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

眼看着端午節又要到了,一年之際糉葉飄香的時候又來了。

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

中午下班時回到宿舍,看到三樓的丁大姐拿着一個大大的方便袋,裏面滿盛着碧綠碧綠東西。

我問:“大姐,你手裏拿着個什麼呀?”

她揚了揚手中的方便袋,一臉喜悅,說:“你看,這是什麼?這是糉葉啊!這不是馬上又要到端午節了嗎?端午糉子飄香,好饞人的。”

我看着那鼓鼓的一大包,說:“喲!哪來這麼多糉葉啊?!在街上買的嗎?這個賣多少錢一斤啊?”

她說:“不是買的,我們從來不買這個。這都是我老家的親戚送的。我大姑家門前就有一個很大的池塘,那個池塘邊上長滿了糉葉。每年這個時候,她都會送我們糉葉和糯米。這不,今年她又送了那麼多給我。”

頓了頓她又說:“你看這糉葉好吧?你跟我來,我到家拿個方便袋,轉贈些給你好不好?!它們包起糉子特清香,比外面賣的那些個陳舊葉子好多啦!”

我透過那個方便袋,看到那些個糉葉整整齊齊躺在裏面。那糉葉雖隔着一層白色的方便袋,但依舊綠意盈然,綠得特惹人喜愛,綠得讓人心生出一絲絲地清涼。或許,那個白色的方便袋子把它們映襯得更綠了。這就是每年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都飄出清香的糉葉啊!

她見我在發呆,又重複了一遍說:“來啊!我來分贈一些給你。”聲音是那麼地輕柔,那麼地好聽悅耳。

我忙說:“不客氣,不客氣。我不要這個,我們家也沒人會包這個。”

我覺得這話說得有點那個,於是又說:“每年老媽都會在家裏包好了,捎些過來給我們。”

“是這樣啊!那麼待我包好了,我再送些給你們。好啊?!”她說。

我慌忙擺手,說:“不要那麼客氣啊!不客氣啦!”

到了晚上,我正在五樓的家中碼字,兒子在寫作業。忽然門鈴響了,兒子放下筆去開門。

“喲呀!丁阿姨,你拿那麼多糉子幹嗎?”兒子雖小,可講話卻像小大人似的。

“小寶寶,聽說你最近表現的好棒!我特地送些糉子來表揚你一下啊!”話音剛落,丁大姐就端着一個不鏽鋼的小盆走進門來了。那個盆裏面堆滿了一個個碧綠綠的糉子。

我從電腦前轉過身來,對她說:“丁大姐,你怎麼那麼客氣呀?你送那麼多糉子給我們,你家不要吃啊?!”

她說:“不要緊的,我家裏還有許多呢!”說着,她就把盛有糉子的小盆撂在了桌子上。

我說:“丁大姐,你這樣讓我怎麼好意思啊?做鄰居那麼長時間以來,我們一家吃了你們多少東西啊?!我們也沒有東西給你們。”

“唉呀!你不要那麼客氣,都是好鄰好居的。遠親還跟不上緊鄰呢!”她說。

她又說:“這也是親戚送我的,也不算什麼好東西。平時你幫我們幹了多少活啊?我們也沒有好東西贈你。你可千萬別嫌棄這東西不好啊!”

“丁大姐,看你說哪兒去了?這麼好的糉子了,街上都沒處買去。”

她說:“這個糉子的餡都是糥米夾紅棗和肉的包的。你家小寶寶肯定愛吃。這些個東西都是玩藝兒,還專爲小孩子的。端午節本身就是娃娃節嘛!”

這樣,她又在這兒坐了坐才離開。

面對這綠意盎然地糉子,真讓我有點不好意思。自從我們搬來這個宿舍區以來,丁大姐就斷斷續地給我們送來了很多吃食。前次送了那麼多燒好的小雜魚,再前次又送給我們兩條她家四爺釣的草魚,還有……反正接接連連我們吃了人家不少東西啦!雖然這些個東西都是很家常的,但是禮輕人意重,人家那份心情真是濃情厚意啊!

這邊廂丁大姐剛走了,我的腰間手機就響了。我接通了,原來是老媽打來的電話。

“二子,眼看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在家裏從你二姨家拿了許多糉葉回來,先前家中還有許多糯米。我準備包糉子。”老媽說。

我說:“端午節還有幾天呢!那麼忙幹什麼呀?!剛纔樓下的丁大姐才送些糉子給我們,我們還沒吃呢!”

老媽說:“人家能送多少給你呀?!還是我們自家包的吃起來潑辣。你問我那寶貝孫子,看他想吃什麼餡的。”

我說:“怎麼光想着他呀?我們能吃多少啊?不行我們從街上買點就行了。何苦要忙你在家裏包。”

她說:“喲!我又不是包給你吃的。我是包給我那寶貝孫子吃的。你快讓他接電話。”

兒子在一邊聽到了她奶奶的話,特高興。他一把抓過電話,就甜甜地喊了一聲:“奶奶!”

