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筆記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筆記1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給教師的建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了一百條寶貴建議,每一條建議都值得深思熟慮,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構建從教之路的堅固橋樑,它使我看到我的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它使我懂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引發學生思考比使學生學會知識本身更重要;它也令我意識到要想上好一節課,就要用一生去準備這節課,這就是所謂的“終身學習”。

一、 因材施教、各施所長——分層次教學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

不能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學生,因此在教育教學上不能制定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統一的檢測標準……這看似公平的班級授課制其實是及其不公平的。有的學生“學不夠”,而有的學生“學不了”,學生個性的主動發展就此磨滅。應當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如果每一名學生都按照同一個標準去培養,只能培養出平庸的人,更能滋生魯迅先生筆下的“奴性”。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名學生都有他擅長的領域,因此學校在普及基礎知識的同時,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學生所擅長的學科都能得到良好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論不僅能夠應用於學生,同樣應用於教師。當今社會,教師要逐漸從“知識型教師”轉變成“研究型教師”。學生各有所長,教師也是一樣。教師也要善於發現與培養自身所長,並在擅長的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必定會使教育事業突飛猛進,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是真正的“靈魂的導師”,真正的學生智慧火花的點燃者。

二、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教育在於引發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盡力爲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裏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吧。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對象吧。”他的這一觀點也和孔子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不謀而合。

教師往往把學生當成一塊璞玉去塑造。其實,雕塑刀並不是拿在教師手中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塑造自己。教師總是用一堂課能否順利進行來作爲教師這堂課上得是否成功的依據。學生順着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最終會使整堂課變成灌輸的機器。教師是一名引導者,應當引導學生自發的去思考,也許這堂課沒有預期順利,學生的自發思考屢屢“卡殼”,不用擔心,因爲進步的階梯從來不會攀登得輕而易舉。我們教師應當成爲蘇格拉底,不斷地用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啓發學生,就像產婆在艱難的幫助孕婦生產。過程雖然艱難,但是順產的嬰兒經過了種種磨難之後必然是最健康的。經過學生思考而產生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教師也不要急於去將正確答案告知學生,而是引發學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只要學生的觀點言之成理,就是學生經過思考的產物,就是值得教師鼓勵的。

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做一名終身學習的教師

正如莊子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及的一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我想,這位歷史老師的觀點就是當下的“終身學習”觀點。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先有一桶水。我們都知道,教師的成長分三個階段: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和關注學生階段。我認爲這三個階段是並駕齊驅的。終身學習就是一種生存方式,如果一名教師不始終關注自身的生存,固步自封,那麼他在教育事業的道路上就不會有多大的成就。荀子的《勸學》的第一句話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體。作爲教師,更應當以身作則,成爲學習的主體。正如這位歷史教師,他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思考如何上好一節課,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自己,而不是臨時抱佛腳。“臨時抱佛腳” 雖然能得到短期的成效,但是遠不及“厚積薄發”來得意義深遠,從而對學生的影響也深遠。正如勸學中所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但凡偉大的教育家,他們的言論或許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中國的孔子、莊子、荀子,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他們的觀點都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看法不謀而合,因此他們之間能夠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熟讀《給教師的建議》,並運用於實踐當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成長,更能讓教師通往教育事業巔峯的橋樑越發堅固。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筆記2

老師們!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筆記3

每月至少完成一篇讀書筆記,及時更新至此,請爲我見證。一月份閱讀書目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杜殿坤編譯,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

第一條中提到分層教學的重要性。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做到因材施教,要在課上和課下落實分層教學,分層作業等要求。大部分老師也都是在按照這些要求去尋求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策略。讀了這段話,讓我覺得我們從一開始對學生都是一個尺度,備課設計的是同樣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是同樣的情境活動,同樣的課後作業,就連平時測驗也是同一張試卷。久而久之,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導致目前大部分學生破罐子破摔,對學習無動力可言,課堂上找不到存在感,遇到嚴厲的老師就默不作聲,低頭盯着課桌。遇到稍微寬鬆的老師就在課堂中大聲接話,引起其他同學注意,逗全班同學大笑,以此找尋在同學心中的存在感。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節能型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這一點就是讓我們老師從一開始備課環節,就要把諸多情況都得考慮進去,不是單一按照理想化的設計進行教學,教學活動只是針對部分學生而設計,而非面向全體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在課堂中給一個學生布置兩三道甚至四道題目,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一道。這個學生布置複雜的題目,而另一個佈置簡單的`題目。這個學生完成創造性作業(寫作文),而另一個學生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段。在這種方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學習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現的快樂。

