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傳說介紹

 胤嗣泉與張仙射天狗的傳說

中國古代歷史傳說介紹

濟南環城公園黑虎泉西側,有眼很不惹人注目的小泉子,叫胤嗣泉。清乾隆間管世銘的《城南諸泉記》中曾介紹道:“越南門橋而東,泉從石罅側出,碣曰‘胤嗣泉’,然甚微。”

該泉爲何稱爲“胤嗣”?原來,建國前在該泉的上面曾有一小廟,廟中供奉的乃是身穿藍袍、五綹長鬚、挾弓持箭給人送子的張仙。該泉在張仙廟下,故得名“胤嗣泉”。

  張仙何許人也?

有關張仙的傳說很多。據《通俗篇》引陸深《金臺紀聞》載,張仙是五代時後蜀的皇帝孟昶。“世所傳張仙像,乃蜀王孟昶挾彈圖也。”孟昶繼位後,驕奢淫逸,不思治國,後蜀日趨衰落。965年,被宋太祖趙匡胤滅掉。

孟昶降宋後被封爲秦國公。他的愛妃花蕊夫人也被送往汴京,宋太祖見其花容月貌,遂將其收進後宮。花蕊夫人入宮後不久,孟昶就被宋太祖害死。花蕊夫人不忘故主,常常懷念孟昶,就畫了一張孟昶挾弓射獵的畫像,掛在寢室。一天,宋太祖來到花蕊夫人的房中,見到畫像,就問:“這是什麼人?”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說:“這是蜀地供奉的張仙,經常祭祀他,可以得子。”後來傳到民間,人們不知原委,就以爲張仙爲送子神。《海城縣誌》載:“居民生子不育,率皆供奉張仙。其像張弓以射犬,羣兒繞其下,謂能驅除天狗,則嬰兒可保也。其神位概設於寢室門後,箭向外射。有子之婦女,或朔望,或朝夕焚香叩拜,年節則設香燭供品,與諸神並祀。”

另據《歷代神仙通鑑》載,宋仁宗趙禎年已五十多歲,尚未得子。一天晚上,他夢見一位男子,衣着華麗,面若敷粉,五綹長髯飄逸下垂。這位美男子挾着弓彈,來到宋仁宗面前,說:“陛下因天狗守垣,故不得嗣。陛下多仁政,今天特爲你用弓彈逐之。”宋仁宗向這位美男子詢問其身世,這男子說:“我是桂宮張仙。天狗在天上掩日月,到世間專吃小兒,只要一見到我就會逃跑。”宋仁宗聽了大喜,醒來後立刻命人按他夢中所見的張仙的形象描繪了一張圖,貼在宮中以祈子。所以民間有“張仙射天狗”之說,“圖而求子”。

據說這張仙既能送子,也能護子。舊時過年祭神的時候,家家要請一張張仙神像貼在煙囪旁邊。俗傳天狗會從煙囪裏鑽進屋來,嚇唬小孩,吃小孩或者給小孩傳染天花。將張仙像貼在煙囪旁,天狗就進不來了。張仙神像旁還常貼上對聯:“打出天狗去,保護膝下兒。”橫聯是“子孫繩繩”;或“打出天狗去,引進子孫來”,橫聯是“子孫萬代”。

  天狗蝕月

神箭手后羿為民除害,射落了九個太陽,普天下的人都感謝他的恩德;王母娘娘為了獎賞他,便帶著眾仙女前往後羿打獵的山頭來見他。

當時后羿正帶著他的獵犬黑耳,在深山裏打獵,王母娘娘把后羿喊到跟前,命令一名仙女捧出一個光彩奪目的小匣兒子,取出兩顆芳香異常的凡藥,囑咐后羿說:「回去時將凡藥煮熟吞服即可以成仙。」后羿接了靈藥謝過王母娘娘便歡天喜地帶著黑耳回家去。

