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讀書筆記1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大學生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讀書筆記13篇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1

用了一下午的時間讀完了《大學生的墳》,彷彿又看見了六哥站在演講臺上犀利的英姿。聽六哥的演講,看六哥的書,都會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大學是一座墳,那裏埋葬着許多人。六哥提到,迷茫在大學裏氾濫成災。很多時候,我也發現,老師在課堂裏上課,自己的思維卻早已不在這裏了,下意識地看了看教室裏其他人,坐在前面的還在認真地聽講,其他人不是在睡覺就是在玩手機,我想:這些人已經不單單是迷茫了,那是墮落!是頹廢!如果把頹廢定義爲死亡的話,那大學簡直就是一座亂葬崗!

還有一些同學,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英語上,六哥說他們是跟四六級同歸於盡的一批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專業課,就只換來了一本四六級證書,難道畢業後去應聘,去創業,別人會因爲你有一本證書就讓你衣食無憂嗎?能讓你吃飽飯的,永遠是那些你不重視的軟實力!

還有那些盲目考研的人,確實有些學術型人才考研是合理的,但更多的人卻是在盲目考研,因爲他們身邊的人都在考研或父母讓他們考,我很想問一句你是給自己還是給別人考?你適合考研嗎?在我看來,這些人其實是最沒責任心的!因爲他們的所作所爲本質上就是一種逃避;因爲他們不敢面對畢業後走上社會的壓力所以選擇考研後再苟延殘喘幾年;因爲擔心找不到工作而拼命地考考考,用那些並沒什麼用的證書來麻痹自己,遮掩自己可憐的自尊,以爲高學歷可以讓自己與衆不同。在六哥的'引導下講解了軟實力我才明白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才明白這些人有多可悲!

再說我自己,其實大學以來,我的成績也算不錯,也曾自以爲是過,但聽了六哥的講座,聽了六哥談技能能力,軟實力的重要性時,我卻深深地感到其實我什麼都不會,除了那點沒什麼意義的考試成績,考評成績外,我還剩什麼呢?因此,我發現其實我是個失敗者。古人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今天的安逸換來的是我明天的無能,這樣的我,憑什麼去和別人競爭一個好的工作崗位?又有誰會來爲我的無能買單?

所以,我想在我還沒有被埋進這個墳墓的時候掙脫出來,規劃自己的人生。在未來能理直氣壯地說:這些年,我不後悔!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2

今天我讀了《安徒生童話》裏的一則故事——《海的女兒》,小人魚是海王最小的女兒,爲了追求愛情和幸福,不惜失去自己的舌頭,還需忍受肉體的疼痛,褪去魚形變成人形,在夢想破滅之前,依舊心存良善。

《海的'女兒》故事裏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朝霞漸漸變得越來越亮了,小人魚揭開了帳篷上紫色的簾子,她彎下腰去,在王子清秀的臉龐上吻了吻,然後把刀子拋向大海,自己也縱身跳入海里——她不願殺死那個讓自己魂牽夢繞的王子,最後寧願自己化爲泡沫悲劇收場,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一樣悽美。

說實話,爲什麼小人魚不告訴王子是自己救了他?雖然不可以用嘴說話,但可以用筆寫啊。爲什麼巫婆不要其他東西,而偏偏要小人魚的舌頭來交換呢?那巫婆要這條舌頭做什麼用?難道不成所有的魔咒都需要舌頭作爲藥引?這也太可怕了。戈爾泰說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小人魚的遭遇讓人心痛不已。

小人魚也是一個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人”。當我讀到“爲什麼我們得不到一個不滅的靈魂呢?”小人魚悲哀地問。“只要我能夠變成人,可以進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兒只活一天,我都願意放棄我在這兒所能活的幾百歲的生命!”我不禁爲小人魚的勇氣所折服。

《簡愛》中說:“你以爲我會無足輕重的留在這裏嗎?你以爲我是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人嗎?你以爲我貧窮、低微、不美、緲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和你有一樣多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童話故事裏的人都那麼勇敢、善良,現實世界中的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勇敢和善良。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3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正因時刻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一樣。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快樂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述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爲、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取: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僞的言行作爲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杯具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好處。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感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感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感情方式迥然不一樣,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感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感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感情。書中兩段杯具感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感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4

從國小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此刻,,我們終於成了讓人羨慕的大學生。在這裏,我們驕傲過,自豪過,被無止休的輝煌籠罩着。當這些用金錢堆起來的榮耀沒了來源時,當給我們提供金錢的父母衰老時,習慣了大手大腳的我們從此便一無所有了!此刻,可憐的人啊,我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友人!

  ——題記

從開始到結束,從幼稚到成熟,我們走過了二十個年頭,我們的腳步踏過了20個春秋。這一刻,我們真的解放了,自由了,無拘無束了。我們終於……可以爲所欲爲了!

擺滿了酒肉的桌邊有我們的嬉聲俏語,熱火朝天的網吧裏有我們弓起的脊背,街上相依的情人中有我們稚嫩的面孔。對着手機喋喋不休的有我們熟悉的聲音。這一幕幕都如此地清晰可見。在別人看來新鮮而刺激的生活背後,誰又能知道,該需要多大一筆財富?

