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的味道的散文

“來碗糊辣殼小面……”

鄉音的味道的散文

“……稱兩斤豐都麻辣雞塊!”

炎炎盛夏,烈日當頭。行走奔波在成都的街頭,行色匆匆的人羣中,忽然傳來一兩句熟悉又親切的家鄉川東地方的口音,該是多麼的欣喜與激動啊。無論你有多忙,一定會停下腳步,回頭,轉身,渴望焦急的雙眼,一定是順着那親切的口音找尋而去。洶涌澎湃的情感,在此時此刻,在遠離家鄉異地的一座陌生的地方,終於找到了可以停留下來,休息,停靠一會兒,興奮着說說家鄉的話,聽家鄉老鄉的口音。整個城市被遺忘,甚至可以把聳起的高樓,餐廳裏豐盛的晚餐,剛剛聽到工資卡到帳的短信提示聲音的喜悅都暫時拋棄,一定要找到那位能說一口地道川東口音話的人搭上話。

“那個小面味道不擺了。主要是那吃得滿口竄的糊辣殼,香而不辣,安逸慘了。”

“我每次回到家鄉,都要吃豐都小面。早上的早餐吃,中午也吃,晚上還吃。硬是一天頓頓吃麪,都覺得沒吃夠……”

湊在一起,都是老鄉呀,見面都用家鄉的土話說起家鄉的小面。說說話,聊兩句,相互問候,你在異鄉還好嗎?

30多年改革開放以來,祖祖輩輩生活在長江上游,三峽庫區核心區域,重慶東部地區的“鬼城”豐都,擅長出生質樸,勤勞的能人巧匠。以她優雅嫺熟的身姿,帶着長江滾滾的鄉音,與夏天的風爲伴,乘上了時間的車輪,翻越延綿的大巴山,蹍轉古蜀驛道,越過俊峭的龍泉山脈,來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天府之國成都,刨食,生活。

奔走在擁擠城市的街道,因爲鄉音,那回頭的一瞬間,將生活奔波在異鄉的豐都老鄉喊在了一塊。後來,經過在成都的豐都老鄉的吶喊,召集,奔波到最後的精心籌備,豐都籍老鄉些在成都溫暖的家——成都豐都商會,獲得了成都市民政局頒發的《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2016年7月15日,成都豐都商會在成都舉行了盛大隆重的成立大會。

從此,豐都人在成都便有了一個家。

一條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從我的家鄉豐都縣城奔騰奔跑而過。家鄉盛產的水稻、麥子、玉米和紅苕,年年豐收,都是來自長江江水的恩惠,滋潤,浸養。受長江季風氣候影響,土壤由紫色淺表土發育而成,土質肥沃,結構良好,整個地勢呈淺丘坡地狀,加上陽光雨量充沛,特別適合大面積栽種榨菜,杜仲,苧麻,烤煙等經濟作物。尤其辣椒,雖然栽種不多,但家家戶戶總會把耕種糧食的土地,留下幾分土地出來,種上辣椒。每到秋天,滿坡漫山的辣椒,披上秋款的衣裝,秋色雖然包裹着熟透了的辣椒,總有些喜歡拋頭露臉的辣椒,個個被赤紅,青紅,大紅點綴,在田間地頭爭奇鬥豔,擺弄風姿,裝扮着整個秋季。人們將辣椒摘回家,曬乾或風乾後,放入燒熱的鐵鍋內烘炒,翻炒過程中,時不時加入少許菜籽油。當紅辣椒翻炒至變焦變色,微微有散發出辣椒嗆人的味道後,趁熱起鍋,倒入一口用石頭打造的石臼裏,用一根手腕粗的木棍製成的木棒捶使勁杵,直到將辣椒杵成較小的塊狀或粉末狀,這就成了我們家鄉被家家戶戶喜歡食用的胡辣殼。這種糊辣殼,是一種用辣椒製成的,具有香味,辣味的調味品,並且可以存放較長的時間。是一種在重慶、四川等地民間廣泛使用的食用調料。用它來幹拌醃製好的豐都榨菜,味道非常香辣。一碗小面,放上一小匙糊辣殼,攪混成了一道妙不可言的美味,總會一口氣將小面一掃而空。面對剩下的一碗麪湯,那浮現在麪碗裏一層層略帶油花的,烤糊後呈黑色的胡辣殼,再次勾起了食慾,恨不得端起麪碗,一口吞吃進肚裏。胡辣殼的味道,吃進了肚裏,美在了心頭;胡辣殼的模樣,烤糊成了黑黑的樣子,吃在嘴裏,在脣齒間滿口恣意亂竄,無論走到哪裏,都成了認識豐都人的標誌。

