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疳散文(精選5篇)

“跳幹人”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一年中的晦氣會被熊熊火焰燎乾淨。因此,西北人也將“跳幹人”叫“燎疳”,認爲一燎百了就會幹乾淨淨、百病不生。隨着這一天的結束,鄉村人的年算是真正過完了,就等着二月二龍擡頭時下地幹耬啦。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燎疳散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燎疳散文(精選5篇)

燎疳散文 篇1

正月十五已過,村子裏耍社火,跑龍燈,舞獅子的人們開始閒了下來。把戲服和道具收攏起來,打開木箱,放在裏面,上了銅鎖,在窯洞和房屋裏擱置起來。大人們看管得嚴,小孩子們也不敢去靠近,遠遠的望着高大而結實的木頭箱子,似乎還沉浸在那熱鬧非凡的節日氣氛中,踮着腳尖,張望一會兒便溜出了門外。

隴東的高原之上,天空瓦藍,仿若被沖洗過一樣乾淨,清澈,透明。立春過了些日子了,聞到了草木快要復活的氣息,不遠處,是荒草鋪滿的溝壑,山野。樹木的枝椏兒透露出淺淺的朦朧的綠色,楊樹與柳樹的苞芽兒開始煥發生機。雖有些春的味道,但還是在黃士高原的西北地區,冷風依然不減,到了正午時分,才微微有些暖意。鄉下人過日子,活得半分清醒半分醉,是不過於太計較很多的東西。年,對於老百姓來說,自古至今,都很重要。把日子過好過壞,在年的涵義裏包括了太多的希望,祈盼。盼得一年四季平安,人丁興旺,財源滾滾,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牛羊成羣。這是我從小生活在農村裏,每到逢年過節時,父輩們都要去祭祀、跪拜、燒香,禱告。在他們的骨子裏,靈魂深處,牢牢地紮下了那些先輩留下的教規與家訓。

元宵節悄無聲息的畫上了句號,可是年的腳步馬上走完。在村子裏,千家萬戶忙着去山溝裏,野外的荒草地裏,一鐮刀一鐮刀收割蒿草,將乾枯的柴火割下來,捆綁成垛兒,裝在木車上拉回來。在門前的空地上堆積起來,碼得整整齊齊,一垛兒一垛兒的。躲在風中的枯黃的蒿草,偶爾間散發出殘留在枝幹裏的清香,讓人走進了原始森林,大山荒蕪之中的感覺。

割掉的這些蒿草,村子裏的人們用來準備迎接年的尾巴,就是“燎疳”。在村子裏流傳着一句諺語:“正月二十三,男女老少去燎疳。新媳婦頭一燎,來年生個胖小子。小夥子頭一燎,士途路上火光照”。“燎”就是將蒿草或者穀草點燒,藉着火光燃起時,從火堆上跳過,泛指一切疾病瘟疫和晦氣,在火的驅散下消失。祈望來年身體健康,紅運當頭,好事連連。而“燎疳”也叫燎百病,故而燎疳也就是民間老百姓信奉神和迷信,漸漸衍生變爲一種節日習俗。隨着這種傳統文化的流傳與民間傳說,一直被人們延續至今。

“燎疳”的風俗習慣慢慢傳播到了西北很多地方,陝西彬縣,陝北延安宜川縣,富縣;寧夏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固原;甘肅平涼,慶陽,天水;受到這些地方影響,後來還傳入到了山西蒲川,吉縣;山東曹州等地。最爲盛行的還是寧夏與甘肅的部分地區與縣

每到一年的正月二十三這天,“燎疳”這個節日會把村子裏的男女老少都招引在村口,門前,路邊。人們紛紛議論着一年之中的喜怒哀樂,家長裏短的事情,笑聲中,點燃柴火,在熊熊烈火中,將所有晦氣都投放進去,讓噼裏啪啦的柴火聲帶着心中的願望升到天空,許諾下自己的夢想。