我們看的見一把拿出百元大鈔時的驕傲;看的見在遊戲中連連升級時的自豪;看的見情人拿出禮物時的甜蜜;看的見拿着手機大吼時的優越。這些,我們都看的見。然而,在這些榮華的背後,誰又能看的見父母日夜操勞時身體的佝僂?

我不敢想象,父母爲能給我們掙出那張百元大鈔而幾夜未眠,不敢想象,我們毫不在乎地花在女朋友身上的那些錢是父母加了幾夜的班才賺了回來的;更不敢想象,父母能給我們這些封爲天之驕子的大學生買上一部手機而默默地吃了多少的.苦!

這些,我們都無法想象。當所有羨慕的目光都注視着我們時,當所有的朋友都對我們前呼後擁時,我們虛榮了,腐化了。所有的意志都被衝跨了。無止境的花銷永遠無法滿足我們無限制膨脹的慾望。也許,誰都不會注意到,一直以來,總是有位老人,孤獨地,無助地,而又絲毫沒有怨言地,在田裏耕作着,在工廠裏辛苦着,在大街小巷奔波着。爲我們,爲我們這些讓他們引以爲榮的大學們,爲我們不休止的慾望,爲我們莫大的虛榮。

當真底有一天,我們終於從飯桌上停下來,回頭看一眼家裏的父母;真的有一天,我們終於從網吧裏走出來,親自寫一封信給家裏的父母;真的有一天,我們終於從女友的懷裏擡起頭來,想念一下家裏的父母;真的有一天,我們終於用手機打一個電話給家裏的父母。即使這些事情只會發生一次,即便這一次的時間只能持續幾分鐘。只要我們終於聽到了那個久違的聲音,難道此時感覺不到父母聲音的沙啞,看不到父母面孔的蒼老!

這一刻,我們的心顫抖了,抽搐了。所有的虛榮在父母那淺淺的一笑中瓦解了,崩潰了。按捺不住的衰老侵蝕了父母原本光潔的雙頰,雪一樣的顏色肆無忌憚地染白了父母原本烏黑的頭髮。當這一切真的成了事實擺在我面前時,當這些事實已變得無可救藥時,那麼,曾經揮金如土的我們又如何用錢來買回父母的年齡和健康!

所有的挽回都是徒勞。父母依舊無怨。然而,我們的輝煌與驕傲就在父母永遠的無怨中變得淺薄與卑微。等到有一天,我們清醒了,懊悔了,從高消費的圈子裏跳出來了。可悲的是,此時我們的父母真的已經老了。一切都發生的如此讓你猝不及防。那一刻,再多的譴責都無濟於事。當所有哀求的目光與我觸及時,當所有的原本美好的一切都被金錢湮滅時,我又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友人!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5

《歐也妮葛朗臺》是巴爾扎克筆下的十九世紀法國。《歐也妮葛朗臺》的故事沒有駭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杯具。”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錢,葛朗臺老頭的形象便體現了金錢的主宰力量。

其中塑造的葡萄園主葛朗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吝嗇鬼。在他的眼裏,根本就沒有親情,友情,僅有金錢。甚至因爲,歐也妮花了屬於她自我的錢,也要讓她喝涼水,吃麪包度日很久。就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也不忘盯着他所有的財產。都開始舉行葬禮了,當金耶穌靠近他時,還起來抱住,不忘囑咐他女兒向他報賬。

歐也妮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同時,她也是一個,擁有這悲慘命運的人。吝嗇的父親無時無刻不在壓迫着她,體貼的母親也去世了,在不恰當的時候愛上了破產的堂弟——夏爾,並且等了他七年,還是被他拋棄了。嫁給了自我不愛的人,丈夫在結婚沒多久就去世了,成了一個可憐的寡婦。

全文以歐也妮的婚事爲線索,以很多筆墨描繪金錢的威力,畫龍點睛的一筆卻是指出金錢拜物教的荒謬,指出金錢固然給人帶來權勢,卻不能給人帶來幸福。至少,在人類的感情領域,金錢是無能爲力的。葛朗太稱雄一世,積累了萬貫家財,一文也帶不進墳墓,除了一種虛幻的滿足感,能夠說一無所獲。在巴爾扎克看來,葛朗臺的聚斂癖,是當代社會的一種情慾。向歐也妮這類心地單純的姑娘,金錢與她既不是一種需要,也不是一種慰藉,僅有人性已經異化,完全爲貪慾所支配的人,纔會將金錢視爲人生的最高需要。

葛朗臺老頭的吝嗇和對金錢的癡狂,在書中隨處可見:“至於僕人拿儂,一年的工薪僅有60法郎,她在葛朗臺家辛勤勞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臺才痛下決心賞了她一隻舊錶,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禮物。可憐的拿儂老是赤着腳,穿着破衣衫,睡在過道底下的一個昏暗的小房間。”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愛,作出決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決定——送拿儂一隻舊錶。除了這些葛朗臺還對自我的親人吝嗇:“儘管葛朗臺家財萬貫,然而他的開銷卻很節省。