早在幾年前,已有幾千名在成都的豐都人,自發組織成立了“QQ網絡羣”和手機“微信羣”。來自成都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男女老鄉,用一口口地道純正的豐都鄉音,在網絡,微信裏述說着離鄉的情愫,在外生活的酸甜苦辣。哪怕你不會打字,只要沒有忘記豐都家鄉的土話,只需你動動嘴,大膽地說話,在老鄉面前搞怪出洋相,相互揭短丟醜,哭笑叫罵,在這裏,只有鄉情的熱情與溫暖,包容着鄉鄰鄉親的大家。生活順利了,工作累了,日子中的嗑嗑絆絆,微信羣朋友圏吆喝一聲,大家便會用豐都人飽滿的熱情邀約在一起,暢懷喝酒,吃飯,娛樂。道別時,不忘相互說聲謝謝,期待下一次的聚會。在長江邊滾爬,喝江水長大,飽受江風高溫浸染的豐都人,只要是聚在一起,大家歡快愉樂的動人場景,恰似夏季長江邊的高溫天氣,熱辣暢快;個個真性情模樣的呈現,不愧是長江水養大的兒女,氣魄豪爽,生性耿直;讓世居本土的成都人,過往成都的外地人,無不信慕與點贊!這就是一道家鄉豐都的美食,大家聚在一起欣賞品嚐。

說到家鄉的許多美食,如鬼城麻辣雞塊,肉少皮簿的包面,口感青脆的榨菜,香甜軟糯的豆腐乳,都是糊辣殼作爲主要調味品。這些美食只要誰在嘴裏說起,任何一位豐都人,一定會滿嘴噙滿了口水,時時不由自主地往肚子裏吞嚥。我的家在農村,卻在“鬼城”旁雙桂山的山麓下的豐都中學讀書。每逢週末或節假日,一整天的時間,都在那個時期縣城唯一的一家新華書店裏度過的。那天清早,我是第一個最先到達書店門口,等着書店開門的人,就是爲了讀到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少年維特,寫給朋友的第一封信就感動着我。讀着這位才華橫溢、多愁善感的少年,如何在自己的理想與社會的現實之間苦苦掙扎,最後在理想和愛情的雙重破滅下,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我淚崩情流。連書店售書員的姐姐多次走過我的身旁,故意過來看我,看看一位現場版十八歲少年傷感季節模糊的模樣。書店外面的天空,不知道何時下起了小雨,淋溼了學校到書店的街道。下午書店快要關門了,維特寫給朋友的信我還未讀完,只好摸出身上預留的生活費,把《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買了回去看。懷揣着新書,小跑在夜色昏黃,淫雨翻飛的街道上,雨滴跌落,溼透了心情,這才覺得肚子十分飢餓。還好鼻子能聞到胸口那本新書飄散而出的墨香味,飢餓頓時就不那麼難受,居然還能堅持一會。越往學校走,想起街道邊小食店高高飄逸而出的.小面味道,肚子“咕嚕咕嚕”越叫越厲害。怎麼辦呢?生活費送給了歌德,買了維特的書信和情感,卻不能當飯吃。回學校還是去同學家,雙腿與意志在苦苦地掙扎。最後雙腿拗不過肚子,拖着被抗議的身體,向縣城下街的鴉鵲巷,我最好同學的家的方向走去。

同學的母親是世上最好的母親,在縣城食品公司下設的麪粉廠上班,用一輩子的純撲,善良,勤勞,偉大的情懷,每天將1000多斤的麥子碾碎磨面,做成“抄手”皮和“掛麪”,供應給縣城的成千上萬的居民食用。同學的母親,我的伯母一眼就看出了我的窘相,一邊招呼着我,一邊去廚房生火爲我煮麪。很快,滿滿一碗小面,飄逸着糊辣殼的香味,順着因飢餓張開的嘴巴,很快倒進了肚子裏。那天晚上,伯母爲我煮的小面,不僅解決了我的飢餓,更多的是解脫了我對小面的相思、相依、相戀之苦,便一直陪伴着我在縣城唸書的那段日子,直到後來沿長江逆流而上,外出到成都工作和生活。

糊辣殼的味道,多年以來還是那樣的味美。正如成都豐都商會首任會長,豐都籍人蔡光德老鄉所說,在當今飛速發展時代,人與人直面交流越來越少。尤其是工作,學習,打拼在外的異鄉人,生活壓力,健康成本在不斷地加大爆升。時常有工作上的困難,學習中的困惑,生活中的不如意,生意成功的喜悅,多麼渴望向家鄉人傾述,得到家鄉人的支持與理解;累了病了,有家鄉人的關心關愛,事業有成了,有家鄉人的歡呼與鼓掌。只有將外出的家鄉人召集在一起,吃一碗家鄉的小面,回憶品味家鄉的味道;說一說家鄉的話,聽一聽家鄉的口音,還有什麼樣的事情比這更幸福更快樂呢。

