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衆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烏合之衆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1

羣體雖然智力低下,但有時會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發生了駭人聽聞的“九月慘案”,一羣店主、泥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愛國主義的鼓動下,在巴黎城內展開了大屠殺,在無意識的狂熱氛圍中,這些市民喪失了理性,認爲自己的屠殺不是犯罪,而是在履行光榮的愛國主義任務,甚至在殺人後還前往政務要求請賞。但殺人的同時這個羣體又表現出高尚的道德。比如在凌遲犯人時,他們非常紳士地遵循了女士優先原則,把最好的觀看座位讓給女士。這種道德和罪惡一樣,都來源於羣體極端而偏執的情感,並且都是無意識的。

而這種“高尚”的道德也在其他領域有所體現。

爲一個罪大惡極的罪犯辯護的律師遭到百姓的指責與謾罵,在震驚韓國的“n號房”案件中尤其明顯,伴隨着市民的無數抗議電話與對律所官網的攻擊,沒有律師願意爲主犯趙博士辯護。因爲很多市民並不瞭解法律,只知道你身爲律師“爲惡人說話”,那麼你也是“幫兇”。主犯趙周斌的確罪大惡極,所犯罪行也沒有任何洗白的餘地。而辯護並非洗白,另一方面也是在捍衛司法尊嚴與公正。如今不再是那個存在“陶片放逐法”的年代,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情況下,有律師也是不能逃離應有的制裁。掩藏在歡呼與正義的氛圍下,皆是腐爛與臭味。這不是那些人性的電影,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司法潰爛成這樣,就是他們所說的“正義”嗎?

本書雖然沒有進行科學研究全憑經驗總結,但是精準描述了羣體社會種種問題因此極具現實意義。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在這個羣體洶涌的時代,我們要時時警惕,不斷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跟風沒有錯,錯在於盲目跟風。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2

不厚的一本書卻因爲可能是因爲是外文翻譯過來的原因,讀起來生澀難懂,論述的道理性很強,說教的成分很大。而我本人,更喜歡看故事類情節的書。

一旦把一本書定義爲生澀難懂,讀起來的效果,心情那是可想而知的。但好在自己最近用kindle讀書的最大好處便是,讀的速度很快,難懂的,晦澀的一概而略。哈哈,這不得不說,這是我閱讀上的一大進步。

不得不說,電子書和紙質書是有絕對差別的,電子書給了我們更快的閱讀速度,然而,更多的時候更像渾淪吞棗,時而不知味,更多的只是增加了自己對一本書淺入的瞭解和增加自己談資。但我不後悔自己花了接近一千大洋買下了kindle,不得不說,自從買了kindle,更愛看書了,尤其是火車上,等車的時候,比一遍遍無聊的刷手機要好上上千倍。

烏合之衆,本書的中心思想,沒有比這個詞更適合了。一羣人湊在一起,拉低了整體智商,猶如一羣烏合之衆。雖然我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持保留態度。但書中過激的言辭還是有點道理的。尤其是講到信仰那裏,一個人的信仰,一羣人的信仰,一個領導如何能夠領導一羣人,和信仰是絕對密不可分的。羣體,可以讓個人意識淡化,作出忘我(更高大,或更卑鄙)的事。思想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它可以超脫一切而存在。在羣體中的大多數人是沒有思想的,或者說,少數人的思想就可以控制大多數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的人做出不同的事情。任何一件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當事人那裏都可以找到思想的源頭。做與不做,如何做,是完全由思想決定的。領導,之所以能成爲領導想必必有過人之處。偏執,堅持,忘我,讓他們成爲領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一羣烏合之衆也的確需要一個領導。

呵呵,這是本人這學期的最後一本中文小說。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3

作者認爲,羣體不關心事實,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羣體沒有理性,但想象力會變得特別敏感而強大。任何一個小小的刺激,在羣體中都能激發無窮無盡的聯想。在這種情況下,羣體看不清事實,只能看見幻想。羣體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當今社會中很多媒體沒有了解清楚真實的事實而斷章取義,在沒有證據顯示貓狗等寵物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之前對信息添油加醋。人言可畏,寵物們被主人隨意拋棄,而那些主人們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裏。在他們被媒體迷惑沒有辨別是非能力情況下,隻言片語之間決定了寵物的命運。因此在真實世界中,許多傳言根本不是事實。而是豐富的想象力腦補出來的謠言。