他從來不賣肉、蔬菜和水果,這些都由佃戶替他送進柴房。他什麼都節儉,連動作在內。每頓吃的食物,每一天點的蠟燭,他總是親自定量分發;每年十一月七年級堂屋裏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涼;他給妻子的零用錢每次不超過6法郎;多年來給女兒陪嫁的壓箱錢總共僅有五六百法郎;”“不覺新年到了,葛朗臺照例要女兒把她的全部金幣拿出來欣賞一番,歐也妮只好說金幣沒有了。父親一聽,火冒三丈,猜到她已把金幣送給了查理,大罵女,並決定把她關進房裏,只給冷水和麪包。”這時的葛朗臺知到女兒將自我的金幣送給查理,他愛錢如命的本質戰勝了親情,將自我竟有的女兒送進了閣樓,讓她在那過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822年10月,葛朗臺太

太平靜地死去。太太屍骨未寒,葛朗臺便請來克羅旭要歐也妮在財產文契上簽字,放棄登記,全部財產歸父親管理,女兒只保留虛有權,歐也妮一點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籤了字,父親這才放了心。”自我的妻子還才安息,他卻爲了遺產到處奔波。“晚上,葛朗臺來到太太房間,正巧碰上母女倆在看查理母親的肖像,葛朗臺一見金匣,就像一隻老虎撲向一個睡着的嬰兒一樣抱住不放。”貪婪、狡黠、吝嗇,金錢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質在此表顯得無疑。與父親相比歐也妮表現得十分慈愛,善良。辦了不少公益事業:建了1所養老院、8處教會國小和一所圖書館。

書中的人物都有着自我的個性,可是從他們身上也能夠找到當時社會的影子。貴族階級日趨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全都破壞了”,代之而起的是飛揚跋扈的資產階級暴發戶和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金錢勢力。以及柔弱的婦女,她們安於現狀。

讀完此書我不得不感嘆資本家的發家史,是一本糅合着血淚的屈辱史。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6

《我的大學》講述16歲的阿廖沙到喀山想進大學讀書,但那時的大學對窮苦的孩子來說大門是關着的。阿廖沙在那裏的一所特殊大學—“社會大學”,在這個所大學裏他接觸到許多知識分子,受到各種思想的啓迪和教育,這所“大學”爲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世界。

“我要去喀山讀大學。一經決定,我變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達到目的。”高爾基如是寫到。此時的高爾基已是處在於我們年齡相當的階段,沒有任何資本,也沒有任何親人的幫助,有的只是與他毫不相關的人的一句不經意的鼓勵而已,在他看來,這些就足夠讓他實現大學夢。但不得不說,大學夢的實現,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

現在的大學生們呢?讀書,易上加易:資金根本不屬於我們考慮的範圍,支持卻來自社會各界,我們的父母,親人始終站在第一位。支持的無窮,學習資源的無盡,四年又四年,高爾基式的人才有多少,寥寥無幾,可以說幾乎沒有。怪誰?父母,親人,國家,教育制度?不用懷疑,就怪你自己!因爲一個不容改變的事實— 我們都已長大成人了。成熟的思想已宣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公子”“小姐”的.生活的遠去,如果你還是隻能過那樣的生活,我敢說,人與白癡可以畫筆直得等號了。

記得英語老師在講到一篇關於責任的文章時說過,人活着不僅僅是爲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在承擔着對父母,家庭,社會等很多反方面的責任。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也是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對比一下當時的高爾基,在那樣的環境下,他爲誰活着,爲自己。親人的消失,社會的黑暗,沒有權利給他責任。可僅僅是對自己負責,他就是自己成了一個大文人,不知責任更多時,他會怎樣。

有時一對比,我會覺得高爾基的大學生活纔是真正有意義的大學日子,反而我們的大學生活卻是很糟糕。不可否認,學校的條件要好很多,但結果卻與他差得很遠。究其原因,我們浪費了時間,時間也浪費了我們!

寫到這裏,不禁想到了大學生找工作困難的現狀。很多人抱怨,生不逢時,國家,政府各方面的問能,,但要知道,主要無能的還是自己,浪費青春,錯失良機,自食苦果!

爲了所謂的素質教育,對知識變的輕視,大學裏教授的知識不斷減少。但對此大學生們仍不滿足,以應付考試爲目的學習,平時不認真聽講,甚至還總結出“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歪理。只顧完善和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培養自己的業餘能力,結果呢?“無法就業”,只因知識儲備不夠。也許應聘時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輕鬆過關,贏得一個崗位,但平時違法完成對業務的處理,最後也只能是過過就業癮罷了。這時再去後悔大學時光的虛度,只能獨自品味“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的真諦了。如何有意義地度過大學時光?留給自己反思吧!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7

寒假裏讀美國作家路易莎的小說小婦人,深深被其打動.於是將文中精彩之處摘錄下來,並寫下自己的感受。小婦人是一本小說化的家庭日記,一道德家世小說。馬奇一家四姐妹自立的權利的追求以及她們對家庭的忠誠眷顧構成了一對貫穿全書的矛盾,使故事熠熠生輝,情節生動感人

