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

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百年孤獨》構建了一個被孤獨籠罩的大家庭,其中每個成員都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一種與衆不同的孤獨,使這個家族的歷史成爲一部展示孤獨的百科全書。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

  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一

響應朋友的號召,硬着頭皮把這本過於著名的書啃完了。讀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還是沒有足夠的平靜和能力去閱讀理解這樣一本書。所以這本書暫且封存在書架和記憶裏,留待將來的自己去再度解讀好了,且記錄當下自己的感受,並分享給大家。

我讀的是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范曄的譯本,感覺譯的很好,想要向譯者致敬!網上還有一個高長榮的譯本,讀了一部分,發現有大段的刪減,所以買了范曄譯本的紙質書重新讀。

作爲普通讀者,對拉美的文化和歷史知識實在有限,所以很難像紅學研究裏面的索隱派去還原每一個隱喻背後的來源。讀了馬爾克斯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詞《拉丁美洲的孤獨》(正文後附)才稍微明白了一些,那些所謂魔幻和荒誕的情節離現實也並沒那麼遙遠,甚至是文學中的離奇荒誕恐怕永遠不及現實世界。書中的失眠症、戰爭、大屠殺、暴雨,可能在現實中有各自的對應,我只能留給別的水平更高的讀者去挖掘了。

我的着眼點在全書通篇透露出的“孤獨”感。也許拉美自有拉美獨特的歷史,有自己的革命、戰爭、獨裁者、大屠殺、大洪水、大災難……但在這些所有人類的類似的苦難背後有什麼共通的東西嗎?造成這些苦難的原因又是什麼?是制度嗎?是經濟嗎?是文化嗎?是的是的,當然是的,但每一個又總是不全面,不能單獨拿出來劃歸爲“因”。我對人類苦難的思考引領我回歸到了向人類自己的內心世界去尋找,我感覺現實中的一切都是人心的具象化。就像偷窺美人美蕾黛絲的人爲自己心中升起的肉慾而喪了命,當我們討論發生戰爭的原因時,我們會去考慮譬如奧雷里亞諾上校這類戰爭領導者內心的孤獨嗎?“孤獨”纔是戰爭的罪魁嗎?孤獨有的救嗎?

看完了這本書,並沒有波瀾壯闊的拉美歷史在我腦子中展開。我看到的是一羣在孤獨中絕望掙扎的人,越是掙扎,就越不得解脫,所以被各自的宿命牢牢的掌控!

救贖在哪裏?書中並沒有給出答案,任何輕易給出的答案都是值得懷疑的,也許我們急於想要一個答案的心態本身都有問題。不過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找,終歸總能找到。

  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二

百年孤獨,這個家族的命運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個圓圈,從堂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爲其玄孫)爲起點,到奧雷里亞諾(家族第七代)爲終點,循環到了原點,家族中的人在這圓圈的對稱處有着相同的命運與經歷,整個家族承受着一個世紀的孤獨,時間的輪迴重複,這個家族每一代成員名字的類似,命運的類似都使小說隱含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循環怪圈,能夠脫離這個怪圈的人要麼和這個家無關,要麼早死、要麼在衆目睽睽之下昇天。每個人都用自己一生的時間去努力排解掉孤獨,但卻有在某種程度上承受着這種孤獨,每個人的生活都爲孤獨做了腳註。從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小金魚,到布恩迪亞的裹屍布,再到幾代何塞·阿爾卡迪奧對羊皮卷的鑽研,再到第四代奧雷里亞諾反覆修理門窗,最後到第七代長着 “豬尾巴”的奧雷里亞諾被螞蟻吃掉,整個家族的命運回到了世紀前的原點。孤獨讓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不斷的做些在馬孔多從未經歷的事情,似乎改變了整個馬孔多地區的全部生活,而孤獨又讓他們到晚年平淡的接受命運及死亡,在循環往復的家族命運中,衰敗、腐朽、死亡,最後整個地區被黃土淹沒。

