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優美散文

遠去優美散文1

我想,我和你,大概已經隔了一個世紀。我只能看着歲月遠去,你遠去,美好的時光遠去,心遠去。人這一生,大概是看着各種人來到你身旁,又遠去的過程。這過程中,太無奈,太捨不得,終歸是遠去了。我看不夠,聽不夠,想不過,但最後還是坦然了些。因爲四處碰壁,棱角也被磨的死心塌地了。沒有力氣再抓住希望的手了。

遠去優美散文

每一個人都和自己極少的世界奮鬥着,像一場無休無止的鬥爭。但大家的生命都是一樣的,關鍵在於你怎麼去利用剩下的寶貴生命,用它去看一場最美的風景。只有你真正理解,努力的去珍惜,你的生命纔是有價值的的存在,是可以稱爲有“靈魂”的生命。

奔跑的不要那麼快,如果你回頭,有人一直在原點等你。也許,哪一處風景,便是他盛開過的痕跡。

生命逝去,但你來過,我也來過,哪一處風景,是笑容盛開的痕跡?

現在,我已經逐漸向着不同的方向遠去,遠去的花,看不見了。

近處的花,是不是哪一天我也會離你遠去呢?

遠去優美散文2

一陣秋雨飄灑江城,天空蔚藍,陽光明媚,大地清新,氣爽無塵;遠觀近望大武漢,樓閣清明,格外光鮮,青山擁黛綠,湖水忖湛藍。車行東湖湖心路,樹木飄飛,城市朦朧,漸行漸遠,走在這條路,心繫在飛揚,飄過的是遠離塵世的淡泊雲煙,走過的是遠離繁華嘈雜的思舊思靜。我隨車的奔馳,離城遠去了;我隨山的逶迤,也離家更近了。透過窗櫺看到的只有一望無際的起伏山地和隱約村落,整個美麗、整個心路、整個舊事纏綿,有種牽掛落寞;此時心境、此刻思維、此段追憶盪滌,有種記憶釋懷,“一曲笙簫淡去,往事悠憂,簫聲如夢,夢裏尋春來”。穿梭城市間,不是獨行人。流年淡淡飄遠了的記憶,歲月又漫漫輪迴拉起…

遠去是人間最美。當記憶擱淺在雨後復斜陽城市,在風和日麗的季節,一切的寂寞牽掛回朔心頭,一切歡笑憂傷成其片片。不知是夢靨還是幻影,那遠去的畫面在眼前慢慢散開。學生時代的我們想上躺省城,準備好幾個月,坐躺車要顛簸五六小時,那心中的憧憬與撒氣相抵,回家還炫耀多日。經年之後,我們再睜開佈滿滄桑的雙眼,是否還能看得見曾經都市裏的漢味熱鬧、直率自信的火辣。燃燒歲月,歷練成熟這一代人啊,又能與誰一起分享到我們那個時期到處都有的熟悉古色城池、名揚華夏漢正街?剛步工作之門的我們跑躺武漢,也是熱衷於少有的漢吃,掏出藏在表袋裏的毛角,買碗六渡橋的熱乾麪和鬍子酒津津有味豪吃,來份武漢火車站的豆皮和牛肉拉麪細細品味,新與舊比照,不亞於光臨雅座湖錦和豔陽天,不猻色於東湖賓館和香格里拉。遠去的雖然是昔日故事,銘心的也許是樸實浪漫,但那個純美怡然自得,那個留戀解讀人生!

正在陶醉之時,微風送來淡淡的荷花香,綠葉紅花雲舒曼卷,眸中浮現出那沉年踏青郊遊快樂光景。我在想,過去農村人油鹽依託的田園荷塘,現在進擺城市樓宇公園間,成爲閒情雅緻者觀賞休閒去地,那未必是一種時尚絕妙。風華雪月一季又一季的流光,踏着清淨一鄱又一鄱的遊人,被美麗多情東湖所吸引,叫紫氣升騰磨山所擁抱。風中的竊竊私語已隨風遠去,感懷的音符激起在耳畔迴盪。

遠去是人間最愛。約然紙上的流年映射出夢裏城市中的闖蕩身影,在悄然無聲的時候追讀而歌。我還記得那些爲供銷跑武漢、住漢辦的身邊奇人奇才趣事,只是那些帶來一方發展卻早已散落在天涯的人不知何處去找尋,或許只有回味中在追憶裏。曾經我們,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武漢三鎮來回穿梭,在大街小巷裏商阜茶館侃侃交談,人與人既是是競爭的對手,也是同在一個屋檐下好夥伴,沒有虛僞做作一起哭笑,沒有勢利交往一起打拼。搖曳滿目過往俊美的雲煙,一起在嬗變武漢隨波逐流;絢麗於五彩繽紛跨越,一起在多姿城市裏追逐夢想。迷情於青春繁雜的飄搖風雨,一起向人生的高度不斷登攀。那些屬於我們共同的記憶珍愛,難道隨潺潺流淌歲月長河就這樣消散飄遠了嗎?不會的,那人情真愛篆刻在一輩子之中,流淌於心河裏,也許某一天真情相遇。