這是一本自我抑制和自我表現相結合、使用主義和烏托邦思想並存的小說。 馬奇家的女人個個都是藝術家。喬寫作,艾美畫畫,貝思彈琴,梅格寫劇本、演出、管理家務,母親諄諄善誘,營造了一種有威信、異常活躍而又自律的生活。她們各自得到了自己需要和應得的東西。艾沒雖然放棄了自己最高的藝術抱負,卻終於成爲一個真正的淑女,一個出資扶弱救貧,並可以從事藝術工作的人。梅格雖然永遠也不可能成爲她曾朝思慕想的有錢人,但她在最吸引她的家庭生活中學習、成長。貝思生命短促,她的聲音嚴格來說也只是一種家庭消遣,但作爲一個聰慧、有愛心、爲大家所愛戴的家庭成員,她真正享受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活。喬必須長大,但她不能如讀者希望的那樣和勞裏建立愛情關係,她得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小婦人用樸實無華的寫實手法把四姐妹的命運展現在我麼們面前,它不斷地提醒我們:我們要過的生活其實十分簡單,簡單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幸福。自制在這裏並非失去自我,而更是一種自我的選擇。

小婦人受美國當時第一大思想家愛默生影響,強調個人尊嚴和自立自律的.重要,體現了奮發有爲的美國精神。馬奇姐妹結社辦報,寫劇本,演戲。爲減輕家庭負擔喬出去照顧馬奇嬸嬸;梅格在金斯家做家庭教師;喬努力寫作終於成爲作家;梅格寧願放棄馬奇嬸嬸的遺產,嫁給了清貧的1布魯克先生,夫妻二人同甘共苦,使小家庭充滿了幸福。馬奇姐妹明智、自由地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她們的歸宿各不相同,但都是自強自立精神的結果。

善良仁愛是馬奇家的女人所共同擁有的品質,而喬和貝思是一對具有犧牲精神的人物。貝思默不作聲地爲大家做事,她爲幫助荷梅爾一家而得了猩紅熱,最後付出了年輕的生命。喬對勞裏並非無情,但她這種感情太純真了,純真得沒有攙雜一點私心。她愛勞裏是無可質疑的,甚至打算讓梅格嫁給他,後來,她以爲自己疼愛的貝思愛上了勞裏,又忙着爲她打算,當知道貝思沒有愛上勞裏時,她這樣說:“還有愛美留給他,他們會十分般配的。”她“現在還沒有心情談這種事情”,她關心的只是貝思的身體。待她成長起來,並渴望得到愛情的時候,她卻永遠失去了勞裏。

《小婦人》把道德美看作一個特殊的目標,使全書蒙上了一層道德色彩。而所謂道德,亦即是整個純真人性,是人類心靈深處至真至善的東西。歌德說:“它不是人類思維的產品,而是天生的沒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類生來就有的,但是在少數具有卓越才能的心裏得到高度顯現。這些人用偉大的事業或偉大的學說顯示出他們的神聖性,然後通過所顯現的美好境界,博得人們的愛好,有力地推動人們進步。”這正是書中的美學意義所在。 真善聲美,美生藝術。純真善良的人才是美麗可愛的,才能渾身散發出藝術氣息而楚楚動人。

馬奇太太這樣說: "我希望我的女而兒們美麗善良,多才多藝;受人愛幕,受人敬重;青春幸福,婚姻美滿,願上帝垂愛,使他們儘量無憂無慮,過一種愉快而有意義的生活。被一個好男人愛上並選爲妻子是一個女人一生最大的幸福,我熱切希望我的姑娘們可以體會到這種美麗的經歷。考慮這種事情是很自然的事情,梅格期望和等待是對的,而明智之舉是做好準備,這樣,當幸福時刻到來時,你纔會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承擔責任,無愧於這種幸福。我的好女兒,我對你們寄予厚望,並不是要你們急衝亂撞———僅僅因爲有前人豪門華宅,出手闊綽,邊嫁給他們,這些豪宅並不是家,因爲裏頭沒有愛情。金錢是必要而且寶貴的東西——如果用之有道,還是一種高貴的東西——但是我決不希望你們把它看作是首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奮鬥目標。我寧願你們成爲擁有愛情、幸福美滿的窮人家庭的妻子,也不願意你們做沒有自尊,沒有安寧的皇后。” 這應該是每一個明智的母親的美好願望。 財富的確是人們非常渴望的,然而貧窮也有它光明的一面。

逆境的好處之一是人們從自己堅苦卓絕的奮鬥中而感到真正的愉快。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智慧、美麗與能力,有一半得之於困境的激勵。 這種家庭的幸福是不會突然降臨的,但是約翰和梅格找到了開啓它的鑰匙。婚後的歲月教會他們如何使用這把鑰匙,打開真正的家庭之愛與互相幫助的寶庫之門,這些財富最貧窮的人們都可以擁有,最富有的人卻買不到。着就是年輕的妻子和母親們同意被束縛在那種高閣的原因。在那上面,她們於世間的不按與焦慮中安然無恙,在那些依戀她們的幼兒稚女身上找到羅勒忠誠的愛;她們無謂痛苦、貧窮與年歲的增長;她們和一個重視的朋友攜手並進,同甘共苦。