燎疳是很有講究的,不是簡單的事兒,說起來有些複雜,複雜裏蘊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情節,過程。待到二十三日這天,基本上各家各戶都準備好了柴禾。在柴火的選用上,一般是蒿草,也叫蒿子,黃蒿,毛蒿。杆子高,枝條兒毛茸茸的那種,容易着火,燒起來焰高,火光沖天。再者是麥秸稈,或者是穀草。在燎疳當中,人們普遍最受青睞的是蒿草,這種傳統的民俗由來已久。

把柴火準備好,放在事先燎疳的地方,再用黃紙剪成一串紙人,手拉手,一樣大小,必須是連接在一起的,不能單獨剪開,將這些紙人懸掛在門楣之上。這種紙人叫做“燎疳娃娃”,一旦掛在門楣之上,就不允許孩子們去碰。吃過晚飯,大人小孩都祈盼那一刻的到來,看着門口堆放的柴火,個個心裏美滋滋的。把家裏所有日常生活的用具,用品,如:切面刀,擀麪杖,盆子,碗筷,碟子,針線,笸籮,剪子。還有男女老少穿過的舊衣新衣,枕頭,被子,牀單。然後將屋子裏打掃一遍,掃出來的雜物與灰塵,用黃紙包裹好。門神,就是門畫,對聯等全部撕掉。在天黑之前這些瑣碎的事全部都就緒,做完。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着,從傍晚的夕照裏,只到夜幕降臨。

天已黑一下來,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奔跑着,手裏拿着打火機,提着燈籠,衝向了屋外門前的空地上。隨着大人們的一聲令下:“點火”!傾刻間,柴火在漆黑的夜色裏,急速的跳動着,竄出一團團烈焰,趁着風的方向燃燒起幾米高的火光,紅通通的火焰把村子映照的如白晝一樣。大人小孩的臉像三月的桃花緋紅緋紅的,又像塗了胭脂粉那般迷人。火焰稍微低下來時,人們把準備好的各種用具,衣物在火堆上來回揮動着,挨個兒燎一遍。接着大人從火堆上跳過,來回重複着,大人在前,小孩在後。歡天喜地的追逐着,打鬧着,其樂融融。若有剛過門的新媳婦,或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燎頭疳就會留給她們先來。這是對新媳婦的一種尊敬與愛戴,像新生的小孩,更是長輩們的疼愛。

人們把用具和衣物燎完之後,又將打掃的雜物,門神,對聯一起投放在火堆裏。另外還有香表,鞭炮,鹽粒之類的東西全部燒掉,在火堆裏將門楣之上懸掛的“燎疳娃娃”拿下來,嘴裏嘀咕着話語燒掉,大致是一些祈福之類的吉言吧。

燎疳這天,不能用刀切菜,不能用針線縫補衣物,不能照鏡子,不能吃葷菜等,凡是與人們日常息息相關的事,都儘量避免。至於爲什麼這樣忌諱,我一直有種莫明其妙的想法,那些都是祖先們留下的陳規陋習,而我們也未曾問起。過了這天,就等於年也徹徹底底的結束了,人們開始一年新的期望與盼頭。

之所以燎疳的民俗隆重,是因爲源於老百姓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燎疳”在民間已有悠久的歷史了,據清代光緒年間《甘肅新通志》,《平涼縣誌》裏記載:正月二十三夕,剪紙人刺孔遍身,當門焚草,子女皆繞人跳躍,已而焚紙人,曰“燎疳”。從中看出,燎疳的民俗節日已有幾百年,或從別的史料翻閱查看,“燎”在《詩經》裏早有記載和解釋。故而,燎疳對於老百姓來說是項很重要的活動了。就燎疳來說,各地有各地的叫法,陝西叫“煉疳”、陝北一帶叫“燎百病”、寧夏叫“燎臊子”、甘肅平涼、慶陽叫“散疳”,白銀一帶叫“跳疳兒和跳火”。各有各的叫法,出於地區風俗習慣的不同,但對於“燎疳”的民間節日來說,人們的願望是一致的,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一樣的。在我的家鄉慶陽相對而言,燎疳在人們的心中已根深蒂固。在那些舊年代裏,人們對於科學常識處於一種未知狀態,對事物的理解愚昧無知,對醫學還欠發達的時候,只能以封建迷信來迷惑人類的意識與思想。“疳”本來在醫學上解釋爲一種瘟疫,在民間經過長期的衍生,卻成了一種迷信的節日。

