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乘法隨筆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乘法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乘法隨筆

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乘法隨筆1

1、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計算熱情。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是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我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購買傢俱的場景,配上我生動的語言敘述,一下子就把學生代入到了一個有數學味的問題情境中,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緊接着的問題如果你是小紅,你想買什麼傢俱呢?根據小紅家的需要,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更是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個個積極動腦,躍躍欲試。在學生充分提出各種問題的基礎上,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一個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計算熱情。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經歷了因用而算、以算激用的過程,將算與用緊密結合。

2、多層的設計有利於學生數學模型的建立。

首先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交流計算方法,敘述計算過程等一系列的筆算乘法的技能訓練,形成一定的算理。然後通過比較124和2132這兩題,它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在乘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是四位數、五位數乘一位數,你認爲該怎麼乘呢?這兩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反思,讓學生能通過兩位數乘一位數遷移到三位數乘一位數,進而自然聯想到四位數、五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其實都是一樣的,從而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串起來,有利於學生數學模型的建立。

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在學生探索出筆算方法後,我因爲擔心學生沒有聽懂,怕學生做錯,說錯,故而引導太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的不夠。如果我能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地去想,去做,去說,相信學生的表現會更出色。

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乘法隨筆2

乘法分配律是繼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之後的新的運算定律,在算術理論中又叫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由於它不同於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是單一的運算。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對學生而言,難度偏大,是計算的一個難點。因爲它不僅僅是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這節課劉老師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沒有把目標定位侷限於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而是又引導學生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了簡便計算,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啓發與補充,老師的及時點撥,實現對“乘法分配律”這一運算定律的主動建構。整節課的學習氛圍輕鬆愉悅、學生思維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基本完成教學任務。

劉老師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很科學,思路清晰,發現問題——觀察比較——舉例驗證——歸納規律——運用規律,讓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知識推理方法,這節課不僅教會了乘法分配律,更教會了學生一種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這也正是新課標強調的對學生其中兩基培養的體現。

一、讓學生從生活實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裏8人負責挖坑和種樹,4人負責擡水和澆樹。重組教材,改變每組的人數,由(4+2)個25,變爲(8+6)個25更能凸顯出應用乘法分配律後帶來的方便,也爲乘法分配律的應用打下伏筆和基礎。並且把“挖坑、種樹”“擡水、澆樹”更改爲“挖坑和種樹”“擡水和澆樹”減少了文字對學生理解帶來的困難。

通過引入解決問題讓學生得到兩個算式。先捉其意義,再突顯其表現的形式。

如(4+2)×25其意義就是6個25與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個25再加2個25也就是6個25,它們的表示意義一樣。因此得數也一樣故成等量關係。然後觀察它們之們的形式變化特點,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數的特點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藉助對同一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這是生活中遇到過的,學生能夠理解兩個算式表達的意思,也能順利地解決兩個算式相等的問題。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歷規律探索形成過程。對於探索簡潔分配律的過程價值,絲毫不低於知識的掌握價值。既然是“規律定律”,就是讓學生親歷規律形成的科學過程設計中,不着痕跡的讓學生不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歸納過程中,滲透着從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相對於乘法運算中的其他規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等式變形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爲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開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裏人負責,人負責。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學生主動去設計、解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開放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當然,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還需做到更式形結合解釋,那就更有利於模型的建立。

建議: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結構,更要注重其內涵。如兩個算式爲什麼會相等?缺乏從乘法意義的角度進行理解。在理解這一概念時,尤其要抓住關鍵詞“分別”加以分析,以此深化對數學模型的.理解。否則,象38×99+38這樣的形式,就會成爲學生練習中的攔路虎。

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乘法隨筆3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義。教學中,我從解決實際問題(買衣服)引入,通過交流兩種解法,把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等式,並找出它們的聯繫。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舉出幾組類似的算式,通過計算得出等式。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這幾組等式,發現有什麼規律?這裏我化了一些時間,我發現學生在用語言文字敘述方面有些困難,新教材上也沒有要求,因此,只要學生意思說到即可,後來,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你發現的規律嗎?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闡明自己發現的規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號的,大部分學生會說,沒問題。對於應用這一乘法分配律進行後面的練習還可以。如:書上第55頁的第5題,學生都想到用簡便方法去列式計算。整節課,學生還是學的比較輕鬆的。

關於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學期和本冊教材的前幾個單元的練習題中就有所滲透,雖然在當時沒有揭示,但學生已經從乘法的意義角度初步進行了感知,以及初步體會了它可以使計算簡便。今天的教學就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上午第一節課我在自己班上,後來第二節課去聽了一根木頭老師的課,現在進行對比,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頭老師學習的是,學生的預習工作很到位。課前,學生就已經解決了“想想做做”第3、4題,學生通過解決第三題用兩種方法求長方形的周長,既鞏固了舊知,而且將原來的認識提升了,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進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題通過計算比較,突現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體現了應用價值。我在課前沒有安排這樣的預習,因此課上的時間比較倉促。

其次,我在學生解決完例題的問題後,還讓學生提了減法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對於(a—b)×c=a×b—a×c這種類型的題也同樣適合,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又爲明天學習簡便運算鋪墊。

最後,我覺得在指導學生在觀察比較65×5+45×5和(65+45)×5的聯繫和區別時,可以指導學生從數和運算符號兩個角度觀察,學生得出結論後,其實已經感知到了算式的特點,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相同類型的等式,可以是數、字母、圖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學生能用各種方式正確表示出來,然後再揭示數學語言,學生的認知產生飛躍。

不足的是,學生很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小組交流時,有些同寫還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有待於教師科學地引導。