這個朋友,那古老優秀的薩克遜語言的真正意思是“家庭的保證”。她們就像梅格那樣,認識到婦女最幸福的王國是家庭,而作爲她們統治藝術最高榮耀的不是一個女王,而是做一個聰明的妻子和母親。 其實,成功的女人不光要擁有這些,她必須擁有自己的事業,這樣,不會對不起自己的青春年華。只有家庭和事業都成功纔算擁有完美人生。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8

《茶花女》的小說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話劇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劇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來已經二十多次被搬上銀幕,早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被翻譯成中文,上個世紀初,甚至在中國的話劇舞臺上也公演過,二十四歲的外省青年阿爾芒在巴黎讀完大學取得了律師資格之後,並沒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憑放在口袋裏,也讓自己過幾天巴黎那種懶散的生活。”他憑着祖傳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僱了傭人,養了一個“小家碧玉,溫柔而多情”的情婦,同時與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種風月場所尋歡作樂。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號“茶花女”的瑪格麗特小姐,並立刻展開了對她的追求。

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風月場中追求女人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錢,一種是用情。阿爾芒在當時雖然也算有幾個錢的“小資”,但正如書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樣“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貼費是不夠這個女孩揮霍的,連維修她的馬車也不夠。”瑪格麗特爲了維持巴黎名妓的排場,每年需要花費十多萬法郎。所以阿爾芒只能用“情”來追求瑪格麗特。果然在他付出了兩三年的時間後得嘗所願,不但讓瑪格麗特成了他的情婦,還讓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愛情。妓女以出賣肉體和感情爲職業,但她們也有自己不願意出賣的愛情,或許正是因爲她們看夠了人間的虛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愛情。所以當瑪格麗特把阿爾芒對她的愛慕當成了真正的愛情之後,就毫不猶豫地不顧一切地獻出了她的一切。

面對瑪格麗特的一片真情,阿爾芒卻始終不肯相信妓女也會有真正的愛情,所以從佔有瑪格麗特的第二天起,就讓猜疑佔據了他的心頭,第三天就認定瑪格麗特欺騙了他而發出了一封羞辱和譴責她的絕交信。然而,當他聽到朋友祝賀他得到了“可以替他爭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婦”瑪格麗特之後,在虛榮心的作用下,立刻後悔起來,並給瑪格麗特發出了請求寬恕的信。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阿爾芒心目中,佔有巴黎名妓的虛榮心的分量要比對瑪格麗特的愛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說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擁有名妓的虛榮而不是一個普通女人的愛情。正如書中瑪格麗特當面怒斥阿爾芒時所說的那樣:“你,你不願意讓我知道你的景況,你要我保留我的虛榮心來滿足你的虛榮心,你想保持我過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們思想上的差距,你,總之,不相信我對你的無私的愛情,不相信我願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這筆財產我們本來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寧願把自己弄得傾家蕩產,你這種成見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爲我會把虛榮當着幸福嗎?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是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了。”

自古紅顏多薄命,美麗的容顏帶來的卻是無限的哀愁與悲劇。而妓女,特別是美麗而又有才情的妓女,在這條路上走得更是艱苦。比如杜十娘,情仇愛恨化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思思、陳圓圓的命運也是令人感慨、令人無奈。而看過《茶花女》後才明白這樣的悲劇不只發生在中國。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是這樣的。一介弱質女流在放蕩且無目的的生命中找尋到了真愛,爲此放棄了自己習以爲常的大量物質享受,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生活習慣,只爲求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要從深陷的泥潭中爬出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和決心的,況且還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瑪格麗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換回的仍是人們的不理解和排擠,還有自私的人們的惡意中傷。

巨大的阻力最終還是使瑪格麗特和愛人分開了,誤會使最愛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她,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許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瑪格麗特死了,孤獨的死去,再也沒了活着時的奢華,以前無數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轟動,死的時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許,瑪格麗特並不是個完全的悲劇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愛,她的靈魂得到了淨化。貴婦人們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質的享受,卻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塵莫及的。奇怪的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人們,明明鄙視放蕩的妓女,卻又要逼良爲娼。如果瑪格麗特沒有生在這樣一個骯髒、虛僞、殘忍的資本主義時代,或許她就是聖母瑪利亞。可惜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連聖母也會被玷污。而在瑪格麗特被玷污的軀殼下,頑強而又聖潔的靈魂正是讀者們暗暗哭泣的原因。也許這就是妓女的無奈吧。難得遇到一個動心之人,爲他無怨的付出,爲他無私的奉獻,爲他甘願忍受痛苦,但換來的卻是誤解。就猶如一把利劍直刺中心臟,而她只能無語凝咽。仇也罷,怨也罷,這就是瑪格麗特可歌可泣的愛情。她的愛比一座貞節牌坊更崇高,更何況牌坊有時只是標榜和束縛,而這位妓女的愛情卻是熱情、純潔、真摯、奔放。所以看透了虛情假意、經歷了人間冷暖的妓女,一旦動情,就要比他人更看重愛情,也更渴望愛情。