轉眼間,正月又走到了末尾。撕下日曆的剎那,看到了那個紅紅的大字“正月二十三”。

此時,村口的屋子門前,路邊,打穀場上。在烏黑烏黑的夜晚,我的村莊裏,烈焰熊熊,火光沖天,男女老少正手挽手一起跳過火堆去燎疳……那情景,一排排,一幕幕地嵌在我的腦海裏,成了一道深深的印記。

燎疳散文 篇2

“燎疳節”在我們的方言裏,稱作“跳火盆”,對於燎疳節的形容,曾經是屬於快樂或者熱鬧,而今想來,或許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期許和對夢想的種植,這樣表達,似乎準確了很多。

終於等到把正月二十三的太陽慢慢推搡到西邊的山頭,整個村子便開始寵寵欲動起來,男人們揹着揹簍在門前的柴草垛下收集各種柴草,女人們便在竈火前剝一把蔥蒜,而最數此刻的孩子們,早早都已心急火燎,亟不可待,這一日的太陽在此刻顯得有點多餘,待夜幕降臨,黑夜籠罩之時,那堆熊熊大火,將會照亮整個新的一年,這一晚的'盛大活動,叫做“燎疳”,在我們方言中,稱之爲“跳火盆”。

燎疳——一種盛行在中國西北地區,盛大的春節民間習俗活動,古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諺語,此活動主要盛行在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它是屬於西北人民的一種特有的“篝火節”,早在清朝光緒年間便有記載:正月二十三夕,當門焚草,子女皆繞人跳躍,已而焚紙人,曰“燎疳”。光緒《靈州志》載:二十三夕,家戶堆蒺藜於門外,以火焚之,撒以鹽,老幼越跳,名曰燎疳;既而揚其灰,名曰‘六穀花’,以佔豐年。民國《隆德縣誌》記載:二十三日晚,當門焚柴草,雜以蔥皮、紙炮,男女皆繞火跳躍,名曰“燎疳”。既而揚其灰,名曰“六穀花”,以佔豐年。燎疳的歷史由來已久,而燎疳那淳樸而美好的寓意也從此諸多歷史記載中,亦可窺見一斑。

我記憶中的“燎疳”是僅次於大年三十外,一年中最期待,也是最熱鬧的的夜晚。也許是完全出於孩童時代的那種單純的對熱鬧的一種嚮往吧,然而在那時那刻,就燎疳其中有多少意寓,則很少去關心過,只記得每每在“燎疳”開始前後,總是由父親去做各種事前準備,而當時的我,則只關心那堆火什麼時候點着,“揚花”什麼時候開始。

每到正月二十三的日頭終於掛到西邊的山頭上開始,父親就會揹着揹簍,去門前的柴草垛上收攬柴草,其實後來大點了,我才知道,原本以爲只是隨便找來的一堆柴草,其實是有講究的,滿滿一揹簍柴草裏,有小麥,豌豆,蕎麥,莜麥等各種糧食的秸稈,以及路邊牆頭的野草,一起組成纔可以,我想這其中也許意味着對新一年五穀豐登的淳樸期許,以及萬物茂盛的美好祝福吧。而此刻的母親則會在廚房裏收集一大堆蔥皮和蒜瓣,以及五穀雜糧,待到天色完全黑了下來,父親便會將一大揹簍的柴草堆放於院子的中央,將母親準備好的蔥皮蒜瓣丟灑在柴草上面,然後燒紙敬香,吩咐我們這些孩子們將貼在門扇上的門神“請下來”,再逐一撕下各個門面上的對聯,一齊丟到柴草之上,而從撕下門神和對聯開始,便意味着“年”的大門即將徐徐關閉,在即將到來的那堆篝火中,門神歸位,辭舊迎新,新的一年紅紅火火,熱火朝天,燎疳的各種意寓,其實在從下午的收集柴草開始便在每一步驟中若隱若現,如若細心留意,總會發現其中很多讓人驚訝卻又感覺頗有道理的東西,這也許正是燎疳這一民間風俗能夠流傳至今的力量所在吧。

