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春來抒情散文

蹉跎流年,時值冬至,窗外沒有風,沒有雪,寒氣卻凜人得很,整個冬天被冬住一樣凝固了。冬至也稱之爲“亞歲”,早在春秋時代,中國就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殷周時期,冬至相當於春節,後來實行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節氣的首位。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來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返鄉途中,他看到白河兩岸百姓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就是“餃子”,此後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春來抒情散文

於是和朋友滿街找餃子吃,有一家砂鍋店帶着餃子,很少有人知道,老遠的到了才知道今天沒營業,跑到街南人又太多,一時間不知道去什麼地方了。商量着算了,吃碗麪,於是又跑到北街,可惜麪館也關門了。冬至吃不上餃子,面也吃不上了,還要餓肚子了。朋友說開上車,跑遠一點,一定得吃上餃子。朋友倒不是怕吃不上餃子凍掉耳朵,也沒有紀念醫聖,傳習風俗的想法,只是不願向生活的無奈臣服,要和生活賭個小氣。大概是因爲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是大吉之日吧,一轉頭看見一家小飯館門上赫然寫着餃子二字,門開着,正在營業。

冬至了,春天就在一竿的距離,可冬至也是一個大大的'生命門坎。街旁的村子裏哀樂陣陣,白衣穿梭,又有一個老人沒有熬過冬天最冷的日子,聽說武子村也有一個老人在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的日子撒手人寰。在翻過兩個溝一條樑的馮家山,在那棵千年古槐下,朋友的伯伯,只有六十多歲和藹可親的人突然間就沒了。一年冬至夜偏長,今日始覺房櫳冷。生命有時真的很脆弱,脆弱得像一絲寒風中的枯草,說不定被那一股微風裹挾而去,無影無蹤。

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就算北風呼嘯,大雪紛紛,天地酷寒,春天也已經邁開了步子,向我們款款走來。冬至開始數九,“九九消寒。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盡桃花開,虔誠地叩拜歲月,悼念花開花落,還有飄遠了的生命。歲末的鐘聲清脆悅耳,只要有不向生活臣服秉性,有過生命的價值,生命即是永恆。

冬至,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