感謝小仲馬塑造了茶花女這樣一個可悲卻又可敬的美麗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從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時候,遠離那陰暗的牆角,能每天和陽光爲伴,即使不再那麼美麗,也不要重複前世的悲劇。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9

其實,筆者真正的在對哲學有概念上正確的認知,已經是很晚的時候了。並且相信我身邊的很多同齡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哲學就和宗教一般“虛無縹緲”和“不知所云”,雖然事實並非如此。在初次意識到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於當今自然科學的發展有着深遠意義的時候,我決定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做進一步瞭解,所以我找到了恩格斯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所攥寫的《自然辯證法》,打開這本書後,我閱讀了其中的第一篇論文,也是整本《自然辯證法》的導言。這篇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涵蓋衆多學科,其資料涉及領域浩繁廣闊。同時,也令我從新認識了這位對當今世界影響深遠的德國大思想家——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

總體而言,《自然辯證法》是想要揭示自然界的內在規律和聯繫,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畢竟,這本書中的資料是建立在百年間無數自然科學家對自然界的.觀察,探索,研究和實驗過後所得出的一系列結論之上的。正如恩格斯在書中寫到,“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是經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日益被揭示出來的,兩個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聯,不可分割的”,這在“導言”裏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博學的恩格斯給讀者展示了衆多學科領域的巨大發現,涉及了天文學、生物學、地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以及一些宗教文化領域;星雲假說,牛頓的三大力學定律,也有被稱之爲“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的細胞理論、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就是在這樣繁雜的學科發現成果裏,恩格斯用聯繫與發展的眼光將之整合爲一個整體,建立了一套自然哲學理論體系。經過自然辯證法理論中的對立與統一,一般與特殊,聯繫與發展等關係,指導科學工作者們地橫向思考問題,將自然哲學當作從“自然科學”通向“大自然”之間的燈塔航標。

從星雲假說到能量守恆,再到生物進化論,恩格斯看到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有力佐證。文中反覆提到的太陽系和所謂的“宇宙島”——也就是今日我們所說的恆星系,其產生與消亡的始終,也讓恩格斯更進一步理解了什麼是永恆的運動。

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瞭解人類與猿的區別,即直立行走、有準確音節的語言、手的特定分化和工具使用與製造等等,闡明瞭人對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即道出了生產的終極意義;並且指出了僅有人類能夠利用自我的大腦與雙手在自然界打下自我的印記。這一切其實都揭露了一個問題,事物的普遍聯繫,自然科學的發展雖然是在不斷的往精細化的方向進發,可是其相互間的固有聯繫是永遠也抹殺不了的。這一辯證的思維正是指導一切自然科學研究的法寶。正如恩格斯在“導言”中說到的,“用思想的徹底性去補救有缺陷的知識”。

在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後,自然科學領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得益於人類所製造的工具在不斷地革新改善,而結果就是,人類所獲得的知識也是呈現爆炸式增長。而一個個驚人的發現與理論成果正不斷地檢驗着自然辯證法,證明着後者的科學性。

也許我們現今的普通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量都遠超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們,可是因爲我們所欠缺的是擁有站在哲學高度的辯證統一的思維,所以科學發現的靈光總與我們失之交臂。而一些諸如諾貝爾獎得主一樣的科學家,他們往往也是優秀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擁有着卓越的思辨本事,以及運用自然辯證法理論來審視整個自然界的普遍聯繫,能夠把握永恆運動的真諦所在。

人類社會因分工得以提高繁榮,自然科學也因不斷分支細化的深入研究而高速發展,然而當一切走向瓶頸的時候,我們應當在此時停下埋頭摸索的腳步,直起腰桿,擡起頭展望一下整個大自然,領略感悟她的偉大與非凡,跳出自我熟悉的小領域,撥雲見日,一覽衆山小!也許就會閃現出柳暗花明的感悟。這就是自然哲學的價值所在,就是哲學的魅力!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10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消息:韓國聯合通訊報道,韓國鍾路學院對全國18所高校20xx年至20xx年考試論文的考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中國古代名著《莊子》,在這些大學的大學聯考論文題中出現過9次。其中高麗大學和慶熙大學先後兩次在考試題目中引用《莊子》名言。那麼作爲一箇中國人,或者說作爲一名教師,一位家長,我覺得都應該去讀讀這本書。於是在假期翻閱了此書,感到受益匪淺。下面我就這本書介紹給大家,談一下自己一點膚淺的感悟。

《莊子》流傳至今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其中“內篇”是七篇,有“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是“雜篇。我們都知道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

莊子有一種觀點,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應該像一面鏡子,“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意思就是水什麼時候能夠照到天地萬物呢?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就是水是安靜的時候。正如人們常說的“天地之鑑之,萬物之鏡也。”這樣的心對於世間的萬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絕,安安靜靜,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見而已。這就是莊子一直都提倡的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羈絆和外在的錘鍊,我也很認同。