在第二條中講到讀書的重要性。一位歷史教師上課,領導和同行都聽得非常入迷,課後問他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該老師回答是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都準備了一輩子。怎樣進行這種準備?那就是讀書,每一次的閱讀,沒一點積累都是爲上課而準備的,因爲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想讓自己的課堂豐富,不僅靠單純的課內知識,還需要教師豐富的課外知識和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第三條建議中提到,低年級要教會兒童學習,是教師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要教會學生讀和寫,強調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前一種能力超過後一種能力越大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越精細。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也是我們所要培養學生的一項重要技能,同樣也是我們教師需要掌握的技能。蘇霍姆林斯基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同樣,在第六條裏提到,兒童學習越困難,就應當越多的進行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能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死記硬背是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然而對付這個敵人最強有力的手段就是讀書以及由書籍激發出來的活的思想。

第四條中提到任務分解學習,如他把2500個詞分解到每節課中,上課之前把三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記錄下來,這些詞彙本記錄整個低年級階段(三年)。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趣味性活動,使學生樂於學習。如提到作業佈置要帶有遊戲性質。拿低年級作業爲例,讓學生在回家的路上想一想今天學習的詞語的模樣,早上醒來後再回憶一下,靠記憶把它們默寫下來。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一方面增加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強調了複習的重要性,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樂學的第二點提到遊戲成分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把童話用的詞和學生一起畫出幾十幅童話式圖畫,增加趣味性。最後還強調在教學中要反覆練習,以此鞏固所學知識。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筆記4

暑假伊始在網上找到《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起初只是隨便地瀏覽了一下,但就是這樣一看就我把給吸引住了,這讓我對現在我們的國小教學產生很大的感觸,蘇霍姆林斯基用他幾十年的經驗給我們極大的啓發,這使我不得不對從事多年的國小數學教學工作作重新的審視!印象中記得以前是叫做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經典始終是經典,以前零零散散的讀到一些,今日重新整理完整地閱讀一遍,又當是另一番不一樣的感觸。作爲青年教師,讀讀這本書,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我們應該把它當作手邊書,工作之餘時常翻翻,困惑的時候不妨再讀,或有新的理解和收穫。

作爲我們的教育對象,孩子們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的。一個暫時只能提5 桶水的孩子如果非要讓他像有的孩子一樣提20桶,那麼他會累倒,設若能夠讓他循序漸進、逐漸增加一些份量,就會有好的效果,今天提5桶,明天試着提6桶,長此下去,相信20桶的目標也不是很難達到。同樣如此,孩子們的智力勞動也有着類似的規律性:在我們身邊,無論是在國中階段,還是進入了高中,在我們的班級裏總會存在着這樣比同齡人“慢半拍”的學生;其他學生只需要花30分鐘能熟練掌握的問題,他們一般是要花費兩倍甚至數倍的時間,有時候效果還不一定好。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們會這樣抱怨:這孩子怎麼就這麼笨啊,看着也在學啊,爲什麼就是學不會?記得有人說過,我們對待牙牙學語的孩子時,總是不厭其煩地糾正他們說話的發音,即便他們錯了,我們也不會生氣,仍然耐心地再次糾正。不知道爲什麼等到孩子長大了,開始學知識了,我們倒失去了這樣的耐心和寬容了?顯然,孩子在學習上的先後快慢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他們在腦力勞動上所需要花費的力量各有不同。這樣的客觀事實,作爲教育者的我們豈可視而不見?