后羿十分的愛他的的妻子,於是決定與妻子嫦娥有福同享,一起昇仙;回家時他便把事情向嫦娥交代一番,留下獵犬黑耳,前往鄉親父老處,準備向他們道別。

嫦娥遵照后羿的囑託,把凡藥放在水裏煮熟,等后羿回來一起吃。但饞嘴的她聞到仙藥煮熟的香味,便忍不住用勺兒搯吃一粒,吃後只覺渾身舒泰,美味非常,不禁把最後一粒仙丹都給吃下。

天黑了,嫦娥見丈夫還未回來,就出來看看。誰知剛出門,身體便隨風飄動,門外的獵犬黑耳眼見嫦娥偷吃仙丹,獨自昇天,就吠叫著撲進屋內,牠聞到香味,便一爪抓翻了鍋,把剩下的人蔘湯舔盡,然後朝天上的嫦娥追去。嫦娥聽見黑耳的吠聲,又驚又怕,慌忙躲進月亮裏。而黑耳毛髮直豎,身體不斷變大,一下子便撲了上去,一口把嫦娥連著月亮吞了下去。

當時玉帝及王母娘娘正在天宮賞月,忽見天色昏暗,連忙派夜遊神一探究竟。夜遊神回來報告說月亮被一條黑狗吞吃了,是以纔會天昏地暗;玉帝一聽,便生氣的下令天兵天將去捉拿那隻黑狗;當黑狗捉來的時刻後,王母娘娘認得牠是后羿的獵犬黑耳,於是一問,得知了事情原由,就心生憐憫,封牠為天狗,讓牠守護南天門。黑耳受到恩封,便吐出了月亮和嫦娥,而嫦娥則被罰永遠的居於月亮的廣寒宮上。

  五臺山的傳說故事

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它們分別是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傳說這四座山分別是佛教中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淵源,同時它們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五臺山位於中國中部山西省境內,由五座山峯環抱而成。五座山峯的頂端平坦寬闊,好象土砌的平臺,分別稱爲東臺、西臺、南臺、北臺、中臺,合稱“五臺”。五臺山是華北的海拔最高點。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峯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裏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裏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裏的氣候。

文殊菩薩瞭解到東海龍王那裏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溼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裏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爲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覆說明自己是五峯山的和尚,是爲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裏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唸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峯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爲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着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蹟發生了:五峯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爲清涼谷,人們又在這裏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峯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至今,五臺山又叫清涼山。

  玫瑰傳說

  玫瑰傳說之中國版

女媧造人累極了,躺在潮溼的河邊,看着她這些親手造的泥人身邊在越來越多。啊!手臂好酸,怎麼纔可以加快造人的速度呢?她於是找來一根枝條放在泥漿裏攪動。隨着枝條的揮動,一個個小泥珠跳到岸上,他們變成了活生生的人,喊叫着叫着女媧爲媽媽。女媧於是破涕爲笑,她摟摟這個,抱抱這個,口裏喃喃着:“我的孩子們,你們讓我感到太幸福了!”

當女媧她已經是個老祖母的時候,地球上終於有了那麼多她的子孫,真是欣慰極了。可是她的孩子們一個個逐年老去離去,怎麼辦呢,怎麼樣讓他們生生不息地傳下去呢?她問清風,清風不語,她問星辰,星辰不答。有一天,正當她冥思苦想之際,紅紅的太陽下山時,冒出萬道霞光。對了,要是讓人類能夠繁衍下去,就得有新的人類產生,那怎麼能夠產生呢?普通的人沒有她的魔力不能夠造人啊!對了,那根樹條她經過她的手就富有魔力了。她口中念動咒語,暗暗施展魔法,它根枯枝施展開來,長滿了了青枝綠葉,慢慢地一朵嬌豔的花盛開了,芳香四溢。多美啊!一個男子持着一朵花興沖沖地放在一個女子面前,很快她被玫瑰的魔力征服了,嬌羞地低下了頭,任他挽着手……女媧真是太高興了:“我要有孫子了。”

就這樣有了玫瑰這種植物,她被女媧施了魔法,被成爲一種愛情的東西產生了。可誰知道,竟然是人類祖母女媧的一種子孫昌盛的一種手段啊!嬌豔的玫瑰,人類的種子!手拉着手,被玫瑰牽引着到他家的院子裏卻是做菜養娃。