待一切準備妥當,往往院子裏已經被左鄰居右舍,村前屋後的鄰居親友的孩子們擠得滿滿的了,整個院子人聲鼎沸,七嘴八舌,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做着燎疳前的熱身。看着時間差不多了,父親便會貓着腰,從柴草堆下找出綿軟的乾草點火,繼而先將事前撕下的門神對聯放到火苗上焚燒,帶門神對聯燃燒起來的藍色或紅色火苗低下去,柴草的黃色火苗熊熊拔高,燎疳算是正式開始了,隨着不知誰的一聲“跳”,滿院子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便都亟不可待地蜂擁而上,一個個衝着那堆大火撲過去,隨之在火堆的另一頭帶着一身菸灰滾出來,又連忙跑開,以防被後面緊跟而來的人踩在腳下。少年直至中年的人們都會主動抱着小孩子,或者揹着老人一起跳。燎疳,圖的是一個吉利,因此不論老少男女,都要儘量跑過去,從火上面來回“燎”幾次才能甘心。這期間,夾雜着女人的長頭髮被火燎了的叫喊聲,或者小孩子過年的新衣服被火星燒破的稀罕聲,還有大人們爲保護小孩子,維護“治安”的吆喝聲,都在噼裏啪啦的柴草燃燒中,如一鍋燒開的水一般沸騰了,當然在來回燎疳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追尾”或者“撞車”的小小事故,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又一次就是因爲跳的太急,不小心和對面跳過來的鄰家表哥的女兒正面撞在了一起,雙雙掉進了火堆裏,在一陣大人小孩的笑聲中,兩個被薰得黑乎乎的小傢伙隨即被兩邊的大人拉了出來,隨後不顧一切,雙雙又撲向了那堆火,其實諸如這樣的“事故”在記憶中每年的燎疳中都會發生,這也似乎是燎疳中一向不可或缺的笑點,總是能給人們帶來意外的樂趣,因爲柴草燃燒的溫度並不高,且都會被馬上拉出,所以人們都知道不會有什麼危險,既然沒有危險,看着一個個黑乎乎的小傢伙如小鬼一般在火堆裏亂跳,何嘗不是一種別樣的樂趣呢。燎疳的高潮,這僅僅只是一個開頭。等柴草燃燒殆盡,隨着最後一絲火苗熄滅,留下的那堆夾着火星子的柴火灰,對於老人們來講,似乎蘊含着更大的期待,而對於我們這幫小孩子來說,則等待着更大的驚喜。

柴草燃燒結束,一堆火星滿滿的草灰,便當即成爲接下來的重頭戲,這個時候,母親總會變戲法一樣,從口袋裏掏出一把硬幣,隨手扔進草灰堆裏,繼而父親手持鐵鍬,深深地插進草灰裏面,周圍圍繞着的大人小孩便不約而同的後腿幾步,圍城一個大圈,看着父親即將開始的表演,或者目睹即將公佈的“預言”。父親雙手前後捏着鐵鍬手柄,彎腰,擡頭,在父親雙手上揚的一瞬間,隨着父母一聲高亢的“麥子花兒”,站在一旁的其他大人們在隨即口裏異口同聲的喊出“成了……”。我覺得“燎疳”的前半後段是在辭舊,而這半段的大戲,正是在“迎新”,通過這種最直白的方式,最直接的表白,以及最直接的期許,揚到天空中的“點點繁星”,預示着新一年糧食的“繁花似錦”,而一句“成了”則是最直接的表白和期許,對糧食的表白,以及對生活的表白。滿滿一鐵鍬帶着火星的草木灰楊到天空中,黑黑暗的夜空,瞬間被洋洋灑灑的火星點燃,火星四散,羣星閃爍般,悠悠墜落於每個人的頭頂,直至腳下,其中夾雜着母親剛纔投進去的硬幣落地發出的當啷聲,旋即引來早已準備好的一幫小孩子尋聲而去,滿地摸索,尋找落地的那枚被燒黑的硬幣。隨後一鐵鍬,一鐵鍬,豆子花兒,土豆花兒,胡麻花兒……成了,成了,成了……直至那堆草木灰一點不剩爲止,至此,過去的一年在傳統中,算是正式辭去,而同時,正式迎來了新的一個年度,過了今天,農人們徹底結束了以過年爲接口而得到的偷懶機會,春天已經姍姍而來,是該爲新的一年早做打算了。而此刻的孩子們,卻依舊在滿院子的草灰裏,摸索尋找着剛纔掉落的硬幣,其實,找硬幣是個引子而已,在黑暗中,將滿手的草灰偷偷摸到其他人的滿臉,看着對方黑得只剩下兩隻眼睛發光,是一種莫大的快事,更是燎疳在尾聲帶來的最大樂趣。

