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隨筆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的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的隨筆

清明的隨筆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了。其實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當然清明節也包括在其中。但我覺得清明節是最有紀念意義的節日。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爲清明節及寒食節的日期靠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車間(581年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合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祭祖的日子。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

在我的家鄉,人們很重視清明節。在這天,不管是在外地工作的人還是在家務農的人,都會早早準備上墳的事。男人們需要準備一些紙錢、酒、點心等用來上墳祭祖。隨着社會的發展,清明節上墳的紙品種類應有盡有,什麼鞋子呀、手機呀、棉衣棉褲呀……而女人們和家裏的女孩子只需要待在家裏,不能隨男人們一起上墳。

上墳祭祖就是祭奠已經去世的親人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就像是給去世親人送衣物,以示對逝者的尊重與懷念。據我所瞭解,每次到清明節時家中的男人們上墳時都要雙膝跪下,邊燒紙邊會說一些讓死者安心的話。比如:家裏的情況的話或着懷舊之類的話,有時也會說:“你在那邊過得好不好,錢夠不夠花……”之類的話。燒完紙後,大人們帶着男孩子就往家裏走。女人們負責把飯菜放到桌子上,等着男人們回來。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一個沒有眼淚而痛苦的節日。

清明的隨筆2

清明時節雨紛紛,回家掃墓看親人。爺爺在我還沒出生就離開了我們,今年已經整整10個年頭了。

4月5日清明節,爸爸、媽媽帶着我回到了丁店鄉下祭祖掃墓。

我們走在田間小路上,首先映入眼前金燦燦的油菜花,一起一伏的田地,夾雜着小草錯落生長着,路邊的桑樹也暴出了新枝嫩葉,小溪嘩嘩地向遠方流去……大自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們家是個大家族,有六個伯伯,兩個姑媽,全家大大小小 50幾個人聚在一起來到了爺爺墓前。伯伯們把野草撥掉,留下綠草,嬸嬸們擺上糖果、魚肉,然後在墓上捧上一束菊花,燒上紙錢,點上鞭炮,接着,我們一個挨一個的磕頭默拜。大家都在心中默默祝願過世之人在天之靈保佑一家子平平安安。

掃墓結束,大家把帶過來的祭品收拾好帶回五伯伯家,然後全部集中在五伯家吃午飯,大家藉此機會溝通情況,瞭解生活,增進情感。

飯後,我們在伯伯嬸嬸們“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的祝福聲中回到了掘港。我想這句話也就是對逝去的親人最大的慰藉了吧!

清明的隨筆3

20xx年2月6日(農曆臘月十八日),當人們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時,我親愛的父親懷着對人生的無限眷戀和對母親的不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在清明節來臨之際謹以此文寄託對父親的無限緬懷與思念,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太快、太突然,

太令人猝不及防。

頃刻間,折了我的航舵,斷了我的風帆。

我和世界一起窒息不語,所有的思想鍍上黑色,凝固了所有的語言,所有的詞彙梗塞喉嚨。

您以一種獨特別緻的人格影響了我的世界,卻以安詳平和的方式離開了我的世界。

茶水涼了,寂寞地沉靜着,卻留着昨日的痕跡。

椅子空了,失落地悲傷着,卻留着昨日的體溫。

書頁合了,無聲地哭泣着,卻留着昨日的墨香。

有您在,童年的夢想才如此邈遠悠長。有您在,青春的溪流才如此歡欣雀躍。有您在,遲歸的腳步才如此急促匆忙。有您在,世界如此美好。慈愛的目光消融了心頭的陰霾,寬厚的臂膀托起強勁的後盾。 心的樂園築造恆久的綠洲,抒寫永遠的湛藍。

如果我能夠,定會陪您登高望遠,靜靜地倚欄俯視連綿山巒的蒼茫。

如果我能夠,定會載您驅車郊野,默默地沿途欣賞松濤柳浪的韻致。

如果我能夠,定會爲你研墨展紙,輕輕地細品一紙筆致墨韻的靈動。

如果我能夠,定會爲你烹茶煮酒,慢慢地敬上一杯舒心可口的香醇。

再也不能夠於滋養靈魂骨血的溫暖中做夢。

再也不能夠於避風港灣的瞑瞑中懷想。

再也不能夠於圍爐夜話中聆聽諄諄教誨的清韻流淌。

我只能立於夜幕深處心雨滂沱懷想您漸行漸遠的背影......