玫瑰傳說之西化版

當初,亞當和夏娃快樂無憂地生活在伊甸園,他們沒有憂愁也不知道煩惱,也沒有男人和女人的概念。餓了,他們就採摘樹上的果實,亞當身強力壯能採摘到高處鮮美的果實。夏娃總是洗幹勁了送到他的嘴邊。

一天夏娃踩到一條蛇大叫起來,一下躲到了亞當的身後。亞當過來拿起樹條趕走蛇,蛇皮笑肉不笑地說:“不要你趕我自己走,不過你要回答我的問題——你知道你們的區別嗎?”亞當:知道啊!我是我身上的一根肋骨,比我小比我弱,不過她比我細心溫和。”“蛇眨眨眼睛,“還有呢?”亞當沉默了,蛇大笑着離開。這一天當夏娃睡熟了以後,他仔細瞧瞧身旁的這個伴,發現她有些嫵媚,腰肢也比他細的多,還有皮膚也很光滑,他不禁伸出手去撫摸她一下的,真是得好細緻啊!他想到了水,想到了月亮,想到了……

從此無憂單純的生活變着滿懷心事,她是我身上的一根肋骨,那麼美,出自我又和我不一樣。我,我喜歡她。他對一棵樹傾訴着他的心事。“那我來幫助您吧,來給你她從身上取下一根枝條送給他。”樹說。亞當歡天喜地取下那美麗的枝條,果然夏娃被嬌豔可愛的玫瑰陶醉了,這以後亞當把整個玫瑰園的玫瑰的都送給了夏娃。他們的子孫也仿效者,不要奇怪,現在有人把整車的玫瑰都到女孩的門口,那也曾經是老祖亞當的伎倆啊!

封禁山的傳說

一說起銅鈸山,大家都知道她是鑲嵌在贛東北的一顆璨耀的明珠,坐落在上饒廣豐境內。可當人一說起封禁山,很多人卻有些不知所云,不知哪裏又冒出一個封禁山,此山又在何處?其實,封禁山就是銅鈸山的別稱。

銅鈸山如何又叫封禁山呢?故事還要從唐代說起。

唐朝末年,皇帝荒淫無度,藩鎮興起,與朝廷長期爭權鬥爭,同時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整個社會千瘡百孔,民不聊生。乾符元年(874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淮河南北各地,並乘虛南下渡過長江,攻取虛州、吉州、饒州,直奔信州、福州。所到之處,焚官府、殺貪官、濟貧窮,得到各地農民羣聚響應。

話說這年夏天,信州(今上饒市)特別炎熱,信州饒知府來到銅塘(今銅鈸山)山莊避暑。山莊有一溪好水,清澈見底,涼爽宜人。這日,饒知府淫性又生,早就聽說銅塘山區出美女,於是,他差人邀請所有銅塘地區十八至二十二歲少女來此賞景沐浴,享受瓊漿玉液。說是沐浴,實是選美,說選中者送進宮中侍候皇上,其實真正目的是爲自己選妾。

再說這銅塘山深處有一戶姓葉的人家,人稱葉老,專靠射獵爲生。這天一大早,他就提着弓箭上山了。原來,今天是他嫁女的好日子,按照深山的獵族習慣,獵人在這天需射一上等獵物來給女兒陪嫁,獵物越是珍貴,象徵着女兒出嫁後的生活越是幸福美滿。

可是今天也怪,葉老在山上足足轉了幾個小時,就是沒有遇上一件稱心的獵物。眼看日當正午,接親的人就要來了,他這個當家的`如再不回去,怕是要誤了女兒的婚事。於是,他掃興地拎着弓箭匆匆趕了回來。

還沒進屋,打老遠就聽見有人的哭泣聲。葉老聽出來了,這是他老伴的哭聲。山裏有個習慣,女兒出嫁得哭,聲音哭得越大,表情越聲情並茂越好。不知咋的,一聽到這哭聲,葉老的腳步也停了下來,心裏不由得一陣心酸。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這畢竟是養育了十八年的女兒,現在突然要離開自己,到別人家去過日子了,凡是做父母的都是捨不得的。

葉老拭了拭眼角溢出的淚,正在遺憾自己今天射獵是空手而歸,不知如何去跟女兒交代時,他突然察覺到老伴的哭聲不對頭,不像是平時山裏人那種哭嫁的腔調。越聽越覺得不對勁,他趕忙三步並做兩步跑進了屋子。

一進屋,老伴就拉着他痛哭起來:“你…你一大早跑去打什麼獵?”葉老一聽這話就迷糊了,說:“我打獵也是爲了女兒出嫁呀?”

