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壩的春節散文

今年我在媽媽老家江西烏桕壩過的年。烏桕壩主要以客家民係爲主,那裏的春節還真是不一樣。

烏桕壩的春節散文

一到烏桕壩附近,旁邊的房子就多了起來:山丘上,平原邊……鄉村特有的熱鬧迎面向我們撲來:家家都張燈結綵,每戶都貼着門神,那門神一個個都昂首挺胸,好似做好了保衛的準備;除了門神,倒着的“福”也佔據了每家的門。在烏桕壩有個習俗,過完年,門神和“福”都不會撕掉,而是將新的直接覆蓋上去,有辭舊,但不忘”舊”的歲月。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有一攤爆完的紅色爆竹捲筒,那一粒粒捲筒組成的抽象畫,就是這家人千千萬萬個願望。一排排房子整齊地排列着,如一條長龍一般,寓意烏桕壩幾百年來鄰里和睦如這長龍一般。

要說烏桕壩的春節最熱鬧在哪裏?李氏宗祠榮當榜首。那是家族祭祀的地方。每到正月七年級,李氏家族的人都會在聚集在李氏祠莊,一起動手忙碌着做全祠莊的團圓飯。

大家話不多,吃完都要出發去拜社年(客家方言發音爲“sha”)。這是客家人在長期艱難的遷徙中對土地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他們特別膜拜守候土地的神(社官)。所以便出現了這個傳統。拜社年指的就是家中的男丁提着供品,祭拜一個個社官廟。這供品也很有講究:每家每戶必須帶雞、豬頭、魚,其次是熟米飯和各式各樣的水果。大家挑着擔,從李氏宗祠出發,先來到昂公祖堂(老祖宗的社官廟)。將祭品擺上,拿起三炷香,拜三拜,然後將一隻紅蠟燭插在社官前,據說這樣就能獲得昂公的'庇佑,一年都能風調雨順,平平安安。

昂公祖堂祭拜完畢,再次挑着擔,來到珍堂、中嶽、社下和公館,每個廟都是一樣的祭拜方式,唯獨珍堂不一樣。這是唯一一個真正是土地廟而不是祭拜祖先的廟。這個廟裏的土地有個怪癖——他不吃肉,所以除了米飯和水果,其他肉類供品都不帶進去,這也是希望畜生生活安康,長得肥肥胖胖。

祭拜完畢,便是舞龍了。九個男丁穿着舞龍的衣服,那衣服呈橙黃色,上面畫着龍舞動的圖案。其中一個男丁高舉着龍頭,一個高舉着龍尾,其他都撐着龍身,很快一條活靈活現的龍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看這條龍,龍頭威武,讓人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但如果將它和龍尾龍身組合在一起,又十分喜慶,讓人心生喜愛。 圖片

伴隨着輕快的音樂,龍舞動起來了,像貪吃蛇一樣彎來轉去,一會兒舞到東,一會兒舞到西。讓我眼花繚亂,音樂歡快起來了,龍舞得越來越起勁了,舉着龍頭的嘴裏還跟着音樂“嘿喲!嘿喲!”了起來,於是後面的也跟着“嘿喲!嘿喲!”起來。圍觀的鄉親看着這精彩的表演,早已樂不可支,笑臉佈滿了鄉間。這時,高潮來了,在圍觀的人羣裏突然跳出幾個拿着大鑼大鼓的人,他們伴着舞龍的人時不時敲兩下,那聲音好比家家同時放鞭炮。聽的久了,發現這比先前單調的舞龍有意思多了,龍似乎在天上“瘋瘋癲癲”一會兒上天入海,一會兒又狼牙舞爪,論誰看了都要懼它三分。突然,舞龍的人又來了個高難度動作:他們將龍的各部分順時針翻轉,好似真龍在天上翻騰,又好似閱兵式上戰機的360度翻轉。還不等我回過神來,圍觀的鄉親爆發出洪流般的喝彩。敲鼓越敲越賣力,看的人也就越開心。街上鞭炮一次次的響起,喜慶越來越足,我們的喝彩聲也越來越大。

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家家打爆竹,那些睡懶覺的也不得不丟下自己的慵懶,以示辭舊迎新,願一年都如這鞭炮一般,喜氣洋洋,願自己這一年脫胎換骨,氣宇軒昂。

這次過年不僅讓我過了一個開心的年,更讓我瞭解到了客家人春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