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料返散文

今天去了趟圪料返,算是故地重遊了。

圪料返散文

圪料返是一個普通小山村,位於修武縣西村鄉,緊挨着鳳凰山,距圓融寺不遠。由於對本縣歷史瞭解不多,對於這個奇怪的名字,百思不得其解。它像一個謎,在心底隱藏了幾年。直到前幾天看了保成兄的一篇文章,纔多少有所瞭解。

據說,圪料返即“圪料阪”,和修武通往澤州的古道有關。據《說文解字》,坡者曰阪。在古代,修武去山西澤州有三條路,一條從三門河向正北方宋營,一條從穆家寨經夾板牀走返底,還有一條走當陽峪往艾曲去長嶺或者從三門河經圪料返、艾曲去長嶺。長嶺,當時歸屬山西,再從長嶺經九寨關即可到澤州。最後一條道路,在經過圪料返時,由於地形原因,形成了一個弧形的彎道,加上這裏地勢險峻,成爲道路控制性要衝,因而被稱爲圪料阪。“圪料”,是當地方言,即曲曲彎彎;阪,即山腰小道。這一帶類似的村名還有巡返、返底、返頭嶺,或許“返”字都是“阪”字之訛吧。當然,如今的圪料返已是今非昔比了,公路穿村而過,可這個名字卻一直延續到現在。

記得上次來,也是這個時候,滿眼秋風蕭瑟,只是當時路邊、溝上、山腳下開滿了光豔豔的野菊花。今天一路尋來,沒見到野菊花的影子,多少讓人掃興了。下車走到路邊仔細一看,原來野菊花都已經枯萎了,與野草在一起分不清楚,也許是今年冷得早的緣故吧。雖說如此,還是喜歡圪料返,喜歡這裏的寂靜,這裏的`樸實,這裏的天,這裏的樹,這裏的空氣,這裏的鳥兒,還有那遠處的廟宇。天依舊瓦藍,田地裏的麥苗綠意盎然,光禿禿的柿樹上,還掛有未收穫的紅柿子。溝邊的楊樹葉落遍地,上坡上的松柏給初冬增添了一抹生機。當然,面對美景,還是要拿出相機的。前幾次來,都沒有帶相機,這次不能在留有遺憾了。拍着拍着,無意中,在村北邊橋頭下的草叢裏,發現了一石碑,正面刻有:王琳墓。於是,來了興致,走到碑後仔細看了一下,原來是本地的一個名人呢。石碑背面刻有簡介,據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王氏遷新瑩碑記(原墓碑現存焦作市博物館,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王琳,明初人,貢元出身,官至南京江西道監察御史,政績卓著,世人稱善,傳名不衰,卒後葬此。”碑後約30餘米,還有殘存墳墓,前立一通石碑,道是:王氏祖塋重修記,2000年立的。記述的是王琳的身世、後代子孫分支及重修墓碑緣由等。原來,王氏先祖是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縣越山過關,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修武安信鄉(今西村鄉)鳳凰山麓……碑中記述當時墳墓的地理位置:“人馬嶺之陽,人馬河右,松柏蒼茂,山環水繞”,環顧四周,看來這裏真是個好地方呢。只可惜,河裏沒有水,否則,會更有詩情畫意了。

回來的路上,那山,那樹,那廟宇,那紅柿子......眼前揮之不去,雖說是冬日,心裏也覺溫暖如春。呵,圪料返,已融進了我的記憶裏……

----我棹不停,彼岸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