“現在好了,女兒沒了……”

葉老一聽,大吃一驚:“你說什麼,女兒沒了!怎麼沒了?”老伴仍是一個勁的哭泣,傷心得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了。葉老還是聽旁邊來幫忙的鄉親說了經過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原來,葉老一早上山射獵走後,老伴就在精心地打扮着女兒,女兒今天是新娘子,她要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嫁出去……正當她給女兒打扮時,突然外面闖進兩個人來,嬉皮笑臉地說:“哇!真漂亮,真漂亮!怪不得饒老爺說,銅塘出美女,果真不假!”

老伴一看,見是兩個穿着府衙服飾的差官,便上前問道:“請問兩位官爺來這裏幹什麼?”

其中一個差官說:“我們是奉信州饒知府之命來給皇上選美女的,你女兒算是有福氣,跟我們走一趟吧!選上了,進京城享受榮華富貴……”

老伴一看來者不善,一邊用身子擋在女兒面前,一邊喚來了兒子。可是,他們豈是這府衙差官的對手,結果是兒子被他們打傷在地,女兒強行被他們帶走了。

葉老一聽,怒不可遏,早就聽說這信州饒知府貪贓枉法,強佔民女,不是好官。今天竟搶到了他的頭上。看着受傷的兒子,葉老背上弓箭拎起一把大刀就要去找他們報仇,把女兒搶回來。

他剛要出門,忽聽外面有人驚慌地喊叫:“不好啦!官府又來啦!”

一聽說他們又來了,葉老二話沒說,提着大刀就跑了出去。

一見仇人,葉老格外眼紅,他怒吼一聲:“還我女兒!”揮刀就衝了上去。

豈知,這兩個小卒只有招架之勢沒有還手之力,而且邊戰邊退,哪是葉老的對手。葉老心想:就你們這功夫還敢搶我女兒?只見他一個掃堂腿,起身揮刀正要朝那二人砍去,突然,耳邊響起了一個熟悉的聲音:“爹爹住手!”葉老猛地收住腳,回頭一看,正是自己的女兒。

這是怎麼回事,女兒不是被抓走了嗎?

葉老趕緊收刀問道:“你…你不是被官府的人抓走了嗎?怎麼……”

“我是被官府的人抓走了,可走在半路上,是他們救了我。”女兒指着葉老面前的兩個人說。

“是他們救了你?”葉老上下打量着他們,疑惑地問道,“你們到底是什麼人?是不是信州饒知府的手下?”

這時,只見一位披甲壯士拱手作揖說道:“你看我們像饒知府的手下嗎?”

葉老左右看了看,搖了搖頭說:“我們山裏人很少出山,也分辨不出你們到底是哪裏人。反正,搶我女兒的就不是好人。饒知府,狗官!”

“說得好!”葉老話音剛落,只見一個頭扎頭巾、手腳都扎着綁帶的勇士走了過來,見他這一身裝扮,倒像是一位行走江湖的俠士。他來到葉老面前,拱雙手作揖道:“我們就是來替你們殺饒知府這樣的狗官的!”

“替我們……”葉老疑惑了,掃了他們一眼,“你們是什麼人?”

“我們是黃巢起義軍!”

“黃巢起義軍?”葉老還是第一次聽說,不知道黃巢是誰,但一聽“起義軍”三個字,他就知道肯定是殺富濟貧的好人。

葉老點了點頭,問:“你們既然是起義軍,那來我們這深山老林幹什麼?”