清明時節,沿着時間的階梯觸摸那串記憶,想知道,天國的您,久遠的微笑是否仍和往常一樣?想知道,久違的風景裏您是否和往常一樣對坐?想知道,您與文字廝守了一輩子,是否筆耕不輟還在橘黃的燈下揮毫潑墨?

相框裏的您,如此和善慈祥。相框外的我,如此黯然神傷。

恣意的哀思,擠壓骨頭,

一種痛啊!

竟是淚流滿面……

清明的隨筆4

淡藍的天幕上還掛着幾顆不肯消影的星,樓下已升起嫋嫋的炊煙,母親已起牀,忙着侍弄早餐。走出門外,細雨仍沙沙地輕打着綠葉的琴鍵,撥着竹枝的琴絃,叩着水面的鼓。

清晨,火紅的朝陽還未探出暗黑的山頭,然東方已經吐白。幾縷透過密織着的樹葉的白光,穿過桌前那面腐朽的木窗,射在那些零亂的書本上。只聽見窗外沙沙作響,也許是風,或者是雨。不禁想起:今日是沉重的清明節。

天空中飄零着紛紛的細雨,模糊了那塊嵌在窗上的玻璃。想起那“清明時節雨紛紛”,便想到了“欲斷魂”。淡墨色的遠山上竟閃着星星之火,還偶爾聽見爆竹爆炸的聲音在寂寥的道路上回響。心不覺得沉重了。

淡藍的天幕上還掛着幾顆不肯消影的星,樓下已升起嫋嫋的炊煙,母親已起牀,忙着侍弄早餐。走出門外,細雨仍沙沙地輕打着綠葉的琴鍵,撥着竹枝的琴絃,叩着水面的鼓。山上愈發地綠了,彷彿被洗去了一層膜色,呈現出本身的綠。翠綠,嫩綠,墨綠,青綠……交匯成一片。

下樓吃早飯,望着墨綠的清明餜,想到綠的山頭,綠的平地,綠的春天。吃了一口,外面雖平淡無味,甚至有些苦,但清明餜中的甜蜜,卻觸動了我的心:喪去親人的悲痛後,必要將悲痛化爲力量!活着的人,該好好地活下去,不要使故去的人再看見他們不願看見的事發生!

由我經歷見證過故去的親人,忽地在眼前浮現了。我望着他們,在心中大聲地吶喊:我不會令你們失望,不會令你們失望!

窗外的雨愈來愈小,終究停了。鳥兒在雨後的潔淨中唱響了它們的歌兒。太陽也撥開了雲層,溫暖着大地。人生總會遇到陰雨天,甚至雷電交加,狂風暴雨,但我們,總會迎來溫暖的陽光。

清明的隨筆5

清明節,又來臨,我呆呆地望着天空,不禁又陷入對外公的懷念。因爲在我那絢麗多彩的童年生活中,外公給我的印象太深刻,外公給予我的愛實在太多太多。

我依舊記得,外公的那張臉和那雙手,那張佈滿皺紋而又充滿精神的臉和那雙蒼勁有力卻又突兀着青筋的手,它們曾經和外公一起……

兒時,我一直都是被外公外婆拉扯大的。常常隨外公外婆起得很早,老是做在一張木凳上看着外公掃地。外公拿着一把掃把在街道上掃,我呢,就拿着比自己矮一點兒的掃把亂舞,常常弄得到處都是灰塵。外公性情溫和,也不說什麼,只好一遍遍地掃,毫無怨言。那時侯,我還,看到外公天天清掃街道,不禁也有一些納悶,常常扯着外公的衣角,略顯淘氣地問:“外公,爲什麼,你天天要清掃街道呀,你又不是清潔工?”外公也就朝我一笑,繼續掃地。我看着外公的笑容,也就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還不時“噢”幾句應聲。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久而久之,外公清掃街道的原因我也清楚,心底裏對外公也不免產生幾分敬佩。

