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關於信仰(三)

其實區分唯物唯心的節點可能出現在這裏。叫做對後世的相信與否。

「隨筆」關於信仰(三)

佛門的極樂世界也好,天主的paradise也好,穆斯林的葬禮中最後迴歸安拉的懷抱也好。都是一神論裏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即爲後世的重生,與脫離輪迴的祈願。彷彿每次彌撒和禮拜,都可以觸碰到此間樂而不思蜀的境地,都可以窺探到淨土的一禺花池。無論深陷戰爭的泥潭,還是病痛,貧窮的勞疾,都能獲得處於躁動不安的鎮靜劑。

世界上的信仰和神明,來自於有因有果。肉體內發產生了一種被我們稱呼靈魂的東西,就需要找到盛放它的容器。

靈魂是人的臆想,宗教同理。臆想相撞時就成爲了潘多拉的盒子,關閉時舒適安穩地沉睡,開放時肆意妄爲地狂歡。然後出現了生而活時的靈肉合一,以及死亡時肉體歸還給大地,靈魂歸結到神明那裏。

不是無神論裏沒有靈魂這種事,而是唯物主義稱呼靈魂爲意識。

中國人常說,捨得捨得,難得糊塗。所以東西方各種各樣的信仰就是一種,自我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的過程。這本身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大祕密,每人心中都熟知其內在操作過程和邏輯關係。

畢竟知道這件事本身,是容易的。就像撇開宗教不談,我們可以知曉人生的很多道理,但是選擇去做與否,就是另外一種態度。知道和做到,是獨立的`兩種行爲,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纔是比較難又比較難得的事。

對於那些不相信來世的人,從宗教中迷惑無所得的人,從宗教中受到壓迫和痛苦的人,無法見到上帝的人,才逐漸形成了中世紀到近代文藝復興,啓蒙運動,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的種種羣體和個體,創造了那麼多鬥爭和佳作,那麼豐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