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的晴雨同樣的思念散文隨筆

現在已是農曆十月,洛陽這段時間陰雨天較多,我想起了老家的一句民諺。

不定的晴雨同樣的思念散文隨筆

農曆十月七年級是民間傳說中的“鬼節”,鄉人稱它“十來一兒”。在民諺中,有所謂“鬼不走幹路”之說,意思是說在“十來一兒”這天,一般或多或少都會下點兒雨。雖然確也看到那天常常下雨,我當年對此並不多信,最多覺得是個巧合,大人說了不過呵呵一笑。

1992年此季豫西大旱,連續多月滴雨未下,種上的麥子無水可澆,透不出綠來。俺縣縣政府一面調來兩門高炮,擺在政府院裏,一觀測到那裏有云彩就拉着大炮滿街跑;一面抽調了縣直機關上百人組成抗旱澆麥工作隊,分赴各鄉鎮,動員村組幹部和農民抽水澆麥。我跟着由縣人事局副局長帶隊的一組到了離縣城不遠的石廟鎮(那時是石廟鄉),邁着兩條腿跑了好多個村。好多村也都聚起了水潭,想方設法擴大澆地面積,而村民們看上去明顯不主動,好像澆的不是自己的地,澆地全是爲了應付。被縣、鄉幹部逼得急了,村民們斜着眼兒笑着說出自己的判斷:“着急啥?到‘十來一兒’肯定下——真要不下,俺保準去澆!”我們說,要相信科學,不能相信封建迷信,誤了農時。結果是你說你的,他拖延着玩兒他的。

那天很快到了,白天還紅槓槓日頭,到傍晚突然陰了,夜裏就透透下了場雨,旱情雖未完全解除,但確實不用再抗旱了。抗旱工作隊自動宣佈解散。

對這件事,我當時確實覺得很神奇——老百姓的話就那麼準。後來認真研究了一下,與城市相比,我鄉地處深山區,海拔高、植被好,降雨本來就比較多。我們那個縣的`一部分在新中國成立前都歸盧氏縣管,“天不旱盧”,乾旱的時候相對不多。十月七年級降雨,總歸還是自然現象,而且並不一定,有時也是晴天。

4年多後,我從縣裏來到市裏。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晚上,城裏人和縣裏人一樣在路邊畫個圈兒,給亡故的長輩燒些紙錢、寒衣,把煮熟的餃子往地上撥幾個,嘴裏唸叨着,讓過路的鰥寡孤獨也品嚐一些,好在寒風冷雨中不那麼受凍。區別是鄉里人常用青灰畫圈兒,城裏人弄不來青灰,只好用粉筆或磚頭疙瘩代替;爲避免污染路面,燒紙也往往是放在鐵盆子裏。另外的區別是,在我鄉常見的“鬼雨”,在市裏確實並不多見。

信則有,不信則無。城裏人多不迷信,被迷信的東西也就少了許多。所以,不考慮鬼走不走路的城裏,在這天,儘管人們對逝者有同樣的思念,但作爲公共空間,可能就顧不上下雨了吧。是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