勇士笑着說:“我們黃巢起義軍已打過了長江,現在從信州直奔福州,這是必經之路,我們兩人就是先來探路的。路上正碰到你女兒呼救,便救下了她。”

葉老非常感激,深覺不好意思,連連爲剛纔自己的魯莽道歉,並請救命恩人進屋坐。等壯士們坐下,葉老又問:“那些綁我女兒的狗官呢?”

披甲壯士說:“兩個被我們殺了,一個跳山崖跑了。”

“跑了?”一聽說有人跑了,葉老趕緊說,“那這裏不能久待了,饒知府肯定會派兵來的。”

“哈哈!”只見那勇士笑道,“讓他們來吧!我們正等着他呢!”

葉老不解地問道:“就你們兩個人……”

“不是還有你嗎?”壯士爽快地提醒他,“我們就是要利用這深山老林當據點,把農民、獵人都發動起來,大家擰成一股繩與他鬥,狗官就不敢欺負咱們了!”

葉老一聽他說得在理,便興奮地揮着刀說:“好,狗官不讓我們活,我們也不讓他們活,幹!”

於是,在起義軍勇士的指點下,葉老悄悄地把附近的農民和獵人都召集到了一塊,時刻防備着狗官的到來。

可事情也怪,不知是饒知府知道了這山裏的動靜,還是聽說這裏來了黃巢起義軍,官府連一兵一卒也沒有派過來。

不久,起義軍的勇士們就要走了,臨走時囑咐他們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這深山老林,這樣,狗官進來了也奈何他們不得。

就這樣,葉老他們照起義軍勇士所說,大家抱成團行事,果然奏效,一段時間內,官府一直不敢來欺負他們,大家射獵、墾荒依舊,銅塘山裏相安無事。

話說這天,葉老正追蹤一獵物來到新嶺至嶺底的江山嶺頂上,獵物卻不見了,他正要坐下來休息時,忽見山下來了幾個官府小卒。葉老心裏一驚,以爲他們是來抓他的,於是趕緊隱藏起來。

不一會兒,只見他們擡着一塊大石頭上來了,而且立在了這山頂上。走時,還把一張紙貼在了上面。

葉老覺得奇怪,這不是吃飽了撐的,立塊石頭在那山頂上幹嗎?待他們走後,他過去一看才知是怎麼回事。原來,從今天起,從這個山頂開始分割,裏面讓信州饒知府給封禁了。從江山嶺往裏便屬封禁範圍,不得居家行走,不得開墾圍獵。立在山頂上這塊大石頭就是封禁之界石。

葉老後來才弄明白,信州饒知府早已知道黃巢起義軍和銅塘當地山民聯合起來了。於是,起義軍一走,爲了徹底封殺銅塘山區的農民運動,掐滅這個火苗,他下令對銅塘山區實行封禁,這也是對付他們唯一的辦法。

這一封禁,可把當地老百姓坑苦了,不僅出入行動不便,很多久居的山裏人家都要外遷安家了。

胳膊扭不過大腿,葉老家也不例外,臨遷的那天,葉老把兩個兒子叫到了自家老屋的跟前,說:“咱葉家世代在此繁衍,是這方水土養育了我們,你們要發誓,不管哪朝哪代,我們葉家一定要搬回來,這誓言一定要子子孫孫傳下去……”

果然不假,日轉星移,到了清朝年間,銅塘的大山深處悄悄地住進了一位五尺大漢,日食鬥米,力大無窮。此人姓葉,據傳這是葉老家百代嫡孫。當他聽說官府派出的封禁勘探繪圖小組明天又要重新進山勘探繪圖時,爲了使葉姓人重新搬回祖宗老家的地盤,這天夜晚,他趕到江山嶺頂上,將那封禁界石拔起,扛在了肩上,然後來到小豐楓樹坪,將封禁界石安放在了這裏。

巧的是,第二天官府派來的封禁勘探繪圖小組,竟然找到了他當嚮導,把他們直接帶到了小豐楓樹坪。這新組成的勘探繪圖小組的成員也不知實情,一見封界石在此,於是就從這裏開始繪製了封禁山圖。