即使經過微不足道的小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放大和想象後,就會變成一場巨大的陰謀。因此對於羣體來說,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羣體想象的事實。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4

這本書中最基本的觀點是:個人是有意識的,而羣體是無意識的。作者勒龐認爲:推理、邏輯、智力這些理性因素在人類的頭腦中起着很小的作用。人們的大多數行動都是跟着感覺而走,受到情感本能慾望這些非理性因素支配着。在這個反智主義盛行的社會,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盲目跟風。今天李佳琦說這個口紅好看,大家就立刻將它放進購物車。明天在網上看到某個明星的鼻子好看,大家就迅速去醫院整一個。

這樣就很容易解釋當疫情初發時香港的商店裏的衛生紙爲何一掃而空到疫情蔓延時各國居民都在超市搶購衛生紙種種現象,甚至在悉尼發生一起顧客爲搶購衛生紙而拔刀相向致人死亡事件。我和不少人感到很好奇,囤吃喝可以理解,爲啥囤衛生紙呢?並且還讓衛生紙成爲硬通貨,英國人放其在賭桌上當籌碼。

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關乎人性的弱點。謠言帶來的對稀缺的恐慌,他人行爲導致的盲目跟風,社交媒體的搬弄是非……個人的自我思考被這些弱點暫時剝奪,羣體中的人大腦是麻木的,就彷彿被催眠一樣,只能進行條件發射,成了無意識因素的奴隸。在這種無意識狀態下,文明人會退化成野蠻人。孤身一人時會控制自己的本能慾望,一旦處於羣體之中,他的責任感就會消失,被無意識的本能慾望所控制,發泄出無端的情緒,退化成瘋狂的野蠻人。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5

《烏合之衆》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爲三卷,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衆的反叛、大衆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衆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爲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爲精緻地描述了羣衆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衆》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羣體行爲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

他說:“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爲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爲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爲之後者開啓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啓發好處。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6

人作爲社會性生物,註定是沒有辦法脫離社會獨立生存的,個人的力量渺小需要依靠羣體力量,對於個體來說,最好的策略取決於種羣的大多數成員在做什麼,這樣一來難免身處各種大大小小和性質不同羣體。

難道就無可避免的成爲烏合之衆嗎?怎麼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思考?《烏合之衆》系統的分析了羣體的特徵,但是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在這本書裏,需要讀者自己深入思考並從其他地方尋找答案。但我相信看完這本書後人們的想法和生活不會發生什麼改變,仍舊會是各種羣體中的一員,尤其是在網絡世界中,看到不同意見時還是會立刻站隊維護自己所在羣體,在這一點上我是持悲觀態度的。普遍認爲藝術家是最具有個性和獨立精神的,但是縱觀藝術史,看到的也是各種羣體:古典主義,立體主義,野獸派,抽象表現主義……同一個羣體中的人接受即成的思想這方面與《烏合之衆》所描述的並無二致。對此,木心說“藝術,一入主義便不足觀”,杜尚給予抵抗的方式是:沉默,緩慢,獨處。而他二人得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思想上的獨立。

另一方面,由於時代久遠,現在再看這本書描述的部分內容,更像是一本記錄當時社會和思想狀況的歷史調查報告,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相去甚遠。例如勒龐在第三卷討論異質性羣體的時候談到了種族,但是這裏他混淆了種族和民族(此處民族不是指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而是以國家爲單位的民族主義)的概念,此書寫於1895年,彼時民族主義在世界範圍內剛剛興起,還沒有形成準確的定義和概念,我們現在談到的種族主要指不同人種。隨着網絡信息時代形成的全球一體化,現在即使是不同國家的民族其在羣體行爲上也越發趨於相同,不再表現出勒龐所說的那種異質性特點。

對於這個網絡時代羣體的特點,看理想公衆號最近的一篇文章《我們的悲歡不相通,我們的趣味也不再相通》很能說明問題,當中有一段描述: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打破了時空限制。即便是社恐,也很容易在網上找到與自己愛好相似、觀念一致的人。社交媒體,又爲羣體互動提供了形態各異的載體。