遠去恍如一生追夢,消失了的只是歲月;遠行的是模糊記憶,留下的都是美麗。(舒展文)

遠去優美散文3

噹噹噹……

一陣敲門聲,我知道那是奶奶。我從作業中爬出來,起身去給奶奶開門。

“孫女啊,來喝杯牛奶”說完轉身離去。沒錯,就一句話,奶奶把所有想說的話都刪掉了,只留下這一句簡單的話語、

會考了,大堆的作業等着我與他們約會,學習的壓力令我忽略了奶奶的關愛。

奶奶年紀大了,嗓子越來越不好,說起話來沙啞的難聽。每次面對奶奶的叮囑,要麼愛答不理的,要麼輕描淡寫的“嗯”一聲敷衍了事。奶奶也不再說什麼,只是駝着背失望的離去,幾次回眸間看到奶奶中那佈滿老繭的手在臉上抹了幾下。是的,奶奶哭了。他的愛赤裸裸的被我踐踏了。

後來,奶奶的話越來越少,我們之間的交流也愈來愈少,我以爲奶奶不再愛我了。

冬天的夜——很冷。

我伴着反比例函數漸漸進入夢鄉,剛剛要睡着,隱約聽見門外有腳步聲。很輕,很輕。似乎怕打破這深夜的寧靜,腳步聲越來越近,終於停在了我的門前,一個黑影一到我牀前,把我的被往上蓋了蓋。我似乎可以聽到她微弱的呼吸,怕把我吵醒了吧,她是奶奶吧。然後拿起我的鬧鐘,把時間調慢了5分鐘,只爲我多睡一會。早上起來奶奶把一切都順準備好了,雖然晚起了5分鐘,但還是來得及。

我明白了。

也許奶奶每天晚上都來幫我蓋被,給我調鬧鐘,只不過我睡着了,沒有早點發現。

也許奶奶每天都比我睡得晚,比我起得早。

也許奶奶心裏有很多話想對我說,只不過……

我懂了。

那漸漸遠去的聲音,已轉化爲默默地關愛。

奶奶的聲音不再是沙啞的。而是帶有魔力的音符,它讓我和奶奶之間並的更加親密,它讓我學習更有動力,她是奶奶更加美麗。

噹噹噹……

”進來吧,奶奶‘

”孫女啊,來喝杯牛奶“

”謝謝奶奶,奶奶晚安,不用等我啦“

聲音,遠去了。

但愛,仍在。

遠去優美散文4

當你獨自一人穿着睡衣,站在陽臺上看着天邊夕陽橘色的光圈時,你的內心在想什麼?

當你獨自坐在咖啡廳,聽着悠揚的音樂,看着不遠處年輕的情侶並肩而行的時候,你的心在想什麼?

當你獨自一人眺望着遠處的山丘,看着雲朵在空中由南向北時,你的心在想什麼?

當你獨自一人開車夜行,聽着你最愛的那句歌詞的時候,你的心又在想什麼?

或許,我想多了,因爲你從未想過什麼。

你忙碌於工作疲於奔命的狀態,你糾結於晚上市場是否還有新鮮的蔬菜,你擔憂着孩子尚未完成的作業,你操心着先生時常晚歸的天數。

你已經有些應接不暇了,你的精力早已似被壓榨過的海綿,毫無蓬鬆彈性可言。你無暇去追尋那些曾經被你視爲畢生追求,而如今卻成爲了縹緲無意的夢想;你也無暇再去豔羨那些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你現在的眼中只有家庭,孩子,偶爾還有你的先生。

因爲,你結婚了。你同大多數人一樣,你的故事終止於‘王子和公主在衆人的祝福中,結婚了,然後一起過着幸福的生活’。可殊不知,王子和公主婚後卻過起了極爲瑣碎的生活。

當你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起,你認爲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很不幸,現實如同蛻皮的蛇,醜陋的讓人難以直視。你僅僅感受了一陣短暫的幸福生活。

然後,一切就開始急轉直下。慢慢地,一切開始變得習以爲常,變得索然無味。

不再去高檔的餐廳吃飯;不再幻想着開跑車在夜裏狂歡;不再抱有周遊世界的夢想;不再去做那些被定義爲瘋狂而不切實際的事情……因爲,老人告訴你,你成家了,有孩子了,要像個成熟的人;因爲,朋友告訴你,你得看緊自己的先生,因爲你的年齡大了;因爲,你的先生告訴你,我們都是老夫老妻了,還要那多形式感的東西幹什麼?因爲,在你的眼裏。婚姻生活就是平淡的。

平淡的似空氣,不可觸不可缺。

他們告訴你,時間久了,你們會形同親人。所以,你開始不避諱他了。不再有當初的羞澀,也不再有當初的難爲情。你當着他的面換衣服,當着他的面摳腳,甚至於,你連去衛生間也不關門了。因爲,你認爲,他是你的親人。他有權接受你所有的樣子。好的,不好的;美的,不美的。

