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非暴力溝通》中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馬歇爾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礎是一些溝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們也有助於人保持人性。NVC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所吸納的內容,都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們已有的知識——關於什麼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幫助我們活出這一點。”就像作者在書中寫的:非暴力溝通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所吸納的內容,都有悠久的歷史。書裏面沒有學究式的細說這歷史是如何傳承的,從作者書中字裏行間我們可以體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積薄發。

有些人對這種溝通方式有些人覺得不以爲然,和那種強調推銷,強調話術,強調控制的理念比起來軟綿綿的。那我想說,你好好用用這種方式,再作比較。什麼理論都要回歸到實踐的檢驗中。

我覺得非暴力溝通很強大,這種溝通方式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要素,不管是用於傾聽,還是用於表達。這四個過程可以概括爲兩大步,也是催眠中的兩個大原則:跟隨和引導。觀察和感受屬於跟隨,需要和請求屬於引導。在這種方式下,我們的心就變得無比的平靜和順從。很多厲害的溝通高手,比如心理諮詢師,談判專家,催眠師日用而不知。書裏講到的這種溝通模式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有譁然大悟的一種感覺。對於諮詢過程中的問答,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指導的書籍,看的有關書籍要不講的事無鉅細,顯得雜亂無章,要不就籠統的讓人不着邊際。而這本書讓我醍醐灌頂,對以前的有關知識上下貫通,把前兩者系統起來了。

這本書講的那種溝通方式,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客觀冷靜,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近。會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對方的需要,感受到對方的愛。會讓我們彼此消除誤會,化解敵意,讓我們相互包容和接納,互助和友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這本書是我帶着目的來看的,但是又不抱太大希望,因爲我想要的是一個整個體系,但是沒想要,這本書好像幫我打開了這所大門,自我感覺這本書把傾聽作爲這本書的主要部分,當然傾聽也是一門藝術,看完這本書後,感覺只能作爲我交流認知體系中的一個知識點或者底層的構架,因爲這裏面的,觀察、感受、需求、請求、中的任何一個要素拿出來都值得再做細分研究!觀察、感受、需求、請求、中的前三個要素我都感覺挺難的,爲什麼叫?因爲這是先入爲主的思維習慣或者自己認知真的不夠全面造成的問題,所以對我來說想要改變需要大量的書籍和經歷纔可能對其有所大致的瞭解,

不加評論的觀察!

清晰明確的感受,

具體的需求

最終由上得出自己的請求。

而上面的四個要素是搭建在傾聽之上的!不仔細傾聽,自然不會有明細感受,明確的需求,

後面的章節不管是

“愛自己”

還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都給我一種,有事就直說,如果總是模糊不清別人可能不會察覺

後面的這些總給我感覺

要像一個孩子一樣去表達自己就好,沒有那麼多需要顧忌的。

就這樣,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好棒的一本書,出乎意料的好!把精華的部分摘抄出來,加強記憶,學會運用。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導致對方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比如有時候我會對我老婆說,你最近脾氣很大啊,這就是評論性的語言。看完本書以後,我會這麼表述: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對我說話都很大聲,是不是我做什麼事情惹你生氣了?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我們可以建議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方便我們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使溝通更加順暢。同時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因素。聽到不中聽的語言,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傾向於選擇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個要素是提出請求。通過觀察,體會感受和需要以後,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讓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們需要提出明確的請求,需要他人做什麼,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麼。比如說,一個父親看到小孩爬上一顆很高的書,這個時候對小孩說“抱緊樹”比“不要動”會更好更安全。同時需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區別:請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時,請求的人提出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這幾周參加讀書會學習《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最開始想要學習這本書是因爲老師在給我們做導讀時,提到要了解對方內在的需求,你才能更好地與對方溝通,而這又是在工作生活中非常需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

比如客戶拿了一個圖給你說:你幫我稍微修一下。其實他的需求是,你認真看一下,用心把圖改好看。而我們經常理解成稍微改一下就好。這就容易導致需求與解決方案不一致,出來的效果會讓客戶不滿意。當然更直接的例子就是現在常說的直男癌,這是需求的發出與接收差距太大的典型。

所以瞭解對方的真正需求是非常的重要,學習了這本書,我經常把“對方的需求是什麼”掛在心上,從近期的效果看,給自己的工作帶了比較多的幫助。

上週剛從書上學到的另外一點溝通用語:觀察與評價。

我們往往喜歡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給人下定義,在定義中又很容易把對方的缺點放大,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我們的上司或者家人對我們說:你很不細心啊!這是對你的評價,我們聽了會很難過。如果他們說:這周工作中你在這裏,這裏還有那裏都做錯了,你很不細心啊。這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羞愧,想一下確實不細心,心裏就接受了,下次就不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了。只是換一種說法,給人帶來的感受卻是如此巨大的不同,因此學習非暴力溝通是多麼有必要啊~