燎疳節,放在新年伊始,辭舊迎新,預示着人們對過去一年的種種不順、以及病痛的徹底擺脫或者辭去之意,“燎”即“了”也,結束,完結之意義,同時表達着人們對新的一年對於家人健康的衷心期許,以及新年收成的莫大期盼,燎疳在我的理解中,該當分爲兩節,上半截從收拾柴草開始,直到最後一絲火苗熄滅,至此,人們都在以最大的激情去辭舊,辭去過往的不順和病魔,而從父親的鐵鍬揚起來時,直至最後滿院子黑漆麻糊的小孩兒嬉笑爲之,屬於第二節,在這節裏,人們在迎新,在許願,更在親手,以醒着的狀態種植新年的夢。

燎疳在我的記憶中,是一種羣體活動,是“年”的一部分,過了燎疳節,年,纔算正式結束,既然如此,燎疳節,一定是需要熱熱鬧鬧纔算正常。而燎疳能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不能磨滅的原因也正在於此。然而時過境遷,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因人而生,因人而繁榮,更因人而流傳至今的民俗活動,卻在今天玩笑般的同樣因人的缺失,而似乎不再有曾經的“繁榮”與“熱烈”。過年那些天不經意間問家人,去年的“二十三”你們是怎麼過的?三嫂略有無奈的笑了笑:“就我一個人點了一堆火,自己跳了跳,就過去了……”,大哥說,而今的“跳火盆”跳的人恓惶,聽之,我竟然只能默然相視無言以對。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下,人,都很忙啊,急急忙忙地過完了初五六,便急火火地都走了,村莊再度恢復了本該是三伏天的中午頭才該有的寂靜,而“跳火盆”本該有的人聲鼎沸,卻酷似半截矗立在村頭的爛樹根,落寞而寂寥,似乎在期待着什麼事,似乎在等待着什麼人……

今天,又是“燎疳節”,又是“跳火盆”的日子,然而火盆依舊在故鄉守候,人,卻在他們遊離,沒有了火盆的大火燒“燎”,不知他們是否依舊種下了新年該有的夢……

燎疳散文 篇3

正月二十三,燎完疳疳,年纔算正式結束。

好多年,都沒有燎過疳疳,今天,一樣燎不上疳疳,心裏有嚮往,亦有許多的懷念與不捨。胸腔裏就涌塞着一絲思念,於是,“畢畢剝剝”柴火的燃燒聲便在眼前跳動着,一起跳動着的,還有大人、孩子、大人抱着孩子、大人抱着小動物從熊熊燃燒的火焰上一躍而過的歡欣,鞭炮在火堆裏鳴放的噼叭聲,孩子們快樂的笑聲……

我的家鄉在隴東一個小山村。小時候,農人做飯燒炕都得用柴火,這就需要有人從野外拾掇柴火回來。一般都是大人們去山裏挖劈柴、酸棗樹、長的硬氣的野草,拿回家,晾曬乾,在自家門口方方正正地碼起來,在漫長的冬日可以用。

