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聞香進入心的平衡散文

如果你想問:品茶的時候聞香,它們相互不會影響嗎?那你應該與“天上客”一同品一道茶,賞一回香。首先從茶品的選擇開始,配合相應的茶具,佈置一席或簡易或隆重的茶席,用紅泥小火爐取代驚驚咋咋的電磁爐,根據氣場(空氣的運動流向)選好合適的品香位,在燒炭煮水時刻,靜靜地整理香灰、燃香炭、置炭、打香筋、炙香、溫杯……心也隨之沉靜下來,只剩對茶、香盛宴的一絲期許。一滾水溫杯,二滾水渫茶,壺裏杯裏的茶香隨着蒸汽伴着沉香的氣息往你的鼻孔裏鑽,帶着些許溫暖的水汽撩撥着你敏感的神經。此時低頭抿一口茶,再輕吸一口氣,喉頭轉化的是茶的空靈醇厚,鼻翼呼出的是沉澱後的香氣,妙哉!只要選香合適,燃點佈置得當,香對於茶不但沒有損,反而有增益。習香有助於嗅覺靈敏度的增強,燃香也有助於淨化空氣。合適的度和法,是其中的關鍵。

品茶聞香進入心的平衡散文

在“天上客”看來,玩茶的人通常不一定每天都要像在實驗室裏做研究那樣去喝茶。茶是一種知識,玩茶的人能夠有接近專業茶人的水準,固然是很值得炫耀的,但茶同樣也是一種修養。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之源中這樣描述: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早在北魏竹林七賢的年代,就有先人提倡以茶代酒,這其實頗爲吻合當前的社會之風。現代城市人普遍存在的脂肪肝、酒精肝、高血脂症、高膽固醇血癥等等,正應了“酒肉多了則傷身”這句話。若是以茶代酒,則至少可以舒緩酒肉帶來的傷害,進而調理身體進入一個更加平衡的狀態。

香道在中國,起源衆說紛紜。中國的香,與博大精深的中醫鍼灸的灸術有着密不可分的淵源。文物學家兼香道專家劉良佑先生詮釋說:中國的用香文化始於疆域的開發與對外交流的發展,從而發現並進口了香料。周朝時,由於政治的分合,在國土向南開發的過程中,又陸續發現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漸形成周朝貴族的時尚之風。香料的藥理作用也更多的與中醫的理論結合,並從灸術的灼燒經絡慢慢轉變成爲燃燒吸聞。

茶有“神農嘗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茶與鍼灸,最早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祖先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和了解,並對人的自身進行探求和總結。茶與香,所產生的清幽香氣和滋味使人心曠神怡,身心愉悅,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是個人修養的高雅藝術活動。在本性和內在的文化內涵上,都有着靜心養性、怡情修身的共通之處。以茶與香爲伍——靜以修身,儉以修德。

茶香修行獨樂可衆樂皆可

提到品茶、習香,一般人的認知是:二者能將人導入靜心凝神的狀態,進而拂去日常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浮躁之氣,所以二者的修行環境應該是安靜清幽的,修行之時亦要保持心境平和不可爲外界所紛擾。不過“天上客”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茶道與香道的修行,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放鬆身心,但是不一定要拘泥於一些形式上的束縛,這也是中國茶道、香道與日韓茶道、香道的不同之處。獨自一人時,一簞茶、一拓香,用心、神去體驗二者的精妙,若有所得則應樂於分享;而有趣味相投的好友,一同修煉也一樣可以領略茶、香的奧妙。討論亦是學習,自悟則多爲體會,真正瞭解了二者的內涵,才能在研習時領會茶道與香道的精髓所在。

無獨有偶,與“天上客”一樣喜歡品茶聞香的茶友還有北京的摩尼寶和他的一班志同道合的香癡茶狂的朋友。爲了香木,他們千里迢迢遠赴海南島,甚至是越南、老撾等地去“尋香”。一段上好香木,價比黃金,尋得一段便欣喜若狂;如若是囊中羞澀,也希望能在香主人那裏聞一個“氣飽”,也就不枉此行。說起自己和朋友爲茶、香做的“傻事”,摩尼寶撫掌長嘆道:有一次,爲了一泡好茶特意飛到新加坡,連續三天去賴人家的茶桌,直到遂心。爲了做集大成者,就找關係去聯繫當年普洱茶出口商或海關記錄,從那裏找到各地進口商的.下落,再奔波上門,不斷追索,直到找到還有存貨的茶坊,然後千辛萬苦返收回國。看來好茶之人與好香之人,一般無二。

