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情結隨筆散文

在一次通訊員培訓會上,我與《烏蘭察布日報》的一位編輯老師相識,她親切地稱我爲老通訊員,當時我心裏真似吃了蜂蜜一樣的甜。

永遠的情結隨筆散文

是啊,葉綠不忘根,飛鳥戀天空。回顧自己由一個業餘撰稿人成爲一個專業新聞工作者的歷程,不能不說我與《烏蘭察布日報》有着不解緣,不了情。

未接觸《烏蘭察布日報》前,我的投稿生涯只見播種不見收穫。失敗之餘,竟出生一種心灰意懶的心緒來。對此,深知內情的朋友爲我指點迷津,向《烏蘭察布日報》投稿。在抱着試試看心理的支配下,我投出了幾份文稿。以後的日子裏,陽光遲緩而凝重,人也冷漠而多變。百無聊懶的一箇中午,朋友急匆匆地跑來問我:“看見了嗎?”我詫異:“看見了什麼?”接着,他便從衣兜裏掏出一張1995年的《烏蘭察布日報》,指着一篇新聞報道說:“看,你的稿子上報了。”我將信將疑,順着他手指的地方看去,果然,油墨香的報紙上,清晰地印着我的“拙作”。於是乎,我瘋狂似地歡呼、跳躍。那驚喜、那欣慰,真正非言語所能形容也。其實,在心裏,我十分感謝《烏蘭察布日報》的成全,十分感謝報社編輯爲我的第一篇不成熟稿件送行!是它,也是他(她),幫我敲開了從事新聞事業的大門。

之後,筆如脫繮的的野馬,一發而不可收。幾年來,《烏蘭察布日報》從小報辦到大報,都留下了我深深淺淺的足跡。

鑑於我在《烏蘭察布日報》常發稿的緣由,1999年我被借調到察右前旗記者站工作,從此,我走上了從事新聞工作的道路。2001年記者站撤銷,《察右前旗報》恢復,我又被調入報社工作。所謂的調入,也就是掙着幾百元的.微薄工資,但我並沒有因此而懈怠,相反我任勞任怨,盡職盡責。對內,辦好旗委機關報;對外,搞好新聞外宣工作。2002年,在第四屆烏蘭察布市新聞稿評選中,我採寫的通訊《紅衛路有位“活雷鋒”》被評爲三等獎。2003年“非典”期間,我冒着隨時被病毒傳染的危險,走進旗醫院,採訪抗戰在“非典”一線的醫護人員,寫出《凌寒鬥霜花更豔》新聞稿刊發在《烏蘭察布日報》,鼓舞了士氣,受到了旗政府“弘揚抗非精神,服務工作大局”的表彰。2006年,我與人聯合採寫的《察右前旗工業園區成爲農民聚寶盆》一稿在《光明日報》刊發,這是我的新聞稿第一次上了國家級報紙,不消說,其間離不開《烏蘭察布日報》的扶持培育。

因爲搞新聞工作的出色成績,2007年,我的工作關係正式進入旗報社,企盼已久的心終於得到了歸屬。同年,在第五屆烏蘭察布市新聞稿評選中,我採寫的言論《延伸產業鏈條大有作爲》被評爲三等獎。2008年、2009年我分別被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烏蘭察布市第二屆十佳新聞通訊員”稱號、全市“百名記者下基層先進個人”稱號。2010年,我被組織任命爲旗報社社長,主持報社全盤工作。2011年我採寫的新聞通訊《心繫鄉村謀共富》被市委組織部、宣傳部評爲“烏蘭察布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徵文活動優秀獎”。2013年我採寫的新聞通訊《創新?突破?發展》被烏蘭察布日報評爲“興泰杯”頭條新聞大賽三等獎。同年我被市日報社聘爲“特約記者”。2014年,我拍攝的基層教學能手圖片新聞上了《內蒙古日報》頭版二條。我採寫的《李明玲回家探親不忘爲家鄉美容》的新聞稿,上了《內蒙古日報》社會新聞版頭條。歸根結底,所有這些進步,都拜《烏蘭察布日報》所賜。如果說沒有《烏蘭察布日報》這片天地,我真不敢想象我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總之,我選擇了你,你選擇了我,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冥冥中的安排吧。

歲月如梭,屈指算來,我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已整整22年矣,這其中大半感情是緣於《烏蘭察布日報》的激勵,不知不覺中《烏蘭察布日報》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

回首來路,可以說《烏蘭察布日報》是我從事新聞的沃土,沒有這片園地,沒有園地裏辛勤工作的園丁們,我是斷然不會走上新聞之路的。更進一步講,是《烏蘭察布日報》改變了我的命運,成就了我的人生。真的,感謝《烏蘭察布日報》,你是大地,我是種子。你是天空,我是小鳥。你是樹根,我是綠葉。你早已是我心中的繆斯膜拜的神。

如今,因爲職業的關係,我對《烏蘭察布日報》的依戀、熱愛之情與日俱增。每日一份《烏蘭察布日報》捧在手裏,或看自己不久前投出的文稿是否刊出,編者是如何修改的,自己又該怎樣改進;或看哪個旗縣市有什麼新聞,誰寫的?好在哪裏……看着看着,我的整個身心就“沉”了下去,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感覺無比的快樂和溫馨……

三百六十行,我選擇了新聞這一行,是沾了《烏蘭察布日報》的光了。爲此,我會永遠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握緊手中這管筆,繼續前行!

哦,《烏蘭察布日報》——我心中永遠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