可是,當我們舒適地使用社交媒體,瀏覽資訊軟件時,卻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回聲室」:在「我的互聯網」上,我看到的觀點,皆是自己觀點的回聲,並認爲整個世界就是這樣。

這無疑將導致:一方面,信息來源愈發閉塞;另一方面,則是鄙視鏈的出現。

精準的興趣匹配之下,人們更習慣於抱團取暖。各類社交媒體,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特性和氣質。人們會普遍認爲:虎撲=直男,豆瓣=廢青,抖音愛好者又自然看不上快手……

假如有一天,我們想跳出自己的圈子,瞭解其他羣體也沒那麼容易:我們必須強迫自己理解並認同他們的說話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而這又很容易造成不適感,致使我們退卻並轉而回到原來的圈層內。”

最後怎麼利用本書的知識,是把它當做王權之術控制他人,還是說要避免在羣體中失智,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這就見仁見智了。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7

這個禮拜我們讀的是烏合之衆,嗯,是沐風所寫的中國版的《烏合之衆》,以下是讀完後想法:

01、一個人變得無腦,通常是各種原因作用的結果,所以不要輕易給別人貼標籤。

其次,不要忽視自己的任何一個小缺點,也許哪天他就和其他的小缺點一起共同組合產生化學反應帶來不可預見的後果。同理,可以培養一些小優點,也許某個時刻也能大放光彩呢!

02、人們更容易花掉偶然性收入,因爲沒有可以對標的努力。

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大家很容易花掉得來的錢,大吃大喝大額購物,消費一些平常捨不得的東西。

偶然性收入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提高大家的消費閾值。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爲購買了不符合自己消費層次和消費能力的名貴產品,提高我們的消費水平。待消費完畢,再回到原來的普通生活水平會很不習慣。

03、利益和安全感算是非理性行爲的終極解釋,其餘都是他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

看起來是人們在路口聚集亂糟糟的一羣之後就過馬路,其實是因爲一開始走的人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增加了通勤效率,於是自然誰也不肯吃虧。還有,當我們闖紅燈被車撞了以後,不是白撞,而是哪怕車原本沒有責任也得賠償,這其實就是一種很不好的暗示,暗示隨意闖紅燈可以增加通勤的效率,風險卻並不大。

所以我們的所以過馬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我。最終總結人外在形態可以到,內心的各種行爲都有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爲烏合之衆。

外在行爲可能亂糟糟,內心卻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爲烏合之衆。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8

老實說,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憤怒,我認爲勒龐一定是個極端主義者,纔會這麼絕對的看待一類事物。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思辨思維支配,又或者是我的潛意識裏一直在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中庸之道,認爲絕對地認識事物是愚蠢的做法。這世界上有精英羣體,也有烏合之衆,而我認爲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思維上的訓練足以讓我在某個羣體中保持理智,我完全可以頭腦清醒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可轉念一想,根據我這些年在各種各樣羣體中的經歷來看,事實好像並不是這樣。

就像我本以爲讀這本書一定是一次糟糕的體驗,但事實證明我開始反思自己,思考一些以前我從未注意過的問題。

“在羣體的心理特徵中,有些可能與獨處的個人有相同之處,另一些則完全相反,完全爲羣體所特有,只有在羣體當中才見得到。”我開始明白自己的那部分理智也許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發揮到極致,當我處於羣體當中或許會變得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或許大部分時間裏我向別人展示的是我的另一個維度。就如勒龐舉的例子,衆多細胞聚集在一起創造的新生命有着與單個細胞完全不同的特徵,酸和鹼組合後會形成與原來物質完全不同的新實體,我們在羣體當中會不自覺根據當前環境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爲,它們當中有些愚蠢的成分我們意識不到。對於這種現象我覺得很無奈,我想不出方法來讓這種積聚愚蠢的行爲停止,只能盡力的保持冷靜,向別人展示我理智的一面。因此在大多數時間裏,我選擇保持沉默,甚至在無意中迎合大多數人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被羣體所影響,成爲烏合之衆中的一員。