當然,你也同樣要求他這樣做。你時不時的翻看他的手機,查看他的郵件,你指着他的臭襪子破口大罵,你披散着頭髮,穿着許久不換款式的睡衣,叫他混蛋。

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因爲,你們是親人。親人就應該接受你每日懶散的狀態,親人就應該包容你所有如同火山爆發的壞脾氣,親人就應該無時無刻不坦誠相見,親人就應該毫無隱私,毫不避諱……

在你眼裏,這就是婚姻。孩子燦爛的笑卻夾雜着聲嘶力竭的哭;先生按時拿回的薪水伴隨着永無止境的晚歸;每日的滿足感卻攜帶着一絲絲倦意。

你感慨。婚後的他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會爲你準備浪漫的情人節禮物;也不會像以往那樣,下班後約你去新開的餐廳吃飯;更不會再一起去看通宵的夜場電影了……但是,你也知道,這是正常的。因爲,你們結婚了。

其實,只有你覺得這是正常的。只有你覺得愛情遇到婚姻後,情人會變成親人。

愛情從未走遠。走遠的是你自己。婚姻並未改變愛情。改變的也只是你自己。

日日相見,不意味着應該失去關心;夜夜相伴,不意味着應該拒絕說“我愛你”;每日柴米油鹽,不意味着應該放棄夢想;每日鍋碗瓢盆,不意味着應該遺棄愛好……

你把自己曾今詩情畫意的生活過成了一句話的總結。你把自己曾今憧憬着的婚後生活變成了兵荒馬亂。你把所有的錯誤歸結於一句,婚姻生活本就是平淡的,時間久了,我們會變成親人。

沒錯,時間久了,你們會變成親人。會變成世界上最親的人。他會成爲你餃子裏的醋,銀耳粥裏的糖,杯子中的酒,和戒不掉的煙。但是,他永遠還是他,你永遠也是你。

你怎麼能將你和他融爲一個人。毫無隱私可言。你怎麼能自負的認爲,婚後沒有愛情。婚後,有玫瑰,有眼淚,有歡笑,婚後,有燭光晚餐,有夜場電影,有環遊世界。婚後,有愛情。

婚姻給了你愛,但是情卻走遠。平淡,是你掛在嘴邊的常用語;無聊,是你對這段時光的總結。

你是可悲的過客。因爲你不懂婚姻。你是失敗的經營者。你爲你不懂情調。

沒有人能手把手教會你生活,再好的故事也比不過你自己的親身經歷。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短暫不過彈指一瞬間。過的精彩也好,無趣也罷,全都出自於你這個畫家之手。如何在自己婚姻的畫布上動筆揮墨,是你自己應該掌握的技能。旁人無須多言。

而作爲旁觀者的我只想說:去看看遠處皚皚的雪山和蒼勁的松樹吧,去感受下花瓣飄落在水面的寂寥吧,去追尋你心底那份沉甸甸的渴望吧,去尋找那曾經熾熱,如今早已被封殺的愛情吧。

畢竟,愛在,情在,才爲愛情,愛情在,才爲婚姻。

遠去優美散文5

真的,記不清是怎樣的一個開始,所有企盼的日子便如期而至,所有充滿天真的訴說,都在四月汛期到來時讓我不知所措。

我無法拒絕遠方的邀約,如此濃郁的戀情,就已滲透我淳厚的沙灘、切入我的肌膚、流進我酣暢的脈搏。

這一場雨季來得很突然,以至於我尋找不到走向你的每一條小徑。如同停留在手指間的寂寞,無聲地融入季節的尾聲。

柔和的夜色一路走來,我怎麼也想不起月輝下的輕歌曼舞,是否源於你漸漸收攏的諾言?

遙望遠方美麗的山峯,我能感覺到那份巍峨與神聖、那份寬廣與博大、那份溫馨與親近,都是緣於曾經那份失落的溫存和無定的飄零,都是緣於那條生命的海洋和愛的純真。

如今,是誰緊握潮漲潮落的掌心,讓最初的哭泣在午夜擱淺?能夠讀懂你眼眸的語言,卻被一種渴望的飛翔擦拭得透亮,原本裸露的情節早已不再被陽光的沐浴所傳頌,洗滌思念的約定潺潺地流進等待的夢境。

一切都這不經意間,一切又彷彿都在意料之中。是爲了那遠去滿目金黃的風景,還是爲了迎接這初春的黃昏,我看見你眉宇間流淌的分明是一種絲絲的牽掛。

沒有人告訴我,大海飛濺的浪花,能否在這個季節,成爲黑夜中抵禦寒冷的火焰;也沒有人告訴我,重返水域會成爲我一生的追求。

爲何,爲何在這個寧靜的港灣,每一次海鷗的飛翔,總被遠去的琴聲蒙上一種誘惑、一種孤獨、一種無奈。

遠去優美散文6

一望無垠的田野到處是水汽瀰漫,綠色的水稻和綠色的樹冠、大路和遠山隱現在雲霧之中。赤腳的農人趕着拉車的牛奔向自家的田地,樹上響着布穀鳥和喜鵲的叫聲,田溝裏響着鄉間最美的青蛙的合唱……這就是我溫馨富庶的家園,這就是我如畫如詩的家鄉。

