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隨筆

今年的3月20日,與數位朋友、同事一道,走馮村、七勘嶺、金嶺洞、牛欄坪。這條路線,雖排不上皖南古道十甲之列,但其文化底蘊、自然風景則算得上筆者所走古道之上乘:你想,1100餘年古村落,雖經歲月風雨侵蝕,風韻依然;千畝油花如海如洋;穿越1500餘米大山的人工隧洞,深深烙印着一個時代的印記,如今縱深穿入,伸手不見五指,卻有驚無險;俗有江南小內蒙之稱的牛欄坪千畝大草原矗立於海拔近千米的丘陵之巔,又將給予人們多少奇思遐想……

遊記隨筆

這樣的線路,近在咫尺,對於我們這些好驢一族,怎能不往一遊?!

馮村——一個具有渾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村落

早上8點乘績溪車到浩寨,徒步馮村,遊覽古村落。

感悟馮村歷史人文的厚重美。馮村,績溪嶺北四大古村落之一,尤其對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慕名已久。資料顯示:馮村始建於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150多年曆史。相傳公元865年,歙州刺史馮子華長子馮延普路過這裏,愛其山明水秀,遂築室定居,以姓冠村。建村後,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有馮硅、馮雲龍登科及第。明代,馮村更是名人迭出。據清嘉慶《績溪縣誌》載:“有明一代,馮村列入科第行列的有5人,而列入仕宦行列的有14人之多。”清代,又有馮端光、馮朝元、馮端本、馮汝騏、馮熔等人榮登進士……

馮村不僅人才輩出,而且崇德尚禮。 如馮熔,考取明成化戊戌科(1478)進士後,被朝廷任命爲神州府推官,在職期間爲政有聲,又被朝廷提升爲兵部車駕司主事。一次,他奉命前往陝西主持交換馬匹,由於精打細算,爲朝廷節省了不少銀兩。馮熔奉公廉潔,將所剩的銀兩如數退還國庫,深得好評。後來,馮熔告老還鄉,其子馮館爲了孝敬父母,亦乞求朝廷准予回鄉盡孝。他在馮村居家30多年,期間官方多次舉薦,請他出山,他都婉言辭謝再也沒有走進官府一步。馮熔父子的一舉一動,爲馮氏家族樹立了榜樣。此後的馮德望、馮尚志、馮科、馮哲等人身居官宦,都能克己奉公,政績名傳,爲馮氏家族爭得了榮譽。馮氏族人爲激勵後人效仿學習,於是便將馮氏父子居住的租屋冠名爲“臨清堂”,並規定以後重要宅第都應臨溪而建,寓意爲盼族中後人不論爲民、爲官,皆以溪流之清徹,清清白白行事,端端正正做人。兄弟應友愛相尊,妯娌要和睦相處,鄰里要互敬互愛……

臨賞馮村水口文化之氣韻美。我們從浩寨逆槐溪水西上約1公里左右,到達馮村水口處。面東而立,左右兩峯對峙,左峯名曰獅子峯,右峯名日象麓山,自然形成一個袋狀環抱,稱爲獅象把門。而轉過身來,目光跳過村莊亦有兩座山峯稱爲龜蛇二將,南稱龜墩,北曰蛇形。整個村子東南西北四隅鍾靈,如屏環抱,人住其中,定當寧靜安詳,福壽雙全。

目光收回到村子水口,在臨近村口處有一方形如圓月的巨大人工池塘,塘邊是一座拱橋,其橋下單孔爲全村之水的流出之處,寓兜水聚財之意。如今塘中魚翔淺底,白毛浮水,一派生機。池塘東向有如星般佈局的七口人工小池塘,組成一幅“七星趕月”的吉祥畫面。在獅子峯麓,槐溪壩上,古木參天,鬱鬱蔥蔥。這便是氤氳葳蕤、聚風藏氣的水口林了。

我們臨賞着馮村水口自然與人工組合成的這幅優美畫卷,便可清晰的體味出古代徽州人在質樸的自然觀念支配下,爲了滿足某種心理上的需求與願望所生髮出的一種物化實踐所創造的人文美感……

覽觀馮村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境美。走進村中,槐溪水由西向東穿村而過,將整個村莊分割成南北相望的水街。槐溪,清澈如玉帶,溪水之上十餘座石橋,造型豐富,或直或拱,座座輕盈枕水。衆橋之中尤以龍門橋別具一格,它建於兩山夾峙一水中流之間,橋下溪牀有一石砍,溪水下瀉至石砍便形成一處跌水,跌水下衝又遇一巨石橫亙,下衝之水遇此石的阻擋,銀浪翻卷,從石旁奪路而下,洶涌奔騰,氣勢可觀。