學無止境,《非暴力溝通》確實是一本非常值得學習的好書,希望老師們一起參加,提升自我,讓生活工作中的溝通更加順暢。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1、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一直在試着練習,因爲我之前在感到悲傷、生氣等情緒的時候,總是會強調我本來是怎麼樣的,因爲你做了什麼而導致我怎麼樣,我以前一直以爲這樣會得到理解或者憐憫,當然事實證明並沒有,然後我接着在意的點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我根本就沒有表達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達我的看法,人對自己都是格外寬容的,所以錯誤總是別人比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實也是一種指責,但是當你指責的時候,並不會如你想象的那樣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駁、。

我看前三章的時候感覺還挺難寫讀後感的,因爲我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做,而且我覺得像作者那樣,對所有人都充滿愛,實在是太難了,因爲我是一點就着的性格。

但現在我大概知道怎麼表達感受了,有個語句公式:你(事件表達),讓我很(感受),因爲我、、、。比如:你這一分鐘內叫了我三次,我很煩,因爲我想要專心煮飯。而不是:你怎麼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飯!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總是想着“人們期待我怎麼做”,而不是“我想要怎麼做”。我剛生完我兒子的時候,身體不好,月子裏一直感冒發燒,奶水也不夠他吃,出現了很多問題。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裏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餵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飽,不能立即餵飽他他就會一直哭,我很糾結,想放棄母乳,但是覺得如果我不堅持母乳,我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了。那時候婆婆建議我餵奶粉,我很自責,後來寶寶長溼疹,我就越發的愧疚,覺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我總是怕負了別人對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總是先想一下,別人看到這件事是什麼感受。

3、請求幫助

需要請求的是具體的活動,並且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是我們無法深入瞭解自己。

分清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如果批評或者指責他,那就是命令。這就讓我想起我們拆的第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裏說,向對方提出請求後,如果他不願意,不要生氣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腦回路是直的,你是請求的語句問他,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有彈性的,但當你把請求也當做了命令的話,就違背了這項規定,會讓他產生牴觸心理。

溝通是一門藝術,說得對了能加分,說錯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拒絕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對方的角度,聽一聽他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感受需要、聆聽心聲!

如果有人說對你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真讓我失望!”、“別碰我!”你會怎麼辦?

我會傷心,會氣憤。也會還擊。

當我傷心時,我會看不起自己,開始自責。當我生氣時,我會把火壓下來,不去面對,一次又一次,火山終於還是暴發了。

現在,我開始接觸《非暴力溝通》,瞭解了面對指責的話,我們如何加以面對。

當我碰到門邊,碰疼了自己,媽媽對我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我對她說,“媽媽我知道你關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着我。沒有說下去了。

當爸爸對媽媽說,“女兒怎麼總是不爭氣,不夠優秀時”,我體會到爸爸是愛我的,他是希望我過得更好。

當兒子說“別碰我!”,我體會他的需要和感受,發現我之前剛剛說不愛他了。他傷心了。我抱着他,對他說“媽媽錯了,媽媽只是生氣,你沒有好好吃飯,而在吃餅乾,對不起”。他哭了。緊緊抱着我,他並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傷心了。他是愛我的,也希望媽媽永遠愛他。

當一個人發泄他的不滿時,總是有些需要沒有滿足。如果一個人說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親近你。如果我們在聽到控訴時,不妨改變原有模式,選擇《非暴力溝通》方式,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再想想他爲什麼這麼說呢?他的需要是什麼?如果他的需要是愛,如果你愛他,就說“我愛你”足夠了。 我們的需要怎麼表達呢?通過控訴的方式嗎?對方能聽得下去嗎?如果你說“你總是不關心我,天天很晚纔回來!”,他聽到的是在指責,他並不會想你心裏的真實想法。如果你說“明天有空嗎?一起吃飯吧!”他估計會把你的請求考慮到日程中去。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心。也並不想指責他人。請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別人真正的需要。

聆聽心聲!這是我從《非暴力溝通》中學到的。希望與你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我們達成的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我覺得導致溝通失敗的原因是不懂得換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溝通方式,語言的表達沒有以尊重對方爲前提。‘非暴力溝通’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進行對話。接納並理解別人的質疑,理解他人,但這絕不是軟弱的代名詞”

《非暴力溝通》向讀者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非暴力溝通》強調,首先必須專注於自己的需要。我們有時會責備他人,這其實反映了他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被責備的那個人恰恰是我們自己,那麼言下之意便是“我們已經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們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總會比較激進。至少我之前是這樣的。但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會先問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再去溝通。尤其是有人說我不好的時候。後來發現當你真的聽進去思考了你會發現很多人家給你的批評其實是你內心想要提升的道路。當你瞭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後去聆聽(不管好壞)這樣你們才能真正的做到意義上的“溝通”而不是自說自話。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寫。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按照這種溝通方式來進行我們日常的談話與聆聽,能夠使人們溝通變得順暢,並且和諧相處。這就是被他稱之爲的“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的前言是印度聖雄·甘地的孫子阿倫·甘地所寫,他在文中有這樣兩句話。