一次,冬天時分,天氣寒冷,我剛起牀下樓,又見外公在掃地。我走出去,坐在門口的板凳上,託着下巴呆呆地看着外公,過好一陣兒,外公才見我坐在外面,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襖脫下來,給我披上。我當時再看外公的時候,發現他的手已,凍得通紅,嘴脣泛青,可那時外公已經在掃地……

外公,又一年的春天到,您喜歡的桃花又開,散發着泥土的氣息,您,可聞到它們的芬芳,感知到有個童稚的心靈在呼喚您,在呼喚您啊!

現在,雖然外公已經不在人世,但外公的音容笑貌卻時常在我的腦海裏浮現。因爲,外公給我那無私的愛實在太多,他那勤勞樸實的形象給我的印象太……太深刻!

清明的隨筆6

在我的印象裏,清明總是潮溼的。雨水籠罩着天際,籠罩在心頭,霧濛濛的。

這也僅僅是我對清明的印象。小的時候,我一直認爲墓地與死亡離我很遠,雖然它們是生命的終結,但我從沒見過它。那時的我可能並不明白死亡的意義是什麼,只是老老實實的記下了名字——是死亡,是離去。

大了一些,我去了烈士陵園。聞着濃烈的艾香,我第一次見到了墓——只有我身體一般大小的石坑。難道,我們離開後只能在這狹小的地方安眠嗎?

上了六年級,背得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才知道爲什麼清明的街道上總有一些失了魂般的人在徘徊。他們在什麼中徘徊?憂傷,痛苦,以及一個人的回憶。清明的雨、清明的墓、清明的人,總在不時地透出傷感,或許清明的作用便是銜接相隔於兩個世界的人,讓那些可能被遺忘的人再一次出現在我們的記憶裏。

我曾遙想,千年前的杜牧也許曾在清明時節的某個城中徘徊,提着壺酒坐在街頭看世間百態,雨紛紛地下,人癡癡地望。而千年後的我無所事事地趴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雨滴輕撫塵埃,打落玉蘭。清明雨在飄灑,人們在對親人景仰與懷念,一次又一次重溫那隨着人的離去即將消散的回憶。

上國中了,我才隱約發現——原來從小到大我從未感受過在清明的憂傷中回憶一個逝去的人的滋味。並不是因爲沒有親人離開,而是那種辛辣的像酒,苦澀的像淚的滋味可能無法在我這個少不經事的年紀懂得。

墓誌銘總是默默記載一個人的生平,清明雨總是默默洗刷着每年的灰。它拂去了灰塵,卻無法拂去時光的痕。或許當人在每年祭奠時看到碑上新長的青苔,總會感嘆一聲——他離我們又遠了一年。

清明的隨筆7

記憶中

每年的這一天

總是細雨綿綿 如泣如訴

曾經以爲

那是老天

在替人們向已逝親人們

遙寄的哀思

然而 今天

在這個本該落雨的日子裏

陽光卻是如此燦爛

或者

是天意

讓人們 忘記傷痛

去享受這春日美好時光

然而

那失去親人

徹骨的疼痛

怎可能輕易忘記

原本

這是一個與我無關的節日

卻在十六年前

在您"離開"的那一刻開始

每到這個節日

也是我對您思念最深的時刻

雖已時隔多年

每每想起您的音容笑貌

想起與您相處的點點滴滴

或開心

或難過

淚水總也止不住

每年的這個時候

也是我對您最深感遺憾的時候

因爲

您在世的時候

沒能爲您好好盡孝

而如今 卻也不能到您的墓前

爲您 添土 上香

今天 一份哀思在心底漫延

唯有以綿綿的文字

遙寄心靈的哀思

願在天堂的您

我最最敬愛的爸爸

能感受

女兒 此刻

對您的思念!

