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讀書筆記範文

某個週四的早上,我如往常一般在上課前20分鐘左右向教室走去。幸運的是,途中遇到了教我《戰略管理》的王溥老師。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虛心求教的好機會,所以我走到王老師身邊,先作自我介紹,再借機攀談。

《旁觀者》讀書筆記範文

王老師瞭解到我對德魯克先生的個人經歷很感興趣,於是向我推薦《旁觀者》。《旁觀者》是德魯克先生寫作時間最短的書也是他最愛的一本書。但作爲“現代管理之父”的他,卻很少在此書中提及管理學的理論。

整本書讀下來,大體都是寫他所遇見的“有意思”的人。這些人要麼是一個時代或一類文化的縮影,要麼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典型”。我很慶幸自己讀了這本書,因爲這本書間接解答了一個我多年的疑惑。

一個企業在招收員工時總是希望新員工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這會幫助企業節省成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企業的效率。

但這個招聘的思維會走入一個死衚衕。我們都知道,剛畢業的學生總是缺乏經驗的。若企業固執的招收有經驗的人,那麼缺乏經驗的畢業生肯定會出現很高的失業率,而且對於企業來講這也不會是一件好事。

因爲若無新鮮血液涌入該行業,那整個行業的人才市場就是一灘死水。短期來看或許沒什麼大問題,卻經不起時間的“拷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低成本且高效的緩解這一問題。

當然,我是站在應聘者的角度思考的。所以我多數的思考都是關於應聘者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如何從其他途徑獲得被行業所認可的.“經驗”。

我的其中一個思路便是“書籍”。高爾基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書籍中的知識大多是數年前甚至是幾百上千年前的東西。

這些知識放在飛速發展的21世紀是否適和呢?

我曾試想從過往的書籍中提取可供使用的論點,但我不敢保證這個做法會是正確的。直到我從《旁觀者》的懷恩師一篇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這是對優質教師的探討,而且是發生在1920年,距今近百年時間。這使我意識到,即便是正在發生鉅變的當今社會,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因科技進步而劇烈改變的某些社會特徵。

那麼如果將這句話放在培養職業經理人的過程中,是否成立呢。若是成立的話,我們便可從過往的案例中找到解決當今問題的“經驗”這將加快職業經理人的成熟,對企業和員工兩方來說都會是一件有益的事。一方面企業在招收應屆畢業生時會得到更優質的“半成品”,讀書筆記。應聘者也能更好更快的適應公司的環境。顯然,我的知識儲量還太少,所提出的問題還不夠清晰,目前的思路也只是流於表面。但我想試試,我能否逐漸完善我的思考。德魯克先生筆下的富勒在荒野上待了40年,堅定的爲了自己的願望奉獻着一切;麥克盧漢花了25年時間去完成心中所想。

當我讀到他們的故事,彷彿真切的進入了他們的精神世界。頭頂的星光雖熠熠生輝,也甘願成爲他們的背景,襯托他們的偉大。《旁觀者》一書也簡單論述並批判了美國社會的“唯文憑論”。

“文憑至上”這個觀念同樣深深根植在中國人的腦海裏。我不止一次的從老師們口中得知工商大學招收了多少個博士講師,今後招收的輔導員都要求博士文憑等等。

他們都只提到了新進老師的文憑有多高,畢業院校有多好,卻隻字不提這些老師的科研實力、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現有的理論深度等等。

這在無形中也推動着“文憑至上”的假象。爲何稱之爲假象呢?因爲大部分人在這種假象裏都只知道高文憑可以得到更好的機會和待遇,卻不知道高文憑所代表的理論實力和實操能力究竟有多重要。所以人們總是想着“混”文憑,以爲那幾頁薄紙便是好工作的敲門磚,從而不再主動學習以獲得和文憑相匹配的實力。

有趣的是,二十世紀最偉大CEO,通用汽車公司的第八任總裁———阿爾費雷德·斯隆一生都在試圖遮掩通用汽車管理層的高學歷。

相比之下,他更希望人們意識到通用的管理層都是從基層員工做起,並不是非得要一紙文憑。雖然,他也確實在制度的設計上保留了完整的晉升通道。可在我看來,無論是斯隆的觀念還是“文憑至上”都有些過於極端。

斯隆的觀念容易導致人們忽視掉理論學習的重要性,若高中畢業就外出打工以求在工作中獲得晉升所需的經驗和機會,那你的思維格局很可能會十分侷限,從而影響你的職業生涯發展高度。

這個現象在中國的農村地區還是比較常見的,這也是我當初選擇支教的其中一個原因。“文憑至上”的觀點有什麼危害,我想我們中的很多人都能感受能到。因爲這是現在中國的一種常態。

相比於這兩種觀點,我更願意在工作和求學之間尋求一種更爲健康的平衡心態。我所言,或許不足《旁觀者》這本書的萬分之一。該書中還提到了其他的一些觀點和名人趣事。若你感興趣,可以找時間看看這本書。

通篇看完該書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感慨。感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感慨思想啓蒙的重要性,感慨自律的重要性。德魯克先生從14歲起便有意識的以旁觀者的角度看世界,所以在該書的敘事寫人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的透露着對“人”的思考。

就這點來看,大冰的書和《旁觀者》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