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夾雜着對現實的諷刺和哲學的思考。

馬爾克斯將拉美世紀的歷史以怪誕、奇幻濃縮,筆觸中蒼涼、敗落、注入新事物的獵奇與荒誕、衝突與守舊,那個叫做馬孔多的地方被不斷的變化所衝擊着,目睹了這個家族百年的孤獨,最終被沙土淹沒,飄無蹤影。

  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三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窮。-----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作者在書中沉着冷靜地講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又魔幻可悲的故事,讀完後感覺整本書都籠罩着一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迪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就像他們的名字那樣幾乎沒有什麼改變。“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

孤獨的`可悲,源於自我封閉。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除了爲馬孔多開創了繁榮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外,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狹小的世界中的,拒絕任何人的進入。終身未嫁的阿瑪蘭妲無情地拒絕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和赫裏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不是因爲邪惡的報復心理和痛苦的怨毒,而是被自己飽經摺磨的內心戰勝無窮愛意的結果。因爲內心那無法戰勝的膽怯,阿瑪蘭妲對自己封閉了一生,孤獨了一生,最可悲的不是無伴侶相伴終老的孤獨,而是他人無法理解自己,自己就採取沉默、孤僻來武裝自己,把自己包裝得似乎不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巨大落寞。就像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的馬孔多一樣,在缺乏信任和了解,在孤獨、苦悶、猜忌,中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成爲了一段外鄉人不知曉、不認爲存在的歷史。

孤獨的可悲,源於無力去愛。書中烏爾蘇拉總結到:“實際上他的成功和失敗都因爲同一個原因,即純粹、罪惡的自大。她最終得出的結論,自己不惜爲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當奧雷利亞洛·布恩迪亞上校還在烏爾蘇拉的腹中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曾被他清晰可辨的哭聲驚醒時,烏爾蘇拉就渾身顫抖地確信這深沉的哭號正是那可怕的豬尾巴的最初征兆,這就是故事悲劇的預言與開端。晚年的她更是確信胎兒在母腹中的哭泣不是腹語或預言能力的先兆,而是缺乏愛的能力的明顯信號。無力去愛,是人活着的最大悲哀,人是情感的動物,人因情感而富有,世界因情感而生動。但是《百年孤獨》中的每一個人都顯得那麼脆弱,奧雷利亞洛·布恩迪亞上校試圖用永無休止的戰爭與殺戮來回避孤獨、排遣孤獨,但是戰爭帶給他的最終只是更加寂寞。他對生命沒有憐惜,對行軍中與他發生關係的女人沒有愛,對他留下的十七個血脈沒有愛。

孤獨的可悲,是不帶情感地活着。馬爾克斯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美人兒蕾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奧雷利亞洛·布恩迪亞上校。 當美人兒蕾梅黛絲連身體帶靈魂才昇天,涼薄的費爾南達就在角落裏踱來踱去,爲那些被捲走的牀單憤憤不平。當奧雷里亞洛們在墳墓裏屍骨未寒,奧雷里亞洛第二就又點亮家中的燈火,聚上一羣醉漢拉起手風琴,渾身澆透香檳酒,把那個瘋人之家變成爲墮落的垃圾場。不會因爲誰的存在或消失而帶來情感的波動,他們都在按自己方式活着,不帶情感地活着,最終敘寫的是整個家族的孤獨與悲哀。

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

看完這部作品後,會陷入沉思,會陷入落寞。每個人身上都有孤獨的因子,每個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但慶幸的是,我們沒有自我封閉,沒有放棄帶着情感去生活,我們還有去愛的能力。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一個存放孤獨與悲傷的空間,也許在這一生中你會許多次地光臨這個空間,在這個空間中自我放縱,但是我們要學會在排遣這個灰色情緒後,走出這個空間,或許說只有走出這個空間,才能排遣這種情緒吧。造成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的原因我還無法讀懂,老實說我更傾向於不去深究,因爲,太過於固執有很多時候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寂寞和灰色情緒。《百年孤獨》帶給我的情感衝擊遠遠不止文字表述的淺薄,心靈的體會很多時候是文字無法書寫的,我想我會一讀再讀《百年孤獨》,我想我和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想法一致:希望一個個體,一個民族,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會伴隨着馬孔多的消失而永遠消失,再也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