兒時的我就是在蛙聲中度過的。那此起彼伏的蛙聲是百聽不厭的生命潮聲,是久久不散的故鄉情結。

我的家在村邊的最北端,一條溪流從山那邊流經我家的後邊潺潺地流向遠方,不遠處是一大片肥沃的田地。聽奶奶說,嬰兒時我躺在搖籃裏,聽着那“呱呱呱……”的蛙鳴聲、潺潺的水流聲和母親哼着的催眠曲甜美地進入夢鄉。兒童時期,遇到下雨天的傍晚,我看到青蛙等小生靈爭先恐後地從洞穴裏,從田野裏,從溪流中蹦跳到了我家滿地雨水的庭院裏,蛙叫蟬鳴等各種動物的聲音宛若一曲大合奏,而蛙聲最爲嘹亮,最爲動聽,恰似這大合奏中的主旋律。每當這時我就和鄰居的小夥伴追逐着我們喜愛的青蛙,偶爾捉到一隻兩隻,我們就將它放在破舊的水缸裏,每天捉來小蟲放進水缸餵養着……

後來到離村較遠的中學讀書,農忙季節放假回家。冬末春初的時節,我們修挖田埂、插秧苗、長時期的彎腰勞作使腰身感到痠痛和疲乏,那飄逸的蛙聲就像大地親切的耳語,讓我們忘掉勞累,憧憬着春的希望。夏天我們在稻田裏拔草、施肥,一頂破草帽、舊竹笠擋不住如火的驕陽,那清亮的蛙聲就像入懷的清風安慰着我們,於是,我們擦一擦身上的汗水,腦海中閃現出秋天的金黃。稻子在蛙聲中成長,我們在蛙聲中勞作、生活和憧憬。勞動和幸福在一起,蛙聲和豐收緊相連。

最難以忘懷的是夜晚我們抓蛙吃蛙的情景。曾記得有一次,我們約好夜晚到田地裏去抓蛙,我們每人一隻手拿着加長了的手電筒,一隻手拿着捕捉青蛙的網具,腰間揹帶着一個小籮筐,剛走出村外,遠處的蛙鳴聲,在稻田的拔節聲中高亢嘹亮,走到田間,這邊蛙聲唱起,那邊蛙聲應和。我們一邊走在田埂上,一邊用手電小心翼翼地照來照去,一旦照到青蛙,它就“瞎”了眼,穩穩地趴在地上讓我們用捕具網住它。不出一個多小時,每人都裝了半籮筐的青蛙,我們滿載而歸,支起了竈火,烹熟了蛙肉,美吃了一頓鄉間豐盛的佳餚。爲此,也捱了父親的一頓咒罵,母親見此情景,用手摸着我們的頭,慈愛地說,農民是愛蛙的,農民真誠地呵護着青蛙,把對青蛙的傷害視爲與農民的本色格格不入的二流子行爲。我們認錯了,我想,我們是農民的兒女,農民的兒女是愛蛙的,蛙聲是我們最心醉的童謠和鄉謠。我暗暗發誓從此不抓蛙、不吃蛙了。

住進城市之後的我,常常見到田裏的青蛙可憐地晃悠在飯店招徠客人的'櫥窗裏,或是躺在餐桌的盤子裏,渾身塗滿橙紅的顏色。我也曾心寒過、憤然過,但終究擋不住香噴噴的蛙肉的誘惑,多次享用過它們健壯肥碩的肉體。

今年春天我回到了久違的故鄉,與兒時的夥伴喧鬧着吃過晚飯之後,不知咋地我竟提出到田間去聽取聲蛙的要求來,雖然他們都不願意,但拗不過我的再三請求,還是出於無奈何地同行了。然而,我們走了將近二個小時,卻聽不到昔日青蛙合唱的鄉音了,偶爾只聽到了幾聲清亮而悲壯的蛙鳴,我失望極了。他們告訴我,蛙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不但一些忘了本的農民捉了去換鈔票,連城裏人也成羣結隊下鄉捉蛙,晚上用鐵叉叉,燃了火把照,白天用蚯蚓釣,漲水用絲網網,任青蛙繁殖力再強也將厄運臨頭,瀕臨絕種,稻田裏的蟲任憑什麼農藥都治不住。聽到這些,我真悔怨我的吃蛙醜行了,我是農民的兒子,我不該違揹我兒時的誓言。我恨透了那些捕捉青蛙、宰殺青蛙和啖食青蛙的行爲。人類對青蛙等造物主造就的生命的肆虐,遲早會受到懲罰的。遠去的蛙聲,何時才能回覆原來如潮的聲響呢?

