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的出處及寓意彙總

歷史典故之木人石心

歷史典故的出處及寓意彙總

【語句來源】《晉書·隱逸傳·夏統》。

【典故解釋】本義爲“木頭人,石頭心”,比喻人全無感情,不爲外物所動。

晉朝有個名士叫夏統,會稽人,是位超凡脫俗的隱士。他多才善辯,很有名氣。當時,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他來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賈充聽說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學和名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於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被他婉言謝絕。賈充不甘心,調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着響亮的號角,從夏統面前走過。賈充對夏統說:“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有多威風啊!”夏統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面就像沒有看見似的,根本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些美女,在夏統面前輕歌曼舞。賈充心想,這下你總該動心了吧。不料,夏統漠然如初,毫不動搖。賈充見全然打動不了夏統的心,不解地說:“天下竟有這樣的人!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誘惑,是一個會讓人心動的詞彙。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轟轟烈烈,殊不知,這轟轟烈烈中便包含了無數次誘惑的考驗。誘惑是從來都有的,差別在於面對誘惑,每個人所作出的不同反應。有的人享受誘惑,讓自己沉醉於誘惑之中,一步步地淪陷;有的人潔身自好,他們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們身處的社會雖然不是物慾橫流,但也有太多的誘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顆禪定的心去抵禦誘惑。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牽着鼻子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主人公是誰?歷史上誰“賠了夫人又折兵”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意思:比喻想佔便宜,反而受到雙重損失。

東漢末年孫權想取回荊州,周瑜獻計“假招親扣人質”。諸葛亮識破,安排趙雲陪伴前往,先拜會周瑜的岳父喬玄,喬玄說動吳國太在甘露寺見面,吳國太真的將孫尚香嫁給劉備。孫權與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孫權想取回荊州,周瑜獻計“假招親扣人質”。諸葛亮識破,安排趙雲陪伴前往,先拜會周瑜的岳父喬玄,喬玄說動吳國太在甘露寺見面,吳國太真的將孫尚香嫁給劉備。孫權與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國時,荊州地處西川與東吳之間,是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當初,劉備窘迫時,向東吳“借”荊州以棲身,休養勢力。後稍有恢復,東吳便再三索要荊州,劉備當然不會把自己的惟一立足之地放棄掉,也便以各種理由再三推拖。

孔明笑道:“一定是周瑜爲要荊州,又有什麼計謀了。我在帳後躲起來,無論呂範說什麼,您都答應下來。然後我們再商量對策。”

呂範先對劉備表示慰問,然後就講清來意:“人若無妻,就像房屋沒了樑一樣。所以我不避嫌疑,特來做媒。”接着就把東吳要招劉備爲婿的事及此事對劉、孫兩家政治軍事上的意義都認真誠摯地說出來。最後道:“因爲吳太夫人特別疼愛這個最小的女兒,不願意遠嫁,所以請皇叔去東吳舉行婚禮。”

“這事,你們主公知道嗎?”劉備問。

呂範笑道:“這種事,不先徵得吳侯同意,怎敢隨便來說呢?”

劉備以年齡相差太大等理由婉拒。但呂範是個非常稱職又熱心撮合的媒人,一再勸說。最後劉備沒理由推辭了,就說:“請您先住下來,我明天告訴您最後的決定。”

到晚上,劉備與孔明細商此事。孔明十分高興,勸劉備答應這門親事,並馬上要派孫乾和呂範回見孫權,商定娶親事宜,擇日就婚東吳。

劉備絕非平庸之輩,因此,不解地望着孔明道:“這肯定是周瑜的計謀,我怎麼能草率地身入虎穴呢?!”

孔明笑道:“周瑜雖能用計,但怎能出乎我所料?!主公放心,我略施小計,保管使周瑜一籌莫展、孫權之妹成爲主公之妻,而荊州又萬無一失!”