從此,封禁山的範圍便侷限於小豐楓樹坪以裏,葉姓人得以繁衍生息。而當年的那張官府繪製的封禁山地圖一直藏在大豐源連姓人家中,圖紙大若被單,每逢夏日都要拿出來曬一次。

就這樣,自唐末以來,銅鈸山一直被歷代封建朝廷明令封禁,故有封禁山之稱。

銅鈸山的千年封禁,雖然對當地的農民運動起到了扼殺的作用,可對整個銅鈸山的自然生態卻起到了很好地保護作用。造就了今天銅鈸山的原始森林、豐源大峽谷、小豐生態村和高山紅豆杉林區,造就了今天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亂世的一紙禁令,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自然遺產。

  古巖寺的傳說

古巖寺坐落在上饒市城東的松山,依山而建,叢林環繞,殿宇巍峨,氣勢宏偉。寺外松柏常青,風景秀麗;寺內高僧雲集,香火鼎盛。

相傳很早以前,古巖寺不叫古巖寺,而是叫做虎巖寺。說到“虎巖寺”這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提在此駐錫開山的鵝湖大義禪師。

大義禪師俗家姓徐,早年出家,醉心禪法,對佛教義理有極其透徹的鑽研,對坐禪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一生以淨土爲歸航,唸佛爲宗趣,力倡戒殺放生,弘揚淨土教義。唐德宗年間,大義禪師聽說信州松山有一巖洞,寧謐岑寂,冬暖夏涼,不勝欣喜。因爲他一直想尋找一處能避風遮雨的淨地,面壁禪修,現在聽說松山有此巖洞,便一路尋覓過來。

這天中午時分,大義禪師正行至一鬆林旁,忽然,烏雲密佈,狂風驟起,天色陡然暗了下來。大義禪師駐足擡頭一看,剛剛還是晴朗的天空,不知怎麼突然變得昏黑,像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他趕緊四下一望,想找戶人家避避雨,也好順便化點齋飯,等大雨過後再趕路,可週遭沒有一戶人家,除了松林還是松林。

正當大義禪師爲找不到住家而焦急時,突然,背後有人猛地推了他一把,他一個趔趄險些摔倒,只感覺到一雙有力的大手在使勁地推着他朝前走去,耳邊有人說道:“快跟我走!”大義禪師被推得跌跌撞撞地朝前走去,此時,他已經意識到有什麼不測了,喘息之餘,他猛一回頭,見身後是一農夫,身上還揹着一捆柴。由不得大義禪師多問什麼,農夫連推帶拉,來到了家。

一進家門,農夫就趕緊關上大門,而且還加了根木棍撐着,之後便把大義禪師請進裏屋坐下。大義禪師明白農夫是出於好意,連聲念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這時,只聽見外面狂風呼嘯,那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大義禪師一擡頭,只見農夫從雞籠裏麻利地抓起一隻雞朝後屋走去。大義禪師覺得奇怪,以爲是農夫要殺雞招待自己,忙追了上去說道:“阿彌陀佛,施主,不可殺生!”農夫笑道:“不殺生不殺生。”大義禪師問道:“那你這是爲何?”農夫小聲說:“不要吭聲,等下你就知道了!”大義禪師心領神會,小心翼翼地跟着農夫來到他家後門邊,透過牆壁的縫隙朝外看去。

剎那間,屋外又是一番景象,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大義禪師一愣,心想要不是農夫相助,自己真要遭此罪也!他正想道謝,只見農夫用手指點前方,大義禪師順着農夫手指的方向看去——

“啊!”他倒抽一口涼氣,渾身一個激靈,大吃一驚。只見一隻白額猛虎從他剛剛來的路上大搖大擺地走來。

大義禪師這才明白剛剛農夫爲什麼要使勁推着自己往他家走,原來是要救自己的命。頓時,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他正要拜謝,卻見農夫把手中的那隻雞從牆角的一個小洞裏悄悄地放了出去。咦,這個時候放雞幹嗎?大義禪師正疑惑,只見那隻雞出洞後朝前跑去。就在此時,那隻老虎發現了這隻雞。只見老虎飛快地跑來,縱身一躍,一個餓虎撲食……大義禪師心想:原來農夫是拿雞喂虎啊,這又是爲何呢?還沒等他想明白,突然間,只聽“撲通”一聲,老虎不見了,那農夫拍手叫好,大義禪師仔細一看,原來老虎掉進了農夫事先設下的陷阱裏。大義禪師這才弄清楚了農夫的用意,他這是以雞誘虎,將虎捕獲。眼前發生的這一切,着實驚心動魄。