青蛙啊,你從蝌蚪開始,就吞食孑孓,終生堪稱害蟲的天敵,豐收的使者。你不辭辛勞,晝夜勤捕在苗叢草邊,害蟲聞聲喪膽,秧禾躬身致謝。青蛙是農民的歌手,農民是青蛙的知音,青蛙護衛着良田,田園是青蛙的樂園。青蛙爲了人類的生存奉獻自己的畢生,而人類的貪婪,卻不能善待青蛙,善待像青蛙一樣的地球上的生命。我們應該歉疚,我們都應該愛護環境,愛護生態,愛護青蛙,讓“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美好意境永駐人間。

遠去優美散文7

老家,有一種東西一直在誘惑着我,那就是柴竈烹飪出來的飯菜,它特別香,特別入味,總是勾起我的食慾。

我一直在想,爲什麼柴竈烹飪出來的食物與燃氣竈烹飪出來的食物味道不同呢?我一直沒有想明白,這到底是火候上的原因,還是我的主觀臆想。

祖母在城裏給我做飯。有一次,她說吃不慣電飯煲裏的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我已在城裏生活了將近十幾年,小時候柴竈煮出來的鍋巴飯久違了。那種香,米性中的那種勁道,電飯煲是煮不出來的。電飯煲只是把米和水加熱,飯是燜出來的。而柴竈,卻是燒出來的,鍋底會有一層厚厚的鍋巴,焦黃鬆脆,要是桌上有一碗小菜,吃起來那個香啊。

還有烹飪菜餚,同樣是柴竈好,特別是魚肉。我家老屋門前,有一條小溪,小時候我經常到溪裏捕魚,運氣好的時候,可以捕到二三斤的草魚、鰱魚。柴竈煮魚,非常好吃,放幾粒大蒜,稍許放些黃酒,猛火大煮,煮熟的魚塊又香又鮮,而且沒有腥味。而在城裏,我想吃魚,不敢買超過兩斤的大魚,如果大魚買回家,去腥方法用盡,但煮出來的魚仍然有腥味。還有豬肉,我會放許多調料,但如果讓我母親用柴竈來煮,她只放鹽和醬油和一瓢水,竈間猛添火,鍋裏“咕咕”作響,香氣四溢,讓人饞涎欲滴。用柴竈猛火煮出來的豬肉,不用放味精,仍然鮮味十足。

每隔半個月,我都會回一次老家。因爲老家有一份用柴竈烹飪出來的食物在等待我。特別是鍋巴飯,一想起它的香,就讓人忍不住舌底生津。

柴竈還有一個特點,來吃飯的人越多,燒的菜餚量越大,它的味道就越好。我們姐弟三人,我回老家,一家人坐滿一桌人。每次用柴竈煮飯菜,鄰居大嬸就會說:“香得像辦酒席一樣。”

現在,老家的一幢洋樓裏只住着父母兩人,雖然一樓置有柴竈,但父母兩人食量很小,大都用煤氣竈烹飪,柴竈只有我回家時纔會用。在老家,有不少農戶,這些年造起洋樓、別墅,他們爲了乾淨,索性淘汰了柴竈。

以前我們看到描寫農村的文章,說村子上空“炊煙裊裊”,如果再過些年,“炊煙裊裊”的景象將在經濟條件富裕的農村消失。從環保和保護森林方面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但對我們這一代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吃着柴竈飯長大的人來說,我們失去了一份好滋味,那是童年的味道。

遠去優美散文8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外婆買條魚來燒,頭不熟,尾巴焦,吃得囡囡哈哈笑。”這是一首流傳頗爲廣泛的童謠,雖然各個版本的字句會有所不同,但讀來都歡快親切,琅琅上口,引發出人的懷舊情緒。

童謠作爲文學形式的一種,主要由兒童口耳相傳,或由大人擬作。其特點是形式簡單,語言樸素,易於傳唱。現在四十歲左右的人,被稱作是唱着童謠長大的一代。童謠就像背景音樂,一曲童謠始出口,沉澱着的黑白記憶即刻便會鮮活起來。

夏夜,我睡在圓形的大竹匾裏,望着滿天的星斗,聽着一聲聲夏蟲啁啾。嘴裏唱着:“一個星,格倫登;二個星,掛油瓶;油瓶長,摜過樑;換把刀,刀無柄;換把秤,秤無砣;換面鑼,鑼無臍;換條被,被無角;換個小木篤。篤篤篤,篤到裏牀角,裏牀娘娘沒得忽(不在的意思)。早上頭圓子粥,中午頭魚加肉,夜快邊(晚上的意思)白菜蘿蔔大蜡燭。”雖然童謠的意思不甚了了,卻覺得特別順口好玩,唱着唱着星星晃晃悠悠起來,蟲子的輕唱也越來越遠了。夜色已深,耳邊傳來大人吆喝我回屋睡覺的聲音,又一個乘涼夜結束了。

