的顯赫家世,施以厚禮,讓龐涓心有所失。而深藏不露的孫臏名門望族的身世和龐涓出身寒門的悲慘身世兩相懸殊,使龐涓嫉恨有加。而孫臏的執意回齊,也使魏惠王有所顧忌,便於龐涓沆靡一氣,設計陷害孫臏。在被監禁並被殘忍地挖去膝蓋骨時,孫臏對陷害陰謀渾然不知,突然降臨的災難,使他心智全失,狂亂失態,呼天搶地,語無倫次。自被當做“驚嚇失心”——瘋了!也是該上天佑護,否則,陷害必然還將加倍,直至生命消失。在沒有冷暖,沒有飢飽,沒有廉恥,沒有尊嚴的'暗無天日的苦難歲月裏,苦撐苦挨。十載寒暑,終於等到了機會,齊國使臣將他祕密地帶出了魏國,後被齊國大將軍田忌收留,從此脫離苦海。

一朝受辱,定會雪恥,否則難爲人師。在龐涓攻打趙國,趙國岌岌可危,頻頻向齊國求救。孫臏鎮定自若,運籌帷幄,一出圍魏救趙,迫使魏惠王十道加急令,讓行將摧毀趙國而功成名就的龐涓無奈返師。途中,又遇齊軍的桂陵伏擊,使龐涓潰不成軍,元氣大傷。孫臏的大智大勇,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成爲戰爭長河的奇觀,圍魏救趙也成爲兵家三十六計中的一計。

龐涓最大的人生敗筆還是在於自負輕敵,仍是敗於孫臏手下。桂陵一戰,讓龐涓耿耿於懷,立志報仇雪恨。而馬陵戰役,則是爲他唱起了輓歌。孫臏不愧爲兵聖之後,熟知龐涓的秉性,連最後置於龐涓死地的計謀也計算的如此精到——引誘龐涓到山坡孤立之處,集中強弩向火把圈子齊射,使龐涓壯志未酬身先死,命殞他鄉,他悉心訓練的精銳之師也毀於一旦。

馬陵之戰,使魏國用雄厚的財富與漫長歲月堆砌起來的最具威懾力的精銳主力毀於一旦,魏國唯一一位極有統兵才能的上將軍龐涓也死於非命。從此,這個超強戰國,在齷齪的內耗中日復一日地衰落下去,使戰國初期形成的格局爲之一變,爲戰國中期爭雄的新局面拉開了帷幕。

龐涓,一代天之驕子,統兵幹才,著名的軍事家,由於魏惠王的昏庸,孫臏的技高一籌,以及自負的本能和狹隘的心胸,隕落於史冊中。真可謂是:“一曲悲涼唱輓歌”。

明君惜才情真摯 始得芳名垂青史

提起曹操,人們褒貶不一,亦忠亦邪,而邪大於忠。就連戲文中,也把他描摹成白臉,白臉,奸臣也!歷史就是這樣,顛來倒去,各執一詞,莫說一衷。

曹操出身宦官,少年放蕩不羈,廣泛結交社會名士。自踏入仕途後,不畏權勢,忠於職守。任國相時,作風雷厲風行,歷史功績卓著。官渡之戰,挫敗袁紹,“十面埋伏”再度擊敗袁紹,成爲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

赤壁之戰成爲曹操一生最大的敗筆,由於他聽信鳳雛龐統之言,將數輛戰船首尾相連,更介於周瑜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一出“借東風”火燒赤壁,使曹操潰不成軍,十萬大軍不敵不足五萬的孫劉聯軍,水軍在此戰中全軍覆沒,損失慘重之極,從而也影響統一中國的大業,始是三國鼎立成雛形。

時至今日,歷史終爲曹操做出正確判斷,始稱他爲東漢末年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魏的實際建立者。他倥傯數十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終於打下北方一片天下。同時,亦稱他是盛世謀臣,亂世梟雄。

曹操的愛才有口皆碑,爲求良將,不惜禮賢下士,許攸的投靠,令曹操喜出望外,激動之餘,赤足相迎,成爲千古佳話,曹操的愛才之舉由此可見一斑。

最令人稱道的當屬文姬歸漢,盡顯曹操的愛才惜才與大度容忍。

蔡文姬,漢末著名琴家,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辯,又妙於音律”。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蔡邕是東漢著名的大文學家,大書法家,文姬是他的唯一愛女,聰穎非凡,尤其在音樂方面天賦極高,記憶力非凡,能過目不忘。六歲時隔牆聽音,即能斷定其父所斷琴絃之位,十四歲時,她的文學才華已光耀一方,詩書禮樂無不通曉,口碑甚好,聲名遠揚。

蔡文姬一生命運坎坷,十六歲時嫁給出身世族的大學士衛仲道,夫妻恩愛有加,但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咯血而死,因沒有子嗣,衛家人嫌棄她,心高氣傲的文姬不忍屈辱,不顧父親反對,毅然搬回孃家。父親由於橫事牽連,死於獄中,二十三歲的文姬被匈奴掠去,後被左賢王納爲王妃,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育有二子。在匈奴期間,聰慧好學的文姬學會了吹奏“胡笳”及異族語言。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更欣賞文姬的才華,在得知孤女流落南匈奴時,立即派周進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終把三十五歲的文姬贖回東漢。

文姬回東漢後,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夫妻感情並不和諧。婚後第二年,董祀犯死罪,文姬救夫心切,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來到丞相府,求曹操寬恕。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憐惜文姬的悲慘身世,更愛慕文姬的才華,網開一面,於是寬宥了董祀,蔡文姬對曹操感激涕零。由於戰禍連年,父親藏書毀於一旦,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其父生前藏書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令曹操大加讚賞,也由此可見文姬才情之高。

文姬在胡地時,因日夜思鄉,故土難忘,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並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成爲流傳至今的經典名曲。

爲了繼承父親遺志,文姬撰寫了《讀後漢書》,這不能不說是她對祖國古代文化的卓越貢獻。

最讓人讚歎的是文姬因思念家鄉,但又無法拋卻與南匈奴左賢王所育的兩個兒子,在理智與情感掙扎的兩難之中,一唱三嘆寫下的五言律《悲憤詩》,成爲詩歌中的瑰寶。

青梅煮酒論英雄。歷史,不因你功高卓著因一時小節而忽略,也不因你狂傲不羈留斑斑業績而冷落。

試想,若沒有曹操的伯樂賞識,蔡文姬即是千里馬也只能作爲異邦的寶馬良駒;若沒有曹操的明理豁達,蔡文姬這塊璞玉,終將被沙塵礫石所堙沒,又何談芳名垂於青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