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臘八優美散文

時序飛馳,歲月如梭,轉眼間,指尖不經意敲擊的節奏又彈出臘八的輪迴。

守望臘八優美散文

一天沒翻微信,朋友圈裏,曬臘八粥的圖片早已滿滿當當,直讓人眼花繚亂。朋友靠山老祖問,你準備好了臘八的食材嗎?恍惚間,眼前升騰起氤氳的香氣,如餘音嫋然,纏纏綿綿、縹縹緲緲地悠然成一股股久違的溫馨,光想着,就有一種軟軟迷醉味蕾、滋潤五臟六腑的誘惑。在數九寒冬,家裏沒有飄着粥香,似乎冬天都沒有往年那麼溫暖。

在老家農村,臘八就是一臺暖色調的厚重大戲。每到初七晚上,母親就開始張羅做粥所需食材,於是便有了大甕、麪缸、鍋碗瓢盆的交響曲,和渾圓的紅豆、墨玉的綠豆、閃金的黃米、糯口的江米、酥甜的`紅棗、頑實的豇豆、胖乎乎的花生與晶瑩的葡萄乾等“演員”的各展其妙,單看這些色彩的名字,就有着鮮活的畫面感。頃刻間,一種濃濃的田園生活氣息悄然發散,總讓人體會到人間五穀豐登的喜悅、溫暖。此時的母親極像一位訓練有素的導演,每一味食材的脾性她都瞭如指掌,哪個該先早用水泡,那個該後入鍋,無論擱哪兒,她都一目瞭然。母親是位極傳統的普通勞動者,有點知識也是從衆人口中撿拾回來的,但母親記性極好,講故事的能力左鄰右舍都神服。

其實更多源於爺爺生前的描述,臘八的諸多傳說是爺爺從發黃的線裝書上照本宣科灌進家裏人耳朵的。故事講一千遍,爺爺說來說去還是一個主題,大人小人,不能數典忘祖,不敬天地,不供祖宗,不能施捨是做人的本分缺失。一碗看似不起眼的臘八粥,在祖宗的眼裏是非同尋常,意義深遠的。爺爺說起60年代有年隊裏收成不好,庫裏僅有的黃豆、綠豆、豇豆作爲儲糧種子隊裏準備明春下種,臨近新年都不敢分,臘八作爲年前開門節,一家大小融融樂樂齊聚一堂,祭祖慶豐年,是多麼開心的事,是衆多鄉親心裏的期盼,社員們憋不住,紛紛找隊長理論,隊長愣是不鬆口。

這一年臘八,爺爺傷了臉,去姑姑家借糧。掌燈時分才走回家。爺爺凍得眼眶裏流着清淚。孫子輩幾個歡呼雀躍,爭相給爺爺伸過小手捂爺爺的那雙粗糙的有力的大手。第二天熱騰騰的臘八粥,和着小泥爐上滾着的磚茶徐徐升起的白氣,一頓霧濛濛的摻雜,直吃的我們一大家汗流浹背。爺爺和奶奶天生愛吃辣椒,更甚我們幾分。這畢竟是進臘月第一頓美味佳餚,在喧嚷間,慚愧感已在父輩們心裏翻涌。在我幼小的心靈裏,是臘八喚起人們年節的無限想象和感覺,讓淒冷的冬日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讓大人小孩有了日益迫切的念想。而今,爺爺奶奶故去多年,臘八的故事卻又重蹈覆轍地在父母嘴裏不厭其煩地嘮叨開來。也許這就是他們眼中的家風民俗傳承,和祖輩的不忘初心。

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民族凝聚力的維繫。過好中國自己的節日,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我覺得這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責任和使命。“爲慶賀臘八節,緬懷釋迦牟尼佛成佛功德,將於臘八進行免費施粥活動,歡迎大家參加。”微信很快又發送來一條信息,是傳統代縣峨口臘八雪山會傳遞的親情心聲。信仰不倒,萬里長城就不倒。這是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石,我以爲,對民族節日的重視和參與,是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現。(原創首發 原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