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王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及意義

昭君出塞指的是什麼意思

漢代王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及意義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西漢一位宮女代替公主主動和親到匈奴,爲漢匈之間的和平友好做出了偉大貢獻的故事。

漢宣帝去世後,漢元帝劉奭繼位,正值漢朝最鼎盛時期,同時也是一個下滑的起點。自漢武帝之後,邊境安寧了幾十年。匈奴內部發生內亂,呼韓邪單于主張與漢友好,郅支單于卻主戰,兩人意見不合,再加上爭奪單于之位,匈奴內亂,呼韓邪敗走於光祿塞下。呼韓邪曾三次到大漢朝見,皇帝親派護衛護送,漢匈關係還算平和。呼韓邪提出和親的要求,漢元帝欣然答應。但是他嫁給單于的卻不是自己的公主,而是在他的後宮中尋找一位自願的女子送去和親。

王昭君便是這位女子。王昭君是皇帝選美的時候選入後庭的,只是後宮嬪妃衆多,更何況她還只是個宮女。雖說她有傾國傾城的容貌,但是她生性高潔,無意爭寵,便一直沒有被皇上發現,直到匈奴求親,她纔有機會在衆人眼前驚豔,只是這樣一位美女要送去被和親,這事情也無可奈何了。王昭君與自己的親人辭別,便跟着呼韓邪單于出了長安,去往匈奴,因爲出的是光祿塞,又去的是塞外之地,故歷史留下的典故便是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塞,帶去了漢朝的文化和先進技術,對邊疆地區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也能與匈奴民族和平共處,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因爲她的出塞,免去了百姓遭受戰亂之苦,王昭君也因此名留青史。

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解析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關係也一直作爲政治問題被重視。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來,一直到王昭君出塞,漢匈關係一直時戰時和,漢武帝之前,漢匈一直以和親來換取邊境安寧。漢武帝即位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得以興旺,兵強馬壯,打的匈奴俯首稱臣。

公元前60年,匈奴部族內亂,郅支單于與呼韓邪單于對抗,呼韓邪失敗後南遷於光祿山塞下。呼韓邪一直有心與漢朝交好,這也是其與郅支分歧之處,便親自南下到漢朝面見皇帝,表示親和。郅支單于得知後,害怕漢朝會和呼韓邪聯手,便派使臣隨帶質子到漢,以示親厚。獲悉漢朝派兵護衛呼韓邪時,便索還質子,殺了漢朝使臣,與漢決裂。

公元33年,呼韓邪單于帶着“漢匈一家”的誠意請求和親,漢元帝同意和親,但並不打算以公主嫁他,欲尋找一女子嫁入匈奴。

王昭君,名嬙。選美入宮,一直未能面見皇上。此女若空谷幽蘭,善通音律,知曉詩文,更有花容月貌。得知匈奴求親之事,便自薦出塞。皇帝未見過此女子,便欣然同意。適逢和親之日,王昭君一襲華服,略施粉黛出現在大殿之上,六宮粉黛頓無顏色,元帝有心向往,只是君無戲言,王昭君隨着年邁的呼韓邪遠去匈奴。

王昭君嫁到匈奴,被封爲“寧胡閼氏”,是爲安寧、和平之意。王昭君出塞,使得邊境免於戰火一百多年,她的子孫後代也爲漢匈和平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王安石《明妃曲》中所寫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名嬙,小名皓月。

人如其名一樣,王昭君猶如一輪明月,難掩其光芒。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擁有沉魚落雁的容貌,聰慧賢淑。只是這般女子也難逃被應召入宮的命運,就這樣,美麗的一朵花從此被困與層層的宮牆之中。按常理說,王昭君進入宮廷,單單憑藉其萬里挑一的容貌,理應寵冠後宮,就算入主中宮都在情理之中。可是她就如其名皓月一般,高潔無暇。因爲沒有賄賂畫師毛延壽,再加上後宮之中有人不願意讓皇帝看見她,因此一顆明珠就這樣被藏於後宮之中。

公元前33年,匈奴單于呼韓邪再一次南下中原覲見皇帝,請求和親,皇帝應允了。只是,他並不打算真的嫁一位公主給他,他打算在後宮之中選取一名女子,賜以公主之身遠嫁塞外。後宮女子聽說有機會出宮時,個個都翹首以盼,但是聽說所去之地乃是塞外漠北,就都不願意了。只有王昭君,毅然請求去那黃沙漫天之地,在長安與親人辭別後,她就踏上了去匈奴的路途。後世杜甫曾作詩《詠懷古蹟》中有寫“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王昭君去到匈奴之後,與呼韓邪單于很恩愛,被封爲“寧胡閼氏”。嫁入匈奴的同時也帶去漢朝的文化與科技,促進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在大漢與匈奴的關係上起到了溝通和交流的作用,換回了邊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