一個具有一定理性思維的人在融入羣體之前會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但不可避免的是另一種更強大的心理暗示,這就是羣體心理。小到自我,大到國家民族。我們在高中歷史中研究民粹主義和精英決策到底哪個更能維持國家的和平穩定,我一直認爲羣衆的力量強大,任何重大歷史事件都離不開他們,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能力參與國家治理。就拿一些西方國家來說,公投的弊端已經非常明顯。有一類人,他們不需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爲負責,他們的行爲帶來的後果也不會對他們產生過多影響,因此他們對自己的行爲可以說是毫無責任意識。另一類人以爲自己做出了符合邏輯的理性選擇,但事實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或某個組織所影響,做出了與自己的意願和國家利益不完全相符的選擇。在這種幾乎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民主的一個相對理想的狀態就是決策者反映民衆的意願,但不要完全被羣體力量征服,因爲羣體也並不完全知道他們想要得到什麼,這才能使決策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高度。

即使這樣的羣體心理不可避免,對於以上兩類人,後者也比前者高尚許多。勒龐提到“羣體從來不渴望真理”,但羣體中的個人渴望真理。他們中的一些人仍然在用智慧的眼光看待問題,提出鍼砭時弊的見解,不在意自己到底是多數派還是少數派,也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和什麼有權勢的人意見相左。有一些人則具有更大的格局,他們不會一味地向羣體中的其他人輸送自己的價值觀,而是希望自己提出的想法能夠引起羣體中人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將他們的任務做得更好。然而事實往往和想象有很大出入,這些人要麼成爲默默無聞的獨行者,要麼被衆人批判,被羣體驅逐。長此以往,成功只屬於個人,人們將羣體於烏合之衆畫上等號,感嘆反智主義在低智商社會橫行。難道我們就這樣什麼都不做,只能在烏合之衆中做一個蜷縮在角落裏的看客嗎?

其實羣體爲我們帶來了很多,但我們要的是改變缺點和更多益處。就拿我個人所經歷的來說,辯論賽讓我的辯證思維得以發揮,但我的想法難免有偏差,幾個人集中在一起深入思考和討論就能讓這個偏差減少很多。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可是我們教育環境、學習理念和思維方式不允許它有更多。“人們還是會接受我們的傳統教育的種種不利之處,雖然它只製造失去社會地位的人和不滿的人,”我們之所以無法換掉教科書和競賽,是因爲我們無法找到,或者難以付諸實踐的另一種替代方法來鍛鍊人的能力,而現存方式對大多數人來說效率低下,或者他們從未想過從中獲取有用的知識、能力和道德,只一味的死記硬背,於是就造成了今天這樣一種可悲的局面。正如勒龐所說,一個國家給青年人什麼教育,就可知道這個國家以後會怎麼樣,希望有一天真正適合青年學生的素質教育可以大規模施行,我們能在國家和民族這個大羣體中充分展現出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帶給我們的好處。也希望我們能從現狀中尋找出希望,實現真正的德育和智育。積極進步的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是智慧的羣衆,而不是等待聽命的羣衆,哪怕他們改寫歷史的力量再強大。文字/張鈺惠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9

在說《烏合之衆》的具體內容之前先談談我的讀書觀。

一、讀書的“整體觀”

脫書談書,有時難免流於流水賬。

但是我以爲,這是掌握一部作品的`很有效的一個方法。

至少對於我目前的狀態而言,這是一句實話,也是一句無奈之肺腑之言。

原因很簡單,我沒有辦法記住書中的很多細節。有時候,讀完一本書,留在心中的僅僅是一個觀念,甚至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感覺。

這和我的學養不足很有關係。

但是這也有好處,有的時候,脫開細節,方成其本質。

本質是什麼,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現在的一般做法有本質主義,也有非本質主義的。而介入問題的研究,有的時候需要的是非本質主義的精神。即,把本質當作灰箱,着手研究具體問題。

這裏可以先提一句,我比較認同所謂“結構主義”的思路和“解構主義”的思路。

二、烏合之衆與社會心理學

有一個詞,叫“羣氓”,這裏不取其極端化的意義,而僅取其“羣衆”的釋義。

個人第一次面對“羣氓”這個詞的時候,從中讀出了精英論的論調。的確,有的時候,不得不承認,筆者帶有一種把自我與大衆區隔開來的精英式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但誰能保證自己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呢。

