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絮語之沉默的愛隨筆散文

父親節,想要對隔着三十里的父親說一聲“節日快樂”,電話撥通,鼓足勇氣,終於還是難以啓齒。

晴天絮語之沉默的愛隨筆散文

總覺得那樣像演戲,讓人難爲情。看小朱膩歪歪摟着大朱的脖子,“爸爸節日快樂”說得順風順水,在我那是不可想象的。

有關父愛的記憶,似乎總得加個括弧(男女授受不親)。一直都羨慕人家的爸爸把女兒抱在腿上,叫“妮兒”,我和父親從來都是隔着肌膚無法碰觸的距離,以至於我爲人妻爲人母多年,還是渴望一雙父親那樣的大手——是父親,而不是丈夫。女友笑我是皮膚飢渴症。

其實父親很在乎他唯一的女兒,從小就懂事、乖巧的女兒,一向是他的驕傲。他十八歲在嶗山參軍,後來轉業到濟南,再後來爲了一份孝心調回老家的小縣城,吃過很多苦,碰過很多牆,但終不改耿直不拐彎兒、不苟言笑的秉性。他娶妻九年纔有了我,是把我看作掌上明珠的,不是不會愛,而是不會那種親暱的表達。

那年我八歲,父親把我轉到他工作的縣城去上學。老家到縣城有八十里路,父親用自行車馱着我,怕我受不了一路的顛簸,在後座下邊綁一把小椅子讓我把腳放在上面。我們都不說話,那時候覺得父親是一塊沉默的石頭,冰冷、堅硬,但是安全。

我還記得他把車間門口紅豔豔的木槿帶了一把給我,一言不發地拿回家。那是我今生收到的第一份男人送的花。人說遛鳥的男人心野,養花的男人愛家。父親業餘的消遣就是看看報紙澆澆花。

鄉下人的觀念:女兒早晚是人家的`,供女孩子讀書是賠本的買賣。父親頂着來自各方的壓力,說只要我願意讀,寧可賠上老本。我是知道感恩的,爲一份反哺之情我犧牲很多,讓自己死掉往外飛的心。其實我和父親一樣,用三綱五常織成的繭捆住自己的翅膀。性格左右我們的選擇,選擇的是自己的命運。

父親從沒有對兒女要求過什麼,他不喜歡城市,告老還鄉,很安然地過着他的田園生活,會寫幾筆書法,在村裏德高望重,鄉下稱之爲“明白二大爺”。

曾英姿颯爽如少年周恩來一般的父親,轉眼已老態龍鍾。我給他訂了《老年生活報》,給他買絲綢的繡着龍的短袖衫,給他買愛吃的開心果,但不知爲什麼,常回家看看總覺得是一種任務。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句子讓人感傷,我沒有能力給父母一個我以爲的最好的頤養天年的方式,甚至不能耐心坐下來,陪他聊聊天。

總是匆匆的來去,父親不說話,安安靜靜地爲我忙碌着,一如當年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