由於缺乏瞭解,我們常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除非從我做起,我們的夢想就不可能實現。不幸的是,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先開始改變。

說到暴力二字,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刀槍劍戟,打架鬥毆,甚至於戰爭。可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語言常常充滿了暴力,但是我們卻並不自知。然而,就是這樣的語言對我們身邊的人卻造成了很多傷害。

比如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甚至於我們自己也會說出這樣的話。

父母會對孩子說:你這次考試考得這麼糟,太讓我傷心了。

戀人之間會說:你一點兒都不愛我,你從來都不關心我,你能不能對我好點兒。

類似這樣的話我們已經司空見慣,聽上去也並不覺得奇怪,可實際上這些話語裏充滿了語言暴力。

有句古話說:話有三說,巧說爲妙。那麼,怎麼巧說呢?盧森堡博士總結出了非暴力溝通方式的四個要素。

盧森堡博士首先深層次地剖析了暴力產生的來源,並針對根源發現了這種溝通方式。《非》這本書中把非暴力溝通總結了一套標準化的方式,它分爲了四要素。

那麼,什麼是暴力產生的來源呢?換言之,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什麼呢?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就是當一個人受傷的時候,都是因爲內心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這個時候不是發泄情緒的時候,而是尋找需求的時候。

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過的話。比如,“你這次考試這麼糟,太讓我傷心了。”這就是一句典型的暴力語言。

孩子沒有考好,和你傷心是沒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但是在生活中,許多父母早已把“因爲你沒有考好,所以我傷心”看作是理所應當的邏輯關係,這是極其錯誤的。

實際上,你傷心的原因是你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麼你的需求是什麼呢,是你希望孩子考試成績好。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你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時你就會發泄你的情緒。

然而,情緒是個雙刃劍,它既傷人又不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在指責孩子沒有考好,或訓斥或生氣時,孩子通常會有相反的兩種反應。

一種情況是,孩子也許會覺得很內疚,他爲了不讓你生氣,他願意去好好學,但是最終他都不是在爲自己學,是爲了取悅你而學。另一種情況是,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反正我怎麼樣你都不高興,那就無所謂了,破罐子破摔,徹底不用心學習。

所以說,發泄情緒是雙刃劍,它傷的是雙方,而且一點兒也不解決問題。那麼,非暴力溝通應該怎麼做呢?

  一、講事實

首先,我們要講事實,而不是去評判。那麼如何講事實呢?比如,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夫妻之間因爲丈夫晚歸時妻子的牢騷。天天這麼晚回來,你別回來算了,家就是你的旅館,等等等等……然而這樣的話貌似事實卻不是事實,而是妻子的情緒和評判。

那麼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是隻講事實。你可以羅列出最近一週丈夫晚歸的次數和時間。比如,這一週丈夫已經三天都是晚上十點以後回家,有一天甚至12點纔回家。這些是事實。

我們常常用貌似客觀的語言表達自己,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判斷和評價。講事實就是講出發生的事情而已。

  二、講感受

第二步,講感受。妻子總是隻顧連珠炮似地發泄情緒,會越說越生氣。常常會出現這樣的話語“這樣的日子有什麼過的,我覺得真沒意思。”這些話看似她的感受,其實依然是她的情緒。而感受指的是高興、開心、幸福、生氣、傷心、緊張、焦慮、失望、鬱悶、孤獨等等,這樣的詞彙表述的是感受。

那麼針對上面的例子,妻子正確表述感受的話應該是“老公,你一週已經三天都十點以後纔回來,我很難過,一個人呆在家裏也感到很孤獨。”我們應該明確地告訴對方我們的真實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發泄情緒。

  三、講原因

第三步,講你會有這種感受的原因。“我不希望咱們家像旅館,我希望晚上能夠和你一起吃晚飯,我也擔心你總是這麼晚歸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

這是你因爲他晚歸這個事實造成的你難過並孤獨的這個感受的原因,要明確地告訴對方,不要讓對方去猜你的心思。這是女性常常會犯的錯誤,總是希望自己不說,男人就能猜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實這是令許多男人都很頭疼的一道難題,也是造成戀人之間或夫妻之間種種誤會的根源。

我們應該真實地感受自己內心的需求,並客觀地說出之所以有這種需求的原因,再開誠佈公地告訴對方,這是滿足內心需求最切實可行的辦法。

  四、講要求

第四步,講你的要求,而這個要求一定要清晰,明確,而不是抽象的。

比如說“老公,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一週可不可以保證至少三天在家吃晚飯。”或者說“老公,你晚上不能按時回家時提前給我打個電話,給我說句好聽的”。甚至你要求老公每次晚歸時給你帶件禮物,這都是可以明確提出的要求。切記不要說“你隨便”,“你自己看着辦”,這種既不明確又暗藏威脅的話。

以上是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隨時用這四點來提醒自己與對方溝通,我相信會讓我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順暢。

