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的記憶隨筆散文

斑駁的記憶隨筆散文1

今天看了篇日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斑駁的記憶隨筆散文

一直在逃避

逃避那個問題

是啊,放棄我後悔了嗎?

以前總認爲這個問題不用問

因爲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現在卻沉默了

還記得那個平安夜你爲了一個蘋果翻圍牆嗎?

還記得那次體考,你們爲了800M都跑不下來的我加油嗎?

“嗯,知道了,三步一吸”!

可那時的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好累,快窒息了

當到終點的時候

體力透支,一下坐在了地上

看到你們那焦急的眼神

看到你們伸出了一雙雙手

我哭了

因爲那一刻我才知道

除了家人,還有很多人會關心我…

沒有上學的時候…

你們拼了命的打我家裏的電話

卻無人接聽…

因爲怕面對你們

更怕自己好不容易做的決定,在見到你們以後就突然間土崩瓦解

把手機關機,把電話線拔掉…

不要怪我的不辭而別

我有我的苦衷

那是我的選擇

當走出社會才知道…

自己是多麼的幼稚、可笑

卻也買不到回程票…

“來去勿勿,忘了感受。”

想感受時才發現錯過了機會,而有機會時又偏偏忘了感受!

生活啊…

太會捉弄人了

揣摩着老黑格爾的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存在的”

繞來繞去都是理,他玩了一個並不深奧的把戲

其實人生就像游泳,遊了一半才知道水的深淺、冷熱,前也罷,退也罷…

春天裏盼一場大雪

因爲那樣

腳步不但不會凍僵,而且還會越邁越寬…

把臉上的無奈刪去…

在命運之神面前挑戰~

斑駁的記憶隨筆散文2

炎熱的八月,約即將離開樂山的高中同學玉英見面,來到沃爾瑪,我們碰頭了,也許都不喜歡熱鬧的緣故,不約而同想到婺嫣街的“小屋裏”。當然於我而言,這地方還有另外一種情結。

這是一家樂山特別的小書店,僅有十幾平米,處在背街一個極不起眼的臺階上,因爲她的主人,因爲經營的內涵和宗旨與古嘉州深沉的文化那麼和諧,所以大凡樂山愛書之人都知道這個地方。

十幾年前,兒子在少年宮胡建老師那練毛筆字,經他推介,爲兒子買練習毛筆書法的書籍來過,僅此一次,卻印象頗深:小、舊、靜、雅、墨。

記得這書店名取得充滿文化:“文翰書店”。邁上臺階,一位五十多歲留着長髮的男子(後來得知他是樂山的書法界人士王曉莊先生,這家書店的老闆)正和幾位年齡不一的人在悠閒地交談着,看到有顧客到來,他慈祥地看我一眼,然後問:需要什麼?報了書名後,他又緩緩站起身,從有點雜亂擁擠的書架上取下那一套厚厚的精裝書來遞給我說:“36元”。以爲聽錯了,我愣了一下,這裏面有八本呢!我重複問一遍“多少呢?”,他還是輕聲說:“36元。”

環顧四周書籍,發現其它書店買不到的文學、藝術、人文、歷史、樂山軼事稀奇書,這裏好像能尋到,只是書的陳色不好,沒有新華書店書那樣嶄新光潔。可能是面積不夠,不光書架上擠滿了書,而且桌子上、凳子上、平臺上也歪斜地躺着一堆一堆的書,牆上掛着幾幅書法作品,字跡瀟灑剛勁、古樸自在,落款:王曉莊(那時不知道作者是誰)。側耳一聽,這幾個人可不是隨便在閒聊,而是談論嘉州畫派的一些畫家、書法家、畫作、書法作品,由此可以推測這些人肯定是愛書法繪畫藝術者。自然這老闆也在我的心裏提升了形象,不是一般的書商,這書店定有來頭和自身的存在價值。

十幾年前匆匆幾分鐘於小書店的駐足,十幾年後的今天留在心底的感覺還是那樣清晰醇厚,就像一位載着嘉州文化的老者在召喚你的記憶。

帶着昔日印象,再次走近這家書店,臺階還是從左右兩邊上去;招牌還是那樣不顯眼,只是沒有了“文翰”而變成“小屋裏,獨立書店”,店名字跡清秀,沒有灑脫古樸味,像一位小家碧玉的姑娘,登不上大雅之堂;店門還是兩扇舊門,上半部兩塊玻璃,下半部兩塊木板,四周再加上兩個門框,斑斑點點,緊閉雙門,要不是門上掛了一塊小木牌寫着:營業中,open,我還以爲今天不營業;門面牆還是灰色的水泥,深淺不一;推開門進去,隨便一看,桌子、凳子、書架、陳設還是那樣陳舊,沒有原先的老闆,只有一位戴着黑框眼鏡大學生模樣的文靜妹妹坐在桌前,我們的進來沒有沒有引起她多大的興趣,還是那樣坐着,看了我們幾眼沒有招呼我們。同學有興致,拿出手機說照幾張照片,我這才慢慢發現這裏原來增添了許多與以前不一樣的小主題:回到樂山、舊時光、愛書的人終會相遇、明信片、低語,姑娘桌上擺着一則用紅筆寫的廣告:七夕節買書優惠,送六張明信片。一一照下這些,感覺她似乎變了,從一個充滿書卷藝術味的大家閨秀變成一個缺少城府的俗家少女,既沒有文更沒有翰。再看擺放的書籍,有當今小說、雜誌、關於樂山各類書籍、文史資料,大部門是賣的。有幾個書架上翻卷的書是供大家免費閱讀的.,咋一瀏覽,內容更適合年輕人,對於五十歲的我來說,興致不大。兩旁的兩間屋子掩着,偶爾傳出幾聲微弱的說話聲,這裏就是喝水看書與友獨處閒聊之處。屋子還是這屋子,那種大雅和文翰卻消失了,一陣失落的遺憾包裹着自己。

不過,轉而一想,既然受同學提議來了,況且我們本身就不是來看書的,還是坐坐吧。

於是我們問看店妹妹是否有位置,她的回答讓我們有點失望,我們兩個無奈對望一眼說:只有離開另尋他處了。正當我準備離開時,屋裏出來三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說要離開了,趁機趕緊進去佔領這間屋子。我們分別喝了兩杯檸檬冰水,三十五元。可能店主想繼續保持這份舊,沒有桌吧,我們的杯子就在三根老舊的長條木凳上,兩張三人沙發凹凹凸不平,年代長久,坐下去軟軟的,可能要塌地的感覺,屋子裏的書啊、雜物啊凌亂擺着。還好,她確實安靜的出奇,是個會友、閒談之處,安靜中能讓你輕鬆愜意,坐在這裏你不會擔心有人來打擾。接下來我們就從同學的學術談起,然後跨到工作、家庭、子女、自己見聞等。可能我們的談話很投入,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走出小屋,失落減輕了些,可能記憶中的小、舊、靜還依然留着吧。

第二天,恰巧遇到教過的一位學生,她正好一直住在小屋旁,和她說起現在的小屋,我們都有同感。後來,她說:這小屋是王曉莊先生的住家屋,因爲他生病忙不過來,暫時轉給一個在商業銀行上班的叫武葉的年輕人,轉讓時曉莊先生要求保存原來的風格,可後來年輕人自己沒時間,就廉價請高校的學生幫看書店,自然書店的內容和經營目的就改變了,這令曉莊先生大爲不滿,準備到期還收回來繼續經營。

這番話讓我欣慰,又充滿了期待。

某一天,我一定還會再來,但願能找回最初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