在我的記憶中,最難忘的是外婆教我的一首童謠:“小姑娘,小打扮,蝴蝶結兒紅裙衫;一賣賣到徽州朝鳳山,徽州城裏留夜飯;白玉盅,象牙筷,白切豬頭醬油蘸,外加一碗韭菜炒雞蛋。”在物質匱乏的70年代,我幾乎是饞涎欲滴地學完這首童謠的。然而外婆說,這首童謠講的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女孩,即將被父母賣到他鄉,爺搖船,娘唱歌,給小女孩描述她將要去的是一個怎樣衣食無憂的地方。但小姑娘哪會想得到,此去骨肉分離,也許今生再難相見。小小一首童謠,竟承載了這樣沉重的歷史,包含了幾多無奈和辛酸。

還有一首童謠是到同學家辦“小小班”(相當於現在的學習小組),同學的父親教我唱的:“燈光燈光—滿屋子亮,娘在燈下—補衣裳,一針一線—兩手忙又忙,我穿衣裳忘不了娘。”這首童謠特別讓我感動,現在唱起這首童謠,還彷彿看見母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分,坐在煤油燈下,埋頭爲孩子縫補衣裳。燈的光亮把母親的影子拉得長長的,映在牆上。在我看來,這首語言樸素直白卻親切感人的童謠,與孟郊的《遊子吟》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着時間的流逝,很多的人和事物正在消逝,比如我的外婆,比如那些難忘的童謠。再過若干年,這些只在口中流傳而沒有正式記載的童謠,就會消失得乾乾淨淨。現在的孩子很少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童謠,等他們以後長大了,回憶起往事,背景音樂是否只有幾首流行歌曲呢?

遠去優美散文9

臘月二十七,漂泊的我再次回到了令我那魂牽夢繞的故鄉——郭家坡。

沿着親切的小路,踩着零碎的炮屑,來到了我塵封已久的家。庭院深深老屋空空,映入眼簾的盡是斑斑狼藉。倏忽間,我的心就到了零下,一種無法明言的惆悵頃刻便填滿了我胸膛那個叫左岸的地方。

望着斷壁殘垣,我只能落寞地在記憶的深處,一點點打撈着故鄉老院曾經擁有過的幸福……

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紅色年代,我們站在故鄉高牆四角的院落,飢腸咕咕卻精神無比,把歡歌笑語灑滿了故鄉的每個角落。記憶中的老屋,它是一堵抵禦風霜的城牆,是父親用他堅實的臂膀築成;記憶中的老屋,是一碗熱氣沸騰的荷包蛋,它是母親用她溫暖的懷抱做成。然今天的我,已是一個十足的浪子,遠離故鄉朋友,抱着我輕飄飄的夢想,投身於別人的城市,如無根的浮萍,四處漂泊。

那年,當我一個人病倒在雲南邊境的無人區時,望着死神猙獰面孔的我黯然淚下,我之所以流淚,不是怕自己死去,而是怕死在那千里之外遠離故鄉的黑土地上,無人收屍帶我魂歸故土。那一刻,我悲痛欲絕,我好想,好想回到我那遠去的故鄉啊!

看着灰遮塵掩的老屋,望着熟悉的傢什,我想起了滿頭銀髮裹着小腳總是一臉慈祥的祖母,想起了身強力壯曾如山般呵護過我的父親。而現在,他們早已棄我而去,更於老屋作別多年,長眠在了故鄉郭家坡的一隅。對着老屋,我多想說聲:時間啊,請等等,再等等吧!

每次歸鄉,我都一次次地暇想着把自己留下來,接過那根壓彎先人腰椎的扁擔,鋥亮父親生鏽的鏵犁,將僵化的黃土從新一坳坳翻耕,過那種《詩經》中“同我婦子,彼南畝”恬淡而平庸的幸福生活啊!但暇想畢竟是瞎想,二十年於紅塵滾打的我,早已有了城市的些許潔癖,無法將故鄉泥土吞噬下嚥。而我,終究是一隻風箏,故鄉,是牽着我柔弱靈魂的那根線。這個曾撒下我太多笑語的地方也蘊藏了我太多太多無法磨滅的記憶。

今夜,我又一次彳亍在它的身旁,小校的那棵合歡樹下,再也聽不見清脆的高歌聲。那個曾捉過迷藏打過沙包的操場裏,再也難以覓得那一個個熟悉的身影了,只剩一輪山月,將形單影薄的我冰涼地映照……時間啊,它多像一位鬼斧神刀的雕刻師,轉眼之間,就將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了!真情啊,爲什麼總是在我們失去以後才知曉,那純真的童趣與飛揚的激情也會隨着年輪而一同逝去,那最初的心,最真的夢不知何時,早已被歲月的車輪碾碎在了成長的途中。

期待中,除舊迎新的鞭炮終於開始了徹夜炸響,盞盞香燭在除夕夜中散發着溫馨吉祥的亮光,鑼鼓震盪着羣山,遠去的故鄉被妝扮得像一位待嫁的新娘,舉手投足間,處處都蘊藏着陣陣莫名的竊喜。

天南海北歸來的兄弟姐妹們,久別重逢齊聚一堂,點起了煙,斟滿了酒,訴說着那一段段往事與往事中永遠童真年少的我們。今夜,讓我們酣暢淋漓地喝吧,什麼也不用說,什麼也不用講。舉杯吧,我的哥,我的弟,我親愛的兄弟姐妹們,今夜,不醉不歸!就讓我們躺在故鄉香醇的酒碗裏,安然入睡吧!