那麼,我們以往的生活中,常常出現的暴力溝通又是怎樣的一些表現呢?暴力溝通,通常也有四種表現。

  一、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就是我們習慣性地下定義、貼標籤,卻不講事實。

正如上面丈夫晚歸的例子,說丈夫不關心這個家,把家當旅館等等這樣的語言就是一種道德評判。

又如生活中,我們常常把一些不文明現象上升到道德層面,對一個亂扔垃圾或闖紅燈的人會很容易地說成沒素質,這就是典型的道德評判。

想象一下,你對一個隨手扔垃圾的人說“你把垃圾扔在地上了,旁邊就是垃圾桶,你方便扔到垃圾桶裏嗎?”“你這人怎麼這麼沒素質,上學老師沒教你嗎?不能亂扔垃圾!”哪一種溝通會更有效呢?

我們不要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爲一談。什麼是可貴的品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進行比較

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比較估計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的老公”,“別人的老婆”。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他的《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他說,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這句話發人深省。

  三、迴避責任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說到“不得不”這個詞,似乎許多事都不是出於我們本心,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實深層挖掘這個詞的背後,是一種迴避責任、推卸責任的行爲。

例如,許多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的父母,口口聲聲說“我不得不爲他做飯,他什麼都不會,我不給他做飯,他就得捱餓”。其實父母並不知道,孩子的理解和父母的理解往往天差地別。

我們常常把自己扮演成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實上並非如此。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間,父母常常以爲孩子離不開他們的照顧,其實孩子們往往認爲父母的照顧是一種羈絆。

因此,盧森堡博士建議將“我不得不…”改爲“我選擇…”變被動爲主動,“我不得不給孩子做飯”變成“我選擇爲孩子做飯”,因爲不得不做的事一定會讓人不開心,而我主動選擇做的事是我願意承擔責任的事。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種場景,拉長着臉的母親氣呼呼地給全家人做好飯,然後把碗筷重重地放在桌上,再加上一句厲聲的“吃吧”,這時你還能愉快地吃飯嗎?

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用“我選擇”代替“我不得不”,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任。

  四、強人所難

例如,在上述丈夫晚歸的例子中,當妻子提要求時,如果不能清晰明確地提出客觀現實的要求,而是說“你隨便”、“你看着辦”或者“你應該怎麼怎麼樣”,這些話都是一種變相的強人所難。它暗含着威脅,如果不配合,對方就會付出代價或者受到某種懲罰。比如,妻子會給丈夫冷臉,會幾天不理丈夫,甚至不許丈夫親近等等,這些行爲都是一種懲罰。

我們許多人使用的語言都是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去耐心認真地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這正是導致暴力溝通的根源。

在我們的日常溝通中,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現這四種暴力溝通的表現。牢牢記住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我相信我們最終一定能達到書的封面上講的那句話。

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文丨何靜。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說的太對了,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就要說出對應的話,有時候總是我們對別人的期待和對別人的看法過於太果斷,所以導致我們有個錯誤的感受,以至於溝通無效或者別人直接不理解。

看了這本書,瞭解到了批評往往含期待,其實就是暗指自己的表達或想法沒有得到滿足,因爲這樣經常自己愛發脾氣,也不去溝通,老是埋怨別人不理解自己,其實就是不會表達需要。有時候孩子讓講故事,一本接着一本,有時候真的太累了,嗓子都疼,我就埋怨孩子,一直講沒完沒了了。其實我完全可以這樣表達自己:“孩子我需要休息了,因爲我的嗓子太疼了。”孩子也會理解,說:“這本書講完就別講了,媽媽。”

其實生活中真的沒有那麼多矛盾,缺的就是不會表達,一家人很難靜下心來,友善的說出自己的需要,所以從我這裏開始,首先改變自己,相信家庭會越來越好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說到暴力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也同樣覺得這個詞和自己無關,由於缺乏認知,我們通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們眼中打人、殺人、武力纔算是暴力行爲,但如果我說“冷暴力”這個詞,你還覺得陌生麼,你有沒有跟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冷戰過?有沒有在生氣時口不擇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這句話:情緒和語言也可以很暴力,並且傷人於無形。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非暴力溝通。

我們通過話語表達情緒,大多時候說話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主張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以達到溝通的最佳結果。

它是有跡可循的,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

①留意發生的事情。

②表達感受。

③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提出具體的請求。

假如我有個作息不規律的室友,我睡覺了她還在玩遊戲,她打擾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說就是:你玩遊戲的聲音很大聲,我有些煩躁,因爲現在已經×點了,我明天還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繼續?