劉備雖相信孔明的神機妙算,但對隻身入虎穴的危險仍存疑俱,很是猶豫。孔明道:“我已定下三條妙計,再讓趙子龍保主公過江,絕不會有差錯的!”隨即把趙雲找來,安排了任務,又交給他三個錦囊:“你保主公入吳,可依次按這三個錦囊內之計行事。”

於是,在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公元209年),劉備由趙雲、孫乾陪同,進入吳國境地。剛到吳境的第一個城市南徐,趙雲就按孔明吩咐打開了第一個錦囊。看罷,就命令隨行的五百名士兵,一個個披紅掛綠到市上購買各種婚禮所需要的物件,同時大肆宣揚劉皇叔要與孫公主即將成親的消息。東吳士官百姓聞聽,更代爲傳播,立時,這喜慶消息就傳向吳國所屬各地。趙雲又代劉備準備了豐厚禮品,教劉備主動拜訪喬國老。

喬國老在吳國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一個嫁給了周瑜;兩個女婿,一個是吳國開國之主,一個是正掌大權的都督,由此可知喬國老的“一斑”了!

孫權嚇了一跳,沒想到母親已知此事。不得已,才向國太說出真情:不過是條計策,只爲了把劉備騙到東吳,好以此要挾、討還荊州。並不是真要把妹妹嫁給劉備。

國太一聽更火了,大罵周瑜道:“你這個堂堂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怎麼這樣沒出息?!沒本事取荊州,卻用我女兒爲名,使美人計!殺了劉備,我女兒就是望門寡,以後還怎麼再嫁人?!”接着又怒斥孫權:“你們這幫沒本事的傢伙,做的好事!”

孫權平日孝敬母親,此刻只能默默無聲。

喬國老也不大平:“就算用這條計取了荊州,也會被天下人恥笑。這怎麼行?!”

孫權羞慚不已。

喬國老又說下去:“事已至此,也只能招劉備爲婿了,免得出醜。”

孫權忙反對:“兩個年齡恐怕不相當吧!”

喬國老已對劉備有好感,就爭辯:“劉備是大漢皇叔,當今英雄,有何不可?”

國太道:“明天我先見見劉備。他若不中我意,此事聽你們去做。若中我的.意,就把女兒真嫁給他!”

孫權無奈,只得答應。但預先在會見地點埋伏下刀斧手,一旦國太不滿意劉備,馬上拿下他。

不料,第二天在甘露寺,吳國太一見相貌堂堂、打扮齊整的劉備就喜歡得很,對喬國老讚歎:“這真是配做我女婿的人!”

喬國老在其間更大讚劉備人品才能。於是國太一錘定音:擇日定親。

孫權悻悻地,只有聽任國太。

劉備回館驛後,孫乾又要他馬上再見喬國老:請求早日完婚——因爲東吳多有欲害劉備的人。

喬國老又面吳國太,國太十分氣憤:“我的女婿,誰敢殺害?!”便命劉備搬入宮中,住在自己身邊,並同意趙雲所率五百士兵也陪住進來。

緊接着,國太就爲劉備與自己的女兒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周瑜聞聽此事,懊惱不已。他又心生一計,要孫權軟禁劉備於宮中,提供錦衣美食、音樂歌女,企圖軟化劉備志向,讓他貪戀享樂,不思回荊州。然後,再伺機挑撥他與關張二人的關係,疏遠他與諸葛亮的情感。最後,再用計奪回荊州。總之,絕不可讓劉備再跑回去!

於是孫權依計而行:修建豪華宮室與劉備夫婦居住;花木玩物,無所不盡其美豔珍。

劉備於長年戰場奔勞間,猛入溫柔富貴之境,果然樂而忘返,沉迷酒色之中。

趙雲見狀,甚憂慮。按孔明所說,於年終又拆開第二個錦囊。他看過之後,急匆匆來到正聽看歌舞的劉行面前:“今早接孔明來報,曹操起精兵五十萬,殺奔荊州而來!軍情十分緊急,請主公馬上回荊州!”