離別的時針一刻刻逼近,在發小虎子的提議下,我們一起登上了心中那座神聖無比的山樑。

多年來,登樑踏樑一直是我心中一個小小的夙願。好多次,我都想在故鄉的山樑上好好走走看看,用心丈量下我與故鄉的距離。滿以爲自己是個不太在乎的人,直到登上樑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其實自己已經在乎的太多了!

我們徜徉於樑上,走走停停,說說看看,望着過去熟悉而今如此陌生的村落、溝壑……心卻像打碎了的調味瓶,五味雜陳。那清澈如泉眼的眸子裏,在也擠不出一滴透明的淚水了;那錦瑟年華中多少興奮的吼叫,而今卻只能用悽婉無奈的一笑不了而了了。歲月啊,多像自己的影子,當低下頭來仔細觀望時,我們竟難以置信,那就是自己茫然不知所措的投影。

虎子說,登高遠望,最能觸景生情,說不定你已經寫了首好詩了吧?我笑笑,對他說,我已經很久沒有寫我的蹩腳詩了,我不是詩人,以前不是,現在不是,以後也一定不會是了吧,我想。

站在西樑頭上,踩着初春萌動的藨草,望着被翻修一新的古廟與古廟中幾棵森嚴的松柏,我想起了顧城的一句詩:“我非稗草,常枯常榮。我非老廟,千古無情。”

我擡頭向天,空茫的蒼穹下,一隻無名鳥從空中掠過,鏽跡斑斑的陽光潑了一地。我迷失了,記憶中故鄉的天空總是纖雲弄巧,明媚的陽光總是將它一再地鋪陳,流淌……

而我,終究是要走了,再次遠離故鄉,依舊抱着我輕飄飄的夢想,穿梭於別人的城市。揮揮手,我將單薄的背影投給了故鄉,故鄉的羣山卻將我反襯的一小在小,我愈走逾遠,地平線上,我的身影,變成了一個長長的歎號!

遠去優美散文10

歷史上,唐貞觀年間皇帝離宮至少有四處:即麟遊的九成宮、終南山的翠微宮、周至的仙遊宮,同官的玉華宮。玉華宮建設最晚,但規模大,風景美麗,列爲四大行宮之首。儘管如此,說起來有點愧疚,我在銅川生活 了三十多年,竟沒有去過玉華宮。在一個深秋初冬的暖陽裏,我莫名地有一種想目睹其風采的衝動。車子在金鎖關前沿通往甘、寧方向拐了個彎,轉眼就到了大唐帝國的皇家園林;玉華宮。

玉華宮從興建到衰亡, 經歷了仁智宮、玉華宮、玉華寺三個階段, 歷時近六十年的輝煌。

嚴格地說,玉華宮是唐高宗李世民所選址,高祖李淵下令修建的行宮。玉華宮地處喬山支脈,坐落在子午嶺南端的谷地中,北依陝北黃土高原, 南窺渭水長安。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和交通要衝。大唐初期,北部突厥力量強大, 經常沿北方幹道或秦直道入侵,有時又從子午嶺兩側的涇、洛河谷進犯,穿過唐雍州宜君,沿石泉河、沮河西南下,過關中腹地,抵東渭橋,直逼京師。爲解除突厥族的威脅, 高祖就於武德七年在“ 直道” 與“幹道”中間的玉華山,修築了前哨陣所“仁智宮” 。據記載,仁智宮五月動工,六月建成,高祖在這一年先後四次到達仁智宮,在這裏處理軍國大事,玉華宮一度成爲這位皇帝的離宮。

李世民繼位後,開闢了著名的貞觀之治,這所前哨離宮也就失去了其軍事價值。於是,李世民便開始在這裏興建行宮。大唐應該感謝前隋爲他們留下了閻氏父子。祖籍西安臨潼的閻氏父子是工程世家和繪畫藝術世家,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其父閻毗北周時爲駙馬,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弟閻立本後來設計了世界上最宏偉最華麗最大氣的大明宮,主持修築唐長安城外郭和城樓等。對工藝、繪畫造詣頗深,曾主持設計帝后所用服飾。兄閻立德官至工部尚書,爲李世民設計了微翠、玉華宮兩宮,並督建了雄偉的昭陵。玉華宮雖然毀於戰火,僅從古建遺址就不難判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之家,園林必然是吸天下之奇景,納地上之奇觀,石橋、廊亭僅爲點綴,其奢華之景物是可比擬的。北京的頤和園,河北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例證。儘管後人無法想象玉華宮遠去的景緻,但發生在這裏的故事 卻是不可抹去了。

