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一個揮之不去的十年,一段記者成長的歷程,一本讓人深思的讀物。書中柴靜在說到自己的職業時,她這樣說到:“記者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爲它賦予我打開別人心靈的權利,這是至高無上的權利,打開別人的心靈瞬間,你會觸碰到一些真相。”也許就是這樣一種態度,讓《看見》直擊我們的心靈,從而讓我們深思。

《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是需要勇氣的。在讀《看見》時,我總會想起魯迅先生,柴靜和魯迅同樣都是用筆記錄了自己對社會、對自我的認知與反思,同樣都是在不段斷地描述着自己的所見所感。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是真正的勇士,他們都敢於面對現實,面對社會,面對自我。人們常說,眼不見心不煩,可是人們忘了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只有鼓起勇氣、發自內心地去看見,才能不斷的完善自我,完善社會。

看見是需要不斷反省的。柴進在講述十年的人生歷程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反省自己,同時也在矛盾着,她總在情感與採訪間掙扎,曾經她可能更多會關注事件,慢慢的她學會了關注着事件中的人,就像她自己說的打開別人的心靈。她希望更加全面的報道,她希望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式,我深深地記得她說過,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所以在報道每個事件時她都在反省着自己報道的不足與缺失。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也可以算作是一種看見的能力吧,我們在看見別人的同時也要學會看見自己,只有不斷看見,不斷反省,才能不斷接近完美。

看見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在很多人眼裏柴靜是一個敬業的記者,但在文字中,她卻是謙卑的,她說:“我的起點太低,用不着發愁別的,接下來幾十年要做的,只是讓自己從矇昧中一點點解敷出來,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這點就踏實了。”小時候我們會單純的看見這個世界的美好事物,當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和閱歷的不斷增多,我們看見的事物多了,在看待事物時我們慢慢的學會了區分善與惡。就像有人說過任何業績的質變都來源於量的積累。

我看見了,我感慨了,我反思了,可是我還沒有改變。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也是這個社會某一方面的真實寫照,我們常常會看到社會醜陋的一面,我們或許會抨擊它,可是在抨擊過後,一切又歸於平靜了,這樣周而復始,社會總是存在着某些弊端。而我們需要做的是看見,反思,改變,再看見,再反思,再改變,這樣的循環,這樣纔會慢慢地改變社會的弊端。

看見表面上是一個質樸的詞,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一種能力,但在看見背後我們做了些什麼。柴靜在看見背後,深入其中,創造了《看見》,當我們看見她的這本書時,我又有何反響?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通過《看見》,或許每個人都會看到不同自己,看到不同的社會層面。一個人的看見或許是微小的,但當我們每個人都主動去看見,主動去反思,漸漸的,我們的整個社會都會開始反思,開始變得更美好。

柴靜用這樣的方式與標準來衡量着自己的看見:“我試着儘可能誠實的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人也由無數個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我想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衡量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思所變,這樣,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