劉備雖戀享樂,但還不沉迷。一聽荊州危險,也吃驚。但又捨不得離開孫夫人。

趙雲於是有意地幾次三番催促劉備。

劉備更加爲難,常面容悲慼。

孫夫人已探知內情,便果斷地說:“大丈夫立世,不可只顧兒女私情,妾已是夫君的人,你無論到何處,我都跟你去!”

劉備很高興,夫妻二人於是商定:以到江邊祭祖爲名,離開吳境,潛回荊州。

到了元旦,夫妻二人給國太拜年。之後,孫夫人代劉備說:“祖宗父母之墳在涿郡,想到江邊,望北遙祭,以表人子之情。”

“這是孝道。當然可以!”國太以愛戴的眼光望着劉備,立刻答應。

於是,當天下午,劉備、孫夫人及趙雲所帶五百士兵,瞞着孫權,悄悄向長江岸邊進發。

第二天,孫權得知劉備走脫,忙派將領率兵去追。周瑜惟恐劉備逃跑,也一直派兵在必經之路防守。結果,劉備前後受敵,被追兵團團圍住,情勢萬分危險。

趙雲忙按孔明所囑,“在危急時刻翻看第三個錦囊”。看過後,把孔明的計策告與劉備。劉備急忙趕到孫夫人車前,流淚道:“備有幾句心腹話,要告訴夫人。”接着,便把與孫夫人結婚的前後經歷及周瑜、孫權以她爲釣餌要謀殺劉備的全部陰謀告訴了妻子。之後,又十分真誠地表現出對夫人的愛戀之情。最後表示:若夫人不能幫自己脫離危險,則寧願自殺在夫人面前。

孫夫人一聽事情全部經過,大怒。由於夫妻情感很深,當然不會讓劉備有絲毫危險,就把孫權、周瑜派來的人大罵一頓,連帶着也痛罵了自己的哥哥和“不可一世”的東吳大都督。然後她立目揚眉,喝令這些人讓路!否則殺無赦!!

這些人見公主發怒,哪敢下手?覺得人家畢竟是王族親貴,自己只是下人、走卒,何必摻入主子家事之間受窩囊氣?又見趙雲橫槍立馬,怒氣沖天地準備廝殺。自知費力不討好,甚至被趙雲殺傷丟命,最終還會讓主子譴責,就讓開一條路,放劉備走了。

劉備死中逃生,打馬趕路,來到長江邊上。後面追殺兵又起:吳軍將領新接孫權之令——寧可殺死親妹妹,也不可讓劉備逃走!正驚慌失措,江岸蘆葦叢中,搖出二十多隻船來。原來竟是諸葛亮專候在此,接劉備回荊州的!

劉備大喜,上船與孔明相慶。

這時,上游又鋪天蓋地地衝來無數戰船。中間帥字旗下,周瑜親統水軍截殺而來。

劉備在孔明指引下,棄船上岸,乘馬疾行。

周瑜只好也棄船上岸。但水軍少馬,只好帶少數兵力追殺劉備。不料,追至半途,一彪人馬橫向殺出,大將關羽,威風凜凜攔在面前。

周瑜膽戰心驚,慌忙敗退。吳兵死傷無數。

周瑜逃得性命,回到船上。還沒喘息平靜,就聽岸上劉備士兵大聲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譏刺的叫喊刺耳地在周瑜周圍長久不停歇。

周瑜惱羞成怒,大叫一聲,一口鮮血噴了出來,立時昏倒在地。

於是,周瑜爲劉備娶親,偷雞不成丟把米,就成了流傳至今的諷刺故事了。

臥薪嚐膽的歷史故事

臥薪嚐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爲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裏,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着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爲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爲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爲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爲“臥薪嚐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自相矛盾的歷史故事

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牴觸。

井底之蛙的典故

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隻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買櫝還珠的故事

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爲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爲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薰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爲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裏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裏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着頭一邊欣賞着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裏。他原本以爲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捨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