地裏莊稼收割完了,高粱、包穀等的莖根、小麥莖甚至掃到的樹葉都被農人曬乾、仔細堆碼後用來給牲口鍘草、燒鍋填炕。農人們,日日月月,年年歲歲忙忙碌碌,就爲簡單的衣食溫飽,兒孫滿堂;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勞作着,眼神平和,物慾清淡,像腳下的黃土地一樣沉默堅實,把所有的苦難、辛酸、喜悅、不易都深深埋藏在那一塊塊土地裏,汗珠子砸開土疙瘩,從不叫苦喊屈,頑強有尊嚴地活着。

但是,他們卻是極爲尊崇傳統,敬天畏地,嚮往幸福快樂的。一年中每一個日子做什麼事,那是馬虎不得的。就像正月二十三的燎疳疳一樣,那是一定要燎的。耍了一個正月的社火,只有在燎過疳疳後,才能小心翼翼地將行頭用具收存。

正月二十三這天,若是晴天,大人小孩就去野外撿拾柴火,拔乾草回來,在家門口堆放起來,只等天黑後拿來燎疳疳。

白天,奶奶就坐在炕上,帶着老花鏡,拿着剪刀、紙,剪疳娃娃,疳娃娃層層疊疊好幾層,奶奶用細木杆子挑了剪好的疳娃娃,插在左右門框上備用。

盼啊盼,天終於黑了,孩子們催促着爺爺點疳火,爺爺總會說:再等等,天還沒黑透呢!一邊出去看鄉鄰門前的火點着了沒有。假如有一家鄉鄰門前燃起了一團火,孩子們就興奮地喊叫:爺爺快看,誰誰家的火都着了,我們也點火吧!爺爺笑呵呵地,吩咐叔父們點火。倘如有風,火借風勢,疳火就會燃燒得很快很旺,第一次,必是爺爺抱着小孫子先邁過去,然後,孩子們歡呼着從火苗上一躍而過,半大的孩子,就由大人夾住胳膊,放在火苗上左右晃盪,因爲大人即抱不動他們跳過去,他們自己心急等不到火稍微小些,又不敢從大火上一躍而過;待火小些,叔父們將小腳的奶奶抱了,來來回回從火堆上走過,奶奶張着嘴,滿臉幸福。

於是,疳娃娃、春聯也在疳火裏被付之一炬,自此,農人們滋潤消閒的日子結束了,新一輪的春耕秋收又來了。

疳火映照着農人結實紅潤的面龐,火焰在他們羞怯的眸子中跳躍,年裏,存備在肚腸裏的油水,將在腳下的黃土地裏逐漸消釋。農人們堅信,燎過了疳疳,今年保準百病不生,還五穀豐登呢!

待疳火燃盡,爺爺用大掃把在還有星星點點的灰燼裏拍打,按照拍打出的形狀,來判斷今年哪一種農作物產量高,據說很準呢。

火熄了,孩子心裏盼望着再燎一次疳疳。孩子們也知道,也只有等來年整月二十三了。凡事,都是得遵守規矩。

灰燼,在孩子們腳下漸漸失去了最後一絲溫度,直到再也看不到一星點火星,爺爺再反覆試探火星,直到確認萬無一失,纔回屋歇息。

這晚,總有幾家人的麥草摞因爲燎疳疳的緣故而熊熊燃燒起來,驚動了整村人去救火,狗叫人喊雞鳴,雖說,腳下有潺潺流動的河水,可總歸是遠水不解近渴。火借風勢,燒的是一塌糊塗,有時還會把相鄰的麥草摞等引燃,這一年,這幾家人烙韭菜盒子燙麪餅引火,就得借用鄰家的麥草。

“把他家的,這燎個啥疳疳呢!明年再不燎這球毛的爛疳疳了”農人罵罵咧咧。心裏氣鼓鼓地,可是,到了來年正月二十三,這門口不點燃一堆旺旺的火,這日月還能旺起來嗎?身體還能好起來嗎?