這種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溝通過程是:

①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觀察是什麼。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

④爲了改善現狀,我的請求是什麼。

我相信比不經大腦的說“你還讓不讓人睡覺了”,結果一定更令人滿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存在,而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作者將這種溝通方式稱爲“異化的溝通方式”。

我們常做的行爲有:

道德評判。

簡而言之,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都是在評判人。

“你太懶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這些都屬於道德評判,它擅長將人分類,好人或壞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聰明或愚蠢等。

這樣很難讓溝通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甚至還會召來仇恨。就算被批評的人做出讓步,接受批評,也不會是心甘情願的,而且長久來看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人無完人,身處比較之中,總有被比下去的時候。而一旦陷入比較的坑裏,我們的關注點就變成了“我沒有什麼”,而不是“我已經擁有了什麼”。其實已經擁有的東西,反而最珍貴。

迴避責任。

爲什麼我們要每天準時上班?爲什麼要按老闆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實上,這絕對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爲。現在仔細想一想,我們準時上班、滿足老闆的要求是爲了什麼?

難道不是爲了保住工作?爲了升職加薪?所以歸根結底,這是我們爲了達到目的而履行的責任。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纔是自己的主人,我們的一切行爲都是因爲自己想要,從自身出發,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擾。

強人所難。

這是強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師、老闆,許多人認爲這些人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讓他們循規蹈矩。他們的常用臺詞是: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怎麼樣。

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變成了逃避懲罰,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國小做暑假作業時,是不是極盡敷衍之事?

非暴力溝通歸根結底是關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慮爲了達到這種需要,我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這一章說的是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本章裏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說實話,以我目前的智力還不能理解這句話。但我還是被它擊中了。

小時候早晨醒來,惺忪的睡眼看見從門縫裏射進一束光。於是房間裏出現了一個光柱。房間裏舞動的塵埃,蹦蹦跳跳跳進光柱裏,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對於幼小的我來說是神祕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塵埃。

對於我們看到的事物,我們感知到的並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們眼睛上的一個“鏡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應圖,實際上每根螺旋線都是圓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個。換個角度也許可以看到另一個不同的像,不能說這個像是真像,那個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這個圖。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這個像,而不是別的像,是由我個人的經驗和信念決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懷疑鄰居偷了斧頭,怎麼看怎麼像;等找到了斧頭,怎麼看怎麼不像。疑鄰盜斧如此,蘇軾和佛印的禪辯也是如此。

這些經驗和信念決定了我遇到事情會怎麼反應,怎麼處理自己與外在的關係。也就是:我相信什麼,我就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說,傷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如果能讓我這些信念軟化或者鬆動,有點懷疑、帶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樣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比我們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與我》豆媽也說:“孩子們的想法是多麼了不起啊,大人們是遠遠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們會教給大人很多東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當下的。他們赤裸裸地面對這個世界。

比如,一個小孩子自己的東西被拿了,TA會這麼辦:你拿了我的東西,你還給我就是了。你還給我了咱們還是好朋友。你要不還,我會搶。如果搶不過,我就去找媽媽幫我要。換了一個大人呢?TA想的可能會多:臭不要臉,你憑什麼拿我東西?我上一週自行車剛剛被偷!如果這樣下去,還得了!立馬還給我,否則,後果非常嚴重!

此時,事情已經不再是拿東西這個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緒和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和期待,它不再是當下的。

對於下午睡覺、雨天不出門的人,孩子不會說TA是個懶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驅使孩子去了解他爲什麼下午去睡覺?不是用評論和判斷,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個人的感受。

觀察到了,用心去感受,並由此做出反應。

尚師徒二人出門化緣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漲,姑娘無法得過。老和尚於是背姑娘過河。轉回寺廟,徒弟問:“師傅說‘男女授受不親’,爲什麼還要背姑娘呢?”師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來你背了一路啊。”

師傅觀察到姑娘過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內心的需要是幫忙,於是請求發生了。

這樣說的話,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不僅可以用於人與人的溝通,也可以用於自己面對事情時如何行爲處事。因爲本質上,不管是面對是人還是事情,都是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於惡語相向、爆發激烈衝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後了。

在教育部頒佈試行的中學、國小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爲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爲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爲拳腳相加纔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爲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爲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於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爲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裏丟了鑰匙、卻因爲光線比公園裏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於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爲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爲“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爲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當我讀到本書的相關章節時,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10月,一名女教師在家訪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慘痛事件。在對學生丁某逃課去網吧的違紀行爲進行批評教育後,這位敬業負責、新學期剛調來的優秀班主任還努力爭取家庭的配合。因電話聯繫家長未果,她便騎自行車載着丁某一同家訪。途中,17歲的丁某謊稱父母不在家、只有爺爺在果園幹活將毫無防備的老師騙至山上……(詳見浙江頻道10月28日《麗水縉雲縣一名中學班主任家訪竟被學生殺害》等報道)用“隱蔽的暴力”分析不難看出,被充當“嚮導”的丁某對班主任會怎樣向家人“告狀”、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家法”有着難以預料的恐懼。同行中,源自身邊這名女教師的恐懼和焦慮不斷在發酵、不斷折磨着丁某的神經。終於,在即將到家、讓自己顏面掃地的一幕出現之前,心理崩潰的丁某轉而對“恐懼源”實施了暴力反抗。假如這位女教師懂得“隱蔽的暴力”的危害,慘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所謂大道至簡。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模式並不複雜深奧,關鍵在於有意識地在實踐中依次運用好以下四個步驟:

