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春》生活隨筆散文

《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展現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罪惡、迂腐、醜陋和對青少年的迫害,並號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籠,大膽追求民主與自由。《春》與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雖然反映的主題是一致的,但在內容上兩者是有區別的,第一部主要圍繞高家三兄弟的思想變化展開,最後以大哥高覺新慢慢成爲封建制度的犧牲品、二個高覺民的思想完全民主、被反封建的思想所洗禮以及三弟高覺慧更是以實際行動--逃離高家這個囚籠來證明封建制度的醜陋爲結尾。而第二步《春》主要是圍繞高淑英展開新一輪封建鬥爭,在覺慧的感染下,在遭受封建制度的束縛後,淑英最終選擇追求自由,效法覺慧逃離高家,到上海開始不一樣的、全新、美好的生活。

巴金的《春》生活隨筆散文

巴金創作的《激流三部曲》確實對當時的社會產生很大的反響,使在封建制度迫害下的青少年獲得強大的感染力量,在對青少年進行反封建的啓蒙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巴金生活的年代正是新思潮涌現、五四運動爆發的時代,五四運動中的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思潮涌現,對巴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與影響。巴金積極加入進步組織,參與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7年,巴金到法國留學,在法國廣泛地涉獵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革命家及無政府主義活動家的著述。法國作爲歐洲歷史上第二次偉大思想解放運動--啓蒙運動的主戰場,啓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尚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反對矇昧主義、專制主義和宗教迷信,打破舊的傳統觀念,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提出建設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會。它產生的影響不但使法國成爲文明發達的國家,也對整個歐洲社會在文化、政治、思想產生重大的影響。啓蒙運動產生的影響也慢慢向全世界蔓延,巴金在法國留學,閱讀先進思想家的著作,我們不難理解巴金強烈追求自由、平等的心情、以及這種堅定信念背後的巨大支柱,因爲追求思想解放、推翻封建社會是一條光明的路。

回到《春》這本書中,翻開第一頁,第一行就讓我有些同情淑英的生活了。書中第一句就是:“二小姐,我們太太請你去打牌”.淑英是一個愛好讀書的孩子,對於一個封建大家族裏這些姨太太的消遣是厭惡的,對於這些被迫去做的`事是厭惡的,卻迫於階級禮教而只能任人宰割,她不想成爲這些太太中的一員,因爲她們是腐朽的,她們被封建禮教那張看似華麗卻虛僞醜陋的面孔迷得昏昏顛顛的,她們是沒有思想的傀儡。然而現在淑英的信念還不足夠強大,強大到她可以衝破這個囚籠展翅高飛,所以她只能選擇細眉微微一皺,而不敢多說一言來反抗。從另一面我們又能看出這個對封建大家庭無奈而又憎恨的孩子的叛逆。當她知道祖父把他許給陳家的二兒子時,那個不學好,愛賭錢,捧戲子,名譽很壞的二少爺,她不願意,但她又沒有勇氣去放抗,所以當她得知鳳鳴爲反抗嫁給馮樂山當姨太太而選擇跳湖自殺的事後,她簡直是有了效仿鳳鳴的瘋狂想法。淑英這個小女孩,就正如巴金先生曾經說過“爲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如果淑英沒有選擇自殺,那她將來就一定會做一件瘋狂卻正確的事來讓自己轟轟咧咧地活着。但她信念現在還不夠堅定,內心還不夠強大,她還需要一些助力去推動她,一些事去刺激她,一些人去幫助她。

我們都知道在如此醜陋、病態的封建家庭裏每天都會有人犧牲在封建禮教下。那個到處敷,見人就敷衍,敷衍了一輩子的大哥覺新,最後落得的結局卻是又一個親人離開了自己--海爾死了,他的孩子死了。他以爲只要順着祖父、父親的話辦事、做人,他就能平平安安、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所以他就敷衍人、敷衍親人、敷衍生活、最後把自己也敷衍過去了。梅芬、瑞珏、海爾的死,不就是一個在封建禮教面前懦弱、不敢反抗的人最終落得的悲慘結果嗎?這本書的另一犧牲者是惠,周伯濤要把蕙嫁給品行惡劣的鄭少爺,儘管她都對自己的婚事不滿,但生性懦弱的蕙逆來順受,而覺新儘管對她充滿同情,卻又不敢幫她擺脫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後就如那句“蠟炬成灰淚始幹”,含恨死去。覺新和惠的命運讓淑英有更深的感觸、有一種更加強烈的逃出去的信念,更加看清了封建倫理觀念對人性的麻痹和毒害,對品德純潔高雅的人,美好的個性的毀滅性摧殘。她心理產生了一個劇烈的震動,起初她彷彿看見那樣的命運就在她面前等待她,然而現在她下了決心了,她決不走蕙的路,她要逃出這個囚籠。在覺民、琴等人的鼓舞幫助下,淑英終於逃到上海,重獲新生,迎來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絢麗的春天。

淑英逃走的第二年,“春天終於來了,大地漸漸變了顏色。春天帶來的是生命,是歡樂,是花香,是鳥鳴,是溫暖,是心綠……”

封建制度的滅亡是必然的,腐朽的制度總將會被摧毀,知識青年將會走上自由、民主、美好的生活,因爲春天是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