柴火沒了。這疳疳,還得燎。就像這日子,無論如何難腸,心裏總要留存一絲希望,讓陽光透進來,心田暖起來。

我在回憶燎疳疳時,故鄉的疳疳,在噼裏啪啦的柴火聲裏,在孩子們愉悅的笑聲裏,怕早就開始了吧!

燎疳散文 篇4

在傳統節日的理解中,南方春節以元宵爲界,但在北方春節以燎疳,燎疳是西北地區至爲流傳的春節喜慶習俗,每年正月二十三爲燎疳節,它是正月裏最後一個節日。

傳說“疳”是一種十分頑固的病毒,只能用火燒燎,才能驅毒滅病,所以叫燎疳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再發一些雞毛蒜皮進去,表示避免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燎疳節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節日,老少男女圍坐在火堆邊,火焰越升越高,三米,四米,像一面牆一樣,等火勢弱了一點時,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就會建築衝刺的力量,縱身一躍,可以跳過一米多高的火頭,等火勢徹底弱了下去時,大孩子還可以自行跳躍,小孩子的父母雙手張開,從他腋下伸過去,十指相扣,把孩子在火頭上一甩,也算是跳過了。接下來膽大的人可以來回跳躍,但是存在安全隱患,要是沒跳過,那就是另一個結局了,死了,廢了。

主人還會用鐵鍬把灰往天上撒,看見這個灰色小麥花,嘴裏就會念叨:“嗯,小麥今年可以豐收了”。看這朵花像豌豆花,嘴裏唸叨:“嗯,今天豌豆可以豐收了。”看見這朵花像黃瓜花,嘴裏也會念叨:“嗯,今年黃瓜可以豐收了”。……火花漫天飛舞,雖然很髒,但人人都愛往裏面鑽,飄在空中的火花使農民們寄託的一種豐收的美好罷了。

燎疳就是爲了燎去身上的騷氣黴運,迎接時來運轉。“燎疳”的柴是秸稈,人們相信依靠火可以驅邪除魔,保佑家人平安,莊稼豐收吧!

火燒完了,也代表年已經過完了,新的工作就要開始了。你們喜歡燎疳節嗎?喜歡喜歡西北地區親身感受這“燎疳節”的熱鬧、喜慶的氛圍吧!

燎疳散文 篇5

隨着時間的流逝,又到了正月二十三——燎疳節。這天,人們都準備了乾柴、廢紙等在晚上燎疳用的物品,傳說燎了疳就洗掉了身上的晦氣,來年就是吉祥平安的一年。

盼着盼着,終於到了晚上,各家各戶都點燃了白天準備好的柴啊紙啊,一家人圍在火堆旁說說笑笑。火剛燃起來了,大人在火中撒了一把鹽,立刻就聽到噼噼啪啪的響聲,據說可以避災免獲禍。燎疳開始了,一家人一個一個從這頭跳向那頭,又從那頭跳向這頭。氣氛非常熱烈。到我跳了,看着那一堆火,走近都感到灼熱燙人,我不敢跳,媽媽一直鼓勵我,看看其他小朋友跳來跳去的,有一個男孩甚至從兩米高的火頭上跳過去了,我也心癢癢了,閉上眼,從火堆上跨了過去,咦!好像沒有多麼可怕,我一下子來勁了,越跳越膽大。

如果親人不在,就把他們的衣物拿出來燎一燎。奶奶說燎疳了就把晦氣燎掉了,一年就平安了。

等到柴草燒盡了,爸爸用鐵鍬揚起草灰,火星在空中飛舞,根據飛舞的方向、形狀,“懂行”的人就會喊出“麥子花”,“蕎麥花”,“糜子花”,“玉米花”出現什麼花,意味着今年什麼莊稼豐收。緊接着就是“踏老鼠”,大家爭着用腳踏滅地上剩餘的火星,踏滅一處就意味着踏死一隻老鼠。歡聲笑語,此起彼伏,響徹天際。

疳燎完了,年也結束了,平安祥和的一年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