分享的快樂和尋求共通的認知總是讓人愉悅的。這些茶友香客除了自己在家認真研究喜歡的茶品和香品外,他們也常常聚會交流,誰得到了一泡好茶、一小塊香料,都會拿出來分享,品味體驗之後認真記錄,相互交流。儘管引經據典之時難免觀點有出入,但喝一道茶聞一會兒香便會心一笑,即使各有執着也不紅臉,回家去翻查資料,來日再證。

有人說茶道與香道都是將人從日常的繁雜中解放出來,使人領會心與身的交流,進而體會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境界,二者都擁有着令人如癡如醉,窮極一生也探尋不完的迷人奧妙。如果要把喜愛的茶道和香道提升到修行的境界,除了要對中華歷史文化和茶、香的發展歷程熟悉之外,最難尋的應該就是執着但不執拗的態度和與之心神會的摯友吧。這會不會也是一段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呢?文/暮穎

范增平:無事可品茶

宋代歐陽修《嘗新茶》詩說:“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這首詩中描繪了新茶、甘泉、潔器以及好天氣,再有二三佳客,這已是具備品茶的上好時機;而蘇東坡的西塔寺品茶詩:“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這是品茶的好環境,在花木幽深的禪房,外面是風和日麗的豔陽天,既有好茶、潔器、甘洌的井水,又有“可人”佳伴相陪,這就是品茶的好空間。事實上,品茶的時空因素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

明、清時代,人們對品茶環境的要求更嚴格、更細緻。我們可以從明代徐渭的《徐文長祕集》中看到品茶環境的條件以及高雅的品茗意趣:“茶宜精舍、雲林、竹竈、幽人雅士,寒宵兀坐,鬆月下,花鳥間,清白石,綠蘚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裏飄煙”;到了明朝末年,馮可賓《芥茶箋》談到“茶宜”的說法,提出品茶的十三個條件:一、無事。就是說品茶時間要無俗事纏身,放下一切世俗的冗事;二、佳客。好的茶侶,應是有趣味,懂得欣賞茶之三味的雅人;三、幽坐。環境氛圍幽雅,心地安靜地坐下來是品茶的好時候;四、吟詠。品茶時,可以吟詩,也要能吟詩助茶興,以茶發詩思;五、揮翰。準備筆墨硯紙,可以潑墨揮灑,濡亳染翰,一面品茶,一面揮毫,更增加品茶的清幽雅興;六、徜徉。在小園香徑散步徘徊時,設置茶席,心恬神爽,是品茶的好時候;七、睡起。剛睡醒。又作了美夢,以茶來清醒頭腦是最佳的選擇;八、宿酲。喝酒之後,尤其喝醉了還未完全清醒過來,以茶破解酒意是好辦法;九、清供。以清茶配備新鮮果品,供奉祖先神明;十、精舍。精緻典雅的環境是品茶的好地方;十一、會心。以全部心神品茶,才能品出茶中三味;十二、賞鑑。細細品味,鑑賞茶之“色”、“香”、“味”、“形”;十三、文童。有氣質文靜、清明智慧的助理協助茶事,品茶才能順暢進行。具備以上十三個條件之一,就是品茶時間或空間的最佳選擇。

明代撰寫《茶疏》的許次紓,曾提出對品茶的時空要求,他舉出什麼時間可以品茶,什麼時間不宜品茶;什麼地方可以品茶,什麼地方不可以品茶,如:“心手閒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聞曲、歌罷典終、杜門避事、夜深共語”等時間是品茶的好時節;“明窗淨几、洞房阿閣、小橋畫舫、茂林修竹、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地方是品茶的好環境,清靜幽雅的茶室是雅士聚會品茶的理想場所。

在品茶環境中,除了要有上好的茶品,人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飲茶重在一個“品”字,意在得其情趣韻味,品茶人的修養是決定品茶趣韻的關鍵。茶既然是清高之物,唯文人雅士與超凡脫俗的逸士高僧,在松風竹月,僧寮道院之中品茶賞飲,纔算是與茶品相融相得,才能品嚐到茶的逸趣真味。因此。人品與茶品是同等重要的,邀請一起品茶的“茶侶”最好是經過挑選的知味之士,明代茶人陸樹聲撰寫的《茶寮記·煎茶七類》裏就把人品列首類,他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真正道出了茶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