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的歷史意義

每個朝代都有其不同的瓷器,這些瓷器到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傳承,是古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代瓷器的歷史意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瓷器的歷史意義

中國瓷器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它的發展歷史足以構成一張年譜。中國瓷器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值得我們去細細探尋、品味。下面,中國名瓷網帶各位藏友跨越時空,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中國瓷器的痕跡。

年譜與瓷器的發展演變

一、漢代的瓷藝

相關歷史意義:瓷器的起源

名窯:越窯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藝:青瓷、瓷罐的出現

青瓷是瓷器製作中最早出現的瓷品。其特色是釉色呈青黃、淡黃、純青等色,故稱青瓷。

二、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隋的瓷藝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藝:瓷壺、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現

三、唐代的瓷藝

相關歷史意義:中國開始出口瓷器

名窯:長沙窯、陶窯與霍窯、邢窯、耀州窯、磁州窯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藝:唐三彩、瓷盒、執壺、花釉的出現

四、五代十國分裂時期的瓷藝

名窯:柴窯

五、宋代的瓷藝

相關歷史意義:宋代的瓷器綜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鎮建鎮

名窯:龍泉窯、湖田窯、五大名窯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藝:青白瓷、玉壺春瓶、窯變釉、葫蘆瓶、提樑壺、注碗、膽瓶、梅瓶

六、元代的瓷藝

相關歷史意義:元代的瓷藝綜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鎮設“浮樑瓷局”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藝:卵白釉、青花瓷、釉裏紅、多穆壺、藍釉、僧帽壺、法華彩、觚

七、明代的瓷藝

相關歷史意義:明代的瓷藝綜述、明代瓷器的外銷

名窯:御器廠、德化窯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藝:紅釉、甜白釉、永樂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黃釉、成化瓷、鬥彩、紅綠彩、牛頭尊、嘉靖瓷、五彩、萬曆瓷、將軍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藝

相關歷史意義:清代的瓷藝綜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燒”制度

名窯:郎窯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藝:棒槌瓶、康熙瓷、油錘瓶、鳳尾尊、太白尊、粉彩、觀音尊、琺琅彩、馬蹄尊、雍正瓷、燈籠瓶、墨彩、賞瓶、乾隆瓷、賁巴壺、盉式壺

九、近代的瓷藝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藝:帽筒、淺絳彩、洪憲瓷。

  古代瓷器的工藝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爲"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爲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爲"原始瓷"。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製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製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這件原始青瓷尊[1] 是原始瓷器的一個典型代表。器口作喇叭狀,無肩,深腹束腰,底部有外撇的圈足。胎體堅硬,厚薄均勻,造型規整。器內外均施有青黃色釉,胎體與釉層結合緊密,底部無釉處露出淺灰白色的瓷胎。外壁裝飾的紋飾排列整齊、樸素雅緻。此尊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原始瓷作爲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爲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爲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爲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爲五大名窯。被稱爲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爲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爲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爲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爲中國的代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製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省的上虞爲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爲中國瓷器的發源地。這件浙江省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爲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唐代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製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中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裏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爲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後再在適當的部位塗繪釉上彩,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鬥彩、青花五彩都屬於釉上釉下混合彩。

青花礬紅彩始於明初宣德時期,是把釉下青花同釉上紅彩(鐵紅)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經高溫、低溫兩次燒成。常見圖案爲海水行龍或海獸,它的做法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繪海水,留出行龍或海獸紋的空白地,高溫燒成後再在空白地上用礬紅彩補齊圖案,然後低溫二次燒成。這類器物造型種類不多,主要有墩式杯和高足杯等。

