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抒情散文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一樣。

出路抒情散文

“沒有一點讚美,但也沒有一點憤怒”這是紀錄片《出路》的導演鄭瓊對短片的評價,很贊同她的觀點,就是“中國的社會,很多人其實並不瞭解另外一羣人的這種生活,這個片子不是要去表達一個社會的隔閡,而是希望達到一種融合”,就如短片中記錄的三個孩子,山村輟學的女娃,小鎮大學聯考的復讀生,都市叛逆的少年,儘管他們的生活天差萬別,卻都在自己的困境裏,尋找出路。

短片中的馬百娟揹着書包走在蜿蜒的山路上,體格不大,但精神抖擻,大跨步的向前走着,臉上藏不住的笑容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她說,長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學,看到這裏,我能想象的畫面是若干年後,一個亭亭玉立的姑娘拉着行李箱走出出站口,望着北京的天空和川流不息的人羣暢想着自己的未來。三年後,十五歲的她輟學在家,問及夢想時只是微笑着搖搖頭,她並不知道未來在哪裏,十二歲時以爲的長大會是一次跳躍,跳出山溝,跳出貧瘠,跳出那個小圈圈。可三年過去了,她的腳步仍在山路上徘徊,身邊所有的“過來人”都在告訴她,女孩子就是學幾個字,長大了嫁一個男人生幾個娃,然後柴米油鹽一輩子。就像一隻小鳥,嚮往着天空,可身邊不僅沒人教它飛翔的人,反而所有人都在告訴它生活就是趴在地上填飽肚子,然後堅持一輩子。不出所料,又過了三年,十八歲的.她嫁給了自己的表哥,和兩個年齡相仿的姑娘在村口聊天,聽不清她們聊着些什麼,不過肯定和夢想無關,和北京無關。

短片中第二位主人公是大學聯考復讀生徐佳,揹負着父親臨終前的期望,一次又一次的復讀,承受着心裏和精力的雙重壓力,堅信大學聯考是唯一的出路,他無路可選,也無路可退。三年後的他終於考上了好的大學,後來和千千萬萬的畢業生一樣尋找工作,在一個新的環境裏謀生。再後來結婚生子,過上了普普通通卻不易的生活。這可能是我們人羣中的大多數,闖過大學聯考的獨木橋,在擠破頭的窗口投簡歷,在新的崗位謹小慎微的忙忙碌碌着。不知道後來的他會不會在某個漆黑的深夜突然的淚流滿面,爲了那個曾經握緊筆寫習題的身影,爲了那個累彎了腰努力擡起的後脊,爲了邁進家門面對的一家老小。

袁晗寒身上透着一股城市叛逆少女的個性,她迷茫着,對很多感興趣或疑惑的東西都敢於嘗試,從沒有想過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她說,從沒有想過以後的生活要做一個在哪一個階層的人,不會餓死就行了,而沒有人會被餓死。她的篤定不是自己擁有了什麼,而是堅信在不餓死的前提下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事實證明,她做了很多嘗試,也的確沒有被餓死,三年後出了國,又回了國,依然嘗試着各種可能,又三年後開了一家自己的小公司,一切剛剛好,和自己的興趣和閱歷有關。

很多人埋怨命運不公,但這個社會永遠是沒有絕對公平可言的,就像你拼盡全力想要的東西對於別人可能是觸手可及,但是,你所羨慕的有多少是你內心需要的呢,還是僅僅因爲別人有而你沒有,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現在擁有的善良、樂觀和浪漫又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呢?如果脫掉社會化、物質化的外衣,靈魂深處的你是不是可愛的呢?

如果是,請繼續你的努力,如果不是,請摒棄之前的自己,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