農夫從屋裏摸出了一把長刀,打開後門朝陷阱中的老虎奔去,大義禪師的心往上一提:農夫他……他莫非是要殺虎?果真,只見農夫揮刀朝老虎砍去,那隻陷阱中的困虎猛地一聲怒吼,天搖地動。說時遲那時快,大義禪師一個箭步上前攔住了農夫:“切切不可殺生,阿彌陀佛……”農夫緊盯着他說:“你這是……”“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大義禪師說完竟席地而坐,從懷裏取出木魚,一邊敲着,一邊念起佛經來了。

事情也怪,一聞木魚聲,農夫手中的刀便慢慢地放了下來,而那隻困在陷阱中的老虎,竟也寂然聽受,一場血腥就這樣讓大義禪師給化解了。

“不殺,那你說怎麼辦?”農夫問。大義禪師雙手合十:“阿彌陀佛,放生吧!”“放虎歸山?”農夫又問。大義禪師回答:“正是,衆生皆有佛性也!”農夫有些生氣了,說:“我救了你一命,你反倒來壞了我的事,你可知道我們這一帶常年受虎患威脅。你……你這和尚到底是什麼來路?”大義禪師合掌應答:“吾從鵝湖山來,法名大義!”一聽到這兒,農夫驚愕了:“您就是鵝湖山上的大義禪師?哎呀失敬失敬。阿彌陀佛……”

鵝湖大義禪師乃唐代高僧,方圓幾百裏誰人不知,農夫被大義禪師的虔誠大義打動了,就這樣,聽從了大義禪師的勸導,把這隻老虎給放了。霎時,雲開日出,風停雨去。看着那隻摔傷了一條腿的老虎蹣跚離去,大義禪師才問:“請問施主,這是什麼地方?”農夫答道:“此地名叫老虎棚。”大義禪師一驚:“松山老虎棚?”農夫說:“正是。”大義禪師又問:“聽說這松山上有一個巖洞,離這兒還有多遠?”“不遠,不遠。”農夫用手給大義禪師指點着說:“就在那邊山頂,一里來路,我打柴常路過那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義禪師聽後甚喜,吃了一點齋飯後,便匆匆朝松山頂走去。

大義禪師來到松山頂,果見這裏有一巖洞,縱橫十餘丈,格外寂靜幽雅,洞外叢林環繞,鳴泉清澈,松林翠綠。他走了那麼多地方,覺得這裏真是一處難覓的坐禪淨地,遂立願在這裏建造寺廟,設壇傳教,並將此洞命名爲“古室寺”。

經過一天的奔波行走,大義禪師也累了,便在洞中和衣躺了下來。他剛閉上眼睛,只覺得有股寒氣從洞外襲來,他不禁打了個寒戰,趕緊翻身坐起,見有個黑影從洞外朝內走來,一雙眼睛閃着綠光,像是兩道利劍直射向他。大義禪師定睛一看,正是今天在老虎棚他讓農夫放生的那隻老虎。於是,大義禪師連聲念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那隻老虎就這樣與大義禪師對視了片刻,大義禪師不解,他左右一瞧,頓時心裏明白了,原來這個洞就是老虎的家,看來是自己鳩佔鵲巢,佔了它的地盤了。大義禪師笑着對着老虎說道:“看來我們還真是有緣,又見面了!這也許就是佛旨,既然都來到了這裏,那就請進吧!”說着,大義禪師就把自己的東西往一邊挪去,空出一塊地方後,便自顧自打坐,敲起木魚念起佛經來了。

再說那隻老虎盯着大義禪師看了一會兒後,似乎認出他就是今天救自己一命之人,那雙大眼睛閃着的綠光也柔和了,它慢悠悠地走近大義禪師,用鼻子在大義禪師的木魚前嗅了嗅,像在示好,也算是跟大義禪師打了一聲招呼,然後,便在大義禪師騰出的空地躺了下來。當夜,一人一虎相安無事。