觀察——明瞭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方在幹什麼並客觀加以陳述(比如,本週三次數學作業你兩次沒交也沒有說明理由);

感受——表達“難過”“開心”“氣憤”“害怕”等基於觀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滿意);

需要——告知那樣的感受是出於內心何種需要( 比如,因爲我需要每個學生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請求——明確告知希望對方怎麼做(比如,請補交前兩次的作業以後要按時完成)。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這“四要素”的察覺,運用時則可以根據需要作出調整而不是固定不變。藉助這“四要素”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要藉助這一溝通模式學會傾聽,用心體會對方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並予以幫助。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第一個要素,但不幸的是我們平常在溝通中往往將觀察和評價(包括批評、歸類、比較等)混爲一談。我們自以爲在表達觀察的結果,實際上卻是主觀評價、甚至武斷地給對方貼“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籤。

比如:學生做錯了2道題目。有的老師會說“這種題目還做錯,真笨”。這樣的表述並非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觀察),實際表達的是老師主觀的感受(連不該錯的都做錯了,我很不滿意)和評價(你是個笨傢伙)。對觀察結果的正確陳述是“這次佈置的N道題,你做對了N-2道,做錯了2道”。非暴力溝通模式並非要求我們不作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要基於特定的事件和環境而不要絕對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層面上去。如果不能將評價從我們習以爲常的“觀察”中剝離出來、哪怕評價中包含着我們的需要和請求,那麼對方將傾向於關注批評等評價性信息而可能對我們的需要和請求棄之不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摩提說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數人在不順心時習慣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聽到批評時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抗;在溝通中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非暴力溝通則非常強調通過觀察和傾聽體會雙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別人批評、指責自己時,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反駁對方,而是通過傾聽,幫助對方從雜亂無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能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樣,雙方的真誠和愛就會自然流露,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衝突和暴力。

《非暴力溝通》還涉及到如何避免過分自責、合理地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自己遭受傷害、解決內心衝突以及正確表達感激等內容,視野廣闊、論述獨到。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法,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讓愛融入生活”,讓每個人實現既豐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賞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這也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最近着重看心靈類的書籍,是因爲看到了內心的問題。這本書教會我很重要的東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週六,健身房的跑步機帶着小電視,裏面正在播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現深達兩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兒島的水災和上百萬的人被迫離開家去醫院、體育館等避難。地球在發脾氣,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地域會出現這樣的天災,或許也是一種人禍。心情也跟着沉了起來,還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這些痛苦,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我甚至覺得自己能活潑的長大也是一種幸運。

偶爾看到有些人嫌棄或者惡意的眼神,他們把內心的暴戾變成暴力,隔着兩米開外都可以感覺到那熊熊燃燒之火。

有一段時間我的心情很糟糕,覺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別人的笑聲都能讓我生悶氣,彷彿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們是揍了我嗎,還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沒有,我才意識到原因在於我自己。有很多人對社會的仇恨,是因爲自己的失敗,他們無法忍受承認這是自己的無能。但是又必須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們天生具備推卸責任的能力,畢竟沒什麼比把一切推給別人更容易了。前一陣川崎發生的鎖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敗的一個人策劃了這起慘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敗而且懦弱的人,纔會選擇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羣體。

非暴力溝通讓我着重關注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緒其實都來自內心,找到撫平情緒的源頭。

先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聽到別人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很實用的一本書。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錯方式表達導致問題,甚至讓矛盾升級,最後不但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反而使關係僵化。

看着書裏的講解和方法,我會想有時候人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無顧忌的放縱一次,如果每次都讓自己理性去處理問題,可能會覺得很累,如果每次發生矛盾時都是單方面像心理醫生一樣去壓着自己的脾氣,試圖引導對方說出感受和需要,也許有一天還是會想爆發。

所以希望這本書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雙方都學會怎麼處理衝突,怎麼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麼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那社會會更和諧。

親密關係是最難處理的關係之一,因爲越親密越容易因爲愛而引發更多問題,也因爲愛,我們往往覺得對方應該懂我們的所有情緒和需求,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麼樣,但不知道到底想怎麼樣,而這個時候就會期待愛的人知道我們想怎麼樣,這樣的期待往往引發矛盾。所以我們學習怎麼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學習及時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並準確的表達出來。

學會讓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對錯,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讓自己內心更平和。其實就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愛來對別人,摒棄“應不應該”,接納不同,沒有評價和指責,關係就會更和諧有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叮咚”,拿起手機,我掃了眼微信,是好友麗麗發了張聊天截圖給我,第一反應是她和男友又吵架了,打開圖片仔細一看,果然猜中,火藥味還挺重,來回好幾個回合,但是誰都不示弱,說的話一句比一句狠,讓人氣的要爆炸。

“什麼情況?”

“我要跟他分手!”

