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三疊散文隨筆

和煦的春風裏,剛剛泛起綠意的柳樹枝條在窗前搖來搖去,引領我走出嚴冬的冷寂肅殺。在大自然的季節交替中,我的詩意也涌動起來:

陽關三疊散文隨筆

渭城朝雨邑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優美的詩句帶我又一次走進《渭城曲》的意境中

《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出使的安西遠在西北邊疆,此去路途艱難坎坷,朔風漫卷黃沙,戎邊軍人就在這大漠戈壁之上拓展並守衛着國家的疆土,鑄就了錚錚不屈的民族魂魄,留下了永不衰竭的.愛國熱情。

只要站在這片土地上,無論將軍士卒還是文人商賈都會頓生無限豪氣。以王維、王昌齡爲代表的詩人們寫下了一首首蕩氣迴腸的詩篇,邊塞詩也成爲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

晴朗的天宇、潔淨的道路、青青的客舍和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渭城曲》的前兩句看似平淡,讀來卻齒頰留香。到了“勸君更盡一杯酒”之句便奇峯突起,不僅凝聚着濃烈的傷感,還飽含着殷切的祝福,更抒發了豪邁的情懷,令人擊節讚歎。

唐人將此詩篇編入樂府,因爲在“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處重疊歌唱,故稱此曲爲《陽關三疊》,成爲唐代流傳最廣、傳唱最久的歌曲,對後世亦有深遠的影響。

我初次聽到今人演繹的《陽關三疊》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旋律悠揚婉轉,全然沒有想象中的慷慨激昂。《陽關三疊》的演唱者是上海崑劇院的張靜嫺老師,擔任伴奏的著名古琴家龔一老師也來自上海。出於對古曲的愛好,我千方百計從朋友那裏得到了詞曲,至今對其記憶猶新: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商參各一垠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託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從今別,兩地相思入夢拼,聞雁來賓。”

遺憾的是,這樣的絕妙好辭並未留下創作者的資料,但從字面上看應該是寫於南國。有了現代版的《陽關三疊》,王維的《渭城曲》又多了一種傳播方式。

每每聽到《陽關三疊》對的曲子,我的眼前都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兩位摯友在柳樹下依依道別,他們手持酒杯,袍裾飄然,身旁的駿馬昂首長嘶。對他們而言,即便從此一別永訣,也充滿了“自古皆有死,徇義良獨稀”的浩然正氣,那種義無反顧的壯士豪情,早已把溫婉纏綿的兒女之情拋到九霄雲外了。

千百年來,《渭城曲》宛若中華詩歌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歲月風雨的洗禮下,它非但沒有枯萎凋謝,反而綻放得綺麗無比,歷久彌香。

漫漫歲月中,每每誦讀此詩時,我都心潮澎湃,我深深地懂得:只有在經歷了思想的陣痛與更新後,才能品出“遊子悲故鄉”的真味,收穫至真至純的情感。

或許,這正是我喜歡《渭城曲》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