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糉葉飄香時散文隨筆

端午的腳步近了,大街上隨處可以見到形態各異、口味獨特的糉子,商家的吆喝聲和糉葉的飄香,疊加在一起,把我的饞蟲勾起,隨手挑了幾個我喜歡的口味,什麼葡萄乾的、蛋黃的、還有女兒最愛吃的肉糉,提前嚐鮮。

又到糉葉飄香時散文隨筆

提起吃糉子我自然會想起,小時候頭一次吃糉子的經歷。我的家在新疆博湖縣,是一個景色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博斯騰湖是全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每年夏天一望無際的蘆葦鬱鬱蔥蔥,成爲美麗的青紗帳。小船在葦蕩裏穿行不時地把野鴨、天鵝驚醒。寬大的蘆葦葉是包糉子的好材料,有時一片大葉子就可以包成一個糉子。可70年代我們這是計劃經濟,市場就沒有開放,溫飽都沒有解決,能吃上糉子真是天方夜譚。

我的父母是從山東部隊轉業到新疆的軍墾人,由於他們出生在北方就不瞭解端午的習慣,對包糉子更是一竅不通,小時候我並不知道糉子是何物,更不知道端午節怎麼能和詩人屈原連在了一起,南方人過端午怎麼會包糉子,賽龍舟?一連串的疑問時時在我幼小的`心靈裏徘徊。那時每到過端午的時候,媽媽就會蒸一鍋米飯,上邊放一些紅棗、葡萄乾之類的,我們每個孩子一碗飯。當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飯上撒上一點白砂糖,我用小勺順着碗邊,小心翼翼的挖着,那軟糯,甘甜回味悠長的糉子飯真香甜,只是缺少了一層外衣。那並不是普通的砂糖拌米飯,那是媽媽省吃儉用爲我們做的糉子飯,那一種甜蜜和溫馨成爲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漸漸地我長大了,也慢慢了解了端午的習俗,也閱讀了屈原的詩歌,懂得了一個皇室詩人憂國憂民,偉大的愛國情懷。從此對端午有了更深的認識,它不單是吃糉子那麼簡單,它蘊含着中國兩千多年的民族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愛國情結。

記得有一年,大哥要帶上我去博斯騰湖拔葦葉子,大嫂要給我們家包糉子,我高興的跳了起來。夏日的博斯騰湖碧波盪漾,海鷗在湖面上鳴叫翱翔,不是用翅尖掠過湖面。一人高的蘆葦像哨兵屹立在水面上,寬大的葦葉在微風中搖曳着,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因爲葦葉邊上有尖利的鋸齒,一不小心就會刮傷皮膚。大哥戴上手套,選擇蘆葦底部大葉子,摘下來整齊擺好。我把成把的葦葉對摺用冰草綁好。不大一會兒我們就摘了一大包葦葉。媽媽把早已泡了半天的大米紅棗、葡萄乾、五花肉片之類端了出來,我和大哥把拔來的葦葉洗乾淨,放在大鐵鍋裏煮了起來。大嫂早已跟鄰居學會了包糉子,只見她先給葦葉捲起一個小喇叭,然後放入糯米,中間加上一片五花肉,在加滿糯米,添上幾勺水,封口用冰草捆紮打結,最後用剪刀剪去多餘部分,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完工了。一家人圍着跟大嫂學着包糉子,什麼三角的、扁的、四角的,在大家的巧手下,糉子不斷變換造型和口味,一陣子兩大盆糉子包完了,雖然有的就不成功,但畢竟是第一次包糉子,高興勁甭提了。小外甥更是饞的受不了,偷偷抓起一個生糉子啃了起來,一家人哈哈大笑着。我和老爸架起大鍋把糉子煮了起來,果樹枝燃燒着散出果木的清香。紅紅的的火焰透着我們的笑臉,一會兒功夫糉子的香味瀰漫了整個屋子,透過窗子飄向遙遠的地方。這可是我家第一次包糉子,也啥不得分給鄰居吃。大家不時的詢問,啥時候能吃呀!2個小時後,當熱氣騰騰的糉子出鍋了,我們都顧不得燙手,隨手抓起幾個細細品味糉子的味道。

那黃中泛綠的色澤、飽滿軟糯的形態,包涵葦葉清香的糯糉,讓我禁不住美味的誘惑,直流口水。這可是第一次細細品嚐屬於自家包的糉子。新鮮翠綠的蘆葦葉包裹起雪白的大米,經過長時間的熬煮,蘆葦和米的香氣與營養已渾然一體,一層層剝開綠色的外皮,露出鮮美的糉肉,輕捧起來,粘上砂糖咬上一口,軟糯中略帶彈性,香甜可口,真是極品美味。第一個糉子還沒嚐出啥味就下肚了,真有豬八戒吃人參果的味道。顧不得說各種糉子的味道,我的手上嘴上沾滿了糯米和砂糖,不時地用舌頭舔舔,生怕好東西浪費了。( : )

啊!一個小小的糯糉,記錄了我們兒時的記憶,更讓我們懂得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隨着社會的發展,各種口味、五花八門的糉子隨處可見,人們可以變着花樣品嚐糉子的滋味,還會隨意浪費。朋友!你是否知道在艱苦的歲月裏,人們對糉子的渴望就像一個夢成爲人生旅途中最美的回憶。這正是;又到糉葉飄香時,勿忘昨日思念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