“……大姐,又要分手?這次又爲啥?”麗麗和男友已經相愛相殺三年了,每次吵架都要鬧分手。

“你看看我發你的聊天截圖,他對我說話越來越不耐煩了,句句傷我的心,嗚嗚……”

我再次打開截圖,認真看了好幾遍,那些話語讓我想到兩個字-“暴力”,這些話就像一顆顆子彈,直擊對方的要害,讓人傷心欲絕,愛意全無,比肉體暴力更讓人難以忍受。

當下好友情緒激動,不知如何安慰,只能靜靜聽她傾訴,情緒穩定之後給了她一個建議,讓她和男友和好之後能一起讀讀《非暴力溝通》,嘗試用愛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和傾聽對方。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它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讓我們能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實現更加有效的溝通。

初心是爲了和父母有更多的交流

起初讀這本書,是爲了和父母有更好的溝通,因爲長大之後,許多觀點和父母有了分歧,但是又不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傾聽他們,往往只能選擇少做交流或者發脾氣解決,鬧得雙方都掃興收場。但是去年發生的一件事很觸動我,讓我決定好好讀讀這本書。

有一次逛街,在一家服裝店裏,一對父子正在挑選衣服,父親看上去有六十幾歲,兒子有四十幾歲,穿衣打扮都很樸素,兒子很孝順,一直轉來轉去,幫父親挑選衣服,還時不時拿着衣服在父親身上比劃比劃,興奮的像個小孩。可是父親卻一臉愁容的看着這些衣服,擺手說不試,說自己不缺衣服,服務員則在一旁勸說,說兒子一片心意,老人家可不要辜負。後來在兒子和服務員的頻頻勸說下,父親終於答應試試,兒子眼光不錯,穿着挺合身,兒子連連誇好看並問父親喜歡不,而父親此時並沒有關注衣服,而是一把脫下衣服,忙看價格標籤,嘴裏還問服務員這衣服貴不貴,這下可惹怒了兒子,兒子一把用手打了父親拿着標籤的手,生氣的說,“問你喜不喜歡這衣服,你管他價格幹嘛,你兒子我買的起,最煩和你一起買東西,買啥都捨不得,畏畏縮縮!”父親有些尷尬,服務員忙着安慰大爺,忙說這衣服不貴、今天還有打折活動,但老人家卻一臉難過,絲毫沒有兒子盡孝的喜悅。

看到這一場景,我有些傷感,其實兒子有出息了想給父親買衣服儘儘孝心本是一片好意,而父親一輩子吃苦過來捨不得破費也是情理之中,但兒子粗暴的溝通方式,實在讓父親有些難堪,也讓父親無法愉快的接受這份孝心。

後來,我也想到了自己,有時脾氣急,沒有耐心去和父母解釋,一步步讓他們明白我爲什麼這麼做,想一出是一出,做什麼決定他們都是最後知道的人,如果他們反對或者唸叨,我又會覺得他們不理解我,然後雙方都痛苦,而這本書給了我解決的辦法。

誠實表達自己,耐心的告知他人我們具體的需求

今年元旦回家,想着給老媽買件羽絨服,但是老媽向來節儉,估計嫌專賣店的衣服貴,肯定不願意,但是別的店裏的衣服我又擔心質量一般,想着如何說服她,另外,也希望給她買件她真心喜歡的,而不是因爲價格便宜,避免之前那對父子的尷尬場面。於是買衣服的前一天晚上我就開始做她的思想工作,把我希望買件質量好的、耐穿的衣服,所以打算就帶她逛逛品牌店的需求告訴她,她表示理解,但是她有價格過高的擔心,於是我解釋說元旦這些店一般都有打折活動;而且材料好、耐穿、暖和,價格自然高一些;到時候如果看上,我們看看材料和價格,多逛幾家店,挑件性價比高的;最重要的是給機會讓我表現表現。老媽聽完我的耐心分析,表示明天不會有顧慮,於是第二天我們愉快的完成了購物,母親感受到了我的心意,而我也心滿意足的爲她添了新衣。但是如果我不提前和她溝通,一意孤行,第二天可能大家都心不甘情不願的,老媽抱怨我不當家不知節儉,我抱怨她不明白我的一片孝心,最後大家難免不歡而散,越來越討厭一起購物。

因而和家人溝通時,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並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只告訴他們我們長大了,就要這麼做,你們現在管不了我了,畢竟他們在我們小時候也曾如此耐心的帶我們認識這個世界。