在成都,家鄉豐都人在一起,真好。常聚會,是力量的象徵。經濟時代,信息暢通,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老鄉常聚會,有時在擺龍門陣中,或許就能解決老鄉在外多年的困惑。在喝茶,娛樂中,老鄉中的生意或許便會做成並做大做強。老鄉間的感情也便增強加深了,生活有滋有味,愉悅了心情,異鄉人的快樂前行在路上!

是家鄉人榜樣的力量激勵和鞭策,在改革浪潮中激流勇躍,中流砥柱。參加成都豐都商會成立大會的豐都縣領導,在成立大會上激動萬分。在講話中,縣領導講了很多次感謝的話,要感謝無數豐都人在成都,爲成都的經濟建設默默地奉獻一生,爲豐都的發展做出的努力與貢獻。豐都人在成都,遍佈各行各業各單位各部門。在政府部門,有身居要職,運籌帷幄爲人民謀發展謀利益的官員;在部隊,公安和政法系統有各級的幹部和民警,爲成都的經濟建設保駕護航;更有無數默默無聞的豐都老鄉,用智慧和理想,在各行各業中爲成都的經濟建設揮舞着青春。榜樣的力量無窮大,感謝在成都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位豐都人,爲豐都人民贏得了自豪與榮譽。美麗,發展的豐都,永遠是每一位外出遊子倦戀的家,堅強的後盾!

地處長江流域,置縣近2000年歷史的豐都,舊時叫“鬼城”,是享譽世界的旅遊勝地,更有“巴子別都”的美稱。從重慶沿長江而下100多公里,隱匿在江水岸邊山巒中的豐都“鬼城”便若隱若現,與日夜流淌的江水遙遙相望,增添了一份神祕,陰森與遊趣。年復一年,江水從她身邊滾滾而去,滋潤了2900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着幾十萬巴人兒女,在廣袤的長江兩岸繁衍生息,她們用勤勞粗糙的雙手,打造改變着家的模樣;用樸實渾厚的語言,敘說出對家倦戀與愛意。創造出了悠遠燦爛,獨具特色的“巴文化”。

豐都話,在成都豐都商會成立大會結束後,家鄉話的味道,又一次飄逸在老鄉聚餐會中的整個現場。在成都某證券公司搞財務工作的向姐,給老鄉些講起自己在公司裏說豐都話引起的笑話。原來,家鄉豐都話,竟然也能讓她在整個公司名氣爆增。

“發情了!(發錢。領工資)”

一句地道豐都口音話,頓時雷翻了公司前來領工資的潮男潮女們。每到當月發放工資的時間,員工們總是激情調侃:“發情(發錢)期到了,走啊,去財務室發情了……”

老鄉聚會,見面後來一次熱烈的擁抱;不管認識或不認識的老鄉,只要聽到那熟悉親切的鄉音,總是張開有力的雙手,久久地握緊彼此的雙手,歡快地說出家鄉豐都的玩笑話,定會釋然在外飄泊的心。走過去,走過來,會搞氣氛的鬧起來,打情罵俏的行動了起來,老鄉那些壞笑的樣子,沉穩,害羞,灰諧,生氣,家鄉歡喜的滋味,如一碗加了糊辣殼的小面,在老鄉們的手上,身體裏,開着玩笑話的嘴巴里便傳遞了起來。

不經意間的一次偶遇,高中同桌的那個她,害羞得低下頭,偷偷地想起了讀書時那些心思;鄰鄉暗戀的那個傻傻的他,這會兒正左右逢迎高調地幫忙着招呼大家,一改當年羞澀的樣子。可以想想,身在成都遇到家鄉人,言談中,某某成爲了老家遠房親戚的他或她,並且還是小時候非常熟悉的人,那種心情,那份喜悅,豈止用家鄉的言語來表達。

是鄉音的力量,凝聚了豐都人在成都每一位老鄉的心。一聲鄉音,將成都東西南北中的家鄉人聚集在一起。在成都,有豐都鄉音的地方,就會有愛。有豐都人影的地方,更會有豐都人在成都奮掙留下的足跡。

是的,無論我有多忙,我每天總要抽出一點時間,用豐都話在成都豐都商會微信羣裏大喊一句:“豐都崽兒,你媽喊你回家吃糊辣殼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