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修養》經典散文

今日又雨,空氣鬱頓,看着心沉。不覺想起這許多時日以來呈現出的神性,難免愧疚。於是想談談修養問題。

《談修養》經典散文

修養,包括形和性,其實,形和性自古不分家,但今天也當另提別論,故今日暫且將其割裂開來。

首先講形,形包括容形,神氣,端行。

容形即外貌,視覺感觀上,如女子容顏,榮曜秋菊,華茂春鬆,明眸善睞,修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靨輔承權,延頸秀項,襛纖得衷,修短合度,鉛華弗御。神氣,既素言談的氣質,如男子表現出的,吐千丈凌雲之志氣,似撼天獅子下雲端,如搖地貔貅臨座上,此等皆都賞心悅目之度,衆人皆愛之。當然,萬物相生而立,神性天賜,也是不容置喙,故此省去立面。

另一處講端行,比如,有人步履穩和,身形端正端莊,談吐溫文儒雅,文禮彬彬,事嚴謹謙和,訥於言慎於行。另外也有比較讓人憎惡的,如有人步法拖沓不清,行爲處事拖泥帶水,話間倉促忙碌,交談無尊禮謙讓之心,一人侃侃而談,對方沒有話機,或是語調高昂,像是糾紛般,神情驕縱目中無人,日常的.這種人相反倒是更多。談及這兩種人,之間隔着一個極端。品行純良之人待人和善,聽言納諫,自行忖度,言行有度,不言人短,揚其所長,行事如清風明月,光正磊落。另一種人,語言粗俗,腔調輕浮,喜以自我爲中心,妒忌他人所長,人後碎語,必得羞得他人有所形愧,方心中平衡。這種人日常大可作以修習鍛鍊,萬不可與之計較,而失了自身身份。而上種種,至結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外要提及的是,擇優從善,如舊言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當然,這話我是相當贊同,就連無心無神的餘物蓬生於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而與之俱黑,可見修養與環境也是密不可分。或許有的人後天因素造成了此種不良習性,但也是萬分嘆息,願唯能辨其真僞而繕其陋弊,此乃正音。此外,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也望能有所銘記,僅以爲戒。

另一個談的是性,性大抵上可理解爲德,由內而外,上文講的都是表象,此處講心境。有人其貌不揚,但氣韻非常,故斷人大不可求其表而拒其內。伯樂相馬,求其精忘其粗,雖不可並論,但斟酌無弊。修身養性就是修德,修習生性,知止能定,能靜,能處世有方,能辨別僞善,能規律自身,可爲,不可爲,心中自有界定。能忍,能容,能接納相融。古語常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富潤屋,德潤身。不能專幾而非人,不敢諱短而疾長,見人有善,如己有善;見人有過,如己有過。以上種種,談的是理,未涉及踐行,但修性這個方面,靠詩書禮樂,也憑自省自悟,天理相合,不可強求,故不加陋聞。

正心修身,正性修德。修養斷然不是一時之需,也不是一時可得,它是日積月累,自行天成。正如鄙人修養甚差,不能堅韌寬容,也不擅言語協和,以致今日窘境,深感愧羞。日後定當嚴己律行,修身養性,寬和待人,開闊胸襟,不求開闊天地,但求有一方偏安天地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