溪水兩邊的曲岸之上,是寬敞的石板村道,村街道旁便是清一色的高大徽派建築,白牆、黛瓦、馬頭牆倒映水中,寫意出一幅優美的水墨畫。

衆多人家千百年來就在溪邊枕水而居,於是家家門前都有石凳、石椅,有的還有精緻的“美人靠”,更爲別緻的是溪岸上都插石爲階直通水面,以便村民洗涮上下,這樣懸空插挑的石階,可謂別具一格。

品鑑馮村物態文化的莊重、氣派、雄渾美。古代文明的創造與傳承,往往是以物化的形式再現出來的。馮村璀璨輝煌的歷史文化、人文功績,通過現存的府第與牌坊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徽州牌坊多,馮村也不例外。從浩寨入馮村,距古村一里多地,即見一座石牌坊孤伶伶地立在村口的一片新房當中。這是一座四柱三門五樓的石牌坊,通體用花崗岩雕琢而成,故雖經歷千百年的風雨侵蝕,卻依然完好,坊上祥雲走獸雕工精細,牌坊正面略顯模糊的“恩榮”二字以及背面“大夫弟”三字,彰顯着它當年的榮耀身份。

村中除了村口的大夫坊外,還有石坊4座,其中位於水街中段,南北朝向,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進士弟坊,堪稱是古徽州牌坊建築中的上乘之作。這座石坊四柱三門五樓,仿木結構,歇山式樓頂,通體爲花崗岩石雕鑿而成。明間上部有豎式“恩榮”匾,花板中書有“進士第”三字。樑枋採用浮雕工藝,鐫刻雙龍戲珠、祥雲織錦、鴻鵠騰飛、駿馬馳騁、麒麟降福、平安如意等精美圖案。

馮村古建築保護完整,村落依然保持着滄桑古韻。歷史上有皇賜名門府第8幢,依然完好的依次排列在槐溪兩岸。它們是:大夫第、協政第、刺史第、大樹第、州牧第、五馬第、進士第、州司馬第等。這些府第的建築規格都比較高,用材、做工都比較講究。如刺史第,坐北朝南,硬山屋頂,開間、進深各五間。大門兩旁有抱鼓石、荷花柱;垂帶板上鐫刻如意花卉;大門外框用水磨青磚砌築成2柱單間3樓式門樓,匾額中書以“刺史第”三字,四邊盤以龍鳳紋;門樓的樑枋間有磚雕裝飾,極爲精美。擡樑式的木構架,豪華氣派,拱軒、人字軒相互增輝;撐拱、馱峯、雀替、平盤鬥等構件均有雕刻,內容豐富,技藝精湛。顯現出徽派建築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此外,府第前立有石質華表、石馬槽以及供人歇息的石橋、石凳,讓人感悟出馮村昔有的繁華歲月和厚重歷史……

七勘嶺古道穿行於千畝油菜花海中

出馮村,繼續逆槐溪繞向西北,古道穿入龜蛇二峯夾持的窄形豁口。過一單孔石橋,地勢便如扇形般打開,一票平闊的農田向北鋪展到山腳下,東西兩側與低矮的緩坡梯田連成一片。此時正值油菜花開之際,績溪人用他們的勤勞,爲我們佈局出一汪油花金燦如海般的世界。

古道穿行於金色的花海里,我們亦彷彿在齊腰深的金浪裏遊弋着。

停下腳步,細看這眼前大片大片的油花織就的海面,密匝匝的又好像是厚厚一層黃地毯。試着提起腳踩下去,踩進那金色的地毯裏,卻沒了腰身,齊了肩膀,漸而圍了脖頸。摘一枝帶露的油菜花,捉住那一連串重疊的小圈圈,細細打量:花朵,滋滋潤潤的;花瓣,薄薄黃黃的;花枝,纖纖弱弱的。很是平常,有點招人垂憐。而一旦連成這成片成海一般,則不可小覷了。你若輕輕的,小心翼翼的擡腳潛行,彷彿頃刻就會淹沒在這金燦燦的海洋裏;撥開叢叢油花繼續向前,越往裏走,越是深邃。花枝拂面,癢癢的,撩人心脾。清新的泥土氣息和着馥郁的油花香味直撲你的臉。停下腳,做個深呼吸,吸口油花的氣息,凝神靜氣的享受着那份芬芳……驀然回首,嗨,那黃黃的油花鋪天蓋地,像是金子一般,鋪滿你的面前,直逼你的眼簾!一株株,一排排,結成盟,聯了姻,在你面前無限伸展,蔓延……

