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詞解讀與學生空間智能的培養

【內容摘要】

淺談詩詞解讀與學生空間智能的培養

詩詞由意象構建而成。意象猶如一張張五彩繽紛的圖畫,多張意象畫面的疊加與組合,便形成了詩詞優美的意境。我們對詩詞的解讀,實質上是一個從分析詩詞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意象圖畫入手,進一步探尋詩人或詞人內在情感世界的過程。因此,在語文課上,我們可以將詩詞鑑賞與學生空間智能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

詩詞 圖畫 意象 詩詞 解讀 空間 智能

一 詩詞構成的元素:意象

黑格爾說: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因此,文學便是一個由系統的文學形象構建而成的藝術世界。這種文學形象以一種具體的、感性的形式體現着作家的審美理想。那麼具體到詩詞呢?構成詩詞的元素又是什麼呢?

歌德曾經說過:詩指示出自然界的各種祕密,企圖用形象來解決它們。高爾基也認爲:在詩篇中,在詩句中,佔首要地位的必須是形象。由此看來,形象成了詩詞表現藝術的中心。這種詩詞的藝術形象我們通常稱之爲意象。

意象是由意和象組合而成的。簡單地說,意即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象即用來表達作者這種思想感情的具體事物。或者我們可以說: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它是一種富於更多主觀色彩、不同於生活原型而又能爲人們所真實感知的具體藝術形象。

詩詞與其他文學形式一樣,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載體。但詩詞含蓄、凝練的特點要求詩作又不能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直接流露,詩人往往將其要抒發的情感寄託於所描寫的景物之中,由此便產生了詩詞中一切景語皆隋語的藝術境界。

詩畫兼通的王維能夠爲我們提供有力的佐證。他的一首《使至塞上》氣勢雄渾,意境開闊。其中,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更是被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讚譽爲千古壯觀。在此詩句中,作者用道勁的筆墨通過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幾個意象的簡單組合爲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塞外的廣袤沙漠中奇特的自然風光畫面,景色壯麗,形象鮮明。談到意象的組合對於構建詩詞的重要性,我們不得不提及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無涯。這首被王國維稱爲純是天籟的小令,僅僅用了二十八個字便將人生過客漂泊天涯的愁思以及封建社會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孤苦與失落抒寫得淋漓盡致。爲了烘托出淒涼的氣氛,無疑作者在這裏有意識地選取了秋天傍晚最具象徵意義的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名詞,九種事物,在作者的筆下,構成了九類意象,在小令的前三句中形成了鼎足而立之勢,爲我們展現的是一幅日落西山、蕭瑟悲涼的秋天的畫面。

因此,我們可以說,意象是構成詩詞的重要元素。如果說情感因素是詩詞靈魂的話,那麼意象則是用以表達這種靈魂的物質手段。抒發感情是詩詞的一個最直接的目的,但感情本身並不就是詩詞。從感情到詩詞需要經歷一個具體外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詩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內在情感選擇外在的意象來借物抒情或託物言志,從而達到物我交融、心物兩契的藝術境界,這個構思創作的過程我們不妨稱之爲情感的意象化。

在這個情感意象化的過程中,因爲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因而他們也會選取不同的意象,並由此形成色彩各異的風景畫面:或幽清明淨,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鬱孤愁,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閒適自若,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開闊蒼涼,如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或雄渾豪放,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或纏綿悱惻,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二 詩詞解讀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智能

學生學習詩詞時,通過詩詞的文本內容實現與作者的心靈對話。因此,詩詞的解讀實質上便是一種與詩詞的創作逆向的審美活動。那麼在這種審美活動過程中,學生解讀詩詞的關鍵是什麼?它與學生空間智能的發展又有着什麼樣的必然聯繫呢?

如前所述,既然意象是詩詞的重要構成元素,詩人的構思和創作是一種由情到物的情感意象化的過程,那麼我們不妨也可以說,對詩詞的解讀則需要經歷一個由物到情的意象情感化的過程。因爲當我們拿到一首詩詞時,首先要析解的是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意象,然後再經過諸個意象的'整合,最後才能體會得到整首詩詞的意境並進一步探究到詩人的思想情感。

意象化屬於形象思維的範疇,情感化屬於抽象思維的範疇。很顯然,意象情感化與情感意象化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思維運動過程。簡單地說,意象情感化即是一個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換過程,而轉換的關鍵則是由圖畫到詩詞的還原,也就是說,我們解讀詩詞的過程實際上便是憑藉詩詞的文本內容,從感性地體驗詩詞的畫面人手,進而更深一層地體味到詩人的情感世界的。這種從畫面人手來理解詩詞的方式能夠有效地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對學生空間智能的發展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我們不妨以高二第三冊語文教材(人教社2004年版)所選詩詞爲例,對這種由畫到詩的還原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還原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智能作一簡單的說明。

《詩經·邶風·靜女》是以男子口吻抒寫的一首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情詩。詩歌雖然短小,卻把古代民間男女約會時的情景描摹得生動逼真,充滿了活潑的生活氣息和明朗純樸的民歌風味。要深刻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讓學生結合詩篇的內容展開豐富的聯想,將三個短小精悍的詩章分別想象成三個場景:第一個場景中,溫柔美麗的姑娘與男子約好在城角相會,可是時候到了,她卻愛而不見,急得小夥子搔首踟躕;第二個場景中,小夥子在等待中想起了漂亮的姑娘和美麗的彤管,幸福、陶醉之情洋溢臉上;第三個場景中,女子從郊外歸來,贈給小夥子象徵着純潔愛情的白色茅草,使得陶醉於甜蜜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