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一次心靈的旅行散文

初到西雅圖,便被邀請參加比爾·蓋茨基金會的慈善事業訪問中心落成儀式。2012年初,蓋茨基金會在總部西雅圖搭建了供遊人參觀和理解蓋茨夫婦慈善工作的展覽館,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於慈善的展覽館,但的確是蓋茨創意的又一次發揮。

慈善是一次心靈的旅行散文

比爾·蓋茨這個名字,最早和IT行業的蓬勃興起連在一起,後來又和全球財富榜密切相連,今天在中國又多了一個聯繫——慈善。就是這樣一個展覽館,原木色,四個展室,從公共健康到環境保護,再到婦女權益,再到一堵記錄了他們夫婦倆每年慈善歷程的時間牆,多個內容,多種交互式的設計。

那天的主講嘉賓是梅林達·蓋茨夫人,她對每一處的設計都娓娓道來,大多數的設計都直接與他們相關。但是蓋茨說得很少,像是一個玩興正濃的孩子,帶着我們在他們慈善歷程中東張西望,不時摸摸那些可以操縱的開關,可以轉動的鍵盤和屏幕,看着屏幕上自己的演講發愣。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個固定在地上的水桶。梅林達說這是2001年她和蓋茨到印度旅行的回憶,看到當地缺水,婦女打完一桶水頂在頭上走幾英里回家,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於是她設計了一個固定於地面鋼軸上的水桶,你試着把它拎起來的重量,就是印度婦女頂着走幾英里的重量。即便你沒有去過印度頂過水桶,你也彷彿旅行了一把。

記得有一位朋友曾經跟我談起,慈善是一種心靈的旅行。這種旅行可以是自助,掏出幾百塊錢就能幫助一個孩子完成義務教育;也可以是豪華遊,募來大筆善款成立基金會,完成某一種傳染病的治療。但是無論那種旅行,都必須滿足一個前提,那就是對公衆和社會的情感前提。這種前提可能來源於宗教,可能來源於集體主義,可能來源於人類原本就滿懷的'愛心。但是無論何種來源,一旦付諸行動,必然讓自己的內心穿梭於平靜和信仰之間。

直到今天爲止,都會有人對蓋茨以及類似人士的慈善活動抱有懷疑的態度。懷疑是一種積極的客觀,但是我寧願相信,這種積極也會成爲一種社會的動力。我很想告訴蓋茨,在中國的慈善活動中,更多的前提來自普通人的分擔,而非富豪的捐獻,如果中國有一座展覽館,那麼更應該刻上很多無名志願者的名字。但是我又擔心,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確認中國慈善的展覽館裏有多少行動着的人,他是不是能聽得懂、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