這一溝通方式有效改善了我和家人的關係,也對我的工作有着積極的影響。

去年和一個開發合作共同完成一個項目,但是這個項目從來沒有工作計劃表、需求文檔,每次需要上線新功能,都是開發前幾天告訴我,然後我感覺時間有些來不及,然後開發急匆匆的和我講解需求,我便整理測試用例、着手測試,爭取在規定時間內保證項目上線,基本上這個項目到最後一天還會有問題,都是加班加點完成的。每次接到這個項目的測試任務我都是很頭疼的,首先它會打亂我的工作計劃,因爲除了它,我還有別的測試任務;其次它沒有明確的開發、測試節點,沒有具體的需求,很容易導致漏測現象。我的心裏充滿了抱怨,每每我都會開發吐槽,然而他也一肚子委屈,說他也愁,我需要的這些也正是他煩惱的,但是我們誰都沒有主動的去表達我們的需要,我們就這樣怨聲載道的過了大半年。後來,又一次新功能需要上線,居然在上線前一天才告訴我,而且涉及十套模板,內容特別多,那一次加班到很晚,回來路上一陣反思,決定回去寫封工作建議給領導和同事,和他們講述自己對於項目流程的看法和改進意見。當晚英明的領導就給予了理解,第二天就發郵件規範了這個項目的流程,善良的同事們也都積極地給予了支持和幫助,讓我的工作能有條不紊的進行。

經過了這次,我深深的明白,有時我們需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到底需要什麼,而不是成爲情緒的奴隸,通過抱怨、批評、辱罵、比較、強人所難等溝通方式使我們更難表達自己和體會對方,讓我們的願望更難得到滿足。

關切地傾聽他人,聆聽他們的請求

情人節的時候黑土先生送了我一把尤克里裏,圓我音樂之夢。於是我利用業餘時間照着視頻津津有味的學習起來,先學習持琴、調音和認識樂譜,不料照着視頻學完,調第一根弦時,調音器上明明顯示的是“A”,但是聽聲音就是不對,就在我開始納悶的時候,黑土一把拿走我的琴,開始百度幫我找問題。我當時有些不開心,因爲晚上特地早早洗漱好,抽出一兩個小時學琴,在識譜時,我沒撥兩下,他就搶過琴去,笑嘻嘻的練起來,然後我又搶過來,沒彈兩下,他嘲笑我有破音,說我彈的不如他好聽,當時心裏一萬匹馬在奔騰,心想買琴是你自己想學吧。音調的不對,我想應該是視頻哪裏看漏了,於是又翻出視頻認真的看了一遍,確定調的方法是對的,於是讓黑土看下視頻找找原因,他此時仍在邊看百度邊調着琴,然後突然很有根據的指着調音器說,“快看,你的模式調錯了,應該是尤克里裏模式!”,聽罷,我氣不打一處來,跳起來和他說,視頻上說這個模式調更準確,老師特地囑咐用這個模式的,於是把手機視頻摔給他,他臉色有些無奈,撿起丟在面前的手機看起來。我意識到自己有些想發火,於是起身準備去洗澡,先冷靜冷靜。洗完澡回來,他還在認認真真的調音,不理睬我,我心想他咋還不來哄我,就在那裏倒騰那把破琴,以後和琴過去吧,越想越氣。

突然想到上午看非暴力溝通時,正講到人爲什麼會生氣、如何表達憤怒的內容,抓緊掏出手機打開那部分內容,越讀心裏越平靜,我不在心裏指責他的不是,開始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剛纔我很沮喪,因爲我學琴的權利被剝奪了,我希望自己來找問題,還有些委屈,因爲我調的模式是對的,卻被黑土指責,我希望他能看過視頻再說。因爲找到了生氣的緣由,立馬釋懷了,然後想照着書上的方法嘗試着和黑土先生溝通一下,這時黑土剛好把琴拿給我,告訴我調好了,我語氣平和的迴應,問他什麼原因,他認真解釋了,並且說剛纔他看了視頻,他錯怪我了,我調的模式是對的,是別的原因。我問他知不知道我剛纔生氣了,他委屈的說知道,但是感覺莫名其妙,說他其實對這琴沒什麼興趣,剛開始只是想陪我一起練,後來調音有問題,就一心想着幫我調好,沒有別的意思。

他解釋完,我有些慚愧,現在我才能平靜的體會他的感受、傾聽他的請求,如果一開始我把想獨立學習的需求主動告知他,他也能傾聽我,知道他給的幫助不一定是我想要的,也就不會鬧得不愉快了。

當然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但是從小事中我們應該學會生氣時首先不要急於責備自己、指責他人或者生悶氣,想辦法停下來呼吸,什麼都別做,靜心留意我們的指責,我們此刻心情如何?我們自身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纔會導致我們現在心情?然後向對方表達我們的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當然,我們也要以同樣的方式去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從而與他們建立聯繫,進而更好的幫助他們,實現情意相通、樂於互助。

有情緒時請冷靜三分鐘,運用非暴力溝通

剛看完這本書時,我還不能熟練的運用非暴力溝通,但是當我生氣或者手足無措時,我會立即打開這本書,或者在腦子裏回想,然後學着運用。

運用多次後,我漸漸發現它主張我們瞭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情緒本身,無非就是給我們一個出口,讓我們把注意力從情緒轉換到尚未滿足的需求上來,當我們在思考的三分鐘裏,情緒也就基本能穩定下來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就能更客觀的看待令我們煩惱的事情了,從而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所以寶寶們,有小情緒時請冷靜三分鐘,非暴力溝通會幫到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