《莊子》中有一篇文章《馬蹄》,正是此觀點的詮釋,這篇文章說:“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紇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就是說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飛奔,馬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吃草喝水,自由馳騁,蹦蹦跳跳,歡歡暢暢,這就是馬的本性。但是伯樂出現了。伯樂說:“我善治馬。”他是怎樣對待馬的呢?書上說他要修剪馬的鬃毛,對馬蹄子要燒治,要削刻,要烙印,給這些上馬嚼子,捆上腳絆子,關進馬槽裏栓住。等伯樂做完這些的時候,他的馬十有二三已經死了。但這些還沒有完,伯樂還要訓練馬。他要讓這些馬餓着,渴着,奔跑,馳騁,編隊整齊,步伐一致,前面有馬嚼子勒着,後面要有鞭子趕着,到這個時候,馬已經死傷過半了。

其實,莊子的這篇文章就是告訴我們一個與衆不同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伯樂雖然是一個善於發現駿馬,訓練駿馬的優秀人才,但是莊子認爲,伯樂恰恰是伐害馬天性的最大殺手。在莊子看來所有這些外在的雕琢治理,實際上都違反了自然的本性之意,也就是說,每個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應該得到尊重,所以莊子說:“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就是說我所說的耳聰,不是說他能聽到世間所有的聲音,而是他自己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我所說的目明,不是說他能夠看見世間所有的事物,而是能夠看見自己。莊子認爲,只要保持內心的恬淡清淨,以淡漠自然的態度去面對,你就可以保持一顆健康的`,恆久的心。其實,對人,對馬,對植物,甚至對自己,我們都應該以一種靜觀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

我們可能都聽過三個小金人的故事吧?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個故事是說有個國王得到了三個進貢來的小金人,這三個小金人形態一模一樣,重量也是分毫不差。國王就問:“那這三個小金人哪個更好更貴重呢?”衆臣是鴉雀無聲,後來有一個睿智的大臣拿來一根草,把草從第一個小金人的左耳插進去,結果從右耳出來了;第二個小金人是,草從左耳朵進去,卻從嘴裏出來了;第三個小金人,草也是從左耳朵插進去,結果掉到肚子裏,不出來了。這個國王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第三個小金人最貴重!”

其實這就像是我們的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過於喧囂的世界裏,我們聽到的言辭、消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進,右耳出,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情形,根本就沒有經過大腦。第二種是進了耳朵,從嘴裏出來了,聽見什麼道聽途說的消息,信與不信都去傳播。而第三種人,從耳朵進去,落到肚子裏,再不說話了,這是一個沉默的人,但他是一個有辨別的人。他能夠了解自己的願望,對很多東西不熱衷,不逢迎,而以一種沉默的姿態讓自己“遊心於淡,合氣於漠。”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會的雕琢,不違逆內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願望,真真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路。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11

讀文學著作又是這個話題。從剛上國中到現在語文老師都免不了提上幾句要多讀文學著作。一聽到這我就滿頭包了。緣由在我的字典裏文學著作免不了都是哲學所謂的滿腹經綸既枯燥又煩悶。可以爲了應付老師也要硬着頭皮上於是挑了本巴金的《家》。 激流者何許人也 人物者激遊之魂也

《家》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包含着豐富的生活內容滲透着作家的愛憎感情寄託着作家的美好理想。覺新、覺慧、鳴鳳、高老太爺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有口皆碑的藝術典型。其中“覺新性格”已成爲失去自我具有雙重性格的現代知識分子的代名詞。在對比中刻畫人物性格在《家》中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不同性格的反比:覺新的懦弱和覺慧的勇敢克明的莊重和克定的輕薄琴的樂觀和梅的哀怨。相近性格的類比:覺慧的激烈與覺民的穩重琴的遊移和許倩如的堅定。同一人物在不同境況的自比:覺新在晚香樓上的哀痛和下樓後又同淑英嬉戲覺慧在週報社的充實和回家後的寂寞。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和複雜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對立和差別。這種對比常常通過在同一事件或場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現得到展現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性格在不同側面的映襯中更加鮮明。比如第 36 章定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災”的`鬼話但覺新“擔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淚依從;覺民要覺新去講道理對長輩還有所期待覺慧態度堅決主張不能屈服“應該反抗”。又如第 23 章寫土娼出身的連長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維護家庭的和自己的尊嚴大膽衛道護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卻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 情節者激流之形也

《家》是描寫的情節曲折奇異既描寫了鳴鳳投湖兵亂之驚梅之死覺民抗婚克定捱罵捉鬼鬧房祖父病故瑞珏身亡覺慧出走等激烈的矛盾衝突也定了划船觀景炮燒龍燈年節團聚敬神守靈談心聚會等等。高家內部以覺新三兄弟的遭遇、命運特別是婚姻愛情爲主要線索又交織着其他人物、事件、習俗構成一幅謹嚴而又豐贍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醜惡和腐朽傾軋和迫害反抗和鬥爭。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場或着重提到主要情節線索或初見端倪或埋下伏筆。此後各章波涌浪疊不斷掀起浪峯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後以覺新初步覺醒覺慧出逃終篇顯示出大家庭的沒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長。