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乘法隨筆4

乘法的分配律學生在本冊書中是接觸過的。譬如第42頁的應用題第7題,其中就滲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數學一課一練上也有過這種類似的形式。以前在講的時候是從乘法的意義上來幫助學生理解。

一、抓住重點。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材按照得出兩道算式,把兩道算式寫成等式,分析兩道算式之間的聯繫,寫出類似的幾組算式。發現規律,用語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規律,給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運算律。這樣的安排,便於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比較和根據的過程。能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對簡潔分配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學用書上寫道:教學的重點和關鍵應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規律。

在教學時,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驟進行教學的。可是在我引導學生把算式寫成等式的時候讓學生觀察左右兩邊算式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之後,學生就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在他們的印象中,聯繫就是根據乘法的意義來進行聯繫。根本沒有從數字上面去進行分析。可以說,侷限在原先的思維中,而沒有跳出來看。而讓學生寫出幾組算式後,觀察分析幾組等式左右兩邊的區別之後,學生也還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一規律。場面一時之間很冷,後來我只好直接讓學生用字母來表示,變化爲這樣的形式之後,有很多的學生都能夠寫出來。

我不明白這是爲什麼,時間我給了,小組也交流了,在小組交流時我已經發現我們班上的學生根本無法發現其中的規律,所以也根本無法用語言來進行表達。難道是坡度給得不夠嗎?還是平時的教學中出現了問題。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總之,這個關鍵今天並沒有完成好。

二、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他們的主觀感受。

在引導學生把兩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後,我讓學生交流,結果學生給出了兩種(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這兩種方式都板書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種,即把(65+45)×5寫在等式的左邊,是爲了方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的理解。我認爲,從乘法的意義這個角度上來說,意義的理解我們班級可以做到。既然是從意義出發,那麼兩種方式其實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來表達時,我們班的同學也有了兩種的表達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我都板書在黑板上,只是在規範的那一道上面畫了個星,告訴學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採用的是這一條。

三、練習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變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是用,是爲了計算的簡便。所以,在練習中我注意讓學生說清楚怎麼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學生說清楚括號中的1是從哪兒來的。但是簡便的思想滲透得還很不夠。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的時候,一大半的學生都沒有采用簡算的方法。哪怕他們在經過了第四題的練習時也是一樣。

今天教學了運算律——乘法分配律,對於例題的解決,學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x5+65x5和(45+65)x5,通過各自的計算得出計算結果相同,然後把這兩條算式寫成等式45x5+65x5=(45+65)x5,學生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等式的理解: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然後又讓學生再仿寫了幾個算式後讓學生觀察等式總結自己的發現,學生會用字母表示出這一規律,但用語言表述有困難了。想想做做第1題只有幾個學生把第3小題填錯,其實包括後面的練習中,把AxC+BxC改寫成(A+B)xC的正確率要比把(A+B)xC改寫成AxC+BxC的正確率高,可能還是學生受以前: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沒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從而也沒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義的緣故吧。

想想做做第2題的第3小題74x(21+1)和74x21+74部分學生沒有發現它們是相等的,我讓認爲相等的學生表述理由,學生能把算式改寫成74x21+74x1再運用乘法分配律變形成74x(21+1),學生理解後我補充77x99+77=□(□○□)讓學生填空,完成情況好多了,在拓展練習時補充了AxB+B=□(□○□)和AxB+B=□(□○□)讓學生進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但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時,學生多習慣列式48x3+48x2來計算,卻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列成(3+2)x48來計算,雖然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是下一課的學習內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例題教學時只關注了得出等式,卻忽略了讓學生比較等式兩邊的算式哪邊比較簡便。於是在第4題的算算比比中才補上了這一點。

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乘法隨筆5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節教學內容,一直以來的教學中,我認爲這節課的教學都是一個教學難點,學生很難學好。

我認爲其中的不易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其一,例題僅僅是分配律的一點知識,在課下的練習題中還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類型的題(不過,這好像也是新課改後教材的表現)。如果讓學生僅僅學會例題,可以說,你也只是學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種簡單的計算方法的應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的試題,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計算出來,也就是說,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學生完全可以計算出結果來,只不過不能符合簡便計算的要求罷了,問題是學生已學過一般的方法,學生在計算時想的最多的還是一般的計算方法;其三,本節課的教學靈活性比較大,並沒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來死記硬背,就是學生記住了定律,在運用時,運用錯了,也是很大的麻煩,從題目的分析到應用定律都需要學生的認真分析及靈活運用。

針對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確定從以下兩個方面時行教學:

第一,以書本爲依託,學好基礎知識。

有一句話叫做“萬變不離其宗”。雖然課下還有多種類型題,但它們都與書上的例題有着親密的聯繫,所以教學還是要以書本爲依託。在教學中,我引導生通過觀察兩個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數:a×b+a×c=a×(b+c),在引導學生經過練習之後,我還強調學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能走出去,還要走回來。再次經過練習,在學生掌握差不多時,簡單變換一下樣式:(a+b)×c=a×c+b×c,走回來:a×c+b×c=(a+b)×c。如此以來,學生算是對乘法分配律有了個初步的認識,知道是怎麼回事,具體的運用還差很遠,因爲還有很多的類型學生並不知道。於是我就在第二節課進行了第二個方面的教學。

第二,以練習爲載體,系統鞏固知識。

針對乘法分配律還有多種類型,例題中也沒講到的情況,我上網查資料,加上並時的一些認識,把乘法分配律分爲五類,並對每類進行簡單的分析提示,附以相應的練習題印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練習。