頓了頓他又說:“我吃那個肉餡的,還有紅棗餡的。奶奶,我最愛吃你包的那個糉子和餃子了。”瞧!這小子,他還得隴望蜀了。

然後他又說:“奶奶,你那麼長時間沒來,我都想死你了。”這小子重來就是嘴巴都很甜,我那個老媽哪裏經得住他那樣甜言蜜語哄的。

他掛了電話,我收起手機。我就想啊,真正是可憐天下的這些做爺爺奶奶的,他們疼孫輩比疼子女還厲害呢!俗人話,隔代親的呀!

“爸爸,我們現在就吃丁阿姨拿來的糉子。”說着,他就從廚房裏拿出筷子和小刀,急勿勿地解開糉葉。

糉葉一解開,就露出了裏面雪白的糯米餡。那個餡兒真是白,白得那麼地顯眼,白中還透出一股糉葉的清香。兒子狠命地咬了一口,露出的是一臉地饞相。

“爸爸,我這個是肉餡的,威威的,真好吃。”

我也解開了一隻,輕輕地咬了一口。立馬就有濡滑酥柔的糯米伴着一股糉葉的清香瀰漫在口腔。我的這只是棗餡的,那份濃甜真正是泌人心脾。

這離端午還有好幾天呢!我們就已經嚐到了可口的糉子了。我們真是太幸福了。端午節可是傳統的娃娃節。我今年算是又沾了一遍娃娃的光。這不由又讓我想起了兒時過端午的種種情形。

記得兒時每年一到端午節,老媽就會到我們家附近的河邊打來蘆葦葉給我們包糉子。同時她還爲我們洗兌了雄黃的熱水澡,洗完澡爲我們手腕上、脖子上繫上嶄新的五色的絨線。那時的我們渾身一派清新,人顯得特精神,就像一年當中我們就再也無病無災成功僻邪了似的。再吃上那糉子,感覺那時的日子真是太美好了。

那時的糉子也特別地好吃特別地香。剝去清綠的糉葉,裏面是雪白的糉子。那上好的煮熟的糯米發出淡淡的清香,沾上糖咬上一口是齒脣留香。糉子裏面包的是紅棗,咬開時紅紅的棗在雪白的糉裏顯得特別地紅,顯得特別地搶眼,顯得特別地有熱情,顯得特別地張揚,紅得那樣的喜氣洋洋,紅得那麼地熱熱烈烈。整個糉子就像一個面冷心熱的.人一樣,深沉中蘊含熱烈,沉靜中蘊含奔放,淡雅而不失熱情。那時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品糉時可什麼都是以我們娃娃爲中心的,誰讓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娃娃節呢!?那份情其樂也融融,那份愛其深也真摯濃厚。那場景彷彿就在我們眼前!

當時老媽常給我們講屈原的故事,告訴我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而過的。當時人們把包好的糉子投進汩羅江以餵魚,以免江魚咬食先師的的遺體。後來就形成了端午吃糉子紀念先師的風俗。

現在想想那遙遠的上古時代的先師,他憂國憂民、憤世嫉俗,舉世皆醉而唯他獨醒。他懷着一顆報國的忠心進呈忠君爲國的直言,而當時的歷史發展也正如他預見的一樣:秦國一統、楚國敗亡。可他卻被貶蠻荒之地。他披髮行吟,他唱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而走向洪荒,他唱着“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而走向汩羅江,自沉汩羅江。他的自苦,他的自沉,他的文人士大夫心胸,他的光同日月照耀千秋的文章,讓後人萬世敬仰。“屈平文章懸日月,楚王樓臺空山丘”。先師的文章偉哉大矣!

現在的我充數於文人之列,曾數次讀《史記.屈原傳》。曾爲先師的深明遠見而折服,爲先師的憂國憂民而感動,爲先師的憤而沉江而痛心,也爲當時的楚國忍父仇而妻秦女的不爭而可憐可恨,爲秦國的殺楚父而劫其子的殘暴無道而憤怒。當歷史成爲雲煙隨風散去的時候,我們再讀歷史只能有輕輕地喟嘆。

當然,先師的歷史,是我們這些庸庸小民所不能盡描盡述的。我們只能在端午這天吃糉紀念,以示對他無限的敬意和無限的緬懷。

又是一年糉飄香.現在再過端午再吃糉子,想到如此的種種,此時心情當然不同於兒時,又別於剛纔的喜悅了,而是別有一翻別樣滋味在心頭了。

啊!又是一年糉飄香!上古的屈原先師,你在天有靈,看到現在的中華盛世情形該也別有一番滋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