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鴨子過馬路》聽課隨筆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鴨子過馬路》聽課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鴨子過馬路》聽課隨筆

“畫意詩情帶笑意,只爲等待你,迎接這個日期,讓我們一起分享呼吸。”當大屏幕上呈現出這句接地氣的問候語時,我心中澎湃嚮往之心頃刻與此情此景融爲一體,倍感親切。這場面對我而言只能用“膜拜”兩字來形容。這簡短的問候語無不透露出組委會對聽課老師的悉心呵護,無不透露出我們文字的現實魔力。“一起分享呼吸”是多麼貼切,真實。是的,我期待,我盼望,我翹首期盼着這一天的到來。

在悠揚的旋律中我們走進了蔣軍晶老師的《鴨子過馬路》課堂。這是第一次親眼目睹蔣老師那單薄的身影,高高瘦瘦的樣子與我心中對他的印象似乎有點偏離。(哈哈,在我看來有魅力的男老師都應該像王崧舟老師,張祖慶老師那樣長得“渾圓”些,這樣才能駕馭得了大課堂)。但當我聽完他的課後,直接擊破了我那不合邏輯的思維——身材如薄皮的他竟能藏拽着如此龐大的能量。如果借他的一句話來說說聽課感想:欣賞的過程也意味着思考。如果借用週一貫老師的一句話來談感想:這堂課引領我們開始關注不同文體下的不同語體。

這些都是聽課老師們需要帶回去思考、探索、實踐的方向。如何在一個宏大的話題下選擇一個很小的切入點,這是一個貼近實際教學的課題。倘若能遊刃有餘地把握住這一方向,課堂怎能不精彩?孩子怎能不喜歡?時間怎能不充足?

接下來請允許我用笨拙的語言來講講蔣老師這節課所傳達於我的信息。不足之處接受批評,努力吸收。

我把蔣老師的這堂課大致切成了幾小塊。從各塊中讓我們來揣摩他的用意。引出“好像在說”之前花時25分鐘;指導如何用好“好像在說”花時10分鐘;試着練寫花時10分鐘;賞評學生習作用時10分鐘;最後用10秒鐘時間強調一個習慣——欣賞的過程也意味着思考。

不難發現這一安排是經過巧妙設計的。這也是一堂有序的寫作課應該把握的節點。前25分鐘屬於打開話匣子,應提倡各抒己見,互動交流,把談話重點引導到預設主題上來。如:通過先出示報道圖片問學生看到了什麼,再放入報道文字讓學生自由讀報道。這一環節就是在切入主題,讓孩子們知道,我們今天的課與新聞報道有關,爲接下來改寫故事呈現已有素材。接下來,蔣老師將自己班學生的習作當素材,從兩篇習作片段對比讓孩子們在賞評中領會童話、想象作文與新聞報道之所以文體不同從而所用語體也應有所區別;從學生的第一稿到修改後進行對比,讓孩子們進一步瞭解“好像在說”的技巧重點不在“說”的後面,而是在“說”的前面;通過播放視頻,欣賞知名作家片段更加深了孩子們對這一技巧的印象。“好像在說”這個很小的切入點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從而爲後面十分鐘小練筆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我個人覺得,蔣老師的這一設計重點與難點應該是在這前25分鐘裏,後面的'部分可以看成一種成果展。再加之蔣老師賦予孩子們恰到好處地成功體驗,這樣一節課上下來孩子們怎麼不愉悅?不是說只有在愉快的環境中才能儘可能地挖掘出智慧的光芒嗎?想必孩子們在這堂課上的收穫比我們多得多。

是的,非得把一堂好的寫作課分離出作前指導課與作後講評課幹嘛呢?要想在40分鐘內既要考慮到孩子們的學,又要希望孩子們的練,最好再來一次深度回評,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非常認同張祖慶老師的觀點:哪一次“作後講評”,不是下一次習作的“作前指導”呢?我猜想:假使今天蔣老師沒有把自己班學生的習作帶來“作後講評”,怎麼會有如此淋漓精緻的“作前指導”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