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故里遊記散文

在長江這條漢人母親河的上游西陵峽地段,有一條支流叫香溪河,滔滔河水常年不竭,向長江輸送着每一滴水滴,構成了滔滔大江,終就流向大海。

昭君故里遊記散文

就像每一地的漢人村莊,一個個村莊,逐漸匯成漢人的大家庭。

香溪河上,就有這麼個村莊,村莊裏一個漢人的女兒,她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這個女兒就是王昭君,這個村莊現在叫王家灣,這是昭君故里。香溪河中游,也是著名詩人屈原的故里。

2015年的初秋得閒之際,我同二位友人,專程去了昭君故里,拜謁這位心中的名人。我們的汽車從宜昌秭歸出發,沿長江南岸一直向西,在郭家壩渡口渡江北上,就來到香溪河,美麗的香溪河終於映於眼底。

在古代人們說水是路的哥哥,從工程的角度出發,我能理解這句話。因爲古代沒有較高的測量技術,所以依河而建路,在高程控制上就有了水準依據。此外最早的運輸道路是河,而不是山路。古代的人是依河而居的,所以再依河而築路就成爲古人的必然。

看着那滔滔的香溪河以及綿延兩側的青山,在驕陽日照的光陰下,江山是如此多嬌。我在想,如此美麗的山河裏,難怪會產生屈原這樣的詩人以及昭君這樣的絕代佳人。

在我的少年時代,我在收音機裏就聽到過王昭君的名字,知道了她的和親故事。

在我的大學時代,我在圖書裏看到了一些更爲詳實的資料,在古代封建社會裏,兩方霸主各自爲國,除了戰爭也有和平,結盟爲約,互爲兄弟,爲了盟約的執行,其方法有二,其一爲互送子孫爲質,其二爲結爲姻親,一方嫁女,一方納媳。

和親作爲國策始於漢代,劉邦手下有一名臣婁敬,此人善謀。

漢高祖劉邦曾經率親兵前往出擊匈奴,婁敬認爲萬萬不可,高祖不聽,反將婁敬扣押在軍營,自己率將士親征。結果在白登被匈奴團團圍住,差點命喪匈奴。白登解圍之後,劉邦對大臣說:“漢朝剛剛平定,將士疲憊不堪,對匈奴是再不能用武力制服了,但如何讓單于臣服漢朝呢?”婁敬回答道:“若皇上能把大公主嫁給單于爲妻,給予豐厚的嫁妝,單于知道漢皇的女兒帶來豐厚的禮物,必定會把大公主作爲正妻,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將來接替君位。如能這樣單于就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漢朝的.外孫就是君王,哪曾聽說外孫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禮呢?軍隊不出戰便使匈奴逐漸臣服了。”

劉邦接受了婁敬的建議,但不捨自己的親女兒遠嫁,便從宮女中尋找一人,以大公主的名義,嫁給了當時昌頓單于,婁敬隨去簽訂了第一個議和聯姻盟約,這個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00年。

公元前33年,漢朝的皇帝是漢元帝,當時的匈奴首領是呼韓邪單于,因前幾十年漢軍在衛青和霍去病的帶領下給與匈奴以重創,匈奴懼於漢朝的軍威,不得不息戰求和,主動求訪漢朝,對漢稱臣請求和親。

漢元帝按照祖規,詔告後宮妃嬪,問誰願意出塞和親。此時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

呼韓邪單于離開長安的臨辭大會之時,王昭君隨同告別,元帝見到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霎時大驚,沒有想到自己後宮竟有此美人,雖欲留之,但又不可失信,只好戀戀不捨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

接詔易,應詔難,從西安到漠北,漫漫幾千裏,那時候人可以騎馬,女人只能坐馬車,道路崎嶇,一個二百多人的龐大車隊,移如蟻行,中間還要停留採購補給。這一行就整整耗時一年,昭君纔到達漠北。古時候的漠北是如今的具體何地,已經難以確定,但是大體上是在外蒙古南部戈壁之北,烏蘭巴托之西,阿爾泰山之東的草原上。昭君出塞的行程應該在2500公里之上,其間翻山越嶺,跨江跨河,穿戈壁,過草原,該是何等艱難啊!

昭君到達匈奴首府之後,是給荒蠻的匈奴帶去了先進的工農業技術以及醫療、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因爲漢朝爲昭君配備了龐大的隨從,這些隨從中有各種工匠和醫師,昭君的到來給匈奴帶來了進步的曙光。昭君也受到了匈奴人的擁戴,成爲了匈奴人的女神。

儘管昭君給兩個民族之間的和平與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從昭君的思念家鄉的情感上來講,確實是一種深深的遺憾。昭君從未想到,一朝出塞,就是永別故土,平生未歸,漢家香溪只能夢迴,從此不能父母身旁盡孝,欲歸不能。難怪古人寫下悲情的《昭君怨》。詩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且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古代所有文藝作品中,莫不是以昭君哀怨爲主題,來描述昭君的處境與心情。

因爲昭君沒有留下詩文,我認爲倒是古人們的一種臆想。其實,昭君在塞北產下一兒二女,而且兒子和兩個女婿皆是匈奴人中的權貴,昭君本人也是琴書畫擅長,其家庭與生活也不會盡是哀怨。

如今的昭君故里,已經劃爲湖北省興山縣,其故里建築也按照宋朝時留下的圖樣依圖而建。昭君故里的興建最早在漢代就建成了昭君臺,供後人瞻仰,唐宋年代都有續修和擴建。無數名人雅士,商賈官宦皆慕名而往,留下衆多詩作、繪畫以及樂曲,其中最著名的詩是李白、杜甫、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所寫的詩,最著名的樂曲是《昭君怨》、《王昭君》,繪畫作品無計其數。

昭君故里的周邊環境實在是好,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羣峯林立,崖壑合翠,橘林豐茂,山明水秀。故里院內,昭君宅古色古香,漢白玉塑像惟妙惟肖,紀念館照壁牆上有郭沫若的親筆題字。

參觀歸來之後,我又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知道自昭君出塞後,漢朝有了百年的和平。王莽篡權後,以大國自居,傲視異族,排使收《匈奴單于玉璽》改爲《新匈奴單于章》,改“匈奴”爲“恭奴”,特別是唆使匈奴的兩個附屬國鮮卑與烏桓不再納供,遭匈奴反感與抗拒。公元16年起,兩界之間又多發小規模戰爭。其後因漢軍兩個將領叛變至匈奴,王莽欲率三十萬大軍討伐,一時一場大戰惡戰在即。這時昭君的女婿須卜當,成功斡旋讓匈奴遣返兩員叛將,一場戰爭煙雲才得以消散。

王莽政權被推翻之後,東漢朝廷恢復了西漢的外交政策,以和平爲大局,修復兩國關係。在公元34年乘匈奴內亂,漢軍與南匈奴聯合徹底打敗了北匈奴,把北匈奴驅趕至歐洲,徹底解決了困擾三百多年中國的北部邊境之患,南匈奴最終融入中華大家庭。

歷史來看,昭君的和親作用十分巨大,爲兩漢王朝贏得了近百年和平,是中匈兩國“戰”與“和”關係的分水嶺。她是漢匈和平的重要締造者之一,所以昭君贏得了後人的崇拜和頌,是藝術家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

最後讓我用蘇軾的名詩作爲結尾,這首詩是:

昭君本楚人,豔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謂是漢皇妃,誰知嫁他國,胡魂去萬里。

朋友,爲了這段歷史佳話,爲了千里美麗山河,去昭君故里一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