  古代瓷器的對外交流

中國瓷器

進入漢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爲“絲國”;進入中世紀後,伴隨着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輸出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包括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和橄欖釉青瓷(即廣東近海一帶的窯口生產的碗和作爲儲藏容器的罐)。輸出的地區與國別有:東北亞的朝鮮與日本;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亞的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亞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東非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此時海上交通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揚州或明州(今寧波)經朝鮮或直達日本的航線;二是從廣州出發、到東南亞各國,或出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灣的航線。當時有些船隻繼續沿阿拉伯半島西航可達非洲。前述亞非各國中世紀遺蹟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經過這兩條航線而運輸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國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向外國輸出的瓷器品種主要是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釉裏紅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窯瓷,贛州窯瓷,福建、兩廣一些窯所產青瓷,建窯黑瓷,浙江金華鐵店窯仿鈞釉瓷,磁州窯瓷,定窯瓷,耀州窯瓷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鮮新安海底沉船經11次發掘,出土陶瓷器2萬餘萬件,除極個別的爲朝鮮瓷和日本瓷外,均屬中國所產,其中絕大多數已判明所屬窯口。宋元外銷瓷輸往的國家較前大爲增加,有東北亞、東南亞的全部國家,南亞和西亞的大部分國家,非洲東海岸各國及內陸的津巴布韋等國。宋、元、明初時期的航線,主要有航行到東北亞、東南亞諸國的航線及通往波斯灣等地的印度洋航線。這時期中國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印度洋航線上。一是可從波斯灣沿海岸向西行進而到達紅海的吉達港,然後上岸陸行至麥加;也可以在蘇丹邊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馱行至尼羅河,再順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開羅);還可以從紅海口越曼德海峽到東非諸國。二是開闢了從馬爾代夫馬累港直達非洲東海岸的橫渡印度洋的航線。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餘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青花瓷、彩瓷、廣 東石灣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較精緻的外銷瓷多是國外定燒產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屬西方色彩,還有些在紋飾中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誌,稱爲紋章瓷。這時期的外銷瓷數量很大,17世紀每年輸出約20萬件,18世紀最多時每年約達百萬件。輸出的國家有東亞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諸國。運輸路線一條是從中國福建、廣東沿海港口西行達非洲,繼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達西歐諸國;另一條是從福建漳州、廈門諸港至菲律賓馬尼拉,然後越太平洋東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上岸後陸行,經墨西哥城達大西洋岸港口韋臘克魯斯港,再上船東行達西歐諸國。在17和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爲世界性的商品,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製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制造和使用陶器。在製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 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製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青瓷、白瓷 中國最早出現的瓷器是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層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備了胎質灰白、火候達1100℃以上、胎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等瓷的基本特徵,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燒窯技術上還比較原始,故稱它爲原始青瓷。西周時期,隨着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內部進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城邑規模擴大,瓷器的燒製更加集中和專業化。此時燒製的瓷器,在胎質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技術等方面已不同於原始青瓷。在造型上有精緻的加工,多仿青銅器,如提樑三足鼎......整套編鐘等。

青瓷

秦漢兩代,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瓷器生產也出現了新的局面。在長期製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三國時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許多特點,它的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汁純淨,以淡青色爲主,施釉均勻。器物上的裝飾常見的有弦紋、水波紋、鋪首、方格網紋和耳面印葉脈紋等,並在穀倉上堆塑各種人物、飛禽、走獸等,極爲生動。

西晉的制瓷技術益加精巧,既實用又美觀,青瓷的用途也擴大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衛生用具等各個方面。東晉人口南移,南方出現城市繁榮,社會上對瓷器的需要量進一步增加。這時南方青瓷造型趨向簡樸,裝飾減少,有些器物只作簡單的褐色斑點。南朝時期,青瓷上出現蓮花瓣裝飾。北方一度陷於戰亂,但在北魏遷都洛陽以後,制瓷業又發展起來。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紋飾等方面與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較大,以尊、瓶、罐、鉢之類居多。胎體厚重,胎色灰白,釉較厚,玻璃質強,流動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質流珠現象。器物多以蓮花瓣紋、忍冬紋作裝飾,裝飾方法有堆貼、模印、刻劃多種。北方青瓷的蓮花紋飾與佛教的盛行關係密切。