“哎,走了!”正當我們神凝心怡,靜賞花景之際,一聲吆喝,將我們隨花海放飛的情思拉了回來,我們依依不捨般退回到花海中的古道,沿着左側緩坡梯田、山地向七勘嶺爬坡而上。地勢漸高,我們到達一個背靠大山的山崗上的村落——七勘上。站立村前的平臺高地下瞰,頓感四野空闊,浩寨、馮村、梧川數村之梯田、山地連成一片,數千畝油菜花金燦燦的怒放着,就如同那無邊無涯的金色海浪流溢着,翻卷着,涌動着……其壯觀,其宏闊,其磅礴,其燦爛,真是叫人震撼,叫人感動,繼而叫人留連……

金嶺洞——“農業學大寨”文化的一筆驚歎號

過七勘上,走一段山路到達大山腰上的一個人工隧道洞口——金嶺洞。該洞爲浩寨到模範去的穿山隧道山洞。大山將浩寨東西分割開來。古往今來,人們只能通過爬山,翻越過去。山那邊住着模範村、百坑村等。從模範下去可以直接通往旌德縣。山那邊還有着常年奔流不息之玉水,如能引過山來灌溉浩寨這邊的農田,那更是浩寨農業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大豐功偉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國大地上掀起農業學大寨熱潮如火如荼之際,浩寨人便開始了開鑿金嶺洞(隧道)的偉大壯舉。經過數年的挖掘,隧道大約於1976年貫通,從此模範、百坑人免除了翻山之苦,浩寨人則得益於農田灌溉之利。可謂一舉兩得。

隧洞長約有1.5公里,洞口高約2.5米,寬約3米,整個隧洞穿越的全是堅硬的花崗岩體山壁。試想,這樣一個巨型工程,恐石方就達數十萬方之多。當時的農村生產力水平只能是鐵錘、鋼釺、手拉板車加炸藥。要將這麼大的石方量開鑿出來,那是怎樣的一種艱辛,它磨損掉的幾乎是大半代人之青春歲月。

如今走進洞口,目視着黑黝黝洞孔,用手觸摸着犬牙突兀的洞壁,靜聽着腳底暗渠裏汩汩的流水之聲,眼前彷彿浮現當年那黯淡的燈光裏,開鑿工手掄大錘上下起落的光影;粉塵瀰漫中,運石工雙臂挽着堆滿塊石的平板車貓背昂首佝僂而行的圖騰般身影;耳邊似乎聽見大錘砸在鐵釺上鏗鏘之聲和着掄錘壯男調節步調的“嗨吆!”“嗨吆!”的號喊聲以及一陣哨音之後的地動山搖般的隆隆炮響聲……這一幕似乎已隨歷史漸行漸遠,漸趨模糊,但它卻永遠定格在悠悠歲月的塵埃裏,烙印在一代人的記憶裏……

洞內未拉電線,沒有裝燈,從這頭僅可以看到另一頭的一個很小的亮點。進入洞深處,便顯得漆黑一團。由於洞內開鑿的凸凹石面裸露於外,只是在部分部位進行了稀少的拱形加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撞着額頭。我們一行均未帶電筒,洞內不時有洞頂的滲水滴到頭上、臉上,也有人走偏了不小心撞着洞沿的石壁上,還有後面的人踩着了前面人的腳後跟,或是撞着了前面的人,便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有些膽小的女人們就不免有些心悸。大約快到洞中間處,洞地面出現水宕,有人踩着了水宕,便驚叫起來,後面的人心更是拎到了嗓子眼處,大氣不敢出,一個勁提着腳往前蹦串,生怕也踩着了水宕。好不容易,前面的人走出了洞口,卻見又有人折了回來,據說是脫下的.羊毛衫丟到了洞中了,於是不得不回頭找尋。找尋的人僅憑着兩部手機的微弱光亮向洞中尋覓。直至找到洞中水宕附近方纔找着。原來正是在黑暗中盲目跨越水宕時,因震盪抖落掉的。走出洞口,發現好幾位額上沁出了絲絲冷汗,對他們來說不啻是一次小小的深度探險。