清明的隨筆8

清明節,一個讓我們紀念無法見面只能思念的那羣人的節日。有著名的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看來清明節應該是一個屬於懷念的、感傷的節日,而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爲都應該圍繞着這個感傷而懷念的主題。

陰沉沉的天,偶爾飄下一絲絲淅淅瀝瀝的春雨,清早起來吃幾個清明糰子,領着孩子或跟着父母或隨着單位一同去某一公墓,紀念某些應當紀念的人。爲他們燒去一些紙錢,爲他們送去一些鮮花水果,然後再他們的墓碑錢訴說自己的過往,許下自己的心願,最後再他們的墓碑錢放上一些鞭炮。然後大家默默地,沉重的回到家裏,伴隨着陰沉沉的天空,灰濛濛的空氣,體驗着一絲絲叫做傷感的情緒進入清明節晚上的夢鄉。這應該就是我想象中的清明節了。

而如今,這個20xx年的清明節,陽光無比的燦爛,天空無比的晴朗,外婆親手做的清明糰子早在昨天就被我們搶光,吃光了,因此今天早餐吃的是牛肉拉麪。而如今我剛剛結婚,沒有孩子,父母正好半百的年齡對於掃墓不太上心,單位只是放假,因此我沒有任何理由去某一公墓,爲某一人掃墓!如果不是手機的待機畫面自動變成了清明節的圖樣我想也許我會不知道今天是清明節!

曾經我跟着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去掃墓過,印象裏就是爬山,摘果子,拔草,然後等待,沒錯,就是等待,等待大人們輪流在墓碑錢說話,甚至哭泣流淚,然後放鞭炮,最後回家吃點心!如今回想起來我不知道那樣的掃墓我紀念了誰?懷念了誰?我又感傷了一些什麼?

曾經我跟着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到劣勢公墓去掃墓,我們戰戰兢兢,輕輕地呼吸,整齊的列隊,肅靜肅靜的聽着老師宣讀劣勢們的光榮事蹟,然後向烈士們獻花,圍繞劣勢墓碑默哀三分鐘,繞場三週……直到坐上返校的校車後纔有人輕輕地交頭接耳,直到下了校車大家在操場上盡情的喊叫,蹦跳以此來宣泄剛纔在公墓中的憋悶情緒!我不知道那時候我記住了多少個劣勢們的光榮事蹟,我也不知道那時候烈士們的光榮事蹟在我心裏留下了多少震撼。印象裏只有那一縷盼望早點回家,早點能夠坐下來吃點心的心思!

曾經多少個清明節我撒着嬌,說着自己工作忙,讓父母、祖母、外祖母們不要逼迫自己一同去掃墓,雖然那時候已經不用爬山,全都搬遷到公墓裏了,我依然不願意掃墓,只希望在這假期裏能夠多休息休息,或者多玩鬧玩鬧,掃墓對於我而言是浪費體力、浪費時間的事情!

而如今我想我需要過清明節這一個節日,雖然不去掃墓,不去買鮮花,放鞭炮,但是我願意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紀念那些需要且值得我們紀念的人們。我自己的方式就是在家裏,安靜的思念那些我所需要思念,我所想要思念的人,靜靜地回想那些人的一生事蹟,靜靜地品味那些人人生的酸甜苦辣,靜靜地思考那些人平生的所失、所得。靜靜地送上我最最真摯的敬佩!有時候心情也需要調劑,最好的狀態並不是每天快樂幸福,人生應該是全面的體驗各種情緒。這種藉着清明節讓心情小小的感傷感傷也是一種心情調劑的方式。

人這一生,在學校裏的的努力是爲了將來有一份好工作,而工作時候的努力是爲了能夠保證家庭的物質生活。而工作之餘的學習,享受都是爲了建造我們的精神家園。當溫飽問題不再是我們奮鬥的目標,那麼建設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成了最最要緊的一件事了。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的確應當,至少一年當中在清明節這一天認真努力的思考那些需要且值得我們思考的那許多前輩們的人生,以此來總結經驗,對比自我,爭取給自己制定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生!

