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頭銜擡高自己-優美散文

我讀了樑衡先生的一篇短文《享受豈能是頭銜》,感到很是痛快,忍不住順着這個話題也說上幾句。

別用頭銜擡高自己-優美散文

樑衡先生批評的是某些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把這“津貼”當作終身誇耀的資本,動不動就掛在嘴邊,印之名片,顯於報章,生怕人家不知道。樑衡先生認爲,“區區津貼,念念不忘,也要挪做虛名,非知識精英之所爲。”最有趣的是,他還舉了個事例揶揄今日某些“知識精英”:自己當年在基層當記者,縣裏重才,每逢重大節日特批給一些老教師享受二斤豬肉的供應,“但我從未聽到過哪個教師自我介紹:享受豬肉二斤。”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我也見過或聽過不少。這個概念到底有多重的分量,身在“草叢”的我是弄不明白的。以前,當然也對這種頭銜刮目相看,肅然起敬。直到後來,看到當年的同行當中,有人年紀比咱長了不少,曬出來的業績卻似乎連咱都不如,居然也享受了這個待遇,於是崇敬之情下來了,自信之心倒是上去了。

樑衡先生是見多識廣的名家,自然有相當的權威性。現在,由他來揭開虛名的蓋子,當然很有說服力,也讓我原先的某些認識得到了證實。而“享受豬肉二斤”的妙喻,則讓人忍俊不禁,又覺得意味深長。

由此想到,類似的現象還有不少。比如:某些專業技術人員在介紹自己的職稱時,非得加上“國家”兩個字,於是一亮身份就是“國家一級XX家”“國家二級XX師”“國家三級XX員”,看起來硬是比別的專業技術人員更有來頭。其實,職稱本來只是個普通的稱呼而已,這些行業和其他行業的職稱評審相比,並無特別難能可貴之處,都是由相應的機構分級評審,正式的稱呼當中也不見“國家”二字。要說的話,大家的職稱都是由相應機構代表國家評定的,不可能是自封的。大家知道,新聞採編系列的中級職稱,分別叫“記者”“編輯”,由此,我曾和新聞界擁有中級職稱的同仁們開玩笑:你們怎麼就這麼低調――按某些人的做法,完全可以自我介紹爲“國家記者”“國家編輯”嘛,這樣聽起來多響亮!

還有的人,則把某些實在談不上什麼技術含量的榮譽稱號隨身攜帶,每逢有機會在公共場合或報章露臉,必先隆重羅列一番。我一直認爲,當今是獎項氾濫的時代,同行中人,哪個不知道某些“榮譽”是怎麼回事?有時出於某種需要,評了就評了,但千萬別太自以爲是就行,更別誤認爲自己拿了個紅本子就真是本行業最優秀的了,那可是要鬧笑話的。不信你看看,誰的抽屜裏沒有證書呢?

你看,區區一個職稱,人家就要故弄玄虛,搞出這麼大的“譜”來;一個“排排坐,分果果”式的“榮譽”,也要煞有介事拿來唬人。由此看來,樑衡先生所說的`那些基層教師是多麼實在,那可是物質匱乏年代的二斤豬肉呀,換了我們現在所見的某些人,非把別人的大把口水誘出來不可,不但要見人就說,恐怕還要突出強調享受的是“豬的豬肉二斤”呢!

成天把虛名掛在嘴上,變着法子把尋常稱呼整出不一般的調來,除了其人嚮往虛榮或實在沒見過什麼世面,還和人們“認人”的思維有關。對許多人來說,認識別人看什麼?主要還是看頭銜。我們太相信頭銜了,一看“來頭大”,就不由自主地奉若神明;如果沒有那些“高大上”的頭銜,則往往不把其人當回事。這和古人只看衣冠不看人是一回事。社會發展到今天,衣冠已很容易混淆了,於是,某些人轉而把心思花在包裝頭銜上。

本來,人家借個虛名顯擺一下,博得幾句讚美,混個上席坐坐,我們儘可一笑了之,別把他當回事就行了。可現在看來,這事似乎還不是這麼簡單。揚雄說:“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你看,披着虎皮的羊,骨子裏還是看到草就高興,看到豺狼就害怕,人家還是心虛的。現在,那些欺世盜名者,卻仗着自制的虎皮,真把自己當老虎,目空一切,或帶壞風氣,或趁機牟利。面對別有用心者,爲了讓社會多幾分真實,讓世人多幾分清醒,我想,像樑衡先生那樣適時扒下他們的虎皮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