牛欄坪——江南小內蒙的魅力風光

出金嶺洞,我們選擇向東直奔牛欄坪的山路。

這是一條新開闢的山道,先是步步登高,達到一定的高度,便可以平視向遠處延伸的疊嶂起伏的山巒、溪谷。

站在半山腰的山道上遙看對面滿山翠竹圍攏的小山衝裏,農家房舍一疊一疊,一直疊碼到半山凹裏。

山路盤旋向上,路沿邊的小草剛剛冒出尖而細的嫩芽,給人一種遠看青青近卻無的感覺。

這條山路雖不算陡峭,但由於雨水沖刷,路面坑窪不平,有些路段簡直有點兒亂石嶙峋。

正因爲有些兒難走,才顯得印象深刻:牛欄坪——我們這羣人已經把腳印烙在了你的體表裏。

路邊的一處石林,雖不很高大威武,但蒼枝、枯藤爬滿巖頭,苔痕、石墨深透巖縫,滄桑之美已在言表之外。

來個紀念吧,就用你的滄桑韻味來反襯我們不減的青春之魅。

終於到達山頂,轉過一個山嘴,眼前豁然開闊起來,心也隨之一振,一眼望不到頭的平曠草坪比想象的還要寬廣曠遠。

對於我們這樣一羣山裏長大的人來說,很少見過寬廣無垠的草原美景,更體驗不倒那種空曠、高遠,遼闊、浩瀚的雄壯之美,今天突然身臨一方平日難得見到的寬廣草坪,心中自然難抑驚喜:牛欄坪——江南小內蒙,不虛此名也!

誰能想到在皖南這樣一個盆地起峯巒,峯屏挾峽谷的丘陵山地,在這七八百米海拔之上的高山之巔竟有這麼一方寬廣平曠之所?也許是大自然故意伸展鬼斧神工的巨掌削峯尖,填溝豁創造出這麼一片神奇之境吧。今天,我們來到了大自然你的懷抱,欣然享受你的恩賜,真切感受你爲我們創造的大境之美。

我們隊伍中的女同胞們更易激動,也是最易喜形於色,不加掩飾的一羣。你看她們一融進這寬而廣的大草地,就立馬用她們輕靈的肢體語言將內心的欣喜與快樂演繹的淋漓盡致。所以說成熟女性猶如夏花,沒有了遮遮掩掩,沒有了羞羞答答,沒有了躲躲藏藏。一旦綻放,就燦燦然,紅如火,白如雪,粉如霞,紫如胭,熱烈而奔放,厚重而端莊。

也許是土層過於稀薄、貧瘠,地表上看上去只有單一的扒地草,矮而枯、細而短的草莖感覺上毫無生氣的匍匐於地表。雖然時令已近春分,雖然在一輪一輪春日暖陽的催促下,枯黃的草莖下面也漸漸挺起尖尖嫩嫩的芽,使得黃中透出茵茵的淺綠,如同天鵝絨地毯一般。但由於高寒低溼、貧瘠荒涼的山地特徵使得這裏的春天來得比別處遲,這裏的小草復甦的明顯比別處乏力。

只是當我們腳踩在鬆鬆軟軟的草坪上時,我們似乎能感覺得到:小草的根部無數的細胞活躍的像要跳蕩起來,它們正在頑強的與高寒、低溼、貧瘠抗爭着,奮鬥者、拼搏着,它們正在用誰也壓抑不住的生命的張力和活力醞釀着新一輪生機勃勃的蔥蘢綠意,醞釀着生命綻放的燦爛與美麗。

山巔高地畢竟不如大平原那麼平展方正,低而緩的坡,平而闊的凹,均爬滿着這種密而瘦、淺而短,根部初透新芽的扒地草。平曠的草坪上很少 能看到幾株像樣的樹,即使有幾株稀稀拉拉的荊狀的樹,也顯得纖弱而瘦小。只有很遠的山崖處有稀少的幾株矮腳鬆,也許是土壤過於貧瘠,像是幾百年也長不高似的匍匐在那裏。

我們大約在牛欄坪上盤桓一個多小時後,依依不捨的向延伸向下的草地斜坡走去,手中仍忍不住咔嚓咔嚓攝下一片片綿柔如毯般草地鏡頭,以寄託心中的流連之意。

往百坑下行的山路幾乎穿行在山林裏,時不時有奇石異景勾留住我們的注意。

一塊分化的千層巖傍路壁立,斑駁的蒼苔透蝕進深陷的巖隙,凌亂的古鬆寥落成稀疏的髮絲。

反差亦是一種美。就讓它作爲我們的背景吧,它的凌亂斑駁正好可以映襯我們的邊幅不修。

天空終於飄着小雨,向下的山路也顯得有些陡峻。鬆與石的錯立,新綠與枯黃的變奏,鳥聲與幽谷的唱應,空山新雨與遊人花傘的搭檔……這一刻,風景任由我們自己縱情演繹!

迷濛煙雨中,遠山夢虛幻境般虛無縹緲,時隱時現,本與我們對面而峙的巍峨黃高,這時也似乎害羞般用一片夢幻般的影紗將身姿遮掩,似乎徐娘已老,羞露真顏。

穿越迷濛,雨霧收斂,終於看到山下的路和田野、村落。

山腳下,新雨後的百坑村既顯得清新又有些迷濛。

石板古道穿村而過,玉水潺潺流韻,林間衆鳥飛歌,田間油花流金,野曠雲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