清明的隨筆9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他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時間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時間,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所以,清明節也是關鍵的祭拜祖先的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時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的就是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5日,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打馬球、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祖墳生別死離的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的隨筆10

又是一年清明時,空氣中便是那毛毛細雨,像蠶絲那樣輕,像銀針那樣細,像篩子篩過那樣淅淅瀝瀝的灑向大地……

這天,奶奶帶我去掃墓。我們買了三束五彩的花,然後跑到公墓的最後幾排,很快找到了在十三排十一區的祖先。我瞧見祖先墳前有一株小草,便找來一根細樹枝,小心翼翼地把小草挖出土來,又恭恭敬敬地在墳前土上插好了花。

不知何時,奶奶已經在墳前擺好了給祖先的紙錢,然後從懷中掏出一盒火柴,取出一根,點燃了這些紙錢。接着,她出神地望着那堆緩緩燃燒的紙錢,一言不發,或許是在心中默唸對祖先的思念和祝福吧!我也在心中默默祈禱着。此刻周圍安靜得出奇,我能聽到風灌入耳朵發出的呼呼聲,遠處小鳥偶爾的一聲鳴叫。風停了,墓園中的一切彷彿凝固了——凝固的花,凝固的樹,凝固的墳,凝固的人……等我回過神來,奶奶已經在地上鋪了一個塑料袋,鄭重其事地磕頭。我不清楚墳墓裏究竟是哪個祖先,但我知道沒有他就沒有我,我們血脈相承。於是,我學着奶奶的樣兒,一臉嚴肅地也磕了三個頭,然後起身。眼前的紙錢變成了一堆黑色的灰,青灰色的煙嫋嫋地輕盈地向天空飄去。我相信它會一直飄到遙遠的天際,把我們的緬懷與祝福送到先人那裏。

回去的路上,天空中依然飄灑着雨絲,只是更加的灰濛濛,好似一塊巨大的黑布籠罩了世界。四周是朦朧的樹,朦朧的人,朦朧的田野,彷彿都書寫着清明的無盡哀思……

清明的隨筆11

清明節那一天,我們一家人包括周邊的親戚都去奧林匹克吃飯,結果忘記了要不要上管樂叫上了妹妹,我們準備出發了。

來到奧林匹克,妹妹踏着她的小腿走上了舞臺,在那裏蹦蹦跳跳,看到我們一個個追着她跑,玩的更是不亦樂乎,最後,她還是服服帖帖的跟着我們吃飯了,結果到了吃飯的時候,她又開始鬧了,想爬上飯桌玩,在我們的合力阻止下,她,終於停下了鬧騰,安安靜靜的吃飯。

我們一家人坐在飯桌上有說有笑,吃着美味的'飯,開開心心的,連別人都羨慕的看着我們。

吃飯的時候,我使勁往碗裏挑吃的,顧不上吃,碗裏的東西已經滿滿的,我纔開始吃。

身旁的奶奶見我有些吃的夾不了,起身幫我一個一個夾,就這樣,我的碗又滿了,歐耶!