羣氓與精英,看似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實際是一體兩面的。

精英論,在我的語彙體系中,第一次拿出來用,是在交大讀本科的時候,討論治理者的構成問題的時候被拿來使用的。

即,國家究竟是應當交給精英來治理,還是應當交給大衆。目前的一個比較通行的解決辦法是“代議制民主”。

說完我探討“羣氓”的來由,下面開始說一說個人對於社會心理學的認識。

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在心理學領域是成對出現的一組概念。

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是一定社會情境下的人格穩定性;而社會心理學大體研究的是特定人格特質下的人在社會情境中的反應機制。

看起來,像是邏輯上的一個嵌套結構。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10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爲我們的感情源於我們的內心。我們以爲自己是理性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着我們自己的道理。而對於世上的大多數人來說,正義不過數量。

《烏合之衆》這本書,作者從書名開始就已對世人警示:謹慎從衆,否則烏合之衆便是下場。仔細想想,作者說的很有道理。人這種動物太缺乏安全感了。爲了獲得認同,願意拋棄是非,僅爲了換取讓其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事事都有兩面性。從衆與否亦然。

人從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舉例來說,編報紙的人對羣衆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羣衆的感情,然後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爲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斷,而並非欣然接受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於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於羣衆的感情引導,羣衆意見的形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也就是說,當有人牽動的時候,羣體很容易被集體帶動,這也就引出從衆的弊端——“羣體中的人日益被大衆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作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羣衆更易於接受自己周圍的人的判斷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今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判斷能力的關切。

人不從衆,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獨和孤立,因爲你與我們不一樣——“數量及正義。”這也是作者痛斥也無奈的一點。作爲獨立個體的人能能好的將個體文化展現,但人總是嚮往羣體的,而一旦進入羣體,個體文化便很容易泯滅。這要求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能力,在大衆文化的環境下形成個體文化的昇華,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纔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人寰處處有爭執,總是紛紜難解,何況是人內心所想要歸屬,更難抉擇。事無絕對,從衆的好與不好無人能給出答案。就比如《烏合之衆》這本書。人人都說它寫的精彩,直至內心,那你是否要從衆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絕?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11

這本書很短,是一百年前的書,應該屬於啓蒙運動的讀物,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和啓蒙運動都是伴隨着兩次技術革命而起的,正因爲西方的現代化比中國起步早幾百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才逐步趕上,但是2個世界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尤其是理念上。

烏合之衆多引用法國大革命的時間,當然提到了拿破崙和巴士底獄事件。烏合之衆說的是集體無意識,民衆是盲從的,野蠻的,不理性的。當然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有社會認同的傾向,會迷失自我。

雖然我看這本書一知半解,但是也看完了。

  烏合之衆讀書筆記12

花了幾個早上美好時光將這本書讀完,一開始讀的時候感覺特別震撼,雖然距離作者寫下此書的年代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還是感覺文章中個各個觀點在現在依舊很適用。

人類是屬於羣居動物的,當一羣人聚集在一起就成爲了一個羣裏,因爲有了這個羣體,人們會顯得更爲從衆更爲無意識。還印象中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去看煙花,在去的分叉口中,一個人說煙花在這邊,大家跟我走,結果無論是知道還是不知道的路全部都選擇了跟他一起走,即使是那些年年來看煙花知道路的人,也是毫無意識的跟着他走了,雖然明知道他帶的是一條錯路,但是很多人就是單純盲目的跟着一起走。

其實,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明明自己不喜歡一件東西,卻還是要讓自己符合大衆的審美,因爲不想自己看起來和別人不一樣?明明沒有什麼事情,可是下班了還是會等大家一起離開,因爲不想自己看起來和大衆不一樣。是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不想成爲標新立異的人,我們都不希望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我們都願意成爲大衆的一份子,久而久之,當這種成爲習慣時,我們也就慢慢的變得無意識與麻木,慢慢的變成了小時候我們看起來都一模一樣的大人。

文章雖說有些觀點過去偏激,但是大部分觀點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適用的,因爲人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無論這個時代這樣變化,只要有人,有一個羣體,那麼總會有羣體從衆現象,總會有存在這樣的從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