作爲教師,我們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繁瑣、苦惱,我們平凡而簡單,然而我們也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幸福,我們精彩而充實。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筆記5

“聽課是當老師的開始,是老師走上講臺的基石;聽課是教師的基本功,是教師走上專業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

對於怎麼教國小語文,我毫無經驗,一片空白,想要儘快成長,而認真聆聽其他語文老師的課堂顯然是一條不錯的捷徑。在校園裏一年的成長,聽課是我吸取營養的最重要的途徑。可我始終還覺得在校園大師們的課堂上,我似乎關注的東西不全,沒能真正有效的聽好課,降低了聽課的效能。我一直在探尋究竟如何高效聽好一堂課,放假時在書架上發現了《聽課最需要什麼—中外優秀教師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我如深山獲寶,翻開細細品讀,認真學習起來。

高效地聽課要帶着“五心”,做到“四到”。

“五心”即“留心”、“細心”、“虛心”、“耐心”及“研心”。

反思自己以往的聽課,這五心,我做到了“虛心”和“耐心”,需要加強的是“留心”和“細心”,缺乏的是“研心”。

以往去聽課,幾乎是沒有提前準備,甚至是上課鈴響後才匆匆趕到,這樣聽課的效果可想而知。這就是缺乏書中提到的“留心”。“留心天下皆學問”以後再次去聽課學習時,一定得提前預習,瞭解課堂涉及的內容,有哪些基本知識,如果自己上課要如何準備。我想,只這樣,才能在聽課時多留心老師的課堂把握技巧,也易於思考和找出差距,這樣纔不至於因爲對教材的不熟悉和不理解授課教師的意圖而陷入被動聽課的狀態。

聽課中要全身心投入,既要仔細聽,細心學,又要善於觀察。以往我聽課,注意了聽,缺乏了對細節的觀察。“聽課處處需細心”,“要善於捕捉教師的語言、表情、動作、眼神、手勢,並且仔細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參與課堂的情緒、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對知識的落實、能力的培養 、道德思想情感的滲透。”回顧自己以往的聽課情景,我真的忽略的太多。以前好像只注意教師對知識的講解了,看來,在以後的聽課中,必須得轉變角色,注重老師在課堂上的實際操作,如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學環節的設計,調動課堂的方法等等。聽課的學問還真不小啊!

“四到”即“耳到”、“眼到”、“手到”、“心到”。

“耳到”,即會聽。聽教師教學設計,聽學生髮言表述,聽師生課堂對話。俗話說:鑼鼓聽聲,聽話聽音。我們在聽課時,要全程集中精力聆聽,善於把課的前前後後聯繫起來聽,善於把師生對話聯繫起來聽,善於把教材和設計聯繫起來聽,要 “聽”其然,更要“聽”出所以然。

“眼到”,即會看。看教師課堂機智,看學生學習狀態,看雙邊教學互動。“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聽課教師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聽課時要把課堂“盡收眼底”。看教師的肢體語言、教學情態,看學生聽課的狀態,投入的程度,等等,而這些又往往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

“手到”,即會記。記主要教學過程,記課堂精彩生成,記教學問題細節,記學生重點發言(包括精彩發言和“卡殼”發言)。一般而言,教師預設性的教學過程即教案是不需要逐字逐句記錄的,因爲可以課後索取得到,這樣就可以把精力和時間集中到主要問題、重點環節,以及教學生成、學生活動等教案上沒有的、轉瞬即逝的動態內容上來。

“心到”,即要思考。思考爲什麼授課教師要這樣設計,思考教學問題如何改進,如思考果是我教會怎樣設計和處理。聽課若不加思考,那麼可以說基本沒有任何價值和收益。思考可以讓自己身臨其境,置身於教學的情境中來;也可以讓自己從單純關注授課教師如何教,進而聯想到實際教學中的“我”會如何教。這,對於作爲新教師的我,顯然是聽課中至關重要的。

就是這樣,邊聽邊看又邊想邊記,“聽、看、記、想”協調發展、聯動推進。

高效聽課還需課後整理和反思。

下課鈴是一節課的終點,但聽課工作卻需繼續進行,這對於青年教師的成長尤爲重要。聽課後,需及時整理課堂記錄,將幾節“互相牽連”的課作一番比較,或是與授課老師進行交流。在整理和思考中,找出這節課的特點和閃光處,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並分析這節課的特點及這些特點是如何表現的。

聽課要帶着“五心”,做到“四到”,並課後及時總結、反思,這樣才能最大量度地吸取到授課教師的課堂營養,才能使自己儘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