直到吃飽,自己碗裏還有半碗飯,看着這半碗飯,感覺實在吃不下了,就直接拋棄了,就跟妹妹開始玩。

妹妹一會兒往臺中心跑,一會兒往邊上走,看的我都心慌慌的,害怕妹妹隨時隨地會摔下來,所以,我做了個明智的做法,拉上大妹一起看着!不過,大妹來幫忙,我基本上沒啥作用了,就在那默默的看着她們兩個在那裏嗨皮,自己又回到坐位上。

回家時,妹妹還是不肯走了,直接賴在那裏了,我想想也是醉了,抱她哭!不抱又回不了家!大家都對妹妹軟聲軟氣的說:君君,回家了,不然我走了。妹妹跟沒聽到似的(雖然她可能聽不懂),自顧自在那裏玩。我二話不說抱起她走人!結果她以爲我在和她玩,使勁推我,臉上掛滿了花晚上,約了妹妹去打籃球,結果打了一會便沒興趣了。

清明的隨筆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陰雨連綿的清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甜甜膩膩的青糰子,在衆多美食中還別有一番風味,深受江南居民的喜愛。

今天我去外婆家做青糰子了,特別的興奮和高興。開始做青糰子啦,我和外婆就開始準備製作青團的原材料了,需要的東西有很多,比如青、餡料和糯米粉……首先我們把石灰裏浸過的南瓜葉子沖洗乾淨擰乾,然後我把青放到鍋裏煮,裏面加少許的水,直到青煮爛爲止。我再把餡料放到鍋裏炒熟,就這樣前期準備就完成了。接着我把麪粉倒入容器裏,撒上少許鹽,把煮爛的青倒入麪粉裏,然後快速的用力攪拌,一邊揉麪一邊加熱水,外婆告訴我如果麪粉太溼了就要加點麪粉,慢慢的小白不見了變成了小青,它們融爲一體了。我使了九牛二虎之力反覆地揉,過了好一會兒麪糰終於揉好了,我把麪糰小心翼翼的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再把一小塊麪糰搓成圓,接着用大拇指再麪糰上捏出一個小小的洞,慢慢的用手指沿着邊緣把洞口捏大捏勻,最後往裏面放了點餡,把口子捏攏,再輕輕地搓圓,在下面墊上糉葉,這樣我的青團就大功告成了。我發現外婆已經做了好幾個了,我也不甘示弱,趁熱打鐵又做了幾個。沒過多久我們就做了一大盤了,青團扁平的、綠綠的、整齊地放在糉葉上,好像一個個胖胖的連體娃。

最後我和外婆把做好的青團放入鍋中蒸,大約過了30來分鐘,廚房裏瀰漫着的蒸汽感覺像在雲端裏,空氣中散發着青團誘人的清香。就這樣香味撲鼻、油潤如玉、糯韌綿軟的青團就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滿嘴巴的香氣,特別的好吃,我一口氣吃下了好幾個!

經過這次做青團的活動,我感受到了自己動手的快樂和收穫,別有一番成就感,也感覺自己做的青糰子是那麼好吃!下次我還要多動手做美食!

清明的隨筆13

每年的4月5日是我國的傳統日——清明節,每逢清明節我都會想起唐朝大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題爲《清明》的絕句,原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是一個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傳統節日,每年的清明節都會下小雨,天氣大都陰沉沉的,今年也不例外,灰暗的天氣好像代表我們悲傷的心情,在清明節那天,人們要去踏青,掃墓,插柳等戶外活動

在清明節這天,我們早早地起牀,吃完早餐在爺爺奶奶的帶領下,一家人有的扛着鋤頭,有的拿着掃把,有的拿着貢品,香燭浩浩蕩蕩地出發,滿山都是掃墓的人,他們把原本光禿禿的山裝飾得花花綠綠、五顏六色,非常好看。我們首先來到曾祖父的墳前,發現四周長滿野草,墳前有袋子、紙盒等垃圾,讓人看了很心痛。來到墳前時,之前平時十分堅強的奶奶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不停地往下掉。看見奶奶哭了,我和姐姐連忙上前勸阻,我們拉着奶奶說:“奶奶,不要哭了,人都已經走了,他在天堂裏看見您這樣會更加傷心的呀!”奶奶聽了我們的勸阻停止了哭泣,說:“乖,我不哭了,你們去幫爺爺他們幹活吧!”於是,我們有的拿起鋤頭除草,有的掃地,我和姐姐則把五顏六色的紙花貼在曾祖父的墳上,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曾祖父的墳墓變乾淨了!一眼望去像穿着一件五彩的外衣,很好看,爺爺把供品放到墳前,點香祭拜,放鞭炮,祭拜完了再往下一個一個地祭拜,我和姐姐邊吃東西跟在後面走,吃得很開心……