巴金不愧爲現代語言藝術大師之一他爲青年而寫作他的語言散發着青春的氣息。《家》能贏得無數青年讀者的心也得力於它那充滿抒情氣質的語言。巴金小說的語言清麗、流暢、明朗、自然。其代表作之一《家》值得大家去讀一讀。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12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爲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七年級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爲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爲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說實話,我並不認爲伊麗莎白被騙說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爲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纔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爲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爲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爲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說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爲這思想上的一致,纔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爲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說“不”。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說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爲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爲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爲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爲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爲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爲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爲,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爲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若說《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13

這三天對於海倫凱勒真的是奢望。而我們已經擁有了三千多天的光明,讓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是否都充分利用這天賦的五官和四肢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了嗎?“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

的確,我們太幸運了,我們擁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的老師??從今天起一定抓緊每一分一秒,不要讓光陰虛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倫凱勒那樣,不埋怨、不放棄,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奮發學習,以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顯示生命的價值。

雖然生命的脆弱就如同一顆小草,任人踐踏,任風吹擺,任雨潮打。但只要有求生的意識和信念,爲自己而努力奮鬥,爲自己的一生而活着,我相信終有一天,它能歷經狂瀾,變薄弱爲力量;更能頑強自己的意志,創造生命的奇蹟!”

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對於生命的力量有了更深的一層瞭解,同時爲生命的美麗感到激動。當我讀到小海倫不斷的問莎莉文老師什麼是愛的時候,我是多麼替小海倫感到緊張,對於一個既聾又盲的人來說,要明白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啊,因爲有了愛,人才有嚮往生命的動力。

而文中描繪到“我又問老師:“愛是不是太陽?”

“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老師回答說。她似乎意識到我仍然是困惑的,於是又用更淺顯、但當時我依然無法理解的話解釋說:“你摸不到雲彩,但你能感覺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經過一天酷熱日曬之後,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會是多麼高興呀!愛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沒有愛,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的確,正是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才使得海倫有了與困難和厄運戰爭的動力。

文中描繪到“一個人完全靠手語與別人交流,總是有一種被約束和受限制的感覺。這種感覺越來越令我難以忍受,極力想擺脫這種束縛。我常常急得像小鳥使勁撲打翅膀那樣,一個勁兒地鼓動嘴脣,想用嘴說話。家裏人想方設法阻止我用嘴說話,怕我學不好會灰心喪氣。但我毫不氣餒。我的任務是練習、練習、再練習。失敗和疲勞常常將我絆倒,但一想到再堅持一會兒就能把音發準,就能讓我所愛的人看到我的進步,我就有了勇氣。我急切想看到他們爲我的成功而露出笑容。”面對盲聾,海倫肯定也彷徨過,失落過,就像文中所述的那樣,有一種被約束和受限制的感覺。但是,海倫沒有因此而氣餒,只是不斷的練習、練習,這份付出,這份努力,讓身爲大學生,卻不努力的我們是多麼的汗顏。

“每當我想強調某句話,讓聽衆們都能聽清楚時,我的喉嚨更是跟我作對,舌頭也變得不靈光,幾乎發不出聲音來。這時,我當然又緊張又着急,可是越急就越糟,別提有多狼狽了!在這種情形下,我總會想到自己的演講是多麼糟,而且相信只要現場有一點聲響,我的聲音就會被完全掩蓋,因此感到非常不自在。也因爲如此,當我感覺場內有椅子移動或場外有車子駛過的聲音時,就情不自禁地焦躁起來。

令我感動的是,聽衆們總是非常耐心地從頭聽到尾。每當我講完以後,不論聽懂多少,總是報以最熱烈的掌聲,有些人還特地上前用話來鼓勵我。

我的演講固然是十分笨拙,不過莎莉文老師的演講相當精彩,她多半是向大家講述教導我的過程,由於她的口才很好,因此每個人都聽得津津有味,有時連我都被老師的演講內容所感動,甚至忘了拍手。”海倫的努力令人感動,最終她也獲得了自己的收穫,她終於能自信的在演講臺上發表自己的演講了,雖然聲音或許還不算特別的動聽,但從一個完全不能說話的人到一個能流利演講的人,這需要多大的努力與付出啊。

“海倫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同時也是一種可惜。而我們這些花樣年華的青少年有着青春美好的時光,難道就讓它白白流逝嗎?海倫·凱勒說過:“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他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我要長久的凝望我的老師,看看她的嘴巴和鼻子,以及她身上的一切。第二天,我要看光的變幻莫測和日出 ,看看日出是怎樣落下去的,它要奔

向何方。看完日出,我想去探索與研究。我將奔向城市,去看看那些有名的藝術館。第三天,我還要看日出。因爲,這將是我能見到光明的最後一天。我要和普通人一樣,去爲了生活而奔波。以一個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夠有三天的時間看到世界,將會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幫助過自己和愛着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世界!”

對於海倫來說,三天的光明是一種渴望,是一種嚮往,渴望生命的色彩,嚮往生活的豔麗。的確對於一位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裏的人,光明是多麼的要不可及。海倫的不幸與生活在黑暗中的痛苦是我一輩子都無法體會的,但她對生命的永不放棄是令世人刻骨銘心的。 創造這一奇蹟的海倫,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