由於玉華山地處渭北與陝北的結合部,自然景觀以雄秀、奇麗、清幽爲特徵,羣山環繞,峯巒疊嶂,林木競秀,飛瀑長瀉,年平均氣溫比西安低攝氏10-12度,素有“夏有寒泉地無大暑”之美稱,是避暑、療養、狩獵的好去處。武德七年,李淵帶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來到當時的仁智宮避暑狩獵,留在長安的太子李建成認爲時機成熟,便密令慶州督府楊文幹謀反,想趁機篡位。李淵得到密報後,令李世民發兵平叛,臨行前曾許諾,等他勝利歸來立其爲太子。可當李世民凱旋後,李淵在大臣的求情下原諒了李建成,從此父子心結芥蒂,也爲後來的“玄武門”之變埋下了禍根。這次事件,與千年後發生在千里之外的承德避暑山莊的事件有着驚人的相似,都是爲爭皇位而腥風血雨。可見,帝王的離宮雖遠離都市的喧囂,仍被刀光劍影的陰森恐怖籠罩。

李世民繼位後,下詔將仁智宮擴建爲玉華宮,建築大師閻立德奉命設計督建。這位傑出的建築大師,將玉華山旖旎的山水用石橋、廊道巧到天成地連接起來,再輔助於宏偉的宮殿建築,造就了大唐帝國著名的皇家林苑。始初,李世民是想把這裏建成父親頤養天年的場所。無奈,這位退休皇帝不領這份孝心,拒絕隨他避暑。李世民念父親年事已高,不宜鞍馬勞頓,就在長安都城北爲父親另造休養地;永安宮,也就是後來的大明宮。可父親卻帶着一生的遺憾早早離去了。於是,玉華宮就成了李世民晚年重要的活動場所。

皇帝的離宮儘管美景如畫,但畢竟是皇家禁苑,普通百姓是難以涉足的。只因一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所皇帝離宮的用途;也因這個人的到來,使躲藏在深山之中的避暑勝地飄起了嫋嫋香菸,響起了朗朗的誦經聲;正因這個人的到來,開放了這座宮殿的大門,迎來了日本、朝鮮等國的高僧。

這個人便是唐玄奘。玄奘,河南偃師人,是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玄奘於公元628年自長安西行,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公元645年回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儀式。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在中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玄奘還應唐太宗的囑託,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自唐代以來,他不畏艱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廣爲流傳。明代小說 家吳承恩在此基礎上寫成了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遊記》。我無法判斷玄奘是否是第一個出國留學的僧人,但他歷經磨難不遠萬里從西方取回佛學經典 卻是事實。唐初的幾位皇帝都信奉佛典,太宗李世民稱玄奘爲“御弟”,可見他對佛學敬仰之深。暮年的太宗皇帝在玉華宮休養,便把這位高僧請到這裏休養譯經。到了高宗永徽年間,十分崇信佛學的李治皇帝更是玄奘器重有加,准許帶門徒移居玉華宮翻譯印度佛經,並改玉華宮爲玉華寺。於是,這座大唐最豪華的皇帝離宮就成了一座寺院。玄奘在玉華寺住了四年,幽幽青燈伴着譯者枯槁的面容,譯完了長達20萬字的輝煌大典《大若般經》,終因勞累過度精力殆盡,於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圓寂於玉華寺肅成院。

玄奘的到來把玉華寺推向了更高的地位。在譯經期間,佛界名流彙集玉華寺,在國內外佛學界影響極爲深遠。他們都把玉華寺看成世界上又一處佛門聖地,國外不少高僧紛紛來玉華寺求學。史載,前來玉華寺求學的海外高僧有日本佛教法相宗的第一代傳人道昭、第二代傳人智通和智垸等。日本的法相宗,在日本佛教中,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學派,它就誕生於唐時的玉華寺,其祖爲玄奘。玄奘先後譯出瑜伽學系“一本十支”各論後,在玉華寺與窺基和尚合作,糅譯了《成唯識論》。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對該宗典競作註疏,加以發揮,特別是窺基尤爲突出。直經爲玄奘所傳,大家融會貫通,各抒己見,爲法相宗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日本法相宗之祖爲玄奘、宗爲窺基。同時,朝鮮佛教的代表人物元曉、圓測兩人都是玄奘的門人和學生。

玄奘去佛祖之地印度留學取經,在這西北偏僻一隅譯經講佛,吸引了周邊國家的高僧紛沓而至,我猜測,這也許是第一批來銅川留學之人,由此我又想起秦嶺山下從西域來中原傳經講佛的鳩摩羅什。這位龜滋國的王室成員甘願放棄繁華安逸的生活,走上了一條枯燥的傳經播佛,教化子民,普渡衆生的道路,與青山、溪水、草堂、大漠、烈風爲伴,理想是何等的高遠,歷史雖過千年,高僧已去久遠,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前赴後繼,佛學經典也盛傳不息,可子民到底受到了什麼樣的教育,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皇家禁苑與傳佛譯經之地,老百姓記住的絕對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