直到下午四點左右,我們才掃完墓,雖然辛苦了一天,但也是讓我最開心,最難忘的一個清明節。

清明的隨筆14

已經過去好多天,有一件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一直盪漾在我心底,時時刻刻溫暖着我,也感動着我,讓我對某些人或某些事生出了更深一層的敬意。

正是早晨上班的高峯,馬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我是其中一員,正騎着兒子退下的那輛小架自行車,在人羣中穿梭。

我是一個夜貓子,習慣了晚睡晚起,每天不過八點半絕不起牀。今天早晨也一樣,我貪戀舒服的被窩,在老公左一遍,右一遍的督促中,才懶洋洋的爬起來,匆忙梳洗,簡單吃完早點,又一次踩着點出門--我住的小區和公司就隔着一條馬路,騎自行車也就五分鐘路程。

今天是週一,路上人真多,再加上附近有一所學校,攤上這個點,真要命:送孩子的自行車、摩托車、電動三輪車還有各式各樣的小轎車,幾乎要把整個馬路堵上了。

眼看到了公司規定打卡的時間--9點整,我心急如焚,仗着自己車技不錯,在人流和車流裏左拐右拐小心的穿梭--爲了預防突發情況,我一手捏在車閘上,左腳離開腳蹬,不時的觸碰地上,這樣可以保證我隨時停車,不至於慌亂中傾倒。

"吱--"爲躲避前方一個橫穿馬路的小姑娘,我趕緊捏住了後剎車,隨着一聲尖利的剎車片和輪胎的摩擦聲起,我的草綠色自行車被我硬生生減了速,不過一股強烈的慣性還是讓我衝出去老遠,正在我一身冷汗的時候,小姑娘已經靈巧的穿過馬路。

等我停下車,回過神來的時候,才發現了自己的異樣:由於全神貫注都在小姑娘的身上,我腳下的一隻鞋子不知道何時蹭掉了--一定是我手忙腳亂的時候,不小心帶掉了。

我依舊還騎在自行車上,一隻腳在地上擎着,努力保持着身子平衡,不至於當街摔倒在地,我扭轉頭,那隻我最喜歡的白色細高跟皮鞋正靜靜的躺在我身後幾米遠的地方,差點淪爲匆匆忙忙腳步下的絆腳石。

短暫幾秒功夫,我大腦一片空白,竟然不知如何是好:是艱難的調轉車頭,蹣跚後退?還是支好車子,赤着一隻腳把鞋子撿回來?

調轉車頭根本不現實,馬路上很擁擠,像我這種騎在車子上掉頭更是難上加難,那就只能支好車子,光着一隻腳去拾鞋。

真是很窘迫的選擇:盤着高高發髻,穿戴整齊的我,在馬路上光着一隻腳行走,周圍已經有很多人注意到我的狼狽,正以看笑話的心態朝我瞟來。

"再遲疑下去,肯定要遲到"我下意識的咬了咬嘴脣,漲着紅紅一張臉,準備下車撿鞋。

"哎呀,姑娘你等等,我給你拿鞋"一個和藹的聲音在我前方響起,我詫異的擡起頭,只見一個身穿黃色馬甲的老人,扔下手裏的笤帚正往我身後走去,當她拿起我那隻掉在地上的鞋子,我才如夢初醒。