白瓷

白瓷的燒製,始於6世紀的北齊,當時尚屬初創。隋統一全國,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發展。瓷器生產除了繼承北朝的青瓷外,還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燒製。這樣,中國瓷器便由青瓷發展到了白瓷的階段,爲以後彩瓷的出現創造了物質和技術條件。唐代建立了更加繁榮昌盛的大帝國。瓷器的生產不僅滿足國內各大都市市場上的需要,還遠銷到國外。當時的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南北兩大瓷窯系統。邢窯白瓷質地堅硬,製作精緻,胎釉潔白如雪。在它的影響下,北方又出現了另一個著名的白瓷窯──定窯。此外,河南鞏縣、密縣、登封、郟縣、滎陽、安陽,以及山西渾源、平定,陝西耀州,安徽蕭縣等,都興起了燒白瓷的瓷窯。唐代南方的越窯青瓷,以新的面貌出現。許多瓷窯受其影響而燒製青瓷,形成了越窯青瓷系統。唐代陸羽(733~804)的《茶經》裏寫道:“邢磁類銀,越磁類玉”,“邢磁類雪,越磁類冰”,這是陸羽對邢、越二窯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唐代瓷器生產成就的一個簡略的概括。河南的禹縣、郟縣、魯山等地區的瓷窯,還燒製出一種黑瓷地上帶乳白色、中間呈現出藍色針狀的斑塊裝飾的花瓷,這一新興品種爲後來的鈞窯窯變釉的燒製打下了基礎。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商品經濟相應地發展起來。各方面對瓷器的需要量增加,製作技術又有較大發展:①宮廷皇室需用的高級瓷器,由官辦瓷窯燒製。官辦瓷窯嚴格按照宮廷設計的式樣進行生產,造型多仿古,以青瓷爲主,注重釉色美。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在經濟上不惜工本,燒製的瓷器嚴禁民間使用。②廣大城鄉民衆所需要的日用瓷器,由南北各地民間瓷窯進行生產。由於它是商品生產,銷路好的瓷器各窯爭相燒製,一窯創新,各窯模仿,結果就形成了各種窯系。北方主要有定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鈞窯系;南方有龍泉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這些瓷窯不受宮廷規格的束縛,定窯的印花,耀州窯的刻花,鈞窯的銅紅窯變釉色,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龍泉窯的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景德鎮窯青白瓷的色質如玉等,各具特色。③對外貿易用瓷,瓷窯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燒製有仿龍泉窯的青瓷和仿景德鎮窯的青白瓷兩大類,它們分別屬於龍泉窯系與青白瓷系。各類瓷窯在經營性質上是不同的,官窯與民窯具有嚴格的界限。官窯生產出類拔萃的精品,民間不得使用,而宮廷需求有限,時燒時廢,得不到發展。民窯則相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向前發展。民間瓷窯的大量興起,是宋代瓷器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青花、釉裏紅和各種彩瓷 元代瓷器雖然繼承了宋代南北各個主要瓷窯的生產,但北方瓷窯沒有多大的創新之作,在數量與質量上均不如宋代。南方的龍泉窯與景德鎮窯則超過宋代,得到了較大發展。景德鎮設立了浮樑瓷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瓷器的進步。它的青花與釉裏紅瓷器的燒成,是中國製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鈷料在胎上繪畫,然後上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因它的藍色彩繪是在釉下,故又稱“釉下藍”。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題材豐富與實用美觀等優點,一出現,便得到迅速發展,成爲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釉裏紅瓷器的作法與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爲氧化銅,因其不易燒成而未能與青花瓷器一樣得到發展。元代青花瓷器的燒造,給景德鎮帶來了繁榮。

明代在景德鎮設置專爲生產御器的官窯(見彩圖[明代景德鎮瓷器御製廠(選自《景德鎮陶錄》)])。又對民窯採取“官搭民燒”即“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等手段,來爲宮廷燒製瓷器,民窯得到普遍發展,景德鎮成爲全國瓷器的燒造中心。明代永樂、宣德時的青花瓷器,色調濃豔,具有元代青花的許多特徵。明成化時,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紅、綠、黃、紫等彩,這就是著名的成化“鬥彩”。明嘉靖、萬曆時,又興起了“五彩”。清代也在景德鎮設御瓷廠,但燒瓷主要都在民窯。清康熙時繼承與發展了五彩,並創燒了“琺琅彩”。清雍正時期又燒製出“粉彩”。清乾隆時的突出成就是轉心瓶的燒製,以及成功地仿燒漆、木、銅器物和各種果品等。清代瓷器,集歷代燒瓷之大成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達到了中國瓷器燒造的歷史高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