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詞

素質教育目標

《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詞

(一)知識訓練點

1.理解詩意、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部詩歌。

3.品味精妙的語言。

4.學習詩詞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誦讀能力,欣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瞭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和情感美。

學法引導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緻和所抒發的感情。

2.瞭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3.識記理解和評價自己最喜愛的名句。

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難點:理解其中豐富深刻的意蘊和優美的意境。

解決辦法:

1.古詩詞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2.採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作者簡介,前三首詩的欣賞

第二課時 作者簡介,後兩首詞的欣賞

教具學具

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

1.朗讀比賽。

2.背誦比賽。

3.唐詩宋詞知識競賽。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唐朝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詩人如滿天的星斗一樣,他們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會生活的複雜面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和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另外還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寫的《別雲間》。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詩歌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絕句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寫景詩,詩人筆下清幽的.景緻令人忘俗;另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詩人在遠貶至藍田關時,寫下的七律,詩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語言明快,風格沉鬱;《明雲間》作於作者在雲間被捕之際,悲壯、豪邁。

(三)教學過程

1.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都不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南)人。常自稱昌黎韓愈,後世也稱他爲韓昌黎。曾先後任宣武及寧武節度使判官。任監察御史時因上書請免徭役而貶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爲潮州刺史。在文學上既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又是著名詩人。他反對齊樑以來的浮華文風,力倡古文。在詩歌創作上,筆力雄健,氣勢雄偉,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韓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人。9歲能詩文,15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事敗之後,其父、師先後死難。夏完淳復入吳易軍中,參謀軍事。軍敗後,流亡於江漢之間,繼續爲抗清奔走。後爲人告發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疇以其年幼,欲爲他開脫,夏完淳痛罵不止,凜然就義,年僅17歲,他的詩歌表現出悲壯激越、高亢雄壯的風格,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少年英雄和詩人。有《夏完淳集》。

2.詩歌賞析。

《題破山寺後禪院》

整體感知: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宋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捨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細膩,意境優雅。

設計問題:

(1)開頭兩句點出了人寺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看出了什麼景色?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人興福寺,旭日初昇。光照山上樹林。

(2)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行蹤到了哪裏?

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

(3)從這兩句詩中,你能尋找到一個成語嗎?

曲徑通幽。

(4)詩的五、六句.寫作者看到優美環境後,產生了哪些感慨?

這兩句話是對仗非常工整的句子,這樣幽美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着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消除淨盡。

(5)詩的後兩句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麼?

這時彷彿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聲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

(6)全首詩詩人通過寫景,領悟出了什麼道理?

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本詩的.寫作背景:韓愈一生,以闢佛爲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爲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爲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城長安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城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講讀前兩句,提問:

(1)這兩句點明瞭什麼?明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同時也有雖遭禍被貶亦無怨無悔。

(2)開頭這兩句有一對反義詞,請找出來,說說有什麼作用?明確:“朝一夕”說明了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外。

(3)詩的三、四句表現了韓愈怎樣的性格?明確: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老而彌堅,表現了韓愈剛直不阿的性格。

(4)詩的五、六句是描寫什麼的?作者借寫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是描寫環境的。雲彩濃重橫在秦嶺上空,我的家在哪裏?雪漫藍田關,連我騎的馬都不前行。“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看不見家,也看不見京城,他此時不獨系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難險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表達了作者悽楚的激憤之情。

(6)詩中運用了哪些對比手法?明確:“朝奏”和“夕貶”;“九重天”和“路八千”。

(7)詩中有沒有對偶句,請找出來。

“雲橫秦嶺家何在”與“雪擁藍關馬不前”。

(8)詩中“橫”和“擁”字用得較有意境,說說這樣用的好處。明確:“橫”狀廣度,“擁”狀高度,故全詩氣勢磅礴。

(9)說說你最欣賞哪句詩,爲什麼?

《別雲間》

創作背景:《別雲間》一詩,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義當年寫的。當年夏季,作者在家鄉被捕,此詩寫於解往南京、告別家鄉之際。本詩除對故鄉表示依戀之外,着重寫他抗清失敗的悲憤與至死不屈的頑強鬥志。

詩句分析。

前二句點題,說明三年抗敵,今朝被捕,並將告別故鄉。三、四句言志,面對山河破碎,而自身已無用武之地。五、六兩句表示在就義之前的思鄉之情。末尾兩句預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會綿延下去,死後在天之靈,一定會看到祖國人民奮勇抗清的旗幟。最後兩句顯示出詩人至死不屈,希望復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種激昂慷慨的壯美風格。

關於詩歌的一些知識。

本課所選的三首詩都是格律詩。格律詩中有絕句和律詩之分,絕句中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之分;律詩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之分。本課三首詩都屬於律詩,律詩由八句組成,前兩句爲首聯,三、四句爲頷聯,五、六句爲頸聯,七、八句爲尾聯。頷聯和尾聯是對偶句。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宋代文學中以詞的成就最高。宋詞被後人尊奉爲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駢文、唐之詩、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學瑰寶。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宋詞,作者分別是蘇軾和李清照。他們都是重要的宋詞作家,前者開創了豪放派詞風,後者是婉約派代表。他們的詞雖風格迥異,但都是詞中上品。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收穫知識。

(一)明確目標

1.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用普通話背誦宋詞。

2.用朗誦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蘇軾是一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扎、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這首詞不僅創造了許多潔淨華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詞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歡飲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呈現出心靈的覺醒,亦即超越現實終又迴歸現實的歷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聞強識,詩文皆能。本詞寫在一個漫長的白天,適逢薄霧濃雲,更加愁悶。儘管屋裏燒着香料,在這重陽佳節,睡在考究的寢帳裏,半夜醒來感到周圍的涼氣侵入肌骨,精神和肉體都痛苦得難以承受。她在黃昏之後,借酒消愁,雖然有滿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過度傷感的時候,身體也像菊花那樣消瘦。整首詞圍着“愁”字作文章,緣於對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教學過程

1.複習舊知識,讓學生背誦1-3冊學過的詞。(以小組爲單位,哪組背的多,哪組獲勝)

2.作者、背景介紹。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祐二年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諫官劾其作詩“謗訕朝廷”,下獄,貶謫黃州,哲宗時爲翰林學士,官禮部尚書。紹聖初年,復行新法,貶惠州,又貶瓊州。徽宗時,遇赦召還,卒於常州。他學識廣博,文章詩詞書畫均較擅長。有《東坡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