"給,我幫你穿上吧"一隻黑瘦粗糙的手出現在我面前,

"哎呀,那多不好意思"我嘴裏推辭着,準備下車自己穿鞋,

"哎呀,這有啥不好意思,姑娘趕緊穿上"不容分說,老大娘已經蹲在我面前,她一手拿着我的那隻鞋,一手去託我的腳,很麻利的把鞋子套了上去。

"哎呀,真是謝謝您"穿上鞋子的我,立馬下車,忙不迭的道謝。

"舉手之勞,謝啥"老人家說着,抱起笤帚又開始掃起大街。

好像剛纔她撿起的不是一隻鞋,而是一片紙屑或是一張落葉一樣的稀鬆平常。

我復又上車,急匆匆匆忙的趕去公司打卡。

匆忙中我沒有記住老人那張慈祥的面孔,但是那雙黑瘦,粗糙的手卻深深被我記在腦海中,如刀子鐫刻一般,時不時浮現在眼前,因爲鄉下的老家,我的老母親和她一樣也有這麼一雙經年勞作的手,是這雙手把呱呱墜地,牙牙學語的我哺育成人。

我感謝母親撫養我成人的那雙熟悉的手,也被這雙陌生卻溫暖的手感動着,我常常捫心自問,如果那天角色對換,掉鞋子的是那位掃大街的老大娘,而我剛好經過,能否平靜的幫她撿起那雙鞋子,並真誠給穿到腳上。

如果是以前,我不敢有肯定的回答,但是從這以後,我想我一定會這麼做,因爲從這件事上讓我明白了,很多時候一顆善良的心不一定會在光鮮和體面的外表之下,也有可能就珍藏在破衣爛衫之中。

清明的隨筆15

爲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清明節,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學校的清明詩會今天如期進行。

在今天的清明詩會上,不乏準備充分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或者鏗鏘,或者悽婉,或者豪放的語調,用飽滿的激情,穩健的颱風給了與會師生一場誦讀的饕餮盛宴。

武老師朗誦的《春天,遂想起》,雖然跟我是同題,但是她以女性的細膩,以她燦爛的語調演繹了余光中經典名篇的魅力。一篇詩歌的朗誦,背後是武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武老師對朗誦的摯烈的愛和獨特別緻的朗誦藝術追求。我不能不說,武老師繼續保持了她朗誦的高水準,不出意外地驚豔到我了。

可是真正讓我震撼,讓我感動,讓我不能自已的還是於老師朗誦的《寫給母親》。每年於老師都是朗誦自己寫作的作品,今年也不例外。她的母親已經去世三年了,對母親的思念,化作一滴滴的相思淚,流灑到紙上,再通過她如泣如訴的的聲調響徹全場。她沒有煽情,卻打動了會場。主持人拿着話筒仰着臉,正在照相的路校長,把相機放在凳子上,扭過身子,他也想到自己去年剛去世的母親了。而我的眼淚也不禁流出眼眶,肆意地掛在臉頰。於老師已經泣不成聲。朗誦不是表演,她成了對在場所有觀衆靈魂的洗禮,在於老師身上,朗誦的技巧已經變得不再重要,她讀的稿子內容也不再重要。她已經跟自己所讀的內容融爲一體,再也難以分開,她沒有用聲嘶力竭的吶喊來表示自己感情的濃烈,情到深處,眼淚溢滿了眼眶,感染得他人痛徹心扉。

我用手掌不斷地擦着流下來的眼淚,我幾乎不敢直視正在臺上誦讀的於老師,我怕自己會控制不住自己,我怕自己會在大庭廣衆,衆目睽睽之下哭得稀里嘩啦。我偷偷地到衛生間用手裏的手帕擦了擦紅腫的眼睛。

這樣的誦讀,還考慮誦讀者的神態嗎,還考慮誦讀者的誦讀技巧嗎,還考慮朗誦者的稿子是不是超時嗎?所有的評價都是蒼白的,都是多餘的,聽着這樣的朗誦,除了歎爲觀止,只能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