第二天天還沒亮,大義禪師就早早起來,扭頭一看,空地上躺着的那隻老虎不見了,他驚恐不已,趕緊出洞尋找。沒走幾步,差點讓一堆毛茸茸的東西絆倒,低頭一看,正是那隻老虎。大義禪師奇怪了,怎麼好好洞內寬敞的地方不睡,跑到這洞口受涼風來了?這時,大義禪師把頭朝洞外探去,眼前還是一片昏黑,耳邊傳來的是山裏的各種野獸叫聲……瞬間,大義禪師感動了,這隻老虎是怕晚上有其他的野獸進來,在這洞口給他當起衛士來了。

知恩報恩,乃大義禪師向所推崇。見老虎都有這般感恩圖報之心,大義禪師甚喜,看到老虎受傷的那條腿,他即刻上山採了一些草藥,給它治傷。傷好後,大義禪師便與這隻老虎在這洞裏相依度日、唸佛修禪了。

大義禪師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一心想修廟,於是四處募捐。這天,大義禪師一早出去募化,回來晚了些,一進洞裏卻不見了那隻老虎。他着急了,心想:它這個時候能去哪裏呢?大義禪師趕緊四處尋找,恰巧,有一路過人告訴他,山下路口上好像伏着一隻老虎,他趕緊跑到山下一看,果然是那隻老虎伏在山下路口,他這才明白,原來老虎是在這裏等着他回來,大義禪師甚是感動。

平時,大義禪師把募化來的食物分給老虎,給它誦經施食。大義禪師拜佛唸經,老虎就伏在一旁閉目聽經。就這樣,松山一帶,虎害竟得以寧息。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說大義禪師精習律乘、神通絕異,稱他爲伏虎禪師。

這天,逢古室寺落成大典,方圓幾十裏的老百姓都來敬香。當人們在寺內朝拜上香時,見旁邊伏着一隻老虎,雖然早就聽說老虎與大義禪師的故事,可近在眼前,人們心裏還是有些害怕。大義禪師開示後,人們見自己上香朝拜時,老虎好像也在一旁叩首,都說這老虎讓大義禪師馴得很有靈性,於是,從那個時候起,人們都管這裏叫“虎巖寺”。

大義禪師一向戒殺生崇放生,每到一處,力陳殺生之害和放生之功。虎巖寺洞門口有一口鳴泉,冒出的鳴泉水,飲之甘甜,明亮清澈。大義禪師便親自動手在這兒挖了一個大池,取名爲放生池。

星移斗轉,轉眼大義禪師同老虎在此相處了十八年。大義禪師年事已高,七十九歲那年,見自己化來的食物漸漸喂不飽這隻老虎了,老虎一天天消瘦下去,大義禪師頓生憐憫之心,也心急如焚。一日,大義禪師化齋回來,對虎戲曰:“吾老了,跑不動了,募化來的食物越來越少,今也無肉飼汝,老僧願以吾軀飼之。”說完,他便真的將頭伸入虎口。老虎畢竟是老虎,它早已餓得發慌,一時獸性發作竟真的咬了大義禪師一口。

誤傷了大義禪師,老虎才猛然醒悟過來,急得圍在大義禪師身邊直打轉,一會兒用鼻子去嗅嗅他,一會兒又用舌頭去舔舔他,可大義禪師再也沒有醒來。老虎不勝傷悲,知道自己犯了恩罪,也愧對大義禪師一番大德,它爲自己的行爲後悔不已,在洞內亂抓亂竄,不知如何是好,最後,只見它怒目圓瞪,沖天一聲怒吼,整個松山爲之一震,老虎縱身一躍,跳進了放生池自溺謝罪。

相傳至今,凡是到虎巖寺去敬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不僅會去看那虎巖洞,還一定要去看看那老虎自溺身亡的放生池。那是因爲,透過那清可見底的鳴泉水,能隱約看到一塊虎形的石頭,傳說,那就是老虎的化身。

北宋初年,高僧妙機來此閉關住持,將此寺改名爲“古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